庐山摩崖碑刻及佛教文化(上)
来源: | 作者:作者: 邰邵周 | 发布时间: 2018-06-09 | 11790 次浏览 | 分享到:

   庐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决定了庐山摩崖碑刻的众多,而众多的摩崖碑刻又涉及到方方面面。庐山石刻将庐山的政治、文艺、宗教、民俗等凝固在苍山秀壑之中。它是中国
旅游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而这其中最耀眼的当然要数佛教文化。
  庐山的摩崖碑刻为弘扬庐山的佛教文化,发挥了极其巨大的作用。
  一、庐山摩崖碑刻在佛教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一)佛教碑刻记载了庐山佛教各种重大事件
  历史上发生过的各种重大事件,许多都在碑石上留下了记录。记载这些事件的碑刻,是这些重大事件的历史见证和永久纪念,同时也为后人研究了解这些重大事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寺庙重大活动的记录
  1、东林寺有远公结莲社的:
  发愿文(石佚,文存)预远公净土社者,凡百有二十三人。刘遗民着《发愿文》刻之石。
  刻石年月一说是公元390年,一说为公元402年。
  “慧远与刘遗民等123人于东林寺无量佛前立誓共生西方净土,同修净土之业”的时间若定在390年,则宗炳时年十六岁,而雷次宗则只五岁,实无可能,定在402年的理由如下:
  (1)《誓愿文》:“维岁在摄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则402年七月朔正为戊辰,而390年却不是。
  (2)虽此时慧持已入蜀,等等,却无大碍。因为,无论是390年或是402年,佛驮跋陀罗及佛驮耶舍,均不在东林。十八高贤是后人根据他们的成就及贡献总合而成的。所以不必限当时是否在场。
  (3)《誓愿文》的主笔刘遗民,402年正为柴桑令,以地方父母官的身分担当此任,乃最适合的人选。次年,刘遗民辞官,又恰到好处的完成了”莲社”成员的人格升华。
  2、开先寺有《大唐中兴颂序碑》唐元结撰文,颜真卿手书。原刻收藏于湖南祁阳浯溪三绝堂内,元结撰文、颜真卿书写,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大唐中兴颂》,碑纵3米,横3.2米,共332字;字的直径15公分。历史上堪称“三绝”,是碑林中的旷世杰作,文物中的稀世瑰宝。
  颜真卿的裔孙颜翊,留守在星子颜家山,并在白鹿洞读书讲学达30年。颜翊将此字帖世代相传,并记于碑,立于开先寺内读书台下。《大唐中兴颂》记述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中兴“盛德大业”。序文共镌碑四块,今存三碑。据说当年寺僧得知日军要来,赶紧将四块碑分别埋藏在四处。后来僧人遇难,人们也就不知道石碑的下落。解放以后,从地下起出三块,另一块至今下落不明。正楷阴刻竖排,字大三寸许。凝重端庄,气势开张。原文如下:
  大唐中兴颂 有序
  尚书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荆南节度判官元结 撰
  金紫光录大夫前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 颜真卿书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陷洛阳。明年,陷长安,天子幸蜀,太子即位于灵武。明年,皇帝移军凤翔。其年,复两京,上皇还京师。於戏!前代帝王有盛德大业者,必见于歌颂。若今歌颂大业刻之金石,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颂曰:
  噫嘻前朝,孽臣奸骄,为惽为妖。边将骋兵,毒乱国经,
  群生失宁。大驾南巡,百寮窜身,奉贼称臣。天将昌唐,
  繄睨我皇,匹马北方。独立一呼,千麾万旟 ,戎卒前驱。
  我师其东,储皇抚戎,荡攘群凶。复复指期,曾不逾时,
  有国无之。事有至难,宗庙再安,二圣重欢。地辟天开,
  蠲除袄灾,瑞庆大来。凶徒逆俦,涵濡天休,死生堪羞。
  功劳位尊,忠烈名存,泽流子孙。盛德之兴,山高日升,
  万福是膺。能令大君,声容沄沄 ,不在斯文。湘江东西,
  中直浯溪,石崖云齐。可磨可镌,刊此颂焉,何千万年!
  上元二年秋八月撰,大历六年夏六月刻。
  3、还有《正德庚辰平宸濠题识碑》明王守仁书。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宁王朱宸濠起兵叛乱。王守仁率兵“复南昌”,“宸濠擒”。作纪功碑刻于秀峰读书台下石壁上,碑在七佛偈碑左。青石质长方形,无碑首碑座。碑长242厘米,宽234厘米。正文行书阴刻直写。
  4、观音桥瓮顶中石上刻有建桥题志,全文共40字,曰:“维皇宋大中祥符七年,岁次甲寅,二月丁巳朔建桥,上愿皇帝万岁,法轮常转,雨顺风调,天下民安。谨题。”侧旁还刻有“福州僧德朗勾当造桥”、“建州僧文秀教化造桥”、“江州匠陈智福、弟智汪、智洪”等29个小字。
  5、龙潭寺问涛和尚约请四祖寄庐法师、西林敬修法师、龙池石舟法师、烟水亭照明法师、甘棠湖上雪松法师一同在乌龙潭祭拜广泽龙王的石碑。
  6、东林寺还有“日本净土宗回赠青莲花种植因缘记”碑刻。
  记叙了:莲乃净土宗的象征物,东林寺青莲华(白莲)中外驰名,于公元1321年传入日本,1992年正值东林寺向日本赠送青莲花670年之际,日本净土宗组织日中友好访华团,再次向东林寺回赠莲种莲花匾,现池中所栽种白莲系日本品种,这么回事。
  (二)佛教碑刻补充和校正了庐山佛教的记载之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庐山历史上所发生过的有些事情和有些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在《庐山志》和其他官修、民修的史籍、方志中并无记载,或虽有记载但极为简略、粗疏,颇多遗缺,有的甚至多有讹误。而在历代所遗存下来的碑刻中,则记有许多珍贵的史实,可资补充和校正史籍记载中的不足和讹误。
  1、庐山卧云寺究竟在哪里?
  康熙毛志载:“乌龙潭之北,旁峡口而居者曰龙潭庵。其西为卧云寺。”又康熙毛志转引《九江志》“卧云寺,元僧东岩建。明僧宗元,行淳相继修。”
  民国吴志“乌龙潭之北,傍硖口而居者曰龙潭庵。其西为卧云寺,宋建,元僧东岩、明僧宗元、行淳相继修。宋时有僧朝太宗,勘之日:“朕闻卧云深处不朝天”。僧无以对。(《桑纪》《庐山小志》)”
  很明显,卧云寺在龙潭庵之西。今日龙潭庵虽已不复存在,但庙址犹存。高坎大围,往日庄严气象仍可略窥一、二。更重要的是龙潭庵还保存有一方篇额“龙潭寺”,证明龙潭庵的范围。
  那么,卧云寺在龙潭庵之西,不就很容易定位了吗!然而,事实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当我们在卧云垄刘家访问的时候,问题出现了:当地来百姓众口一词地说,这里是选佛寺。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问题,这里究竟是卧云寺还时选佛寺?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到卧云垄。
  我们曾在此处寻得康熙年间“圆寂太祖少峰玄公和尚塔”上面记载了十一代徒子徒孙的法号,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线索。可惜的是,没有载明此公是那一座庙的长老。
  费了好多周折,终于我们发现了一块碑。碑的横头上的三个大字“卧云寺”清清楚楚楚出现在光天化日之下,这可是我们梦寐以求多时的结果呀!清理过后,我们从此碑碑文中得知:
  “康熙乙亥年(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年)十一月廿六日 吉立
  卧云寺 圆寂先师三明宪公和尚塔
  三明宪公系少峰玄公之徒孙,太嵩之师,即道宪。
  孝徒太嵩徒孙德融重孙昌莲玄孙隆泉玄孙正安玄玄孙法善 立”
  此前我们于二零零一年十月十三日在卧云垄后庙山(东林村一组,群众把此处叫做庙山),曾发现一座墓塔,该塔的墓主人“少峰”是我们今日所发现的墓塔主人“道宪”的师公。
  “皇明崇祯十六年岁在癸未孟秋月廿八日(一六四三年)
  大清康熙四十四年岁在乙酉季冬月初六日(一七零五年)
  圆寂太祖少峰玄公和尚塔
  道宪 太崇 德融 昌莲
  孝徒本宗徒孙道宝重孙太嵩玄孙德蕴玄玄孙昌秀
  本立 道智 太贤 德如 昌求
  太观 德昭 昌恕
  远孙隆泉 隆训 远远孙正安 正文 法善 续恺”
  隆源 隆诲 正恒 正学
  不难看出,“少峰”比“道宪”圆寂更晚,也系卧云寺僧。当日卧云寺属临济宗。为庐山天池智光禅师演派之三十一代(悟字辈)长老,道宪为三十三代僧人(道字辈)。
  由此可见山前即卧云寺旧址。卧云寺历史悠久,时间很长。
  卧云寺 《嘉靖九江府志》载:在庐山乌龙潭下,元僧东岩开
  创。壬辰兵毁。我(明)朝僧宗源、行淳、弘湛相继复兴。
  (《德化志》·同治)在德化乡卧云垄,去县治三十三里。宋时有僧朝太宗,勘之曰:朕闻卧云深处不朝天,僧无以对。元僧东岩复创。
  古志的记载是确切的,可信的。
  而选佛寺年纪很轻,在众多的寺庙中,充其量也只不过算是个小老弟而已。
  选佛寺 《吴炜续志》“由东林寺南行,经松树垄再东为选佛
  寺,为龙潭庵。”
  《德化志》(选佛寺)“去城三十里,同治戊辰年住持僧能志募
  建。”
  高鹤年《名山访游记》卷三 “(东林寺)五里选佛寺,远祖戒场。端甫居士旧游有诗云:
  选胜来登选佛场,四山云气郁苍苍。
  烟浮远岫晴曦上,翠抹平林一带长。
  压寺老松巢鹳鹤,蔽门修竹傲侯王。
  潺湲涧壑无今古,谁听华严十万章。
  此处有径,通乌龙潭,每逢亢旸,祷雨于乌龙潭,有验。”
  原来选佛寺建于同治戊辰年(1868年),此时卧云寺已早烟消云散,不复存在。重打锣鼓另开张,选佛寺就在卧云寺的基础上另起炉灶,为同地不同时的庙宇。
  怪不得当地老百姓只知道选佛寺而不知道卧云寺了。
  这些碑刻弥补和校正了史志之不足,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实。
  2、北苑庵在高垄白沙河水电站侧罗山上。建于康熙五十八年前,其第一代开山祖师鼻观墓碑上有载:“皇清康熙五十八年正月二十一日”立碑。
  该庙规模颇可一观,经种种劫难,现仍剩山门一座,上有两方匾额,其一曰:“北苑庵”;一曰“北苑古寺 民国已巳 告假朝山庙宇内外 山门庄秀 正修前后 三年以就 妙戒住持”。
  另外,该庙尚保存有一完好的“普同塔”。塔高3.12米,底部莲花座为1.3米。墓穴深2.12米,为八角形,前后径为2.20米,左右径为2.30米。整个塔的范围约为内空4米的圆形。此塔,据我们所知,应是庐山范围内保存得最为完好的“普同塔”
  康熙毛志成书于康熙五十九年,却只字未提北苑庵。
  民国吴志则写道“慧日寺西南,曰破山。其西南为罗山,下有罗山寺。”依然没有提到北苑庵。而这些碑刻正好填补了这些志书的空白。
  (三)佛教碑刻为揭开庐山佛教的疑案之谜提供了线索
  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历代遗存下来许多长期找不到明确答案的历史悬案和疑案,常常由于一些碑刻的发现得以解开谜团,碑刻为解开历史悬案、疑案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钥匙,功不可没。
  吴宗慈在《庐山志》中这样写道:“能仁寺在旧郡治前,旧名“承天院”,肇自梁武,宋仁宗时,白云端禅师主席。元壬辰(1352)时兵毁,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重建;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改今名。……”近百年来,许多导游手册均依吴说。
  不过,危素在1349年写《江州路能仁禅寺三门记》(碑刻,石佚)一开始就写道“江州城南隅有浮图,东魏天平二年(535年)沙门祖道瘞佛舍利其中,贮以水精瓶金银铁石函护惟谨。南唐李昇时(937——943)军师威烈公何洙乃作佛寺号曰福圣。宋遣曹翰取江州,屠其城。寺以舍利所在独免于兵烬。天圣(1023——1031)间赐额承天,沙门智聪大加修葺。尚书礼部郎中祖士衡实记之。己而名师有若白云端佛印元铁面感宏智觉皆相继主斯寺,号为丛林之盛。政和七年(1127年)改曰能仁。……”
  据《江西历代名人传》“危素(1303——1372),字太朴,元成宗大德七年出生于江西金溪县云林山,为元后期在多方面有成就的学者和政治家。”他自幼熟读经书,在史学方面有所建树,作为《宋史》的修撰官之一,他所写的材料是完全可信的。他写《江州路能仁禅寺三门记》一文时元朝尚未灭亡,为了满足能仁寺僧人师严及其徒宏教的请求,他写了这篇《江州路能仁禅寺三门记》,三年后,能仁寺才毁于兵火。比吴宗慈《庐山志》中写的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改为“能仁寺”早一百四十年;而他在文中所提到的政和七年(1127年)则比吴宗慈《庐山志》中写的早三百六十二年。
  还有,据《九江史话》载:“……远在南朝,佛教盛行,梁武帝萧衍把佛教定为国教,……在他的大力提倡下,寺庙四处兴起,能仁寺就是在这个朝代开始建筑的,当时叫承天院。……至清同治二年(1863年)改名能仁寺。”这里能仁寺的名称比危素文中所提到的政和七年晚了七百三十六年。
  据宋洪迈《(大胜宝)塔记》:(碑刻,石佚)“……淳熙戌申岁,一野僧从天台来,布袍菲屡,伥伥如狂,笑歌语嘿,涉历廛市,童儿伺且至,拍手遮侮,莫知其食息所届。能仁之众以为异人,……”淳熙戌申(公元1188年)就已经称寺为能仁,此时离政和七年(1127年)才不过六十年,应该是完全可信的。
  (四)佛教碑刻揭示出庐山佛教不为人知的历史史实,解决了许多历史上的悬案。
  还有一些碑刻发掘出土和发现,揭示出了一些不为人们所知的重要史实,从而使人们获得了新的重要历史发现。
  庐山东林寺上方佛殿释迦舍利塔碑因埋在塔底,五百多年来一
  直未见天日,故而保存良好。刻虽浅但无风化耗损,字虽小却清楚明晰。
  此碑的出土填补了上方塔五百多年的空白,解决了上方舍利塔
  以前多年来的历史悬案。使得许多问题也同此碑一样得以重见天日。此碑碑文虽然不是文采斐然,但记叙详实,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这块碑高89.5厘米,宽46.5厘米的第六代明成化十二年(公元一四七六年)碑的出土,非常清楚地向人们叙述了上方舍利塔的六次大建造(重修)。特别是第六次“于成化九年(一四七三年)仲春于九江买卖……发心舍财,命工修盖殿宇。新造地藏道明和尚、大辩长者各一尊,并器皿稻粮,请僧看奉香火……后成化十二年又因买卖……本年重造上方佛殿五间左右,僧房十间,塑达摩、宝光居士、远公、灵官大帝、青原真君、关王各一尊,新造石宝塔一:高一丈八尺,台座八方,围圆一百二十尺及访知彭泽县宝华寺宝塔一座年久塌出石函一个,无人看守,取来盛装释迦舍利并瑞相诸佛观音各一尊。有本府在城能仁寺宝塔毁坏,有殿主将塔下泥土用水洗见舍利三十颗,送于上方塔内,同前释迦舍利捌拾玖颗,自东晋至隋迄今已千余载,兴修不计其数。奉劝于未来世,有大官、长者、善信见释迦佛并诸佛舍利,止可修造,永远供奉。七祖尽得生天,自身享福无量,不可称也。”非常详尽地将时间、地点、建造情况、规模及有关事宜一一作了介绍。使我们非常清楚地了解到当时上方塔及周围佛殿的建造情况。
  公元一四七六年后直至今天,由于未见任何有关记载,所以五百多年东林寺上方舍利塔又是一段历史空白。
  佛历二五四零年(公元一九九六年)为了完成东林寺一代中兴主果一大和尚的遗愿,现主持传印大法师及当时的监院德心率两序大众重修上方塔,并根据时代发展等实际情况重新命名为文佛塔。
  遗憾的是,事先谁也没有想到,已经坍塌多年的塔底,会埋藏着如此有价值的贵重文物。以至于当时承建的江西古典园林建筑公司在发掘到地下两米来深,发现了石碑盖着的石函时竟然手足无措。他们请来了当时东林寺监院德心法师,也是不知其所以然,打开石函,内有菩萨四尊,除一尊观音石像外,其余三尊为铁铸,因年深岁久已不能保持原貌,石函四角均垫有铜钱,而石函内的舍利因已与泥沙混在一起,又无人懂行,因而被人随意倒入塔底(?),实在可惜。
  更令人痛心的是,当时作为石函的盖碑,竟未被重视(现已立在塔旁),而时至今日,五百多年前的石函竟成了花盆,被毫不经意地放在翻经台前,真有些叫人啼笑皆非。
  塔建成后,共九层。一至七层的门额均由德心法师根据三藏法取名,分别是:一、文佛塔,二、自在天,三、光音天,四、满净天,五、福生天,六、善观天,七、化乐天。八、九层无门额。亦未立碑。
二、庐山摩崖碑刻在佛教文化中发挥的作用
  (一)寺名、匾额
  碑刻
  1、将军庙 宋刻 为庐山范围内硕果仅存之宋匾额碑,有云纹花边。行书阴刻横写。背面有阴刻竖写“□岁次戊戌嘉熙二年(1238年)/□督领□榦□□/□□□收买石□三/□□ 九月八日”
  2、海会寺 在五老峰下,大门题额曰“莲邦海域”,二门曰“真面目”。海会寺二门匾额“真面目”三字,据传为二游海会寺的康有为所题。“真面目”三字隶书字体,位置自右向左,字序不乱,笔法怪异,但不是字的正面,俱是反镌。“真”字下方撇、捺方向错位;“面”字横下一撇反之,“目”字转弯笔画在右。“真面目”三字,反镌在二门门楣上。给到海会寺的游客留下了许多的疑窦,增添了无穷的遐想和游兴,它的「真面目」到底是什麽呢?
  3、黄龙寺 现寺额“黄龙寺”,为康有为所题。繁体横写,字径30厘米。
  4、秀峰寺 三大字 清康熙帝书赐秀峰寺 立于秀峰碑廊内,碑青石制成,高205厘米,宽100厘米。楷书阴刻直写,字径65厘米。
  5、天池寺 残存的门上留有匾额上书“天池寺”三大字,花岗岩石制成,长120厘米,高54厘米,楷书阴刻横写,字径52厘米,无款。
  6、慧日寺 庐山博物馆内收藏着“慧日寺”匾额。
  7、三教庵 三教庵内留有匾额,已断损。有边 上款光绪癸卯年立 下款住持僧自明
  8、衣钵庵 收藏在九江市菩提园内。青石制成,长110厘米,宽60厘米,厚8厘米。有边10厘米,楷书阴刻横写,字径28厘米。
  9、东林寺 直写楷书 上款是“公元一九八七年丁卯岁”,下款是“赵朴初”
  摩崖石刻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
  摩崖石刻不仅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许多摩崖石刻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题,书法精美,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同时,这些不同年代、不同民族文字的摩崖石刻,或富于天然之意趣,或体量巨大、气势恢弘,或为名家手笔,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我们从庙名的题写和下文提到的有关佛教的各种鑱刻中,可以看出它们的价值。
  1、海会寺 在庐山龙门沟五道弯深山中。石刻的是楷书“海会寺”三个大字。这是庐山目前发现的唯一块保存完好的唐代石刻,也是庐山目前发现最早的摩崖石刻。但书法不佳,恐系山僧所为。
  2、竹林寺 三大字(在佛手崖右边石壁上,横书,无署名)字体非篆非隶;阴刻横写,字径48厘米,无款。有人说是周颠的手迹,实误。也有人说是唐罗隐所书,亦无确证。
  3、归宗寺 三隶字(在归宗寺旁百余步崖上。半偈道人题,字径二尺许)
  4、报国寺 (在天池山下)此鑱在由云峰寺往石门涧路旁,其石卧荆棘中,不易寻。
  5、石佛寺 三字(在石佛寺后山巅)
  6、万寿(在旧万寿寺西一里许左崖石壁)顾贞观书(顾为清初常州词人)
  寺名和庙额是一个门面,所以,几乎所有的庙都很重视。以上这些寺名的摩崖或匾额多为清以前物,而一处唐之摩崖,一块宋之匾额,保留至今实属不易。
 (二) 记载寺史
  记载寺庙的兴建、重建、修建、移建的经过,或某一教派的创
  建情况。这种碑刻或磨崖几乎每一个寺庙都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反映着寺庙的情况。
  如:《开先禅院修造记》(碑佚,文存)宋·黄庭坚撰并书。
  其文曰:“庐山开先禅院,江南李氏中主所作也。初,中主年十五,先主秉杨氏国柄,镇金陵,留中主与宋齐丘参广陵政事。中主年少好文,无经世之意,喜物外之名。问舍于五老峰下,欲蝉蜕冠冕之间,凤鸣林丘之表。有野夫献地焉,山之绝胜处也。万金买之,以为书堂,时方多故未暇。会先主开国,身任世子,稍骚骏于富贵,然语其旧僚:“未尝一日忘庐山也”。其后,中主嗣国数年,乃即书堂为僧舍。盖方其富盛时,倾国赋为之,亦推野夫献地为已有国之祥,故名曰“开先”。以了山道人绍宗主之,所谓拾枯松、煮瀑布者。及中主迁洪都,盖尝弭节雍容,故榻与画像存焉。太平兴国二年,又赐名目“开先华藏。”然其主僧,率以行义耆老。至善暹时,乃有众数百人,所谓海上横行暹道人者也。于是开先始为禅林矣。由宗十四传,而今行瑛出焉。自瑛之前,有道行者,或不屑于世务,有干局者,或义不足以感人,故其补敝支倾,仅仅有之,不足言。瑛得法于东林常总,其材器能立事,任人役物,如转石于千仞之溪无不如意。初苦痰癖,屡求去而不可。卧病坊者馀三年,乃作意一新之,惟表章李氏。时佛屋一区,以其壮大简古,留为后观。后人所作僧堂一区,亦高深安稳,视佛屋兄弟也,故不毁。开先之屋,无虑数百楹,成于瑛世者什之六。穷壮极丽,迄九年乃即功。方来之众与其勤旧,虽千人晏坐经行,冬夏无不得其睨愿。宾客之有事于四方者,虽数百人,夜半而过门P无不得其所求。.盖庐山开先栖
  贤、归宗、圆通四禅院,饭游客常居饭僧之半。而瑛以其馀与遗化四方之所入,兴旧起废。其成功也难,故其落成也,乞记于豫章黄庭坚。庭坚目:“夫沙门法者,不住资生,行乞取足,日中受供,林下托宿。故赵州以断薪续禅林,宴坐三十年;药山以三篾绕腹,一日不作则不食。今也,毁中民百家之产而成一屋,夺农夫十口之饭而饭一僧,不已泰乎?夫不耕者,燕居而玉食,所在常数百,是以有会昌之籍没;穷土木之妖,龙蛇虎豹之区化为金碧,是以有广明之除荡。可不忌耶?”瑛曰:“然,有是也。今法王真子,为世界主。佛母活圣,同转道枢。泰山之云雨天下,河海润极千里,何忧魔事耶?虽然,广明之恙,三灾弥纶,一切共业影响,岂特比丘末法之罪耶?会昌之诏,吾又有以征之。其说不过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夫毗庐遮那,宫阙楼阁,充遍十方,普入三世,于诸境界,无所分别,彼又安能庐吾居?有大经卷,量等三千大干世界,藏在一微尘中,彼又安能焚吾书?无我无人,无佛无众生,彼又安能人吾人?虽然,妙庄严供,实非我事。我于开先,似若夙负,成功不毁,夫子强为我记之。我住此山,十有二年,随缘所作,穷于是矣,我将煮东溪之菜,悬折脚床,以待夫子解腰而共饭。”黄庭坚曰:“此上人者,盖如来藏中之说客,菩提场中之游侠耶!欲作记者,亦穷于是。”因自书,使刻之。”
  特别要指出的是寺庙往往借助名人的手笔,或撰写、或书法以提高自己。像《开先禅院修造记》就请唐宋八大家之一黄庭坚(当时名人)来撰写一样,这类碑刻占据着显赫地位,所以不得不提。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监湘人(今湖南长沙)。他中年时在隋朝做过太常博士,入唐官至太子率更令,后世多称他为“欧阳率更”。
  欧阳询的书法,起初效法王羲之,后来形成笔力健挺险拔的风格,如同他的刚烈性情,为人和品行。欧阳询对各体书法都很精通,以楷书为最,宋《宣和书谱》说他的楷书“为翰墨之冠”。他书写的碑版,远比虞世南为多,宋代郑樵的《金石略》收录有22种。
  他写的“西林寺道场碑文” 《江州志》载:《西林寺碑》欧阳询撰,大业十三年树。颜鲁公题在碑额。唐人题名在碑阴,大中十年。
  吴宗慈《庐山志》说:(碑佚,文存。碑目见陈舜俞《庐山记》大隋国太常博士渤海欧阳询撰,大业十三年岁在丁丑十月戊寅朔十五日壬辰树,永泰丙午岁颜真卿题其碑额,凡一百二十字。碑阴有大中十年五人题名。
  初唐书法名家书碑之风的兴起,留下了不少名家碑版书法。盛唐在初唐基础上,碑版书法更开出璀璨之花,使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觉。这其中,盛、中唐两位领袖群伦的书坛巨匠——颜真卿、柳公权的出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家学渊源,五世祖是南北朝著名学者颜之推。他开元年间举进士,登甲科。后受封鲁郡公,因此人们称他“颜鲁公”。颜真卿在书法艺术上广泛吸收初唐四家的特点,还得到过草圣张旭的指导。经锤炼熔铸,突破了唐初瘦硬书风的窠臼,创造出自成一格的新书体。他的字筋肉丰满,浑厚刚劲,气势开张,后人称为“颜体”。
  对颜真卿的书法,人们历来评价很高。宋代苏东坡就认为,颜真卿的书法与杜甫的诗、韩愈的散文具有同等的地位,堪称唐文化的代表。清代人王文治论书绝句也吟道:“间气古今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在他的《中国通史简编》里写道:“初唐的欧、虞、褚、薛,只是二王书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
  颜鲁公之书,熔诸家为一炉,不仅写出了自己的面貌,他那如椽大笔,也写出了盛唐文化恢宏博大的气势,雍容伟壮的书风正同一个伟大时代相吻合,这也就是颜氏书法魅力所在。故而颜真卿书法很受唐人喜爱,在唐代以后千余年,他仍是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地位仅次于书圣王羲之,直到今天,学习书法者还是把“颜体”奉为正宗。
  人们谈论颜氏书法,往往把他的人品和书品相联系。他秉性正直,富有正义感,义烈之举闻名后世。他撼人的人格力量无疑增加了人们对他高妙书品的喜爱和崇敬。
  颜真卿一生留下的翰墨书迹很多,见于后人各种记载的名品,就有138种之多。他书的碑版数量,在唐代书家中也位列第一,有90多种,遍布九州大地。在陕西西安、江西、山东、江苏、河南、广西、河北、浙江等地,都有他的石刻文字。宋代的欧阳修就说过:“……然公(颜真卿)所至,必有遗迹,故今处处有之。唐人笔迹见于今者,惟公为最多。”数量众多、分布地域辽阔,也反映了颜氏书法巨大的影响力。
  唐代另一位与颜真卿齐名的书坛宗师——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元和年间考中进士,官至太子少师,故又有“柳少师”之称。他晚于颜真卿70年,书法上受颜氏影响很大,但他善于取人之长为己所用,在大家林立的唐代书坛,独辟蹊径,自成一格。他的字减缩了颜体的丰满肥壮,也改变了颜字横画细瘦的特点,字的横竖画比较均匀。形成了刚健道媚,骨力挺朗的风格。因此人们形象地以“柳骨”概括,称他的字为“柳体”。“颜筋柳骨”一方面表述了颜字与柳字的艺术特点,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它们在艺术上的内在联系。
  柳公权字脱胎于颜真卿,人也似颜氏,正直磊落。一次唐穆宗向柳公权请教用笔之法,他一语双关地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从此留下一段传诵千古的“笔谏”佳话。因为人品、书格俱佳,“柳少师”在中唐名气极大,他的字号称“一字百金”,当时达官显贵之家丧亲刊石立碑,如请不到柳公权来写,人家就会指责子孙不孝。所以柳公权书碑有60多种。
  复东林寺碑铭 (碑残,碑目同前)湖南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中大夫持节都督潭州诸军事守潭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左散骑常侍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柳公权书。唐大中十一年岁次丁丑四月戊辰朔二十六日癸已建。
  注:此碑为唐崔黯撰文,柳公权书。《集古录》云:“东林寺,会昌中废,大中初,黯为江州刺史而复之。黯之文辞,甚遒丽可爱,而世罕有之云。”今此碑犹存一块,其沿革可考焉。……庐山现存石刻,当以此为最古,王世贞题此碑后云:“中多率更体,而小变遒劲为文弱,亦可爱矣。”
  柳公权残碑∶全称是《复东林寺碑铭》,刻於唐代大中初年(八四八年前後),是庐山现存最古老的碑刻。由江州刺史崔黯撰文,大书法家柳公权书。至清初碑已裂为多块,康熙年间被收入皇庭,而仅留此一小块存寺。此残碑至光绪初又失其所在。至己丑冬,康有为来游东林寺,在寺中四处寻找,终於在橱下觅得。现东林寺将其收在藏经楼中。
  现已风化残损不堪,文字断续可辩40余字,残碑面积约为70×72厘米。碑文楷书直列,字径4厘米。现将残文抄录如下:
  “公权……狱化愚劫……其则……通……有……籁泠……爱而不……林乎日能即断其……
  下虔江之木鸠食……之左右为塔若讲若……室若突……胜……之……。”
  康有为题刻:记载了他在橱下觅得柳公权残碑之事。此碑为清末康有为重游庐山东林寺时所作记,青石横碑无碑首和碑痤,长112
  厘米,高50厘米,正文行草阴刻直列13行,字径5厘米,满行6—8字不等。
  还必须提到的是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他在陈、隋两朝都做过官,不受重用。入唐后,他投奔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太宗即位,拜为员外散骑侍郎,后官至秘书监永兴公,世人称他“虞永兴”。虞世南为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讽课。善文辞,尤工书法,曾得到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真传,甚得王氏书法之妙。唐太宗李世民对他极为欣赏,把他作为书法老师,并作五绝之赞:“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对他德行的钦佩过于书法。他曾经为大林寺书写过碑文,有诗为证:
  吊大林寺 周必大
  上尽诸峰地转平,天低云近日多阴。
  古来南北通双径,此去东西启二林。
  虞世南碑从泯没,白居易序合推寻。
  匡庐第一金仙境,忍使如今遂陆沉。
  另外还有东林寺碑并序 前陈州刺史江夏李邕撰并书,开元十九年七月十五日建。洪州刺史裴休题云:“览北海之词翰,想风采……”
  李邕字字泰如。扬州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历任左拾遗。郡守等职。因曾任北海太守。故世人称“李北海”。工书。尤善碑颂。时称“书中仙手”。此碑为其名作。
  东林寺碑并序,已成残碑。此碑为青石质,残破成不规则形。通高160厘米,通宽115厘米。正文楷书阴刻直列,字径3厘米。
  诸如此类文字较多,怒不一一枚举。
  关于此类摩崖也有一些,如:
  唐·海会寺(发现地点:莲花洞森林公园·龙门沟景区)
  旹
  唐
  国 佛 证
  丘 比 祖 嗣 圣
  元
  年
  寺 会 海
  本
  刘 宗 乙
  本 开 未
  端 山 岁
  喜
  施
  十
  石
  这处唐代的摩崖,年代较早,位居深山,书法不佳。但记载了寺名、年代、和尚名、本宗开山、施主名,是一块不可多得的摩崖。
  另“祖庵”(双溪草堂)现八仙庵下米雀岭后茶园中有石镵
  “清康熙七年
  祖庵
  六月四日住双溪草堂山僧德音梦幻道人兴闻题并书监院弟子法
  木行者法桧仝此立石”
  也记载了祖庵的一段历史。
  这类庙志、庙史比比皆是,几乎每一座庙都有,都存在。这些记载着寺庙史的碑刻,对于研究个各寺庙的历史,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和资料。
  (三) 佛教经文
  在历代遗存的佛教碑刻中,佛教的经文较多。
  新港江矶寺专门建有石刻经坛,圆形,面积约100平方米,台高 约2米。上建八道短墙,(1.8米高,碑为80公分高)墙两面贴青石碑刻,碑长约162米。上刻“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等经。规模宏大,气象万千,堪称庐山之最。经坛上立有大量石刻经文,书法极具时代性,刻功刀法亦属上乘,不仅弘扬佛法,也很有艺术价值。
  在秀峰寺内,有一块刻于元佑六年(1091)的“七佛偈”。是黄庭坚游秀峰时,应寺僧行瑛之邀,书此七佛偈于石壁,刻成。全篇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崛,风格特异。
  七佛偈(存秀峰内寺内读书台) 元佑六年十二月,宋·黄庭坚书。
  其文曰:身从无相中授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乐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心。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但能不怖于生死。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诸法时,法法何曾法……广鉴瑛禅师口口口七佛偈刻……坡仙之遗意,元佑六年十二月……
  像这样还有海会寺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得来是多么不易啊!
  还有东林寺的《地藏王菩萨本愿经卷中·称佛名号品第九》。
  能仁寺大胜宝塔前的立的《地藏王菩萨本愿经·称佛名号品第九》等。
  这些佛经,对僧人和佛教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记载佛号
  一、罗汉寺念佛碑
  写成于康熙五十九年的“毛志”和民国初年编印的“吴志”对罗汉寺的介绍都很少。我们在此处发现两块寺僧立于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614年)的念佛碑。是很有价值的金石珍品。但“毛志”和“吴志”对这些却只字未提。可以说,这次的觅获是填补了庐山的一处历史空白。它必将成为未来修订《庐山志》的可贵资料。一块碑头上有云型花纹,下直书:南无阿弥陀佛,上款为立碑年月,下款是立碑人,有碑座。另一块碑头上为笔架花纹,下直书:口悉口但
  口多口般口但口罗上款为立碑年月,下款是立碑人,有碑座。
  二、好汉坡路上有三处“阿弥陀佛”(可能还不止三处,最近我们又在月弓堑上一小溪中发现载有“阿弥陀……”字样的摩崖碑。埋在溪涧中)
  三、九十九盘路上有“南无阿弥陀佛”、“南无佛”
  “南无”梵文的音译,念作拉摩。佛教称合掌作稽首,以表示恭敬叫“南无”。“南无”又引申有敬礼、归依、归命的意思。译曰:归命无量光觉,无量寿觉。归命于无量寿觉及无量光觉也。净土门称之为六字名号。归命者,众生一心仰赖阿弥陀佛,即众生之信心也。无量寿觉或无量光觉者,佛助一切众生行体成就也。盖众生之信心与阿弥陀佛助众生之行体皆具足于此六字内。此谓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也。真言之口传以此名号为陀罗尼,为金刚界五佛。善导观经疏一曰:‘言南无者即是归命,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观无量寿经曰: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其一,位于圆佛殿东侧岩石上,繁体阴刻竖写,字径10厘米,无款。
  其二,位于九十九盘古道旁石壁上,隶书阴刻竖写,字径37厘米。款“皇宋□□乙卯 雪屋正韶谨立”款字径11厘米。
  其三,位于九十九盘古道旁石壁上,明朝刻石,阴刻竖写,字径20厘米。款“嘉靖戊未冬监江姚适珂”字径7厘米。
  其四,南无佛 位于九十九盘古道旁石壁上,行书阴刻竖写,字径25厘米。无款。
  其五、观音菩萨 位于九十九盘古道旁石壁上,繁体阴刻竖写,字径12厘米,无款。。
  四、天池寺原路旁,繁体阴刻横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字径25厘米。款“明万历□月,天池寂照查比丘□种悟□弘□本玄记”,字径4厘米。
  五、“南无阿弥陀佛”,位于交芦桥南,字径50厘米。无款。
  六、黄岩寺 阿弥陀佛 四大字(在空生阁)。
  七、西古山 阿弥陀佛 四大字。
  八、黄龙寺至宿云庵路边河中石上 南无阿弥陀佛 六大字
  其它各庙刻有佛号也不在少数。如:高山庙、佛华寺……等。
  (五)记载灵异故事,宣扬佛法无边。
  1、 东林寺 虎溪桥
  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虎溪桥也因此得名。虎溪桥碑立于东林寺虎溪桥头,碑高180厘米,宽100厘米。花岗石素平。正面隶书阴刻竖写“虎溪桥”三字,字径56厘米,款“鄱阳徐口武书”,字径7厘米。碑反面有碑记,字迹已模糊不清。
  2、菩萨泉铭并序(碑佚,文存) 宋·苏轼撰。
  撰铭年月无考。其文曰:“陶侃为广州刺史,有渔人每夕见神光海上,以白侃。侃使迹之,得金像。其款识,阿育王所铸文殊师利像也。初,送武昌寒溪寺。及侃迁荆州,欲以像行,人力不能动,益以牛车三十乘,乃能至船。复没,遂以还寺。其后,慧远法师迎像归庐山,了无艰碍,山中世以二僧守之。会昌中,诏毁天下寺,二僧藏佛锦绣谷。比释教复兴,求像不可得,而谷中至今有光景,往往发现如峨眉、五台所见。盖远师文集载处士张文逸之文,及山中父老传如此。今寒溪少西数百步,别为西山寺,有泉出于嵌窦间,色白而甘,号菩萨泉,人莫知其本末。建昌李常谓余,岂昔像之所在乎?且属余为铭。铭日:像在庐阜,宵光烛天。旦朝视之,寥寥空山。谁谓寒溪,尚有斯泉,盍往鉴之?文殊了然。”
  3、九十九盘路上
  明刻 持公咒裂石 昌裴书
  此刻位于九十九才盘古道旁石壁上,字径12厘米,款“昌裴书”, 竖写,字径12厘米。昌裴明朝人,此刻为明刻。“持公”就是净土宗始祖慧远的弟弟慧持慧持十八岁随慧远一道拜高僧释道安为师,后又与慧远同居庐山共修净土。隆安三年人蜀,为成都道俗所推重,义熙八年卒于成都龙渊寺。“咒”指“尊胜咒”,尊胜咒即尊胜真言,尊胜佛顶为五佛顶轮王之一,其真言“能净一切恶道,能净除一切生死苦恼,能除一切烦恼业障”。传说慧持曾在此诵尊胜咒而巨石为之裂开,故称此石为“持公咒裂石”,亦称“尊胜石”。
  4、宣扬“天命神授”。
  这是庐山的“特产”。
  在庐山仙人洞御碑亭内竖立着一块《周颠仙人传》,碑是明洪武帝朱元璋为纪念周颠而撰文敕建的。
  这块碑,碑体高大。超过了汉碑(汉碑的高度一般在2米左右,宽度在60至70厘米),也超过唐碑的一般高度,据所知,仅次于唐乾陵的《无字碑》(高412厘米)。
  碑在白鹿升仙台上,为大理石材加工而成,高3.6米,宽1.3米,厚20厘米。平座,碑头浮雕双龙戏珠。碑名篆书,字径14厘米,正文阴刻楷书直列,字径3厘米,四段二十六行,满行二十二个字。
  碑的落款是:
  “洪武二十六年岁次癸酉九月日
  从事郎中书舍人臣占希原奉救书丹并篆额”
  很明显,这是利用灵应故事,来说明朱元璋识真命天子“国之休咎存亡之道已决”一句,即可见矣。
  还有,宋代王古的《天池瑞相记》:
  “……若四方求者,所见固多,江淮之人,不远千里而至。有久祈而终无所见者,有众所共见独不睹者,有至即见者,与夫见之多寡同异,类非凡情所能测之。此皆鉴言也。夫以圣境不可诬,而贤士大夫与四方之人不可欺,稍自爱者语不妄。余为此记,岂恤世俗疑谤,将以告夫闻而未详、信而未见者耳。”
  和宋代王质的《圣灯记》:
  “……何于灯有见不见,其于文殊有疑信故云。何于灯有多或少,其信文殊有深浅故云。……”等等,各记灵应,各抒己见。
  (六)历代帝王赐字寺院
  五代十国的南唐,太子李璟在秀峰筑起了读书堂。几年之后,李璟继承王位,人称南唐中主。他请来高僧绍宗,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气势壮观的寺院,敕名为“开先寺”,取开国先兆之意。
  宋宁宗御书莲社字赐东林寺。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赐秀峰开先寺名‘开先华藏’。
  天圣中,仁宗听说万杉美景,赐名“万杉寺”,并御书“金佛宝殿”匾额。
  明太祖敕建“天池护国寺”,以寓祀四仙,成祖重敕曰“天池万寿寺”,宣宗再敕曰“天池妙吉祥寺”。
  明太祖御碑 《周颠仙人传》碑为明洪武帝朱元璋为纪念周颠而撰文敕建的。碑立于庐山原白鹿升仙台,建有石亭护之。御碑为大理石材加工而成,高一丈二尺(3.6米),宽三尺七八(1.3米),
  厚七寸(0·2米),平座,碑首浮雕双龙戏珠。碑名篆书,字径14厘米,正文阴刻楷书直列,字径3厘米,4段26行,满行22字。
  赐经亭御碑 为顾云程为纪念明神宗母亲慈圣肃皇太后赐经黄龙寺之事,于万历十四年三月所立于黄龙寺后。碑大理石制成,高180厘米,宽100厘米,厚15厘米。碑首高70厘米,上刻云龙图案,碑座高60厘米,长130厘米,厚60厘米,素平。碑正面刻明神宗朱翊钧《护藏敕》及《新刊续入藏经序》文。碑阴刻有《圣母印施佛藏经赞》文。
  清康熙四十十二年二月,清康熙南巡至杭州,御书《般若心经》一卷赐开先寺。三月二十六日,又赐御书江淹《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诗,摹勒上石,建亭覆之。
  四十六年春,开先寺僧超渊迎銮淮安,随至松江。三月二十八日,敕赐御书‘秀峰寺’匾额。御碑高六尺,宽三尺,笔势雄健,神情俊逸。
  以上这些御书,都已摹刻上石,只是可惜除明、清御碑外,其余随着历史的风雨均已不知去向。

    (七)、弘扬佛法、宣扬佛理

  佛教历代遗存下来的弘扬佛法、宣扬佛教教义教理的碑刻亦不在少数。

  1、栖贤寺的《三藏圣教序》。这块碑虽是新近仿刻,但起点较高。碑首上有二龙盘虬,中间有一小佛像。原碑刻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全称是《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李世民撰写。

  2、开先寺的拾枯松煮瀑布

  此刻在秀峰青玉峡,无款。《星子县志》、《秀峰寺志》作王守仁书,《南康志》作方志孺书。

  中国有一部禅宗史书,名叫《五灯会元》(因合《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于一书故名《五灯会元》),在《五灯会元》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南唐中主李璟迁都豫章,途中来到他曾经读过书的秀峰开先寺,请开先寺主持绍宗和尚上堂,和尚问中主:何为开先境?”中主回答说:一条界破青山色。和尚又问:何为景中人?”中主回答说:拾枯松,煮松柏。”“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是唐代诗人徐凝写的《庐山瀑布》诗中的句子。煮瀑布意为煮瀑布之水。拾枯松,煮瀑布干什么?烹茶。佛教的修行方法主要是戒、定、慧。戒,就是僧人要不饮酒,过午不食,戒荤腥。定、慧简单说来,就是僧人要坐禅修行。坐禅讲究专注一境,静坐思维。要求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为此僧人需要一种既

  符合佛教教规,叉可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弥补过午不食的一种营养补充物。茶于是就成了僧人最理想的饮料。因此,中国历史上,佛教颂茶为神物。唐宋期间,佛教盛行,禅宗强调以坐禅的方式彻悟心性,寺院饮茶之风更加盛行。

  拾枯松,煮瀑布几字,描述了出家人脱离尘俗,悠然自得的生活,也体现了题刻者的向往之情。

  3、心灯佛果

  此刻位于秀峰龙潭,《庐山志》作燕山书。

  心灯喻指佛教禅宗明心见性之法。《祖堂集》卷四,石头和尚:佛佛径烛心灯,祖祖玄传法印。”“佛果指成佛的果报。心灯佛果意为只要明心见性(彻底认识本心是佛性),就能得到成佛的果报。

  (八)神佛、祖师等的画像

  镌刻所信奉的佛,本派师祖的画像及著名高僧的画像以供僧众、信徒瞻仰、膜拜,是碑刻的又一功能。这类画像碑刻特别是在佛教碑刻中为数也不少。

  观音是佛教大乘菩萨之一,由于佛经说其能广化众生,示现种种形像,也广受世人的崇敬和信仰,成为世人顶礼膜拜的主要菩萨之一,人们就镌刻了种种不同形象的观音以供祭祀膜拜之用。譬如:

  1、秀峰寺 铁线观音像碑

  雕像采用国画中的铁线描法,故称铁线观音。此碑高370厘米,宽200厘米。原为唐朝大和年间一位高僧绘出画像的上半身。元泰定二年(1325)永福大师、锺山和尚出资请画师姜月境将其续为全身坐像,并勒成石。整座画像浑然一体,几乎无法找到接续的痕迹。画中的观音端庄丰腴,服饰华丽,嘴角微翘。非常有趣的是,这尊观音两眉之间开有天目,嘴角两旁还绘有胡须。据说,唐、宋时期,观音大士有着丈夫身。元以后,观音逐渐演变为母性形象,有了观音娘娘、观音老母之称。画像在技法上描绘精细,线条流畅,疏密有致,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观音像碑采用星子特产金星石料刻制而成,刀法纯熟,深浅得当。既再现了唐代画家的风格,又具有中国石雕艺术的特点,是极为珍贵的艺术品。现存此像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按原拓本摹刻,原像毁于文革。

  附:石刻观音像题记

  观音菩萨半身象者,唐大和中神僧笔法。我朝南岳懒牛藏主祀菩萨有年,一日募到荆门、玉泉,宣授佛光,慧行普照。永福大师,锺山和尚出资,遂命善画者姜月境,作为全身象,勒之于石。为诸众生作大饶益,厥功懋矣,端与庐山同不朽也。

  泰定二年乙丑 开先禅寺住山师大题

  万历乙卯星子县知县王成位迁立

  主簿张伟督工

  2、东林寺还有十八高贤线刻像 东晋元兴元年(四0二年),慧远法师邀集一百二十三人,在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创建白莲社,令刘遗民著《发愿文》,专修念佛三昧,期往西方净土。其中最著名者,世号十八高贤。由是,东林寺历代刻有十八高贤像供奉於寺,宋陆游、明王思任、清黄宗羲、李慎街等人,游东林寺後对此皆有记载。现东林寺十八高贤像嵌於祖堂东西两壁。三笑图等。十八高贤像碑刻得栩栩如生,形象灵动,姿态各异,衣带飘逸。大有唐人之风。

  3、西林寺 石刻须菩提像(石佚《舆地纪胜》载像为南唐王翰画,有戊辰王翰作五字。江州太守李瑞爱而寿之石,题跋置殿壁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