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颂扬高僧、祖师、大德的事迹
纪颂祖师、高僧的生平事迹和道行功德,是佛教碑刻中的又一主要内容,它在此类碑刻中占有很大比重。
其中:
1、《晋远法师碑铭》义熙十二年谢灵运撰铭,张野序。
2、唐·《佛驮禅师记》开元十七年李訥撰,张廷珪书。
3、《远法师影堂碑》并序(碑佚,文存) 陇西李演述,江州录事参军王遹篆额,鄂州头陀寺僧惟嵩书,贞元中初建,大中八年七月十五日再立。它记叙了“……慧远法师其人也,法师,雁门楼烦贾氏,释道安之门人。……法师始飞锡南岭,宅胜东林。世更七代,年垂四百。流芳遗润,金锵玉振。当时之美,虎溪为释氏龙门;挹千载之风,匡阜拟绪绅阙里。……”
但这类文字碑刻多半以墓志铭的面貌出现,如:
唐故东林寺律大德熙怡大师碑铭并序 摄都团练推官守虔州司马许尧佐撰;承奉郎前守蔡州真阳县令李行言书并篆额。贞元十二年丙子岁建,大中八年七月廿三日再立。
唐故东林寺律大德粲公碑铭并序 吉州司户参军员外置目正员许尧佐撰,吴郡陆蔚之书并篆额。元和癸酉岁端午日建,大中八年七月兰十二日再立。
庐山东林寺故临坛大德塔铭并序 元和十年冬十月刘轲撰。门弟子云皋书。大中八年七月十五日重立。
……。
墓志又叫“墓志铭”,这一名称似乎更能体现出墓志的内容,在志石上镌刻的文字,一般分作两个部分,前面一段表现墓主生平事迹的散文,叫做志文。在其后还有一段似诗的四言韵文,这就是铭文,也称作辞,内容多是对死者的溢美颂扬之词。
唐代又演化出一类特殊墓志——“塔铭”,就是和尚、尼姑与信佛的善男信女死后刻的一块碑版文字。因为僧尼的骨灰安放于小型砖塔内,这块铭文也被嵌于塔的正面,故称“塔铭”。虽然它不埋在地下墓中,却有墓志之实,一般也就把“塔铭’’归入墓志一类。
这类文字很多,作者就已收集到400多方。最有价值的要数:
1、宋无相大居士墓志铭
宣教郎知蕲州黄梅縣主管劝农营田公事唐汝舟撰并书
宣教郎新通判舒州军州事张湛题蓋
无相居士,性刘名奭(shi)(公元1096—1178年)宋宣和时即官至观察使,乾道间为两浙西路步军副总管兼提点,后归隐庐山梦庵。淳熙五年卒,第二年塔于梦庵。“宋无相大居士墓志铭”碑,距今已八百多年,碑虽断但缺损不多,字迹清晰可见,实属罕见。且撰碑兼书碑人均为当时的黄梅县令唐汝州,(此人与庐山有很深的渊源关系,限于篇幅,恕不赘述),真正是文笔、书法、刀功,都令人拍案叫绝。尤其是唐汝州写的铭,竟然在宋代就敢于突破格定的陈式,写成七古形式:
廬山西南佛掌峰,石耳之北甘泉東;懸崖絕澗險莫通,
下有真境藏其中;浮屠老子不敢宮,誅茅結屋留仙翁;
向來夙契今再逢,幅巾杖屐何從容;談禪說易悟正宗,
宿儒高隱避其鋒;年年詔書下九重,朝天興談歸興濃;
至人出處自不同,超然遠舉如冥鴻;歸來煮茗拾澗松,
傲睨富貴輕王公。淳熙五禩戊戌書;长天月皎寒潭空。
凭虚羽化且御风。真与造物相始终,黄梅令尹万事慵。
铭诗草草未必工,记此灵塔何终穷。
2、庐山大安和尚碑记
方外 汪道昆撰 佛弟子汪道贯篆
長者子汪宗浩書
这块碑自明代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立于莲花峰上之后,即为岁月所尘封,湮没于迷雾衰草之中,数百年来一直鲜为人知。
此碑高一米八零,宽约一米,青色,石质坚硬,正文一千二百七十二字,加上碑题八个字,署名二十二个字,立碑时间八个字,合计一千三百一十字,由汪道昆撰文。碑刻为正体楷书,乃汪宗浩所录。另碑额“庐山大安和尚塔记”八个大字为篆体,为汪道贯所书。碑阴为立碑人(大安和尚的徒子徒孙徒層[曾]孙)之姓名。
撰碑人汪道昆从地位上看,官至兵部左侍郎,也就是说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他是“嘉靖进士,授义乌知县。在任期间,组织百姓,练兵讲武,世称‘义乌兵’。后备倭沿海,与戚继光共募义乌兵大破倭寇,累迁兵部左侍郎。(以上见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编写的《中国历代人名辞典》一九八九年三月版 第八百五十一面)”是凭军功一步步升迁上去的。
不仅如此“汪道昆(一五二五——一五九三)明戏曲作家。字伯玉,号太函、南溟,歙县(今属安徽)人。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年)进士,历任兵部左侍郎等职。曾在沿海参加抗倭战争。著有诗文集《太函集》。所作杂剧今知有五种,现存《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四种,各剧均一折,合称《大雅堂乐府》。(以上见上海辞书出版社一九八零年二月版辞海·艺术分册四十九面)”由此可见,汪道昆在文学上也有一定影响,有很高成就。
而最为奇特的是,汪道昆写的铭,他一反传统的四字一句的写法,把铭写成骈体文,也一改为死者歌功颂德的做法,而作去中肯的评价。
3、閬隱禪師塔 閬隱禪師墓碑記
这是一座中规中矩的墓塔:
塔身正面: 閬隱禪師塔
塔身背面: 法諱太涌
塔後: 閬隱禪師墓碑記
夫物有朽而後新事有□而復□者世固多矣□物□□□□□□□□
人□豈可□哉茲乃匡廬名而羅漢寺□刹岁冬□□□□本定為□□
□不乏久□有持□有存為弗能悉□□□我
閬隱禪師係楚廣濟□陳氏子□□□□茲歷有其□□師□不務他父
愛置資產手創伍畆□□□□各載卷□□□一生
□□任意不□心本澄清物我老着可□然故出者焉□乎□晚節□□
法於龍華皈僧千名□仙不□□胤公之□而效金朱之顧眾恭未可知
□但見居寺日荒□頹將扃紺像金容紫乎露地而居故我師作中興主
寺造殿宇煥然蚩故塑雕 佛像燦然重新豈非事物墜而復□者乎
其□也宜矣師壽 塔於本山之南卯龍入首巽□乾向□巳亥
三分生歿年時另列碑左以永厥終乃陳其梓而頌之曰
大澤之中 蛟龍居焉 名監之内 高俊隱焉
身空世外 心了素緣 重新古刹 佛大千年
惟茲有賴 於物不遷 而徒而孫 永續祀焉
大清康熙三十一年歲次壬申九月 二十九 日立石
一切都按照要求,一丝不苟地写出“中兴主”的形象。
4、圆寂先师嗣临济正宗三十 世补庵绍公塔
敕封上柱国特进提督四川等处军务节制全省镇将提调汉土官兵控制苗彝总兵官左都督世袭拖沙喇哈番加二级岳升龙 撰
礼部尚书加一级王泽 篆额
康熙四十七年庐山补公和尚圆寂已四年,其宗门弟子将建塔于寺之西南。因走数千里,请岳升龙为其师补庵和尚作墓志铭。岳升龙遂作铭曰:
九峰宝树 郁郁苍苍 屹然孤挺 狂飙莫降
祖堂相望 宅秀而祥 山灵韫玉 向水门香
宜尔嗣人 世续苇航 化导事毕 千古福藏”
署名:“敕封上柱国特进提督四川等处军务节制全省镇将提调汉土官兵控制苗彝总兵官左都督世袭拖沙喇哈番加二级岳升龙 撰”
这通墓志铭的最后还刻有“礼部尚书加一级王泽 篆额”,这个规格是很高的。请想,四川都督撰写墓志铭,吏部尚书篆额。这是一般人能办得到的吗?(上述四块墓志铭均在)
(十)官府的谕示和文告,寺庙的土地、财产情况
历代帝王利用宗教来维护、巩固自己的统治,各级为有利于维护自己统治,先后发布过不少崇教、护教的圣谕,有些被刊刻成碑保存下来。
“江西观察使崔黯奏。东林寺山秀地灵,实为胜境。而寺中庄田钱物,各自主持,率多欺隐。物力稍充者常无冻馁,资用不足者尽抱饥寒。本立常住,全为众僧,只合同奉伽蓝,宁容别开户牖。供膳但资於私家,施利不及於大众。今与各立条令,刻石题记。伏虑岁月稍深,依前紊乱,山深地僻,人少公心。住持乞降敕处分,奉敕依。”
这块碑,在唐咸通十三年奉敕刻石,可惜不存。
别看崔黯在《复东林寺碑铭》里写来扬扬洒洒,笔下千言,说来一大套一大套的。它在现实面前,还是很清醒的,他在《乞敕降东林寺处分住持牒》中说。你别看东林寺山秀地灵,是个好地方。而寺里面的这些和尚各自主持,对庄田钱物,都会有很大的欺瞒。有的衣食饱暖,有的常常饥寒。
这是他清醒的一面,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
他接着说,本来立一个常住僧,是为了大家,是为了供奉佛祖。怎么能够容许自搞一套呢?为了有所约束,应该制定制度,刻在石上。
他还理智的认识到,考虑到形成现在这种局面的时间很长,山深地方偏僻,私心太重,照这样下去还是会很混乱的。
他认识到僧人也是人,不要看到僧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在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要求面前,大多数僧人也还是会“私”字当头的。所以他要求“住持乞降敕处分,奉敕依。”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立下条令,照章办事,僧人也得遵守。
崔黯的这些办法,一直到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还有清康熙年间罗汉寺永禁碑(赛阳·罗汉寺):
德化邑侯张敕谕永禁碑
康熙六十年 月丙辰
九江府德化县正堂加三级张□□□□□□□勒石垂远佛僧□□□无量事□□□□□□住持僧隆璞具禀□□事□□罗汉寺历朝庐山有名古刹唐朝皇敕所建□□□□□□□□□□□□在□□天池寺僧悟彻□后收本寺僧阆隐□□□□□□□□□□□□差□□□□无异有本寺山界四址正北云峰下止钵盂山外□□□□□□□□□□止曰□外横山窖石直上内西为界去□陡□侵伐已蒙批□□□□□□□无问者听□□虑□之思只得将本寺山场四址开明禀□□念历朝皇敕古□□□□□□□□给印照勒石垂远俾人人知其四址分明毋□□□□伐□□□县□此为□印照勒石永禁为此
示仰
在□罗汉寺四址界内侵削盗伐戕损丛林胜果 住持僧 亦不 各置严遵无违
特示
康熙六十年润十月 日住持僧隆璞
和归元寺碑《奉县永禁归元寺无许典卖碑》。
(十一)名僧、名人的作品
我国的历代僧侣、佛教徒中许多人在诗、词、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们往往在从事宗教活动的同时或从事宗教活动之余,吟诗、赋词、挥洒书画,以弘扬佛法,抒发感悟人生世事的情感。其中许多诗、词、书画,特别是具有浓厚宗教色彩、宗教神秘内涵和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作品,往往备受僧众、信徒们的推崇而刊刻成碑,以期广为传播,永世留存。
其诗曰:
崇岩吐气清,幽蚰凄神迹。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注:《豫章诗话》云:庐山古石刻有远公庐山诗,即“崇岩吐气清”一首。又云:慧远此诗为庐山有题咏之始。按此诗刻石,应在东林。使石今存,不仅为庐山题咏之始,即以石刻论,紫霄峰下石室禹刻字外,似无更古者。倘于瓦砾堆中偶爬梳得之,不几为庐山瑰宝乎!
2、龙门沟五道河深山中有定朗和尚诗:
定朗,明代庐山僧人。万历间在世。
题石
屹立寺边玉, 任云笼雨洗。
法固浮灭散, 忽见金刚身。
这首诗现仍存在庐山龙门沟深处山上。诗刻在一块高约三米的大石上,手不可及,因岁月侵蚀,已有几个字漫漶不清。
题在石上的短短四句诗,是写人还是写石 ? 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这只有让读者自己去品味了。此诗刻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明朝时此处建有寺庙,作者定朗很可能就是此处庙里的和尚。玉:指题诗的这块大石头。
法固浮灭散:佛法灭时,亦即在正法像法末法过后,一切佛法皆灭尽的时期。身:同体。金刚体:犹如金刚一样坚固的身体,即佛的身体。
3、卧云石诗(发现地点:南山林场 原碧云庵附近 南山公路38公里处)
大清同治戊辰/秋中余与友/人叶树人/登石夜游友人曰兴/直太虚/
为室/明月为烛/惜无枕被耳/余笑曰天/吾之被石乃/之枕今宵月/圆同与安处/寝遂卧以/夕归空上清浑忘/白云两袖生/赢得红日一竿起/碧云寺僧纲司僧慧田谨立/浔阳树人氏叶百谐/题并书/ 吴朗元
石镵在碧云庵后(今山南林场附近的卧云石上。现仍保存完好。叶树人,作者的朋友。浔阳人,字百谐。这首刻在石上的诗的字是叶树人书写的。纲司僧:管理僧人的僧官,相当于现在地市一级的佛教协会会长。
卧以夕归空上清,浑忘/白云两袖生。
赢得红日一竿起,碧云寺僧纲司僧。
卧云石 三大字 行书阴刻横写,字径80厘米。余小字,行书阴刻竖写。这块石刻很有特点,那就是它把镌刻人的姓名“吴朗元”也上石刻出。
4、开先寺碑上镌刻的是南朝诗人江淹的《从冠军建平王登香炉峰》诗。江淹的这首诗神情高峻,辞彩飞扬,是中国文学史上唱赞庐山较早的诗篇,诗云:
“广成爱神鼎,淮南好丹经。此峰具鸾鹤,往来尽仙灵。
瑶草正翕艳,玉树信葱菁。绛气下萦薄,白云上杳冥。
中坐瞰蜿虹,俯伏视流星。不寻遐怪极,则知耳目惊。
日落长沙渚,层阴万里生。藉兰素多意,临风默含情。
方学松柏影,羞逐市井名。幸承光诵末,伏思托后舱。”
北宋书法家米芾读后赞叹不绝,手书成幅。此后又由清康熙皇帝临摹并御赐于秀峰寺。诗碑由著名诗人江淹、大书法家米芾以及九鼎之尊的康熙皇帝共同创制而成,堪称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稀世珍品。
4、王守仁《宿天池寺》诗“昨夜月明峰顶宿”七绝诗一首(在“王守仁《宿天池寺》诗“昨夜月明峰顶宿”七绝诗一首(在“照江岩,字下之左方) 阳明山人王守仁伯安书。
5、东林寺诗碑 游东林寺诗碑 明王守仁作七古一章,并书。其真迹初在三笑堂壁间,后移于影堂。清康熙壬辰,德化令张近光令邑人陈发舜将壁字钧摹镌石,原字复作橱掩之。碑青石质,无碑座,正文行书阴刻直写19行,字径11厘米,满行19字。抄录如下:
其诗曰:
“昨游开先殊草草,今日东林游始好,手持青竹拨层云,
直上青天招五老。万壑竽笙松籁哀,千峰掩映芙蕖开。
坐俯西崖窥落日,风吹孤月江东来。莫向人间空白首,
富贵何如一杯酒?种莲采菊两荒凉,慧远陶潜骨同朽。
乘风我欲还金庭,三洲弱水连沙汀。他年海上望庐岳,
烟际浮萍一点青。
游东林,次邵二泉韵。正德庚辰三月甘三日,阳山人识。”予景仰阳明先生已久,适莅兹上,偶睹墙间遗笔,恐久而漫灭,特摹之石,以志不朽云。康熙壬辰孟冬上浣,德化令三韩张近光谨立。
还有《李梦阳开先诗碑》、《徐岱诗碑》、现代《苏轼诗碑》等等。
(十二)褒扬兴修寺庙的义举、修建寺庙附属物的善举,功德。
比如,宋周必大写的《圆通殿记》:
“……郡人刘必达以母命施钱百万,造殿五间,起庆元丙辰(1196),迄丁已(1197)冬落成。宏丽坚壮,实与寺称。而像设未备。戊午岁庐帅高司农夔倡、楚城潘汝纲、筠州延福院僧宗禧及好事者争和之。于是置释迦文殊普贤像于前,十八罗汉分列左右,塑观音像雨后,而圆通诸菩萨环之。庚申(1200)春毕工,……”
褒扬了刘必达造殿的义举,又表扬了高夔倡、潘汝纲、僧宗禧等大塑佛像之举。
赵不拙有《景德禅寺记》,写太守王公请东林寺法眼“……自入院,穷日夜究蠹敝之源,取田于冒占,贷种以开耕。不五年建三门、佛屋、寝庐,方丈,御书阁,塑佛菩萨罗汉像,极庄严之妙。日用鱼螺,铙鼓、钟罄之编皆具。然后训其徒以无生法忍。大江以南,禅林之秀皆归之。云云。非特以其能典造为可喜也,于是为记。”
东林寺经藏西廊记(碑佚文存)唐忠州刺史白居易撰,元和十四年。
其文曰:“元和初,江西观察使韦丹,于庐山东林寺神运殿左、甘露坛右,建修多罗藏一所。……暨三十年,余作景云律师塔碑成,景云弟子馈绢十足。余法施净财,义不己有,即日移用作藏西廊,因请寺长老演公、满公、琳公等经之。寺纲维令果、灵达等成之。盖欲护前功、偿始愿,非布施相功德心也。其集经名数,与创藏山缘,详于李肇碑文。此但书新作西廊而已。十四年,忠州刺史白居易记。”则表彰白居易施财建经藏西廊一事。
宋郭祥正在九江还写了一篇《能仁寺佛像赞》:
“予尝为《承天禅院三门记》,十四年,僧正言访予,复以重塑佛像之绩求文于予。……募郡大姓张廷福出钱缗,塑二十有九驱。方折旧塑,得姓名于腹中,乃郡人张知显所施:众曰:岂廷福之祖裔耶?赞曰:……知显延福同名体。布施无尽报无尽,夙劫今生成妙果。……。”
九江能仁寺古往今来这类碑刻很多,如:《能仁寺大雄宝殿、佛像碑记》“民国二十一年辛未丑月吉旦 住持慧禅监修 熊性海暨诸善信谨立。”《重建能仁禅寺三门殿功德芳名》、《维修大胜宝塔功德碑记》、《能仁禅寺海岛观音及十八罗汉装金功德碑》、《能仁禅寺修建天王殿及佛像功德芳名》等都属于这类。
有突出贡献者专门立石《维修大胜宝塔功德芳名》“功德无量 芳名永垂 香港叶嘉兴居士居士乐助人民币一万元整 本寺维那释仁通大师居士乐助人民币一万元整 毛楚平、方广德居士乐助人民币一万元整 佛历3022、公元1995年乙亥岁闰八月谷旦能仁寺住持释辉悟敬刊”、“修功德堂 九江黄腊梅居士乐助人民币一万元整
佛历3030、公元2003年岁次癸未四月谷旦”
功德碑对于寺庙捐款作用很大,所以功德碑每个庙都有。
(十三)褒扬善举
有李夏卿《崇福院(王寅埋死骸)记》:
“圣贤酬世,所以为斯民始终之虑悉矣。生者有以养,死者有以葬,乃尽吾职分之所当然。后世事弗逮古,长民者类役志于簿书
期会间,所谓养民之政阙焉不讲,况能究心于无归之厉、不宅之
枯颅哉。寻阳为江湖会郡,兵民不知其几。又当蜀汉淮浙闽广之
冲,往来走集,袂相属也。一为饥寒所困,风露所袭,仆于陂湖
渺莽之区,殆蝼蚁然,有司恬视之弗恤。庆元乙卯岁,郡侯王
寅,性宽而明,政勤以和,苟可利人,惠物行之无难。复有以露
骸告者,公为恻然,遽捐俸资七十万,命释善才搜拾,前后二千
有余,用西方之教火之。越明年,三月,赈饥贫,齐锱黄,设超
拔之供而水葬焉,从俗宜也。夫以溟漠之中,雨湿闻声,霄长走
磷,沉迷积年,思欲解脱而不可得。一日俾之离苦海,游乐界,
去鬼乡,登佛土,此其为功,真所谓不可思议也耶。天下之事久
而有所待者,天也。知其有所待,奋然而为之者,人也。陈宠守
广汉,收积骸,而城南哭声绝。于顿刺湖南,坎埋千余,而人赖
以安。此非有待而然耶?抑亦所际得其人耶?东坡先生尝铭暴骨曰:是岂无主,仁人君子若侯者,殆仁人君子欤。”
庐山大林寺放生池之碑记
“壬申之秋汉阳贺澄青女士在庐山大林寺侧作放生池一所见者莫不谓戒杀好生即佛家普渡众生之旨使庶物各得其所诚善举也或有问于余日昔唐乾元二年诏天下设放生池至八十一所之多颜平原为作碑铭且乞肃宗题额放生之多无逾此时吾考当日庆绪已灭思明伏诛天下安平故得因人以及物今也战祸频闻四夷交侵生民同遭浩劫且救死不暇何能计及物类余日不然人生于世民吾同胞物吾同与达而在上固当因民以及物伏而在下或可由物以感人理无二致事无歧视夫恻隐之心人所同具者北平已立佛慈放生会贺氏即效而行之由此而推及各省各省潜移默化不将遍及襄区与唐世无殊耶余故乐为记之”
此碑为庐山原大林寺民国时李凤高所刊刻之花岗石横碑,原立于寺前放生池旁,碑高120厘米,宽80厘米。正面竖排阴刻篆书“庐山大林寺放生池之碑记”,字径l 5厘米。款“壬申之秋寅阳口口”,字径5厘米。碑反面正文楷书直列。
李凤高:字翥林,号拙翁,一字巨亭,晚年更号拙翁。湖北汉阳人。清末曾聘为江西大学堂讲师。民国初,先后任上犹县、彭泽县县长等职,后厌仕途不任,寄隐庐山。1 929年发现“花径”题刻。年近八旬,因避祸客居江西南城县,年八十有三无疾而终。
放生池 位于大林寺放生池侧。碑青石长方形,高50厘米,长120厘米,楷书阴刻横写,字径40厘米。款“壬申初秋 李拙翁题”款字径5厘米。
(十五)名人留题
1、东林寺
唐·颜鲁公真卿永泰丙午岁二林题名
其文曰:唐永泰丙午岁,真卿以罪佐吉州。夏六月壬戌,与殷亮、韦柏尼、贾镒,同次于东林寺,则同愔怡二公、惠秀正义二律师众杨鹈存焉。仰庐阜之炉峰,想远公之遗烈。升神运殿,礼僧袈衣,睹生法师麈尾扇、谢灵运翻《涅盘经》具多梵夹。忻慕之不足,聊写刻于李、张二公《耶舍禅师之碑》侧。鲁郡颜真卿书记。
2、西林寺
唐永泰丙午岁,真卿以疏拙贬佐吉州。夏六月癸亥,与殷亮、韦柏尼、贾镒、杨鹈憩于西林寺。有法真律师,深究清净毗尼之学,即律祖师志恩之上足,余内弟正义之阿阁黎也。缅怀远现二公之遗烈,导余跻重阁,示余以张僧繇画《庐舍那佛像众》、梁武帝蹙线绣钵袋。因寓,题欧阳公所撰《永公碑》阴。鲁公颜真卿记。
注:东林题名,凡一百一十六字,在东林寺《耶舍禅师碑》侧。又西林题名,一百二十字,在西林寺《永禅师碑》上。此二题
名,在宋时游者如陈舜俞等,皆亲见之。至清初,黄梨洲仅见数字。查初白游东林,则一字无存。
3、大林寺
萧存魏弘李勃同游大林题名(久佚)。
宋宝庆丙戌题名 四十八字(在大林寺西路旁)
4、开先寺
靖康元年五月方道踪等题名 五十一字。
其文曰:星渚使君李元应,置酒邀客,自万杉来开先,观漱玉绝
景,徘徊良久。会者四人,鲍文友、沈广微、利道济。靖康元年五月乙亥,方道踪题。
注:查慎行云:“此镌为五十字。”今考为五十一字,此为北宋石镌,庐山所仅见者。
至正四年孙崇智题名 二十七字(泐数字)。
弘治壬戌邵宝题记 三十八字
光绪十八年陈三立题名 二十二字
5、万杉寺
万杉寺后,前人写的“龙、虎、岚、庆”四个大字的龙字边上刻写了很多小字,是一篇题名录,上写道:“高扬齐廓公辟、广平程师孟仲途、譙郡曹仲回亚之、譙国盛遵甫仲兖、河南毕伟万卿、虢县杨易简中理。乙酉闰五月八日同游”。齐廓,宋会稽人累官江淮西南转运使;盛遵甫亦名宦;均为饱学之士。落款乙酉,为宋仁宗庆历五年,即公元1045年。
(十六)赞颂的词句及格言、警语
1、报国寺
为善最乐 四大字(在废报国寺后水渠边上)清·松筠书 上款有“茶山贤友”四字。石尚存,且完好无缺。
2、石门涧
空 释镜缘书
我是谁 释镜缘书
生是死的开头 死是生的起点 释镜缘书
3、文殊寺
2005年9月2日泰利台风经过,暴雨骤至,山洪暴发。黄岩寺瀑布右下方的山崖上冲出24个1米见方的大字,其文曰:
心慈悲,体清凉,垂甘露,润四方,
四方熟,万民康,干戈戢,正教昌。
落款是:民国二十三年
4、黄龙寺
莫欲今生胜来世 行书阴刻竖写 字径20厘米,无款。位于黄龙寺北
百行孝为先 行书阴刻竖写 字径20厘米,无款。位于黄龙潭前。
5、宿云庵
善恶由心 不可不慎 行书阴刻,此石镵在宿云庵下河涧中。
心外无道 道外无乐 行书阴刻,此石镵在宿云庵下路侧。
(十七)对寺庙附近名胜、景物的描述
1、马祖寺
重修畅观亭记大清乾隆六十年,岁次乙卯冬十二月朔,督关使
者长白全德撰并书。
2、报国寺
天池草堂 上款:草堂主人方体题九月嘉庆乙亥 下款:化城寺僧朗鉴 本寺住持僧无垢同镌 在废报国寺后水渠上边高石上
问月台 在废报国寺后水渠上边
3、九峰寺
马尾泉 桐封寅保
4、宿云庵
宿云庵 三字 飞鱼 二字 在宿云庵下路左崖石上。上有明代万历三十七年(一六零九年)王士昌(字永叔。万历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善画山水,有《镜园藏草》《投荒草》)为憨宗禅师所题之“宿云庵”三字,及古梁闪仲俨于崇祯元年(一六二八年)为憨宗大师所题之“飞鱼”二字。寺僧称此憨宗即为憨山,然憨山大师(一五四六年—一六二三年)崇祯元年已去世五年,何来为憨山大师题字之举?此疑点之一;其二,万历三十七年憨山虽在世,但从未见此时有在庐山的记载。据此,足见憨宗与憨山实非一人也。
因“飞鱼石”朝向背路,吴宗慈当时没有发现它,志书上亦未载。
5、天池寺
照江崖 明朝刻石。位于天池寺天心台东一巨石上,楷书阴刻横写,字径25厘米,无款。
6、黄龙寺
黄龙潭 位于黄龙寺北路边,楷书阴刻横写,字径57厘米。款“释青松敬书”款字径7厘米。
乌龙潭 为乌龙潭前的一碣石,行书阴刻竖写,字径60厘米,无款。亦为青松所书。
7、铁佛寺
白龙泉 “无畏尘刹 修万行三 身圆显放 光明福慧 俱足万类 化慈云法 雨润群生……”
(十八)对佛教有贡献人员的赞扬
韦丹,字文明,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中唐时期大臣。韦丹初授安远县令,复举“五经高第”,授咸阳尉;又以殿中侍御史,召为太子舍人。唐宪宗年间(806—820),韦丹升任江南西道观察使,后封武阳侯。
政事卓然,德被八州,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元和时称治民第一。宣宗时﹐命刻功于碑。
江州志介绍“……韦丹施经、帙尾题贞元十三年写。又据《藏记》,元和四年江西观察使韦丹以夫人萧氏服珥之资,益以己俸,即洪州抄眷致之,仍建堂殿。会昌寺毁,经亡过半,僧正言补之。大中中,丹子宙廉察,再作堂字。……”
可见,韦丹父子都为东林寺作了贡献。因此,他的从外侄孙镇摄南军节度副使朝散大夫使持节江州诸军事守江州刺史上柱国苗绅于咸通八年四月八日撰并书写了:
《故江西道观察使武阳公韦公写真赞》 “炯炯韦公,仪形山立。岳峙争峻,陂澄莫挹。霜鹤下云,彩鸾孤集。始帅钟陵,家饶户给。枭鲸之后,干戈逮戢。蠢尔蛮陬,辄口铜柱。交趾失守,天威震怒。岭隅之东,俾之节度。士饱而歌,民安如故。上嘉元勋,爰用作相。诏旨绸缪,三四陈让。莫允其诉,犹劳将将。风池之畔,麟台之上。伫见徵还,无劳审象。
也赞扬了他的儿子韦宙:“天秉仁杰,萃为国桢。岳则降神,公膺炳灵。往在元和,镇铃洪井。作民父母,为国藩屏。兴利除害,民若已并。惟昔高门,实钟余庆。迨逾四纪,犹传歌咏。长养成就。如初踵顶。奕奕武阳,遗象肃庄。其度金玉,其姿凤凰。永久耿光,慰此一方。”
除上述作用和功能外,碑刻在佛教中还被用来记载寺庙牌坊、对联、经济往来、合同等方面的事。凡此种种具有不同作用和功能的碑刻,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内涵,无疑是我们研究佛教文化和佛教发展史不可忽视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
总之,庐山的佛教摩崖和碑刻是佛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庐山佛教起了很大的作用。假如没有了这些摩崖和碑刻,庐山的佛教,就失去了炫目的光环,就会显得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