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景象,更倾情于“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宏伟气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造就了这种壮美,也成就了千年大业,更为如此多骄的江山挥下了不朽的一笔。
巍巍恒山,沿北方的代县北境逶迤绵延。盘蜒于山巅的内长城,犹如玉带联珠,将雁门山、草垛山、馒头山联成一体。雁门山在北依靠雁北高原,在南屏临忻定盆地,向东通向平型关、倒马关,向西抵达轩岗口、偏头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美誉。著名的雁门关就建在挺拔的雁门山背之上。这里雄关依山傍险,高踞沟注山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背上是万里长城曲折攀延,山脚下是数百座汉墓散落在旷野荒郊。在这些汉墓之中,埋有多少英雄的忠骨,不能不另我们肃然起敬。雁门关扼守着山西南北交通的要道,切断了塞北平原通向华北的一条通道。傅山先生所写的:“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雁门关不负此殊荣。
宁武关,地处“三关”中路,有北摒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重要战略作用,故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里自是易守难攻,成为战争胜负的要害部位。传说宁武山由凤凰所变,故又有“凤凰城”之称,每遇到敌人的侵犯时可神奇地飞走。整座宁武城池如凤凰,城北的华盖山护城墩酷似凤首,东西的两堡俨然凤翅,南城的迎薰楼,正如高高翘起的凤尾,雄居城中的鼓楼,堪称凤凰的心脏。如此美妙的传说给宁武关增添了几分神秘、传奇。
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为“三关”之西路,因其地势东仰西伏,就像是人的头偏着,故称偏头关。“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这是古人对偏头关的赞誉。偏头关自古以来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边界地,它地控西北,近逼河套,与漠南仅一水之隔,又与雁门关,宁武关似三位挽手前进的兄弟。这里也自是边关要地。
地势的险要,使“三关”成为兵家争夺的“肥肉”,同时也因地势的险要成就了一段段传奇,成就千百年的文化。
抹不掉的历史记忆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地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唐代诗人李贺的这首诗已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边塞诗,我们从他的诗中看到的是边塞的战事火急,看到的是血流成河的残酷,看到的是守边将士的赤胆忠心。这些并没有随着战争的停止而驻足,也没有随着关隘的破损而消失,而是千百年来流传在“三关”后人之中,深深烙在他们的心里。
这里有赵武灵王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娄烦的故事;有秦始皇的大将蒙恬击败匈奴,死于代县的传说。不必说卫青、霍去病抵御匈奴,英勇杀敌;也不必说唐代薜仁贵脱盔示面,突厥惊恐失色,引兵而还;单是杨门虎将就被“三关”人传为美谈,昭君出塞更是功不可没。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激烈争夺的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及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杨业曾多次以少取胜,大败辽兵,当时人们称他为“杨无敌”。后由于统帅潘美的指挥失误,临阵脱逃,使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全军覆没。在朔州陈家谷,他自己负重伤被辽军所抓,宁死不屈,最终绝食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他的战绩和忠心爱国的精神,在雁门关北口立了“杨将军祠”。杨令公和奈太君的彩塑至今还保留在雁门附近的杨家祠内,而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却是家喻户晓。戏中人,史中事,在“三关”人民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杨家将士谱写了忠心爱国,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一首战争高歌,而昭君,这位奇女子却是和平的信使,更为后人所爱、所仿,世代歌颂。昭君出塞,嫁于匈奴乎韩单于,并非单于强抢,是和亲以求停战,而昭君自愿留于塞下,只留哨兵守望通烽火。昭君出塞在流传之中,百姓除了敬其爱国之外,更多的是遣责那个把昭君画成丑八怪的画师,当时昭君是带着怎样的一生不能回乡的感受通过雁门关的啊!雁门关承载着许多男儿建功立业的梦想,也承载着无数和亲女子背井离乡的绝望。
“三关”在兵戈铁马之中辉煌,却在和平盛世中陨落。但历史的记忆是永远抹不掉的,在“三关”、在“三关”人的心里……
陨落之后重生
“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随着战争的结束和时代的进步,也慢慢失去了往日的璀璨,曾经的易守难攻成就了“三关”,成就了战争,而今这种险要的地势却造成了交通的不便,思想的封闭。历史上曾经争夺的要地而今变成被遗忘的角落。如今的偏关县、宁武县、代县在贫困县的行列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产生不同的作用,这也是历史进步的规律,但这种规律禁锢不了“三关”人求上进,谋发展的思想,禁锢不了曾经的记忆、千百年的文化。雁门关,宁武关先后开发为旅游胜地,这样既起到用旅游带动经济的作用,也达到让关隘文化传承下去的目的。偏关县也在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面貌焕然一新。
崇山西越,沧海东临,明月雄关,犹想当年鼙鼓;
晓色晴开,春光漫度,柳风清笛,还听今日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