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古建筑遗存概览
来源: | 作者:bry | 发布时间: 2017-12-25 | 7609 次浏览 | 分享到:
    古 松 寺
  古松寺,位于代县城南,新高乡刘家圪洞村东。寺庙东高西低,西侧为中解河及新修公路。交通方便。古松寺,座东向西,分上下两院。下院中间为舞台五间,悬山顶。两侧为二山门。南北各有配房六间。
  上院为主建筑群。正殿三间,南北配殿各三间,正西建牌坊,牌坊为石雕底座,高九米,面宽七米,明间较宽,次间较窄,木结构,牌坊两侧为钟楼、鼓楼。上下院之间由二十四级台阶相通,牌坊建于二十四级台阶之端,显得高大巍峨。正殿后面还有东西南北配殿各三间。均为木结构,硬山顶。
  古松寺,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均为晚清建筑。整个建筑由于中小学占用,保存还较完整,是代县重点古建之一。
  马 站 北 楼
  马站北楼,位于代县城西十八里马站村,明代以前,马站就是三十九堡之一,明代采取连郡设卫,联城守土的防御措施,以州城为中心,在东西两侧交通线上,以五里一堡的布局构筑了十二座联防城堡,马站又是十二联城之一。公元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四日经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代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站北楼、北高南低,呈长方形。楼建在五米高的台基上,三间,硬山顶,设有钟、鼓二楼。马站堡、有东西堡门,原有南楼、北楼,面积七万平方米。现存西门已残,宽三米三,高六米,深八米九。堡墙高七米,宽四米。进堡门有“祥云”二字、西小楼有“眼光洞”三字,建造民国癸酉。东面有“纯阳宫”三字,壬申秋月造。纯阳宫右有“春秋笔”,嘉庆间敬立。
  马站北楼,是代县城堡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代县秦汉以来军事设施的重要文物。
  佛 光 寺
  佛光寺,位于代县城东南二十五公里的佛光庄村。公元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一日,经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分前后两院。前院有老爷殿三间,河神殿一间。老爷殿三间,悬山顶,隔扇窗雕刻精致。殿内新塑关公等像九尊。后院有大雄宝殿三间,悬山顶,殿内新塑释伽牟尼像。后院有东西配殿各四间,硬山顶,西配殿有地藏王等塑像,东配殿也有新塑像。后院中有小楼阁,旁边有经幢,高一米二;园径四十五厘米,有铭文,现已残破,文字不清。大雄宝殿东侧有禅堂九间,可供寺僧住宿。
  前院正中有南楼三间,分两层,底层新塑四大天王。二层木板铺地,上塑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吕祖爷等。其结构为单檐二层悬山顶。楼前有柏树两株、古老参天。
  佛光寺,院长四十一米、宽三十米,面积一千二百三十平方米。规模不太大,但建筑保存尚好。寺院创建于唐大中年间,明万历年间重修。院内有碑一通。
  佛光寺,地处峨口镇佛光庄,交通便利,风光秀丽。南有高山,西有峨河,是代县风光较好的寺庙之一,过去这里就是五台山的门户,全国各地游客要经过这里住宿、停站。
  赵武王灵庙
  赵武灵王庙,位于代县新高乡赵村西南,距县城二十里。公元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一日经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武灵王庙,座北向南,总体平面呈正方形。庙院南面有座南向北的古戏台五间,台基高一米四、悬山顶砖木结构,前设抱厦,左右延伸各一间,顶向外呈两挑尖。山门外有大照壁,高十一米,宽十米,厚一米一。砖雕枋木结构复顶,雕刻精细。
  院内有正殿三间,重檐歇山顶,有走廊,青灰筒板瓦盖顶,三间均为隔扇门窗,雕刻华丽。殿内有壁画、较完整。正殿东西各有配殿三间,悬山顶。还有东西钟鼓楼各一间,钟鼓楼为上下两层,楼阁式建筑,单檐歇山顶,有四根通柱。
  赵武灵王庙,布局合理、气势宏大,造型美观、保存基本完好。整个建筑属明代重修。
  三 龙 壁
  三龙壁,是县城北关太宁宫中的大照壁。崇祯七年七月七日立。公元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四日经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宁宫,明弘治前称寿宁观。《续夷坚志》记载,宋仁宗天圣(1023年至1032年)间,刘海蟾曾到此居住。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失火焚毁,仅留五龙壁。咸丰二年,水灾冲倒,咸丰四年重建,现仅存三龙。称为三龙壁。
  三龙壁,总高三百一十三厘米,总宽五百二十六厘米、总厚一百一十一厘米。壁中为团龙,宽一百一十厘米,高一百八十五厘米。左边为升龙,宽一百零七厘米;高一百八十五厘米;右边为降龙,宽一百零五厘米,高一百八十五厘米。
  三龙壁,均为琉璃浮雕,色泽鲜艳,团龙为黄色琉璃,左边升龙也为黄色琉璃,右边降龙为紫色琉璃。三龙都是西爪。
  三龙壁,座南向北,砖、石、琉璃结构,此地已新建居民宿舍,三龙壁现在居民院内。三龙壁上有绿琉璃题字:纠首善友缪光祖男缪纶、缪忠、孙缪牛、缪士、看庙道人、张冲澄等、大云府 琉 璃 匠 张 天 云 等。
  富村龙王庙
  龙王庙,位于代县城东峨口镇富村中央,距县城六十里。座北向南,正殿五间,占地面积一百四十平方米;东配殿三间,占地面积四十五平方米;西配殿三间,占地面积四十五平方米。正南有舞台三间,占地面积一百零五平方米。
  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顶。东配殿三间、歇山项。西配殿三间,硬山顶。南舞台三间,歇山顶,上挂大匾,书“舞奏宽裳”四个木雕大字,雍正九年立。正殿四周有回廊,檐柱较粗,整个建筑庄重清雅,是代县重点文物古迹。
  二 虎 寺
  二虎寺,位于代县城东关。原建属明代建筑,泥塑已毁。现为县农机公司仓库。
  二虎寺原规模宏大。现除大殿外,其余建筑已毁。仅留大殿座东向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有迥廊。檐柱、金柱较粗,斗拱规整,假昂,隔扇门窗,青灰筒板瓦盖顶。廊子侧壁砖墙上分别各嵌“鹫岑”“遗风”砖镌字。正殿建筑完好。木构件仍然无损。
  寺内原有明代嘉靖年铸的大铁钟一口。钟高一百四十八厘米,口径一百八十厘米,钲间铸文有“大明山西省太原府城东关文殊寺德□□□□□□□起意化缘僧人同坤同”和“嘉靖十五年正月二十六日吉时造。”等字样。现移博物馆。
  证 空 寺
  证空寺,位于代县城东二十五公里下高陵村。寺庙创建年代不详,明万历重修。寺座北向南。分东西二院。东院有过殿三间,单檐悬山顶。三铺作单昂斗拱,花格隔扇窗、青灰筒板瓦盖顶。有兽。
  正殿三间,单檐悬山顶,三铺作单昂斗拱,中檩有明代万历重修记字。正脊为彩陶花脊,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殿前有清代重修石碑二通。
  西院正殿三间,单檐歇山顶,前设卷棚,正殿左右有朵殿各三间,硬山顶。青灰筒板瓦盖顶。院内东配殿三间。正殿对面有戏台三间座南向北。西侧有反方向真武殿一间。整个建筑保存完整。是代县重点古建之一。
  嘉 圣 寺
  嘉圣寺,位于代县城东四十里显旺村。寺建于明代。寺院占地五千平方米。寺座北向南。院内有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青灰筒板瓦盖顶。檩上有明正德十六年建寺记字。
  正殿东西有配殿各三间,硬山顶。寺内还有后殿三间,总体平面呈长方形,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
  寺院山门完好,建筑构件无损。殿内泥塑均已不存。原为学校占用,现已迁出,由村民重点保护。是代县重点古建之一。
  青 山 寺
  青山寺,位于代县新高乡中解口子村,在县城南二十里处。
  青山寺,建于高台上,南依大山,东临中解河,整个建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院内有正殿三间,座北向南。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原有泥塑栩栩如生,现已毁。正殿东侧有龙王庙三间,悬山顶隔扇门窗。正殿对面有古戏台两座,各三间,并列而建。单檐歇山顶,雕工精细,青灰筒板瓦盖顶。院内枣树上悬有嘉靖十二年铸的大铁钟一口,高一米五,口径八十公分。院内另有明清石碑三通,各述寺院历代重修事宜。
  青山寺为明代建筑,是代县现存古建之一。
  隆 镇 庵
  隆镇庵,位于代县城东峨口镇富村村南,距县城六十里。
  隆镇庵,俗称敬圣庙。东西长二百九十米,南北宽三百米。近似正方形。
  据碑文记载:隆镇庵自前岁次以来,本坊众善既捐资得重加修葺。创建年代不详。南殿东西各有石碑一通,上书“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十七年”。
  隆镇庵有屋二十六间,戏台五间,正殿三间,南殿三间。
  正殿三间为观音殿,南殿三间,塑地藏王十八罗汉,现塑像均毁。
  从隆镇庵的主要建筑看,梁架结构较好,为清初建筑。
  子 方 庙
  子方庙,位于代县城南八里新高乡韩街村。庙始建于明代万历年。原规模较大,现已残缺不全。
  现存正殿三间。殿座北向南,呈正方形。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殿前设卷棚。斗拱为单翘三踩,隔扇门窗。青灰筒板瓦盖顶。殿内神龛上书有“昭兹来许”四个字。
  整个建筑为明代结构。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真武二郎庙
  真武二郎庙,位于代县城西南二十里张村。
  二郎庙座北向南,总体平面呈长方形。庙院内有正殿三间,单檐歇山顶,前有卷棚抱厦,屋顶布满青灰筒板瓦,隔房门窗,雕工精细,殿内泥塑已毁。正殿对面有古戏台一座,此台座南向北。屋建高台上,三间,悬山顶,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均为三间,斗拱为单翘三踩,龙头和象鼻耍头。整个建筑为明代结构。
  庙内有石经幢,经幢高一米一,铭文为宋绍圣四年立,形状呈八棱形,上为灯托,下为须弥座。院内还有古柏两株,粗约一米。树上悬明代嘉靖年铸的大铁钟一口,口经九十公分。
  此庙为代县重点古建之一。
  定 祥 寺
  定祥寺,位于代县城东北二十五里三家村,初名定祥寺,实祀关羽。因名老爷庙。现存南向正殿三间,单檐歇山顶。有明嘉靖二十五年重修碑石一通。
  南面有古戏台三间,单檐硬山,园脊,较完整。院内有明清石碑三通。
  浮 屠 塔
  浮屠塔,位于代县城东北十五里东若际村北一里处。塔周围为半丘陵地带,建于明万历年间。
  浮屠塔,高四米,平面呈六角形。全塔均为砖雕,塔基座为石条砌成。塔身为砖雕。下为仰莲须弥座,六棱面各雕门窗,上置园盘,园盘上有宝珠,塔刹,上似六棱形。
  此塔造型优美,雕工精细,保存较好。塔身一侧有文,隐现建塔年代;明万历 ××年。
  塔为代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扶苏太子庙
  扶苏太子庙,位于代县城东北十六里赤土沟村。庙座北向南,有正殿三间,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正殿两侧有东西朵殿各三间。
  正殿东西为配殿,各三间,所有建筑均为明代重修。其结构为砖木,建造宏伟。正殿南面为山门,钟鼓二楼。原有戏台,建造华丽,有抱厦,现不存。
  殿内泥塑均毁,建筑还保存完整。亦是代县重点古建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值。
  芳昌太子庙
  太子庙,位于代县城东北二十里芳昌村。庙座北向南,四合式院。
  院内正北中间为正殿、面宽三间,单檐、硬山顶,隔扇窗、青灰筒板瓦盖顶、用材较大,正殿左右有朵殿各三间,硬山顶。正殿东面有东配殿三间,硬山顶,正殿西面有西配殿三间,硬山顶。正殿对面有座南向北的古戏台三间,台建二层台上,下为砖石结构人行通道,台上建屋三间,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雕刻彩绘均细致华丽、青灰筒板瓦盖顶,台上有记:明万历十九年建。台内正书“阳春白雪”。戏台两侧有钟鼓二楼,其结构为砖木楼阁式,下有砖砌小屋,上建楼阁,左钟右鼓。院内有明清时代石碑四通。
  此庙布局合理,造型美观,大部分建筑突出对称,现有建筑均为明代重修。保存十分完整。是县级重点古建之一。
  一九四O年县委委员、一区区委书记金芳昌被日伪军抓捕,曾押此庙,解放后为纪念烈士,将大西庄更名为芳昌村,太子庙也定为革命纪念他。
  白仁岩寺
  白仁岩寺,位于代县城西北三十里阳明堡境内白仁岩。白仁岩海拔二千二百二十八米,白仁岩范围较大,东西长五里,南北宽四里。
  寺庙东邻陉口,北依景头山地势险峻。乾隆代州志记:“晋释慧远于此建寺,明张尚书凤翼读书于此”。岩上有石浮图。峰头有说法台、棋称台,定心台。岩下有石井五眼,其三清冽可见。山径盘曲,古松万株,梵宫琳宇缥渺天际,寺后峭壁屏列。摩岩刻“白人岩”三字,其大盈丈,明侍郎万恭书。
  寺庙建筑气势雄伟,布局合理,山门、正殿、东西配殿、钟鼓楼均是代县古建中稀少的。用材粗大,雕刻精细,高层台阶引入寺院。院中古柏苍松,幽雅清静,确是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