崞山 (一名围屏,又曰马头)在县治西三十里,连峰叠嶂,翠色森郁,县以此山名,为邑之主山。旧志所谓八景之一,曰“崞山叠翠”,上建秦蒙将军庙,敕封崞山大王,山前三里许石上有马蹄痕,相传为蒙将军遗迹(按通志,后魏高宗兴安二年行幸崞山,太宗三年畋于崞山)。
魁鳌峰 在崞山之麓,俗名鬼儿坪。
柏枝山 在县治正西二十余里,山石纹类柏枝,故名;秦太子扶苏庙在焉,知县陆寿光有句云“怪石深藏万柏文”。
凤翼山 在县治西八十里。
轿顶山 在县治西八十里,山麓有玉皇、龙神二庙,下有温泉,祷雨辙应(按凤翼、轿顶两山并峙,中为宁武通衢,边墙遗址在焉;西有墩台一座,即雁门十八隘之一,轩冈口是也)。
太子崖 在县治西六十里,相传秦太子扶苏驻军于此,石城故址犹存。
段家岭 在县治西一百一十余里,西界宁武。
黄嵬山 在县治西南七十里,又名白鹿山,俗呼牛羊岭,地界宁化。
石笏山 在县治西南六十里,黄嵬山之西。
正阳山 在县治西南九十里,俗呼连峰山,有古刹名玉泉寺,南界忻州。
烈女崖 在县治西南五十里;明要聚刚二女为虏所获,义不受辱,投崖而死,后人即以烈女名其崖。
滴水崖 在县治西南六十五里,悬崖数十丈,一泓涓涓长滴,可资灌注。
前高山 在县治西南五十里,俗呼玉皇脑,元好问尝游此吟诗,前高观建于其阳。
五尖山 在县治西南四十五里,俗称五台之一,在前高山前。
朝霞峪 在县治西南四十五里。
诏山 在县治西南五十五里屯瓦村,山麓有福虎石,知县龚有“融入其境,以为层峦耸翠,不减巫山”云。
双凤台 在县治西南五十里。
乔目山 在县治西南五十五里,有石罗汉洞。
凤台山 在县治西南四十五里,石罗汉洞东南。
白马崖 在县治西南七十里,有泉灌注。
温泉山 在县治西南七十里南庄头村西北三里许,上建五龙圣母庙,又有松杨洞,洞前有温泉池,遇旱祷雨辙应。
金山 在县治西南七十里怀化村,上有六洞,峰名曰“笔架”。
六盘岭 在县治西南一百里。
南坡岭 在县治西南一百二十里,山上松萝盘郁,苍翠如画。
咸阳岭 在县治西北三十里,一名弓桥岭,明设巡检司,今裁,山上堡址犹存。
官地山 在咸阳岭西,距县治四十余里,山前为官地村,土田颇平敞,缘山多炭窑,远近驮者络绎不绝,并产木炭及粗瓷瓮、盎白瓷盌、砂锅砂盆、铁器,贩鬻四外。县属西山,北接代州,南至轩冈口,崇峦峻岭,横亘绵延,产炭处极多,炭之肥,南不如北,以故有南口、北口之分;北口者,谓官地山以北也,山田硗瘠,居民依此为生计焉。
虎头山 在县治西北四十里,山麓有楼烦寺,晋慧远禅师削发于此。
白仁岩在县治西北四十里,上有古刹,殿宇多参差随山高下,四面苍松环绕,蔚然深秀;岩隙有泉涓滴成泓,汲多不涸,汲少不溢,称为游眺最佳之地(按通志弋谦《白仁岩寺记》,自茹山西行五里抵崞,其上有岩曰“白仁岩”,有寺曰“白仁岩禅寺”,实晋浮图氏远公之肇造也,远公梵修于此,有说等石又曰“灵泉龙祠”)。
五峰山 在县治东二十五里,五峰高耸,松柏万千,苍蔚深秀;分域而生,移栽互植则不荣;根巨末锐,形类犀角,俯临滹沱,似人俯首而卧,旧志所谓地角枕流,为县八景之一也;中峰圣母寺泉水出神像下,祷雨辙应,通志云“天涯为天涯,五峰为地角”。
长春山 在县志东十五里大阳村东,上有暖泉,花草经冬不谢,故名长春山。
龙尖山 在县治东六十里,北接代州,其石类珠,色稍紫,上有池,遇旱乡人祷之,取水即雨。
龙岩山 在县治东三十五里。
紫荆山 在县治东北三十五里,赵武灵王庙在焉。
天涯山 在县治东南四十五里,峭石壁立,雪下随消;岩际有石,形似鼓,风吹石窍,如闻鼓声,前建石鼓神祠,旧志谓夫“天涯石鼓”,为县八景之一。
莲花山 在天涯之麓,形似芙蓉,土人名莲花山。
魁光岭 在县治东南六十五里,旧名回光岭,相传五台山起五色云,至此岭止而复回,故名;知县靳延钰改名奎光岭,建石牌坊于上,岭东为北铜川数十村,地宜果木,居民耕种之外,首务栽植梨果,贩鬻四外,每岁二三月花开时,岭头一望红白相间,燦若云霞。
文笔山 在县治东南六十里,南接定襄,尖锐似笔形,上有文笔大王庙。
红门山 在县治东南六十里,南抵定襄县界。
漆郎山 在县治东南一百里,南界定襄,有豫让祠,相传豫让漆身来此,因以名山,后人立庙祀之。
善获山 在县治东南五十五里,山上下俱建龙王庙。
柏泉山 在县治东南三十五里,上建龙王庙,敕封崇济侯。
凭牛山 在县治东南三十里,上建水草大王庙神,敕封广禅侯。
白鹤山 在县治东南七十五里上有显圣灵祠。
凤凰山 在县治东南一百二十里,东界五台县,石类凤毛及松纹,可作砚,按察司佥事李濂有《崞砚铭》。
尧园山 在县治东南一百里,东界五台县,上建尧庙,有天地二池,冬夏不竭。
龙尾山 在尧园山北十里许。
马鞍山 在龙尾山西,前建龙宫圣母庙,每岁伏日,铜川八十二村轮流跳社于此。
福寿山 在县治东南一百里,下有温泉灌溉田园,冬月沤麻,所产之麻极佳,人称为寿山麻。
将军山 在县治东南八十里,有韩厥庙,故名;庙前石上马蹄痕犹存。
虎岭山 在县治东南八十里将军山西,有唐李太白庙,相传虎牛相斗,有神人挥尘解散,因于殿西左右塑虎牛各一。
明镜山 在县治东南五十里,上建关帝庙、菩萨庙。
老师岭 在县治东南四十五里,上建子孙圣母庙,前有甘露泉。
东平堂山 在县治东南六十里,上建关帝庙、龙王庙,庙前有古檀井,近村人于伏日跳社时,预取此山神水并诸山神水以供神。
西平堂山 在县治东南五十五里,上建龙王庙,右有龙公泉,取之不尽,引之不流,俗名神泉。
玉屏山 在县治东南六十里南郭下村南,俗名平顶山。
笔尖山 在县治东南七十五里,俗名双神岭,上建石塔,南界忻州。
双山 在县治东南四十里,唐魏郑公尝屯兵于此,上有寨,可避兵。
滹沱河 源出繁峙县泰戏山,俗名孤山,经代州诸水会之至清安堡,入崞境自北而南历匙村合板桥河,历东西李家庄、孙家庄,共三十余里,至县城东合南北桥河,至合河村合阳武河,水益巨,历辛章村、上封村、磨头村、亭子头村、东营村、双山五十里至原平镇正东之张家庄,历库狄村、桃园村、荣华村、南北郭下村、板市村,合沙河又五里至界河铺蛤蟆石,东折而出崞境,入忻州定襄界。
阳武河 源发县治西南六十里阳武口内下马圈村,山根涌出大泉一、小泉约百道,东流五里至卢家庄,迤逦经沿长会、沙峪等村十五里,出口至上阳武又五里至浮图寺前,为东西两岸二十一村起水灌溉地亩处,初分三大渠,下游支渠无数,其正流复行十余里至上申村,历下申村、贾陀村、上下大林、白彪村共二十五里至合河村入滹沱,旧志八景之一所谓“阳武流金”者,盖以水利言也。
云中河 源发忻州北沟岭,俗名沙河;国朝顺治年忽冲徙北流,乃由县治西南七十五里唐林村入崞境,自西南而东北三十余里至板市村入滹沱,灌溉南北怀化等村地亩。
屯瓦河 源发县治西南六十五里滴水崖,旧志名后河,由西北而东南三十里至关子村入云中河,灌溉观上、大常、崖底等村地亩。
乾龙河 源发县治西南六十里龙门沟,旧志名乾河,自西而东三十余里至练家庄会云中河入滹沱。
南河 源发县治西南七十里黄嵬山,由西南而东四十余里,引灌刘庄田数十顷,东流入云中河。
大牛河 源发县治西南四十五里五尖山,东流经大牛店等村会沙河入滹沱。
平地泉村小河 源发县治南平地泉村北。
神沟河 源发县治南六十里圪埒村南,两崖峙立,水出于千岩万壑间,岸傍多产药草,大寒时与冬花多开水上。
白马河 源发县治西南七十里白马崖,东流至唐林村入云中河。
南桥河(即普济桥) 源出县治西三里下王村南,自西而东至太平庄入滹沱,引灌溉两岸田园。
北桥河(即来宣桥) 源出县治西十五里石寺村西,自西北而东南至城北转而东入滹沱,引灌该石寺、白村、曹家庄、圪埒等村民田。
庄头河 源发县治西二十里香烟村西,东流经石寺村、沙河村、刘家窑子村至庄头村茶房庙北三里许入滹沱。
清水河 源发县治西三十里大道口子门前,东流至咸阳村后,由唐昌村南至间家营汛地前,又三里入滹沱。
王董河 源发县治西北二十里土屯寨,经四岔窑、郜村转而东南至王董堡南门外,又半里许至小营村东入滹沱。
板桥河 源发县治西北四十里白仁岩,东南至郜家寨合龙泉经大方村至班政铺南,又三里由下班政村南入滹沱。
苏龙口河 源发县治东四十里西峪村百泉寺底,流数十里即伏,至白石村复出,至上长乐村又入地中,至下长乐村复出,至郭家庄又入地中,至苏龙口复出,灌溉苏龙口、松章、匙村等村民田,又三里入滹沱河。
铜河 源发县治东南一百里福寿山,自西北而东南,经南北河底,贵茹贾庄、东南北三社诸村共三十里东入滹沱。
小河 源发县治东南六十里铜川上庄村,经东社村会铜河入滹沱。
郑公泉 在县治西北三十里邵家寨,旧志名“龙泉”,唐魏郑公征于此驻师,祷天以剑插地,泉水涌出,三军赖之,泉左有魏郑公祠,其源有二,北曰“上龙泉”,南曰“下龙泉”,流分三派,合入板桥河。
范公泉 在县治西四里圪塔村南龙王庙前,东流入北桥河;国朝知县范印心有惠政,人思不忘,以尝游此,故名今塞。
白村泉 在县治西七里白村流出,为大蒲湾渠,灌溉本村稻田苇地,东流入北桥河。
甘露泉 在县治西三十里崞山神庙左,岁旱民直瓶池中祷之,瓶上露滴即雨,其味甘冽。
平地泉 在县治南五十里平地泉村,灌溉田园,民获其利。
瀑布泉 在县治西六十里屯瓦村西,岩际有石宛然肖人,足下泉出,屯瓦河绕其前,旧志为县八景之一,曰“石人瀑布”。
神龙泉 在县治南七十里城头村,灌溉本村稻田。
三泉 在县治南五十里三泉村,迤逦东南十五里至板市村东入滹沱,相传汉高祖驻师于此,以抢搠地者三,泉水涌出以济军,故名。
温泉 在县治东南百里福寿山下,引灌地亩,兼可沤麻。
神泉 在县治南二十里北贾村东五里许。
白龙泉 在县治东南五十里许张家庄北,山上有圣母庙,庙前有水池一十八处。
跃龙池 在金声玉振坊南,道光二十二年知县靳延钰浚周围,砖砌短垣东西二水口,西通阳沟,东及文昌庙前水渠,城内水咸汇于此。
阳沟 自玉泉寺(今为关帝庙)迤至景明门里,东转入育贤坊,经崞阳书院至礼门前入跃龙池,道光二十五年知县张思镗浚修。
蟾酥池 在县治西七里韩村之蟾酥寺前,泉自地中涌出,周围五十步,灌溉池东地亩,昔产蟾酥,今无。
天龙池 在县治东二十五里柏泉山,上建天龙神庙。
黑龙池 在县治东南七十五里湾里村崞山大王庙前,相传建庙时有黑龙起于池中,故名。
神池二 一在县治东南三十里凭牛山广禅侯庙前,六畜病着饮之即愈;一在县治东南百里尧元山上,遇旱祷之即雨。
白水 在县治西南八十五里白水村,崞山军节度阎德刚经画略定境内休息,颇与方外士周旋,所居卫邸里白水出焉(《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