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法师年谱(66-70岁)
来源: | 作者:张卫平 | 发布时间: 2017-12-15 | 4156 次浏览 | 分享到:
晋安帝隆安三年后秦姚兴弘始元年己亥(399)六十六岁
四月,加尚书令王珣卫将军,以会稽王世子元显为扬州刺史。六月,以琅琊王德文为司徒。十月,姚兴陷洛阳。十二月,孙恩帅其众杀上虞令。十一月,孙恩攻陷会稽,杀内史王凝之。遣卫将军谢琰、辅国将军刘牢之击之。十二月,桓玄袭江陵,杀荆州刺史殷仲堪、南蛮校尉佺期。(《晋书·安帝纪》、《通鉴》卷一百十一)
慧远答王谧书。
慧远传》:“谧修书曰:‘年始四十,而衰同耳顺。‘远答曰:‘古人不爱尺璧,而重寸阴,观其所存,似不在长年耳。檀越履顺而游性,乘佛理以御心,因此而推,复何羡于遐龄。聊想此理,久已得之,为复酬来信耳。‘”按,《晋书·王谧传》谓谧义熙三年(407)卒,时处四十八。则本年谧四十岁。然王谧书“年始四十”句有异文,《出三藏记集》卷十五《慧远法师传》作“年始四十七”。考《晋书·王谧传》,桓玄起兵,以谧为司徒;玄灭后谧以本官加侍中、领扬州刺史、录尚书事。《慧远传》及《出三藏记集》皆云“司徒王谧”遥致师敬,则谧修书慧远,当在桓玄时,而“年始四十,衰同耳顺”者,乃言已早衰,较之“年始四十七”更合情理。
法显往西域求经。
《出三藏记集》卷二:“晋安帝时,沙门释法显,以隆安三年游西域。”《高僧传》卷三《法显传》:“以晋隆安三年,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发自长安。”
慧持往蜀,行达荆州,受殷仲堪、桓玄礼遇。(《高僧传》卷六《慧持传》)
桓玄征殷仲堪,军经庐山,要慧远出虎溪,远称不堪,玄自入山。
慧远传》:“后桓玄征殷仲堪军经庐山,要远虎溪,远称疾不堪,旋玄自入山。左右谓玄曰:‘昔殷仲堪入山冖远,愿公勿敬之。‘玄答:‘何有此理,仲堪本死人耳。‘及至见远,不觉致敬。”按陈统《年谱》谓桓玄军经庐山在隆安二年戊戌(398)。其说不确,桓玄征殷仲堪固在隆安三年也。
晋安帝隆安四年后秦姚兴弘始二年庚子(400)六十七岁
三月,桓玄表求领荆江二州。诏以玄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以中护军桓修为江州刺史。玄上疏固求江州,于是进都督八州及扬豫八郡诸军事,复领江州刺史。五月,东亭侯王珣卒。孙恩攻会稽、临海、谢琰败死。六月,辅国司马刘裕破孙恩于南山。恩将卢循陷广陵。十一月,诏以刘牢之都督会稽等五郡,帅众击恩,恩走入海。以扬州刺史元显为后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扬、豫等十六州诸军事。十二月,元显录尚书事。(《晋书·安帝纪》、《通鉴》卷一百十一)
春,慧远与徒众三十余人,游庐山石门。
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并序:“释法师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于是交徒同趣三十余人。”(逯钦立辑《全晋诗》卷二十) 
晋安帝隆安五年后秦姚兴弘始三年辛丑(401)六十八岁
二月,孙恩攻浃口,刘牢之击之,恩走入海。三月,刘裕与孙恩战于海盐。五月,孙恩攻沪渎,吴国内史袁山松战死。六月,孙恩至丹徒,朝廷震惊,内外戒严。桓玄闻孙恩逼京师,上疏请讨之,元显以诏书止之。十一月,刘裕破孙恩,恩远窜入海。十二月,桓玄表其兄弟伟为江州刺史,镇夏口。司马刁畅为辅国将军,都督八郡军事,镇襄阳,遣其将皇甫敷、冯该戍湓口,自谓有晋三分之二,数使人上已符瑞。元显大治水军,以谋讨玄。(《晋书·安帝纪》、《通鉴》卷一百十二)
鸠摩罗什至长安,僧肇随返。(《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高僧传》卷六《僧肇传》)
僧叡从鸠摩罗什受禅法。(《出三藏记集》卷九僧叡《关中出禅经序》)
刘遗民为柴桑令。
唐释元康《肇论疏》引慧远所作《刘公传》:“刘程之,字仲思,彭城人,汉楚元王裔也。陈郡殷仲文、谯郡桓玄,诸有心之士,莫不崇拭。禄寻阳柴桑,以为入山之资。未旋几时,桓玄东下,格称永始。逆谋始,刘便命孥,考室林薮。义熙,公侯咸辟命,皆逊词以免。九年,太尉刘公知其野志冲邈,乃以高尚人望相礼,遂其初心。居山十有二年卒。有说云:八山以后,自谓是国家遗民,故改名遗民也。”陈圣俞《庐山记》:“程之既慕远公名德,欲白首同社,乃禄寻阳柴桑,以为入山之资。岁满弃去,结庐西林,蔽以榛莽。”按,桓玄东下在元兴壬寅(402)二月,元兴三年癸卯(402)十二月篡晋改元永始。“逆谋始”,刘便弃官隐居庐山,作柴桑令仅一年有余,此《庐山记》所谓“岁满”也。


晋安帝元兴元年后秦姚兴弘始四年壬寅(402)六十九岁
正月,下诏罪状桓玄,以尚书令司马元显为骠骑将军、征讨大都督,都督十八州诸军事。以镇北将军刘牢之为前锋、前将军、谯王尚之后部,以讨桓玄。大赦,改元。桓玄留桓伟平方英尺江陵,抗表传檄,罪状元显,举兵东下。二月,过寻阳,至于姑孰。三月,刘牢之叛降于桓玄。王师败绩于新亭。玄收元显,入京师。诏以玄总百揆,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以桓谦为尚书仆射。迁会稽王道子于安城,斩元显及其党。刘牢之惧之,自缢。大赦,改元大亨。桓玄让丞相、荆江、徐三州,改授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扬州牧、领豫州刺史。以琅琊王德文为太宰。司马休之、刘敬宣等式俱奔洛阳,求救于秦。孙恩寇临海,临海太守辛景击破之。恩赴海死。余众数千人复推恩妹夫卢循为主。玄命循为永嘉太守。四月,玄出屯姑孰。五月,卢循自临海入东阳,玄遣刘裕击之,循败走永嘉。八月,玄讽朝廷封其为豫章公、桂阳公,并本封南郡公如故。十二月,玄杀会稽王道子。(《晋书·安帝纪》、《通鉴》卷一百十二)
慧远约于本年初作《明报应论》。
此文《弘明集》卷五作《答桓南郡明报应论》。考桓玄于晋安帝元兴元年(402)正月,由荆州举兵东下,二月过寻阳。三月,玄入京师,斩司马元显,该授太尉。此文既称“答桓南郡”,可见其时玄尚未授太尉。玄于二月过寻阳,或许在此稍作停留,致书慧远,对因果报应说表示怀疑,故远公著文作答。
慧远与刘遗民、周续之、毕颖之、雷次宗等集于庐山之阴般若云台阿弥陀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
慧远传》:“乃令刘遗民著其文曰:维岁在摄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霜怀特发,乃延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台阿弥陀像前,率以香华,敬荐而誓焉。”查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元兴元年七月朔为戊辰,慧远等建斋立誓当在是年。又,与此事有关者为白莲社之传说。据称慧远集僧俗十八高贤,立白莲社,入社者一百二十三人,不入者三人。然汤用彤考证此事不可信。详见《佛教史》第十一章。
桓玄与僚属沙汰僧众,并作慧远,劝其罢道。慧远作《与桓太尉论料简沙门书》。
桓玄沙汰僧众及劝慧远罢道,事见《慧远传》。至于桓玄沙汰僧众之年,《佛祖统纪》谓在隆安二年。陈统《年谱》云:“然《高僧传》本传叙此事在玄劝大师罢道之后,令沙门敬王者之前,则非隆安二年事。今寻玄《教》及大师《书》,明是玄至京师为太尉时事。玄本年(元兴元年)二月至京师,三月辞丞相,改太尉,四月即出姑孰,知此即本年二月间事矣。”陈统谓桓玄沙汰僧众在令沙门敬王者之前,其说可从。据《通鉴》卷一百十二,玄于元兴元年二月至于姑孰,三月至京师改授太尉。慧远《与桓太尉论料简沙门书》云:“若是都邑沙门,经檀越视听者,固元所疑;若边局远司,识不及远,则未达教旨。”所谓“都邑”,殆指京师。此亦可证桓玄沙汰在本年三月,桓玄入京师以后。汤用彤《佛教史》第十一章谓晋安帝元兴三年(404),慧远与桓玄书,论拜俗及沙汰沙门。疑此说不确。考《晋书·安帝纪》、《通鉴》卷一百十三,元兴三年二月,刘裕起兵讨玄,五月玄兵败被杀。此时桓玄出生入死,恐未必有暇与慧远书信来往沙门拜俗及沙汰僧众事。
桓玄与慧远议沙门敬王者。(《慧远传》、《弘明集》卷十二桓玄《为沙门不敬王者与远法师》、慧远《答桓太尉书》)
晋安帝元兴二年后秦弘始五年癸卯(403)七十岁
正月,卢循使司马徐道覆寇东阳。二月建威将军刘裕击破徐道覆。桓玄自称大将军。玄杀冀州刺史无众。玄上表情帅诸军扫平关洛,既而讽朝廷下诏不许。八月,玄又自号相国、楚王。荆州刺史桓伟卒,以南群相桓石康为荆州刺史。刘裕破卢循于永嘉,追至晋安。帝于永安宫。百官诣如孰劝进。十二月,玄篡位,改元永始,封帝为平固王;不久,迁帝于寻阳。玄入建康宫。(《晋书·安帝纪》、〈通鉴〉卷一百十三)
慧远约于本年遣书鸠摩罗什通好。罗什答书致意,慧远重与罗什书。
慧远与罗什通好,《慧远传》不载年月。据《慧远传》称“闻罗什入关,即遣书通好”,则遣书必在罗什入长安不久。《鸠摩罗什传》谓罗什来长安在弘始三年,即晋安帝隆安五年(401)十二月。又慧远书云“去岁得姚左军书,具承德问”,知远得姚嵩(时为左将军)书,乃在弘始四年(402)。既曰“去岁”,则慧远遣书罗什当在弘始五年(403)。《慧远传》叙毕远与罗什互通音问后云:“后有弗若多罗来适关中,诵出《十诵》梵本,罗什译为晋文,三分始二,而多罗弃世,远常慨其未备。”考《高僧传》卷二《弗若多罗传》:“以为秦弘始六年十月十七日,集义学僧数百余人,于长安中寺延请多罗诵出《十诵》梵本,罗什译为晋文,三分获二。多罗构疾,奄然弃世。”此可证慧远与罗什遣书通好在弘始六年(404)之前。今暂定于本年.
四月,鸠摩罗什在长安逍遥园译《大品般若》。(《出三藏记集》卷八僧睿《大品经序》)
十二月,桓玄致书慧远,许诸道路人勿复致礼。随后,慧远作《沙门不敬王者论》。
慧远传》:“有顷玄篡位,即下诏曰:“佛法宏大,所不能测,推奉主之情,故兴其敬。今事已在已,宜尽谦光,诸道人不复致礼也。‘远乃著《沙门不敬王者论》凡五篇。”《弘明集》卷十三《桓楚许道人不致礼诏》与《慧远传》略异,末署(大亨)十二月三日。桓玄于去年三月入京师,斩元显,改元大亨。故知玄许道人不致礼在本年末,而其后远作《沙门不敬王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