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法师年谱(61-65岁)
来源: | 作者:张卫平 | 发布时间: 2017-12-15 | 4008 次浏览 | 分享到:
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后秦姚兴皇初元年甲午(394) 六十一岁
五月,后秦太子姚兴即皇帝位于槐里,大赦,改元皇初。(《通鉴》卷一百八)
慧远、周续之与戴逵辩论佛教善恶报应说。
去年,戴逵作《释疑论》寄慧远慧远将此文示周续之等。续之作《难释疑论》,慧远复书答戴,并将此论同寄之。戴又作《释疑难答周居士难》,连书寄慧远。周续之复书作答。后慧远作《明三报论》,并作书与戴逵去:“见君与周居士往复,足以宾主。然佛教精微,难于事诘。至于理玄数表,义隐于经者,不可胜言,但恨君作佛弟子,未能留心圣典耳。顷得书论,亦未始暂忘。年衰多疾,不暇有答。脱因讲集之余,粗缀所怀,试与同疑者共寻。若见其族,则比干商臣之流,可不思而得。释慧远顿首。”戴逵作《答远法师书》云:“并见《三报论》,旨意弘远,妙畅理宗。”
释道祖约于本年来庐山,依慧远为师。
《高僧传》卷六《道祖传》:“ 释道祖,吴国人也,少出家,为台寺支法济弟子。幼有才思,后与同志僧迁、道流等式,共入庐山七年,并山中受戒,各随所习,日有其新。”“祖后还京师瓦官寺讲说,桓玄每往观听,乃谓人曰:‘道祖后发,愈于远公,但儒博不逮耳。‘及旋辅正,欲使沙门敬王者,祖乃辞,还吴之台寺。”按,桓玄举兵东下,杀司马元显,入京师,时在元兴元年(402).道祖此时已在京师,桓玄方能“每往观听”。则道祖入庐山之年,当在太元(394)处甲午前后;七年后,往京师瓦官寺讲说。
 
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后秦姚兴皇初二年乙未(395) 六十二岁
三月,皇太子出就东宫。会稽王道子专权,帝擢王恭、郗恢、殷仲堪等,使居内外要任,以防道子。道子亦引王国宝等以为心腹,由是朋党竞起,矛盾加剧。(《通鉴》卷一百八)
戴逵卒。(《晋书·戴逵传》)
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后秦姚兴皇初三年丙申(396) 六十三岁
九月,张贵人弑帝。太子即皇帝位,是为晋安帝。以会稽王道子为司徒,摄政。(《晋书·安帝纪》、《通鉴》卷一百八)
慧持送姑道仪至京师。
《高僧传》卷五《慧持传》:“持有姑为尼,名道仪,住在江夏,仪闻京师盛行佛法,欲下观化,持乃送姑至都,至于东安寺。晋卫军琅琊王珣,深相器重。”释宝唱《比丘尼传》卷一《道仪尼传》:“晋太元末至京师。”据《高僧传》卷一《僧伽提婆传》,提婆于隆安元年(397)来游京师,其年冬与释慧持等数十人重译《中阿含经》,则慧持与道仪至京师当在本年。
晋安帝隆安元年后秦姚兴皇初四年丁酉(397) 六十四岁
四月,青、兖二州刺史王恭举兵讨王国宝。司马道子杀国宝,恭乃罢兵还京口。荆州刺史闻国宝死,亦抗表举兵,道子以书止之,仲堪乃还。(《晋书·安帝纪》、《通鉴》卷一百九)
僧伽提婆适京师,大得王公及名士至敬。本年冬,提婆与慧持、僧伽罗叉等重译《中阿含经》。(《出三藏记集》卷十三《僧伽提婆传》)
晋安帝隆安二年后秦姚兴皇初五年戊戌(398) 六十五岁
桓玄为江州刺史,以杨佺期为都督梁、雍、秦三州诸军事,雍州刺史。黜殷仲堪为广州刺史 ,另以桓修为荆州刺史。十月,桓玄、殷仲堪等盟于寻阳,俱不受朝命。朝廷深惮之,以荆州还仲堪。玄乃屯兵于夏口,引始安太守卞范之为长史,以为盟主。(《晋书·安帝纪》、《通鉴》卷一百一)
六月,僧伽提婆、慧持等在京师译讫《中阿含经》六十卷。(《出三藏记集》卷九释道貌岸然慈《中阿含经序》)
竺道生约于本年来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