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 “ 中国净土教"体系的慧远、昙鸾
来源: 《五台山研究》 2002年02期 收藏 | 投稿 | 手机打开 | 作者:梅原猛 温茂林 | 发布时间: 2018-07-06 | 3214 次浏览 | 分享到:
( 作者是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 ) 
 
    摘 要: 中国净土教在佛教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净土思想由东晋慧远创立, 在北魏时昙鸾大师把它加以系统化。探索其思想渊源和发展历程,对于研究净土教有非常大的意义。 
    关键词:开创;慧远昙鸾;净土
    中图分类号:B 9 4 6 .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0 - -6 1 7 6( 2 0 0 2 )O 2—2 9 —3 2 
 
    在开创“ 中国净土教” 体系的过程中, 从求法的角度上看,有一件特别值得注目的事,就是中国的净土思想由东晋慧远创立,由北魏昙鸾大师加以体系化,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式的大乘佛教——“ 中国净土教” 。 大乘佛教后来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很快被那里的百姓所接受, 其中最大的原因, 无疑是 “ 中国净土教”的主要精神——极乐净土思想, 说的就是国家与百姓这两方面 ( 理想之国乌托邦)的来世观。因为百姓对 “ 中国净土教”有一种亲近感,所以很容易就走进了大乘之门。 
    下面我想按照慧远昙鸾所走过的历程,来探索 “ 中国净土教”成立的经过和体系化的 “中国净土教”那鲜明而且强烈的构想及思想的形成。 
    慧远 ( 3 3 4 —4 1 6 ) , 东晋僧人。 他的性格与鸠摩罗什正好相反, 鸠摩罗什很奢侈,而 他却很质朴。经历过严格的戒律生活,为真挚的求道精神而活着,他很讨厌当时中国血雨腥风的战乱, 4 9岁时, 离开了当时的首都南京,来到四川庐山,在山中孤独地渡过了3 3 年,且从未下过山。 
不过,慧远在庐山时, 做为高僧道安的高徒就已经相当出名了。 他那严谨的道风倍受人们尊敬。仰慕庐山慧远的修行者们,自然而然地在庐山结成净土念佛团体 “ 白莲社” , 并建了许多殿堂。 但慧远本人对 “ 白莲社”的组建并不感兴趣,只是专心探索自己的求法之道。
有一个例子, 就是一封向鸠摩罗什请教的信。慧远最初师事道安, 是一个学僧,继承了般若教义、 绝对空教义等。 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了鸠摩罗什在姑藏,于是就向鸠摩罗什请教他所倡导的般若智慧。
    鸠摩罗什给慧远的答复被收录在著名的《大乘大义章》中。当看到这部书后就会明白, 鸠摩罗什对于很难摆脱形式理论的慧远只是稍加指点, 同时又被慧远那种执着的精神所感动。因此,耐心地就其所提问题做了一一答复,执着求法的慧远终于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下面简述一下有关他晚年的净土思想。 
    前面已经讲过,慧远的弟子们仰慕他,于庐山结成“ 白莲社” ,修行净土法门。 这个所修行的净土法门是建立在慧远将般若教义与净土教义相结合的《般若三昧经》的思想理论基础之上。 那么慧远为什么生在现世却忠实地固守着般若教义,追求依据净土经典所解释的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呢? 那是由慧远佛教的中心思想 《三世因果说》 所决定的必然结果。慧远在未出家之前, 也同当时普通的知识分子一样学儒学、习黄老学说等。在当时社会中, 以武治国。 好人吃亏, 恶人横行。 所以绝望了的知识分子们纷纷弃儒就佛。 慧远 虽然遁入空门, 但还坚持着自己儒教的道德信念。 换句话说,慧远不但没有从人格上弃学儒教的德,相反,他却极力想用儒家的思想去解释佛教。他所著的 《 三世因果说》 就说明了这点。他认为:现世的善人, 有时也得不到好报, 那是前世因果报应的结果。如果现世积德,得不到好报, 来世也许就能得到,去往生阿弥陀佛所开创的极乐世界。慧远坚信,依照般若教义去过一种清净的生活为因, 就有以净土经典所揭示的往生极乐净土为报应。 在他的净土思想的根源深处, 有一种用儒教道德思想在人类世界很难实现的绝望心理。 
    笃实的慧远并不甘心。他力求通过对儒教道德的信仰与佛教相结合,变绝望为希望,在净土极乐世界中体现中国儒教的德,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健全的精神心态。正是由于重视了中国固有的儒教道德思想,慧远才成为开辟 “中国净土教”的第一人。慧远所开创的 “ 中国净土教”与鸠摩罗什晚年在翻译 《阿弥陀经》和 《十住毗婆沙论》 中的《易行品》 时所倾向的净土教,不论从动机上还是从经历上都有所不同。
    鸠摩罗什是对于扎根于自身体验爱欲的人性内部的烦恼所产生的彻底绝望的一种心态。也就是说,由于对 “ 业”的深刻理解所产生的真挚的净土追求, 也成为唤起具有浓厚人情味的中华民族共鸣的原因之一。一种新的净土观念产生了。它足以说服以慧远所代表的对人类世界产生绝望的, 和以鸠摩罗什所代表的认识到自己“ 业障” 的,在当时战乱频繁的时代背景下倍受煎熬、 忍受着自身烦恼而活着的人们。在内外两种绝望达到极点时, “ 净土观” 就启示人们把希望寄托于“来世” 。 
    北魏高僧昙鸾 ( 4 7 6 —5 4 2 )大师, 把鸠摩罗什和慧远所提出的死后希望和“ 观想”、《 观经》 、《 观无量寿经》 中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十六观》 即“ 韦提希夫人因为儿子阿阁世产生了杀人的念头而十分懊悔,为此释迦牟尼给她讲述了往生“ 极乐净土” 的十六种方法。放在脑海中加以思考和形象化,最后升华为创造理想世界乌托邦的净土思想。 
下面谈一下关于《 中国净土教》集大成者昙鸾大师的足迹、业绩及其乌托邦思想。一天,年轻的昙鸾在研习大乘佛教经典,以及给论释类训诂加注释时, 遇到难题,陷入郁郁不乐之中。正在这时,昙鸾看到在天的另一方出现了壮丽的世界。梦幻中, 昙鸾来到汾州泰陵古城,从东门进城,在回首仰天的一瞬间,突然天门大开, 欲界六天阶位上下重叠,清晰可见。这一幻觉在后来对昙鸾影响很大, 但在当时只是从郁郁不乐中解脱出来, 觉得浑身轻松愉快,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恐惧感,担心再次患上郁闷病。最后,他抛弃了佛学研究,试想学习倡导长生不老的道教,于是叩开了当时著名的道士陶宏景的大门。据传,佛学大师菩提流支( 印度僧人,北魏著名的经典汉译家,曾以翻译 《观经》而著称)曾对县鸾大师改修道教十分不满,气愤地朝地上吐了一口痰,表示对中国固有的道教的蔑视。但从净土教教义上考虑, 昙鸾大师一度弃佛修道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佛教(原始佛教)重死轻生, 重“ 来世”,大乘佛教不谈 “ 有”,也不讲“ 无”,而是精密严格地大讲 “ 空”的理论。并没有从正面解释永生不死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昙鸾大师是第一位从正面涉及到这一问题的人。 
    不过,昙鸾大师对深奥难解的道教中长生不老的教义而深感头疼。老师菩提流友将自己所翻译的 《 观经》送给昙鸾大师。昙鸾大师读后,烦恼即消,马上又弃道修佛。一心一意地投入了大乘佛教的学习。 这对于昙鸾大师来讲无疑是改变命运的一件大事。尤其是 《观经》中在前面所提到的释迦牟尼佛为韦提希夫人讲授的《十六观》,给昙鸾大师的思维转变带来了决定性的契机。 
    前面谈到在昙鸾大师的脑海中,一度曾保留着他在汾州泰陵东城门上空所看到的那种幻觉。《 观经·十六观》的场面,包括主要角色、戏剧性的人物韦提希夫人的故事,简直可以说她是一位空想世界中妖艳至极的人物。虽然说这是一段私生活,但从我一开始读《观无量寿经》 ,接触到这一段 故事时就非常感动,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想把《观经》作为剧本搬上舞台, 由于受章节的限制,只能先把故事梗概极简单地叙述一下。剧情以印度的马加达国为舞台展开。 马加达国的频婆沙罗王与夫人韦提希因没有孩子而苦恼。 于是就找到算卦师,卦师告诉他说: “ 有一位仙人三年后将去逝, 去逝后将变成王子而降生。 ”国王是无论如何也等待不了漫长的三年,就十分残忍地杀害了那位仙人。于是王妃韦提希真的很快就怀孕了。不久就生了王子阿阁世, 但算命师又告诉国王说:“王子有杀父之相。 ”于是频婆沙罗国王又将出生不久的王子从高楼上扔到地上,打算把王子摔死。 但王子却出乎意料地仅仅断了一个小母指而幸存下来。 
    在咒星下出生的王子渐渐长大,开始对父王产生了憎恨。 大野心家提婆达多又给王子火上加油,所以王子对父王之恨与日剧增。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的弟子,才能在释迦牟尼之上, 但在关爱他人这一点上,却远远比不上释迦牟尼。释迦牟尼由于关爱他人,所以受到大众的敬仰。提婆达多为此十分嫉恨,为了取代释迦牟尼来领导宗教运动, 首先必须杀掉释迦牟尼的信奉者频婆沙罗王。故而怂恿阿阁世发动了宫廷政变。结果, 要推翻父王频婆沙罗王夺取天下的阿阁世,把父母亲都关在牢中。特别是什么东西都不准给父王吃, 打算把父王饿死牢中。然而父亲频婆沙罗王的生命力却很强,硬是没饿死。其实,那是由于母亲韦提希夫人,私下跟狱中看守打好招呼,让看守身上涂上面粉, 把葡萄汁装在璎珞中挂在脖子上进入牢中,给频婆沙罗王吃。同时,为了安定频婆沙罗王的心灵,韦提希夫人请佛的弟子们给他授了戒。 不久,对父王还没被饿死牢中而产生怀疑的阿阁世, 通过质问牢中看守了解了实情。 这次他决定要杀掉自己的生母韦提希夫人。但阿阁世在大臣月光和大臣耆婆的再三忠告下,不得不停止杀母的行为, 而只能等待着母亲自己饿死在狱中。 
    故事的大致情节就是这些。 韦提希夫人在牢中叹息着自己所造“ 业”之深重,对现实世界已经彻底绝望。 只想着在这个世界以外也许会有“ 未来世界”。所以衷心祈祷着清新、快乐、美好的 “ 未来世界”的到来。为了实现这一愿望,释迦牟尼佛出现在夫人面前,给她讲述 “ 未来世界”就是 “ 极乐世界” ,如要往生 “ 极乐世界” ,那么 《 观经· 十六观》就是通往这个世界的具体步骤。 
所谓 《 十六观》就是定善观,即把心定在某一点上, 靠感觉登上暝观“ 极乐世界” 的十三个台阶。散善观, 即在十三个台阶之上随时随地可以自然感受到 “极乐世界”。《 十六观》就是由定善观和三种散善观组成的十六种观想法。比如定善观的第一日想观就是看到日落西山后,闭上眼睛在心中反复浮想、回味那夕阳,想着想着,无论闭上眼睛还是争开眼睛你看到的都是夕阳。而且心就总是停留在西方而不动。第二水想观就是先看清澈的水, 然后呼唤起一种似冰的联想。再通过浮想透澈的冰, 就会把水也误认为是冰一般清澈的物体了。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浮想,你就会看到美丽清澈的琉璃世界,即看到“极乐大地” 。然后,将心面向西方“极乐净土” 之后,极乐净土的各种属性就会在你的脑子里留下印象。 
第三地想观讲的就是极乐净土大地的情况。第四宝树观讲的是净土大地上生长的一种宝石树。第五宝池观即金色水池。第六宝楼观即盖在池边金碧辉煌的楼阁。第七华座观,如再发挥自己想象力的话,就会出现各种背景,如主尊登场、主尊所坐的位置、阿弥陀佛的莲华座。 
第八像观,是阿弥陀佛坐在中央, 左观音、右大势至。第九真身观指美丽、高贵、光耀照人的阿弥陀佛就会真的出现在你眼前。第十观音观是观世音菩萨出现。第十一大势至观,指大势至菩萨出现。第十二普观指当诸佛皆至后,你就会感觉到自己也就诞生于极乐世界中了。 以上是十二步骤即十二观, 释迦佛简明扼要地讲述了观想的方法, 使你马上联想到“ 极乐世界”的池中站着一位一丈六尺高的阿弥陀佛。那的确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当你想到了那十三种化身的同时, 你自己也就降生于“ 极乐世界”,生活在极乐净土了即第十三杂想观。 
《观经》所讲的“ 观”,与我们以前所见到过的其它大乘佛教所讲的“空观” 不同, 是有形有色的, 具有一种真实感, 使人浮想起色泽优美的“ 极乐净土” 、光耀巨大的阿弥陀佛等。它与通过使心“空”而静心,可以说是划时代地把大乘佛教进行了大的转变,就是将我们通常所见的佛的性质,由观念性的法身佛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报身佛。 
昙鸾大师通过学习菩提流支所著的《 观经》 后重新开始探索大乘佛教思想,后来又参考了世亲( 印度) 所著的《 净土论》 等, 编写了 《 往生论注》 、赞阿弥陀佛偈》、《略论安乐净土义》及其它著作。 通过与现世秽土的比较, 确信“极乐净土”妙不可言。因此,完成了他所倡导的乌托邦的创造。当人们读到他的主要著作 往生论注》时,一定会深感昙鸾大师那高深的学识、 敏锐的洞察力和对 “ 乌托邦”的美好憧景,以及普救众生的强烈愿望。 
昙鸾大师所开创的净土教的本质就是要通过观想“极乐净土” , 从长年的“业”的黑暗中解脱出来。从这个意义上看,昙鸾确确实实是一位净土教的建设者。 “ 净土思想”特征的关键就是生动地再现了昙鸾大师的“ 乌托邦思想” 。昙鸾称它为“ 正依二报” 。首先,国家必须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贫困的美丽乐园。不过,不论这个国家是如何富强,但生活在那里的人民必须十分优秀, 只有国富民强,才能实现 “ 乌托邦” 。 
人们认为,人死之后才能寻求类似 “ 极乐净土”那样的理想之国 ( 乌托邦) ,那只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已。但是他的这种 “ 正依二报” 的想象力的准确性已经超过了单纯的理想之国 (乌托邦) 。不论怎么讲,往生“ 极乐净土”的思想如真正成为大众的信仰,就需要有一位象昙鸾大师这样的天才宗教诗人,他把对 “业”障的叹息和对 “ 极乐净土”的赞美,寄寓于高品位的文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