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人岩寺
祖庭动态
岩寺探秘
座像工程
影像纪录
功德芳名
善男信女
慧远大师
慧远年谱
思想研究
法师评传
生平揭秘
作品与解读
颂赞慧远
故事传说
边角史料
净土文库
净土资讯
净土宗师
净土经典
基础知识
佛教故事
佛理感悟
净土图库
远公圣像
岩寺风光
文化交流
净土活动
祖庭艺苑
佛诗
心香
征文
书画
佛教与素食
素食健康
名人与素食
素食菜谱
放生与护生
旅游山西
白人岩游
代县游
民俗游
名胜游
网上礼佛
留言板
首页
>>
慧远大师之净土思想
慧远大师之净土思想
来源:
|
作者:
魏磊
|
发布时间:
2018-07-04
|
3580
次浏览
|
分享到:
慧远
大师的净土思想是古印度净土教在我国初始弘传的理论结晶,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同时又与东晋时代苦难现实的催化以及
慧远
大师个人修学背景相关。兹对
慧远
大师净土思想特色概述有三。
(1)超越因果轮回的捷径——往生净土。
慧远
大师净土思想的形成,肇始于其对识神不灭、三世因果、轮回报应之笃信。
慧远
大师阐述形灭而神不灭的观点,认为神之传于异形,犹火之传乎异薪;薪异而火一,形易而神同。惑者但以一生为尽,故以形朽而神丧矣,而人之所以生死流转者,乃因无明贪爱为惑为累。无明掩其照,则情想凝滞外物;贪爱流其性,则四大结聚成形。无明贪爱不息,则此生之后,仍受他身;此生之后,犹有来生,是则生生而不绝,永堕生死轮回。
由神识不灭的理念,推衍三世因果论,以破斥俗人怀疑善恶无现验的瞽论。
慧远
大师依据佛经的业报论加以诠释:业有现报、生报、后报三种类型,何谓现报?此身造作善恶业,当生即受果报。何谓生报?此身造作善恶业,来生便受果报。何谓后报?此身造作善恶业,或经二生,或经三生……百生、千生乃至无数劫才受果报。所受何种果报没有必然规律,由心而感,心无定相,感事而应,因果感应的格局千变万化,报应有迟速先后的差异。然而,善恶赏罚终将会合,此乃任运自然之事。现实生活中常有行善罹祸,为恶得福的现象,是由于现生善业未报而昔世恶行始熟使然。所以,三世因果报应乃是广阔时空中的生命真相,如只是拘限于一生来考究,便很难明了善恶报应之理。
慧远
大师具信神识不灭,三世轮转的生命理念,所以,深惧生死之苦,累劫轮转之痛,汲汲以求出离生死险道的路途。
故而一闻净宗法门,一往情深,专注期生西方胜妙净土,永享常乐我净的妙乐。
慧远
大师的这种心路历程,亦成为莲社的精神理念而得到123名莲友的高度认同。这个理念充分体现在刘遗民领命所作的《发愿文》中。《发愿文》全文434个字,行文流畅,言简意赅,是一篇极为优美的赋文。文章开宗明义;阐明了
慧远
大师的三报论,以此为楔子,述及结社之缘起:“推交臂之潜沦,悟无常之期切,审三报之相催,知险趣之难拔。—此其同志诸贤,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济者也。”从上可知,莲社中人深感人生无常、朝不保夕,于是摒弃宣说,专修冥寂,在苍松翠柏之下,虔心诵经念佛,借莲花以明志,期生西方净土:“藉芙蓉于中流,荫琼柯以咏言,飘云衣于八极,泛香风以穷年。体忘安而弥穆,心超乐以自怡。临三途而缅谢,傲天宫而长辞。绍众灵以继轨,指大息以为期。”《发愿文》以和美的音韵、崇高的意境,抒发着对西方极乐世界由衷神往之忱,感人至深。
由上可见,神识不灭,生死轮回的理念是净宗修持的必要前提,如果不相信这两点,便难以发起念佛求往生之心,以陶渊明为例,陶渊明隐居不仕,刘遗民、周续之与之相从甚密,被人称为“浔阳三隐”。刘、周均是莲社高贤、骨干。陶渊明与
慧远
大师吟咏唱和,有“虎溪三笑”之美谈。
慧远
大师与莲友们再三劝勉他加入莲社,甚至特许他饮酒,“渊明攒眉而去”始终未曾加入。其原由症结乃是,陶渊明不认同神识不灭、生死轮回的理念。这种意向在他的诗歌中每每见到。诸如《挽歌辞》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人死了和山川大地融为一体,有什么神灵不灭,轮回果报可言呢!《和刘柴桑》又云:“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人死之后,名字和身体都会被淹没,还追求什么来世!陶渊明隐居田园22年,与
慧远
大师及莲社诸贤广交朋友,却又顶住他们三番五次动员,最终不入社。由此也反证,净宗起信是何其之难。净宗起信先从信三世因果轮回始,否则,一切免谈。
慧远
大师净土思想的产生,亦与当时社会苦难现实的催化有关,从汉末到晋末,政治失轨,社会动荡,汉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汉王朝的统治,继之以军阀割据,八王之乱,斗争极为残酷。从王族贵绅到庶民百姓,无一不像幕燕釜鱼,朝不保夕。加之天灾旱蝗频仍,饥疫横行,人相率互食,苦难的境遇激发着人们的出离心,这种社会心态恰与净宗求生净土的出世理念耦合,由是,古印度的净土教便在当时的社会文化土壤中找到了生长点。
慧远
大师应劫而生,融汇老庄与禅教思想,会归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一呼百应,风云际会,揭开中国净土宗的序幕。
慧远
大师的净土思想即是净宗理念与社会需要的融合——具有净宗的核心理念,又折射着中国文化现实的色彩。由于
慧远
大师的德望与修证成就,往生净土是超越生死轮回的捷径这一理念,便成为当时广大佛教徒的共识,并对以后的中国佛教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2)渗透禅智的念佛思想。
慧远
大师念佛思想与其修学背景密切相关。从汉至晋,印度佛教传入我国的主要是般若与禅学两系。
慧远
大师出家后,跟随道安大师25年,受其熏陶影响甚大。道安大师的“本无论”是般若学六家之一,认为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道安大师的修行方法是般若与禅法并重。般若是理论,禅法是实践,二者不可偏废。只有通过禅法的修持,才能真正悟证般若,臻于法性境界。
慧远
大师承继了这一思想,曾云“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必同趣。功玄于在用,交养于万法。”
①
慧远
大师推重禅智的理念,运用在他的念佛行持中,形成禅观念佛的特色。
慧远
大师的这一思想特色,鲜明地体现在他对“念佛三昧”的诠释中。
慧远
大师写道,“夫称三昧者何了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者,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
②
慧远
大师首先开示三昧的内涵境界,指明三昧即是专思寂想的意思。一心专念,止寂他想,即是止观并运。内在智光得以显发,慧光鉴照洞明一切幽玄,生发无穷的妙用。
慧远
大师进而阐发念佛三昧是诸三昧中最殊胜的。云,“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人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睹夫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根(相)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以叩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
慧远
大师这段文句,是悟证的境界之语,颇难把握准确,勉强体会,可译自如下。
慧远
大师认为:三昧的名称甚多,在诸三昧中,以功德高、进展容易的标准来衡量,当推念佛三昧最为第一。这是什么缘故呢?穷尽玄妙通达寂灭的境界,即是如来性体。如来性体,任运神妙,应合法界的幻化。随缘妙应,无有定规。如来体性能令证人念佛三昧的行人,浑然消泯人我是非的界限,遣荡种种知见。涉缘应事,如同镜子。镜子明亮,内照清楚,便能映现森罗万象的相状。即便耳与眼不能视听的景物,但运用闻性与见性,亦能通晓无碍。在念佛三昧中,能睹见渊深、凝寂、虚灵之镜(心)体,悟证灵性本原湛明一体,清净透明,法尔自然。以本心聆听内在的念佛玄音,能令尘劳挂累日渐消除,滞塞的情执徐徐融化开朗。这个境界的获得,若不是天下至妙的念佛法门,还有什么方法能够达到呢?!
慧远
大师这段文句展示的念佛三昧,倾重于自性佛,着重自力修证,然以禅观证悟,栖神净土,兼仰佛力,如是,便避免了渺茫无主,蹈虚履空的窠臼。
慧远
大师以净宗经典为依据,使他的念佛思想获得了正确的基石,内蕴净宗实质内涵,从而使他的念佛三昧达到了纯正而如法的境地。
(3)定中见佛,归命安养。
慧远
大师所创的莲社,以修念佛三昧为主,其所依据的经典是《般舟三昧经》(汉末支谶与竺佛朔合译)。般舟三昧意为十方诸佛悉在前立,故名定意法,又名菩萨超众行。般舟要旨,为宜一念,兼重观想。行者修这念佛观,目的本在现见阿弥陀佛,即现见一切诸佛,这与《观经》所云:“见此事者,即见十方诸佛”的意思契合,因为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以,阿弥陀佛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
慧远
大师以及莲社其他同伦,修般舟三昧,均有定中见佛的体验。史料记载:
慧远
大师禅定中三次见佛。刘遗民专念禅坐,始涉半年,定中见佛,行足遇像,佛于空现,光照天地,皆作金色。
慧远
大师对定中见佛事,尚存疑滞,曾向鸠摩罗什大师讨教①。
慧远
大师根据《般舟三昧经》所常引用的梦喻发问:谓定中所见的佛,假如真是属于梦的话,那不过是主观的想像而已,并不是真的佛现,故此佛不可能为我等断除疑网。假如是客观外来的佛,佛既是真实的显现,为何又以梦为喻呢?
什公问答这个问题,详明周全,首先指陈见佛有三类:一是自得天眼而见佛,二是神通自如,飞到十方去见佛,三是凡夫修行禅定,心止一处而见佛。《般舟三昧经》以梦喻定中见佛事,仅取梦中之事历历分明,能到能见,并非如梦的虚妄。经典处处指陈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真实不虚。定中见佛虽由心意识的专注忆想,然而其所具境界并非虚妄。同时也表证:诸佛身皆从众缘而生,凡是从缘而生,都没有他的真实自性,如梦如化而毕竟空寂,然而,佛的法身周遍十方,亦人到行人心中,若行人心想佛时,水清月现,佛身显现,是故行人见诸佛身,不可当作虚妄来看待。可知般舟三昧,须具佛力法力及善根力,具足如是三种因缘,即得明见彼佛如来。此种境界不可以虚妄幻觉等闲视之。
从
慧远
大师所提出的问题中,可知,
慧远
大师不仅确切地修此念佛三昧,而且对念佛三味的内涵境界,摸得清清楚楚。
慧远
大师由入三昧——见佛——往生,形成其净业修证的脉络路向。
慧远
大师之念佛,首先着重凝观禅定,入三昧境界,即可随宜应物,显现妙境,终能见及佛境。受佛力法力之加持,坚固皈命西方极乐世界之愿心,命终得以上品往生,此即
慧远
大师禅观念佛之要义。
慧远
大师这种别具一格的念佛思想与实践,在当时的佛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为净土宗在中国生根广被,作出了重大贡献。古印度净土教在中国传布伊始,尽管有《无量寿经》、《般舟三昧经》等译出,然人们尚持观望、试探的态度,有没有阿弥陀佛,遥远的界外是否存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些疑虑一方面要靠经典圣言量化解,另一方面,人们更希望有一种“验证”。这种“验证”,对净土教在中土的传布,关系重大。
慧远
大师值此之际,以渊博的佛学造诣,以精勤专志的修持,向中国佛学界提供了这种“验证”,不仅是一人的验证,而且是莲社作为团体的验证——在禅定中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胜境,与佛典所记载的无二无别。
慧远
大师以一代佛学领袖的德望向世人作出的验证,震撼着中国广大信众的心灵,为净土教在华夏的流布,注入了巨大的动力。中国人从此建立了一个永不倾覆的终极目标:念佛求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永脱轮回生死之苦,亲证穷玄极寂的自性如来。同时,
慧远
大师以自己的佛法实践昭示:惟凭自力坐断生死殊不容易,在自力基础上皈投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方是了生脱死的稳妥道路。
慧远
大师对中国民众的这种贡献,堪称如来使者,真报佛恩。由是,将
慧远
大师大师推崇为中国净宗初祖,名实相符。
作者简介:
魏磊(大安法师)
(1959— )现代佛教学者。1982年毕业于江西大学中文系本科,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后,曾任中国金融学院教授,中国佛学院客座教授。致力于佛教净土宗研究,已出版专著有《净宗法语大观》、《净土宗教程》、《净土信仰的缘起与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信仰因果事理与菩提愿心》、《净土信仰持名念佛与断恶修善》等,并有《往生论注讲解》光碟流传于世。我国净土宗大德传印法师在《净土宗教程序》中说该教程“是我国佛教界第一部系统而详确阐释净土宗的撰著。本书既可作为各级佛学院教材,亦可作为修持净土法门自利利他的有益读本。”王新先生于本书的序文中说:“魏磊先生善根深厚,甚具净土法门之福德因缘,解行并进,持名日有定课,发菩提心,弘扬正法”。后出家为僧,名大安,现为庐山东林寺代方丈。
上一篇:
慧远大师和善导大师净......
下一篇:
东晋慧远法师〈法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