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人岩寺
祖庭动态
岩寺探秘
座像工程
影像纪录
功德芳名
善男信女
慧远大师
慧远年谱
思想研究
法师评传
生平揭秘
作品与解读
颂赞慧远
故事传说
边角史料
净土文库
净土资讯
净土宗师
净土经典
基础知识
佛教故事
佛理感悟
净土图库
远公圣像
岩寺风光
文化交流
净土活动
祖庭艺苑
佛诗
心香
征文
书画
佛教与素食
素食健康
名人与素食
素食菜谱
放生与护生
旅游山西
白人岩游
代县游
民俗游
名胜游
网上礼佛
留言板
首页
>>
论慧远与何无忌沙门袒服之辩
论慧远与何无忌沙门袒服之辩
来源:
《中国学术》2000年 第4期 |
|
作者:
曹虹(南京大学)
|
发布时间:
2018-06-29
|
3655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着外来佛教向社会生活的渗透,尤其是东晋以来僧人与社会上层的交涉增多,僧人章服仪轨与传统礼制的差异,作为一个文化问题而变得明显起来,引起士流的关注。除了一再出现对僧人不拜王者感到格格不入,晋宋之际还出现关于僧人袒服、踞食之习的质疑。相对说来,袒服问题较之于踞食问题可能更为紧要。这是就对儒教礼制与佛教之制两方面的境况而言的。从礼法社会看,爵位和章服是礼制秩序的体现和保证,正如《荀子•富国篇》所言:“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故天子祩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章服对礼法社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佛教之制看,剃髮染衣是出家人的标志和戒行所在,正如
慧远
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说的:“若斯人者,自誓始于落簪,立志形乎变服。”对于中国本土的出家人来说,归依佛门的终身信仰是通过“变服”来体现的。唐代义净也指出:“凡是衣服之仪,斯乃出家纲要。”那么,沙门服制对佛教的意义也是显然的。
在答复桓玄礼敬问难的《远法师答》中,
慧远
已提到沙门章服的来源和性质:“沙门章服法用,虽非六代之典,自是道家之殊制,俗表之名器。”这里面临着如何使外来教仪与本土典礼相安无事的问题。实际上,若以传统礼制为本位,这种本土文化意识将易于导致拒斥或改造异俗的要求。
慧远
的《沙门袒服论》及答复何无忌问难的《远法师答》,就是佛教东传历史上最早捍卫沙门服制的专论。
慧远
所深感忧虑的是,当时政界出现了对沙门服制的抵毁之声,甚至“或欲革之”,其中的代表人物是何无忌。这其实也危及出家人的信仰。
慧远
《沙门袒服论》是为了回答“或问曰”而作的,这里的问者就是何无忌。因为此后两人间还有过问难与答辩,《弘明集》卷五收录时分别题为《何镇南难》与《远法师答》。
从《晋书》卷八五《何无忌传》来看,他并非琐琐之辈,史臣评之为“挟功名之大志,挺文武之良才”。当他与后来成为宋武帝的刘裕与刘毅“共举义兵”讨伐桓玄时,他在这个决定晋朝命运的结盟中居第三号人物。他与其盟友的政治意图,实际上是冲决东晋长期以来高门士族制约皇权的政治格局,意味着某些次等士族政治权力的提升。何无忌活动于庐山邻境一带之际,其“参赞大勋”的政治功业正日显成效。义熙元年(405)二月,任辅国将军的何无忌护送晋安帝从江陵返回京师。在此之前,安帝受桓玄挟持,从京师退却于江陵一带。可见何氏在这一次“乘舆反正”中功勋不凡,并受到提职封赏:义熙二年,迁升都督江荆二州江夏等八郡军事,江州刺史,将军、持节如故,封安成郡开国公;至义熙五年(409),加镇南将军;次年三月何氏死于与卢循同党徐道覆的一次水战。那么,从义熙二年至五年之间,何无忌应该有机会与庐山上的
慧远
有所交涉。据《高僧传•
慧远
传》载:“及桓玄西奔,晋安帝自江陵旋于京师,辅国何无忌劝远候觐,远称疾不行。”何无忌之意,不啻是要求出家人对皇权表示礼敬。
慧远
的“称疾不行”,表现出“方外之宾”的独立意志。又据同书《慧永传》载:“后镇南将军何无忌作镇浔阳,爰集虎溪,请永及
慧远
。”这里的叙述,是以其最高官位来概指何氏其人的,不等于他实际任镇南将军后才与
慧远
会面。由此可知,在何无忌任江州刺史镇浔阳期间,应有机会与
慧远
往复论辩沙门袒服问题。何无忌具有扩张皇权的政治抱负,其为人又素称率直,“人有不称于其心者,辄形于言色”(《晋书》本传),那么,由他来向标志着沙门身份的服制发难,似乎也不是偶然的了。
慧远
在《沙门袒服论》中引到的的第一个来自何无忌的质疑是:“沙门袒服,出自佛教,是礼与?”这一发问是含有以礼仪之邦扬内抑外之情的。
慧远
肯定了沙门袒服也是一种礼制,并具体阐发了其规制形式的意义,从这个理论层面上说,与儒家礼学的方法并无二致,因为儒家礼学也十分注重礼乐条文背后的意义。然而,从什么角度为这种“异俗”阐发其深意,并能被本土士人所乐于听取,仍需费一番苦心。
慧远
在《大智论钞序》中是这样赞述印度佛教先贤龙树的:“遂自誓落簪,表容玄服。”所谓“玄服”,实是内涵丰厚的一个汉语表述,一则它指称的是体现佛教玄理奥旨的服制,是一种信仰的标志,可说是法衣;二来它也大致切合袈裟在颜色上的观感,僧服亦称缁衣,据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九解释:“或言缁衣者,当是初译之时,见其色浊,因以名也。”值得注意的是,
慧远
说法衣的作用在于“表容”,那么佛教服章法式本身也就是一套仪礼。唐义净谈佛教的“对尊之仪”时指出:“准依佛教,若对形像及近尊师,除病则徒跣是仪,无容辄著鞋履,偏露右肩,衣掩左髆,首无巾帊,自是恒途。”宋道诚《释氏要览》也是在“礼数”义项下谈到“偏袒”这种“天竺之仪”的。在表示礼佛之意的服制中,最容易与中国礼教社会的习俗构成冲突的,就是偏袒。
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二十五《疾谬》不满于当时“礼教渐颓”的衣食行为:“俦类饮会,或蹲或踞;暑夏之月,露首袒体。”魏晋以来由于儒学名教的动摇,一部分清谈名士和隐者已突破传统的跪坐和衣冠仪轨,而佛教徒更具规模地采纳“天竺之仪”,对于儒家传统礼仪的冲击则表现得更为强烈。以袒服而言,东晋谢鲲、王澄、阮修等放达之士“慕竹林诸人,披首散髮,裸袒箕踞,谓之八达”,这些以庄子哲学为宗尚的行为显然是逸出礼法的。佛教徒偏露右肩的服式虽然是教中人的礼数,但在教外人看来,难免荒陋无礼之感。所以,佛教徒固守踞食或袒服等外来习俗,势必构成对礼教社会的较大刺激。
慧远
竭力从渊源上证明“异俗”的合理性。就中国的情况看,“玄古之民,大朴未亏,其礼不文,三王应世,故与世而变”。虽说沙门之制在“六代之典”中找不到渊源或根据,但“中国之所无,或得之于异俗,其民不移,故其道未亡,是以天竺国法,尽敬于所尊,表诚于神明,率皆袒服,所谓去饰之甚者也。”(《沙门袒服论》)在这里他巧用儒道之学的三个观点为佛教服制张目,一是孔子曾有“礼失而求诸野”之说,按照这个逻辑看,“中国之所无”并不证明外国也必无;二是儒家的审美理想并不赞赏过度文饰,《礼记•檀弓下》谓:“去饰,去美也;袒、括髮,去饰之甚也。有所袒,有所袭,哀之节也。”《中庸》谓:“《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那么,袒服的风格与这种反对过分文饰的主张未尝不契合;三是道家喜欢美化礼制诞生之前的浑朴状态,《老子》二十八章曰:“朴散则为器。”《庄子•马蹄》曰:“残朴以为器。”嵇康《难自然好学论》曰:“洪荒之世,大朴未亏。”
慧远
利用这一理念,试图将袒服之制上接“大朴未亏”的源头。不过,
慧远
对这一源头的描述仍有其个人特色,他说:“玄古之民,大朴未亏,其礼不文。”这里用“民”字打通内外,与下文相呼应。在天竺国,“其民不移,故其道未亡”,即人民保持着古朴之风,因而袒服之制一定是有来历的。
以上的溯源法能在感情上拉近内外的距离,但毕竟是过于笼统。关于佛教服制起源与立意的印度资料,
慧远
说:“虽记籍未流兹土,其始似有闻焉。”限于文献的不足,
慧远
实际上是以自己对僧俗关系的理解为逻辑起点,从而作出一种教理精神上的阐释。那么,
慧远
从左右之位的角度上立说,是为了便于阐发僧俗有别的服制的深意。
他是这样从两个方面来论证沙门右袒的教理意义的。其一,“将辩贵贱,必存乎位,位以进德,则尚贤之心生。是故沙门越名分以背时,不退己而求先”。世俗中人羡慕名位,且有尚左之习,而“佛出于世,因而为教,明所行不左,故应右袒”。(《沙门袒服论》)因此右袒体现的是佛教“动与俗反”的精神(《远法师答》)。究竟印度的一般时俗是否尚左,
慧远
似并不在意,他更注重以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为背景,这是其说服的对象所决定的。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重名分的儒家文化是其超越的对象以外,貌似“退己”的道家文化也被
慧远
置于与儒家同列。虽然《老子》三章说过:“不尚贤,使民不争。”但《老子》其实还讲究“退己而求先”之术,如第七章曰:“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六十六章曰:“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圣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慧远
在驳议桓玄沙门礼敬王者之说时,已经注意揭示玄学调和名教与自然后的俗化倾向,这里指出佛教的“反俗”与道家“退己而求先”说的区别,前后是理论上的呼应。
其二,“袒服既彰,则形随事感,理悟其心,以御顺之气,表诚之体,而邪正两行,非其本也”,即右袒的形式具有使人“履正思顺”的约束作用(《沙门袒服论》)。为了说明这种形仪与心性的统一性原理,
慧远
实际上将儒家与道家的相关策略作了反衬。应该说,儒家是最重视建立社会秩序的,既然“人之所能皆在于右”,那么在最积极有为的人的手中,“若动不以顺,则触事生累”;道家或玄学虽批判人性的弱点,然而对人性依然缺乏实践上的约束力。由此可见佛门章服其及理念的卓越性。他说:“夫形以左右成体,理以邪正为用,二者之来,各乘其本。滞根不拔,则事求愈应。”(同上)人类的理性可以导致善,也可能导致恶。道家哲学对于这一点尤其深有体察,如《老子》十八章曰:“慧智出,有大伪。”二十章曰:“善之于恶,相去几何?”但是若以庄子式的“和之以是非而体乎天钧”的无心态度对待生活(《庄子•齐物论》),仍是难免俗累的牵制。在玄学所建构的名教与自然合一的体系中,“应物”或“事求愈应”的行为意义也是得到肯定的。如对《庄子•逍遥游》“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句,郭象注曰:“世以乱故求我,我苟无心,亦何为不应世哉?”用
慧远
的眼光看,即使是这种无心而应世的态度,也是滞根未除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庄子•齐物论》中曾把“和之以是非而体乎天钧”又称为“两行”,郭象注曰:“任天下之是非。”而
慧远
《沙门袒服论》中特别指出“邪正两行”之失,这似乎不是偶然的。在这里,
慧远
是借玄学“两行”说之缺陷,反衬右袒之制所蕴含的“履正思顺”之意。这样的论证途径,对于凸显佛教的优越性,可谓用心颇深,也折射着儒玄佛既合流又交争的学术背景。
对
慧远
如此立说,特别是关于右袒能“御顺”的论证,何无忌表示难以接受。他继续提出如下的质疑:“至于所以明顺,犹有未同。何者,仪形之设,盖在时而用,是以事有内外,乃可以浅深应之。李释之与周孔,渐世之与遗俗,在于因循不同,必无逆顺之殊,明矣。”(《何无忌难》)何无忌在这里是持的三教合致的观点,因此对于
慧远
强调佛教形仪最为“履正思顺”提出异议。可见,袒服之争由印中文化差异的触发,转为僧俗之辩,更确切地说是在僧俗的意义上展开佛教与儒、道异同高下之辩。这个问题是晋宋之际思想界的热点论题,与早期的若干玄学论题已沦为“言家口实”和智力装饰相比,这一论题在这个时期因涉及宗教与政治的紧张关系,带有一定的生存忧患意识,也要求讨论者博学深思,因而往往能引出最富理论深度的思辩。
在《远法师答》中,
慧远
重申了其《沙门不敬王者论》提出的关于儒佛关系的看法:“常以为道训之与名教,释迦之与周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这样的异同关系决定了二教在总体上并不矛盾对立。儘管如此,不矛盾对立是否就意味着不分高下呢?
慧远
借袒服之辩对此作出了否定的回答,即佛教与世俗之教在设教的方法上有顺逆之别,而方法的不同也导致结果的差异。他指出:
原夫形之化也,阴阳陶铸,受左右之体,昏明代运,有死生之说。人情咸悦生而惧死,好进而恶退。是故先王既顺民性,抚其自然,令吉凶殊制,左右异位。……沙门则不然,后身退己而不嫌卑,时来非我而不辞辱,卑以自牧谓之谦,居众人之所恶谓之顺,谦顺不失其本,则日损之功易积,出要之路可游。是故遁世遗荣,反俗而动,动而反俗者,与夫方内之贤,虽貌同而实异。……然则向之所谓吉凶成礼、奉亲事君者,盖是一域之言耳,未始出于有封;有封未出,则是玩其文而未达其变。若然,方将滞名教以殉生,乘万化而背宗,自至顺而观,得不曰逆乎!渐世之与遗俗,指存于此。
这里推导出的结论是,“遗俗”的佛教与“渐世”的儒道之学的归趣不仅有别,而且甚至是相背,因而肯定了佛教独具的优越性。显而易见,这一结论对前文关于儒释“终期则同”的笼统提法是一种深化,甚至令人觉得所谓“终期则同”是一重幌子。这也许反映了
慧远
对三教关系复杂性的把握。从三教关系牵涉政治文化生活之深来看,对三教关系解释的矛盾现象也出于思想处境的不得已。
慧远
在这里明确地把“奉亲事君”定为“一域之言”,也是呼应不久前对沙门礼敬问题的结论,显示沙门不敬王者的理由。
通过袒服之辩,
慧远
关于三教关系的理论有所深化,这也离不开学术争鸣的各种对手为理论的展开提供了多边的磨砺。在争辩沙门礼敬等问题时,来自桓玄的诘难透露着以儒道为优佛教为劣的三教观,而且还挟带着以“震主之威”凌架一切之势,佛教面临存亡之虞,这时论三教之同是有利于为佛教争地位的。从何无忌与
慧远
的关系看,虽然何氏当时握有一方重权,对
慧远
难免有从官位出发的要求,但并没有足够的位势强人所难。实际上,何尚之个人对三教关系的看法较为和缓。在这种辩论氛围中,
慧远
可以从容地申述学术观点,发表对三教的优劣之论。在袒服之辩的过程中,何无忌承认三教的应世有浅深之分,而不同意其有逆顺之别,因为浅深之分涉及异同的判断,逆顺之分涉及优劣的判断。另外,他提到三教时,更愿意将“李释”并举,如“李释之与周孔,渐世之与遗俗”,即注重道、佛之同,同在“遗俗”,这代表了相当一段时期以来的流行之见。而
慧远
提到三教时,则有意将儒、道并论,如曰“沙门越名分以背时,不退己而求先”、拘于世俗者必然“滞名教以殉生,乘万化而背宗”等,实际上是强调了道、佛之异。从魏晋玄学的俗化趋势看,
慧远
把道家思想定位于“渐世”之学,显示了其批判的眼力,也敏锐地反映了思想史的动态变化。总之,考察
慧远
个人对三教关系的认识时,如果只认定他有三教合一的思想倾向,是有失片面的,还须相当地顾及他有区分三教高下之论。
在与何无忌的这场论辩结束后不久,
慧远
写有《与刘遗民书》,更明晰地提到自己当时对三教关系的看法及其形成过程:“每寻畴昔游心世典,以为当年之华苑也。及见《老》《庄》,便悟名教是应变之虚谈。以今而观,则知沈冥之趣,岂得不以佛理为先。苟会之有宗,则百家同致。” 他最先倾心的是儒家经典,视之为“当年之华苑”,也就是绽放生命之花的依托、实现人生价值的归宿。在他早年的学养中,除了“博综六经”,还“尤善《老》、《庄》”,(《高僧传》本传)当他悟出“名教是应变之虚谈”时,反映出对魏晋玄学的一种认同,尤其接近嵇康、阮籍等人对儒道的轩轾。可见,他对儒学的超越积淀着道家思想的成果。但最终他更愿意进一步辨清佛道高下,因为他找到了统合三教的核心,这就是唯“以佛理为先”。那么,不仅佛理处于该受尊崇的地位,而且以佛理为宗极,其它各家学说才可能焕发出思想的价值,即以佛理为宗会的“百家同致”。
事实上,
慧远
在申辩沙门袒服义之际,就体现出这种三教观在理论上的深厚性。一方面,他坚持佛教“反俗而动”的超越性,并重申这种超越性的思想意蕴是:“动而反俗者,与夫方内之贤,虽貌同而实异。何以明之?凡在出家者,达患累缘于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于禀化,不顺化以求宗。”这是他对佛教出家信仰的一种深刻的理论阐述,特别是对于这一外来信仰如何在中国思想背景下扎根,尤其富于理论的指导性;另一方面,以佛教的绝生冥神之理为统率,他也不妨在某些理论层次上吸纳儒道之说,或引来作为某种合理性的衬托。正是由于
慧远
的精思睿辩,沙门袒服之争在理论上得到了相当圆满的解决。
上一篇:
儒佛合璧的因果报应观......
下一篇:
慧远“三报论”和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