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人岩寺
祖庭动态
岩寺探秘
座像工程
影像纪录
功德芳名
善男信女
慧远大师
慧远年谱
思想研究
法师评传
生平揭秘
作品与解读
颂赞慧远
故事传说
边角史料
净土文库
净土资讯
净土宗师
净土经典
基础知识
佛教故事
佛理感悟
净土图库
远公圣像
岩寺风光
文化交流
净土活动
祖庭艺苑
佛诗
心香
征文
书画
佛教与素食
素食健康
名人与素食
素食菜谱
放生与护生
旅游山西
白人岩游
代县游
民俗游
名胜游
网上礼佛
留言板
首页
>>
五台山净土宗探源
五台山净土宗探源
来源:
|
作者:
肖雨
|
发布时间:
2018-06-07
|
4690
次浏览
|
分享到:
摘 要:五台山净土宗源于慧远,创于昙鸾,盛于善导,集成于法照,流行于后世。
关键词:五台山;慧远;昙鸾;善导;法照
中图分类号:B9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05)01—0014—05
净土宗是信仰诸佛净土存在、现世蒙受诸佛护佑、将来能够往生佛国净土的一个大乘佛教宗派。所谓净土,就是诸佛菩萨居住的国土,或是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济渡众生的清净道场。换言之,就是一个没有四趣、五浊污秽的清净、庄严、殊胜的理想境界。实质上是一个觉悟的、至善的、清净的世界。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有无量诸佛净土。但佛经对于这无量诸佛净土的记载,主要有《弥勒上生经》说的弥勒佛的兜率净土、《阿閦佛国经》说的阿閦佛的东方妙喜净土、《药师如来本愿经》说的药师佛的东方琉璃净土和《阿弥陀经》说的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其中,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尤为庄严殊胜。
阿弥陀佛的本义是无量光、无量寿,是十方世界无量诸佛的典型代表,实质上是从不同角度对释迦牟尼佛的表现。他具有菩萨的大慈大悲思想和自利利他精神。按《无量寿经》说,过去世时,他是法藏菩萨,立志证得无上菩提后,发起了救渡众生的四十八愿,经过艰苦地修行,终于成就了誓愿,在距今十劫以前成佛,现在住在西方极乐世界。极乐,又谓安乐、有乐、安养。它是一个没有众苦、但受诸乐、居住着无数佛弟子圣众的美丽富饶庄严殊胜的世界。在此西方十亿佛国土外,是一个无形而有形、无时而有时的至善至美的世界,是宗教实践的对象。它比兜率净土、琉璃净土、妙喜净土都庄严殊胜,是十方诸佛国土的典型代表和大乘佛教净土的归宿。这样美妙庄严的佛国净土,众生只要执持名号,志信十念,一心不乱,即可凭佛愿力带业往生补处佛处,还是无量光、无量寿。这就契合了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机,迎合了苦难民众希求解脱痛苦的心理。因此,自其传人我国,就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信仰和热情欢迎、大力弘扬,使其自东晋慧远于庐山结社念佛往生开始,便广泛流传而经久不衰,终于发展成了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兹因本宗的主旨是念佛往生,故又名念佛宗。其中“往生”之“生”是化生之生,“往生”是期待来世解脱。念佛是往生净土的实践中心。所谓念佛,一般是指念阿弥陀佛之名,故又谓称名念佛。其实,念佛分为四种:一是观念阿弥陀佛的塑画像,谓之观像念佛;二是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功德,谓之观想念佛;三是观自身及一切法的真实相状,谓之实相念佛;四是专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谓之持名念佛。此中持名念佛,即称名念佛,亦谓专称念佛。其下手容易,成功率高,所以最为流行。这是因为,声声弥陀,相续无间,就会使心不散;念念不断,心口相系,就会使魔难入,心情不乱。若百声、千声,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一意,心口相续,即会一念中灭80亿劫生死之罪,往生极乐世界。《大集月藏经》还曰:“小念见小佛,大念见大佛。”小念者,小声念佛;大念者,大声念佛。小念多有心猿意马,易放难收;大念即会聚精会神,心意不散,易成三昧。所以,持名念佛就成了该宗主要的修行法门。
阿弥陀佛是该宗崇奉的主要对象,所以介绍阿弥陀佛及其西方极乐世界的经典《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往生论》就构成了本宗所崇奉的主要经论。此外,近代净土祖师印光大师又提出《楞严经》的《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和《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也为净土宗的经典,合为五经一论。对于前述三经一论的解释主要有五台山高僧昙鸾祖师的《略论安乐净土义》、《略释无量寿经》、《往生论注》和道绰的《安乐集》、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法事赞》、《往生礼赞》等,也为该宗的要籍。
净土思想源于印度,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到元魏永平元年(508),净土宗的主要经典三经一论,即净土思想传人我国,净土信仰也就普遍流布开了。至于五台山弘扬净土信仰的最早僧人,当是首推弥天释道安及其高足慧远法师和元魏昙鸾大师。这是因为,东晋永和九年(353),道安“于太行恒山创立寺塔”,弘扬佛教之故。《元和县志》曰:“汉改恒山为常山。”《括地志》又曰: “北岳,释家谓之青峰捶。”《清凉山志》卷2还说:“五峰之外,复有四埵。东曰青峰埵,即常山。”常山即恒山,恒山为五台山东埵。故曰释道安是将佛教传人五台山的最早僧人,所立之寺塔,也是五台山最早的寺塔。《高僧传》卷第5《释道安传》曰:“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后至临终之日,还“备睹兜率妙胜”,感佛来迎。道安还著有《净土论》6卷,为中国佛教弘扬净土法门著作之嚆矢。他的特点是专修弥勒净土,求生兜率内院。兜率内院在娑婆世界,欲界本土,最为切近。但它不易修、不易生,又不及弥陀净土庄严殊胜,经论上也记载不多。所以,只在《弥勒上生经》译出之后,盛行修此法门和供养弥勒圣像。到唐代玄奘、窥基师徒之后,就淹没无闻了。但唐代时五台山还盛行此法。因此说,道安也是五台山弘扬弥勒净土信仰的先驱。
慧远(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人”。“楼烦古邑也。迤崞北三十里许”。即今原平县大芳乡茹岳村人。他还在故里建胜井院,北齐时改称娄烦寺。现存门楼1座、乾隆三十一年(1766)御制《楼烦寺》匾1块、金代石塔1座、万历四十一年(1613)《重塑慧远禅师像碑记》碑一通等文物古迹。1990年又重建大殿和僧堂10间,并新塑了慧远禅师彩色塑像。又《代州志》4《重修白仁岩寺记》云,原平县茹山白仁岩禅“寺创于晋远公”,至今还有远公“说法台”、“古南庵”、“试心石”、“枰心石”等古迹。原平县民间传说:“先有楼烦寺,后有五台山。”原平县与五台山接壤,茹山为五台山之支脉,楼烦与五台山近在咫尺,楼烦寺和白仁岩禅寺近逼仙都,均为五台山的著名古刹。因此说,慧远是继道安之后将佛教传人五台山地区的最早僧人,所建之寺也是五台山最早的寺庙。慧远为东晋杰出的佛教学者,一生专心著译,弘扬教义,持修戒定,崇护僧制,结社念佛,德才感人,皈依者众,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初祖,也是五台山净土宗的初祖。他所宣场的念佛三昧,不同于五门禅中的念佛观,也不同于专称名号的念佛观,还不同于脱离教戒的达摩禅。因为它是由《般舟三昧经》建立起来的一种依据教戒、思专想寂、志一不分、气虚神朗的观想念佛。它把弥陀净土看成是由报业所感的应土;又把佛本愿力看作了自力,认为凡夫只能往生事净土,所以就成了一种以高人、隐士等知识阶层为伍的理论派。尽管它对以后的华严、唯识、天台、三论诸宗有过一定影响,但它脱离了苦难深重的广大民众。因此,它不及后起的昙鸾派发展迅速普遍、家喻户晓。
昙鸾(476--542)是五台山的著名高僧,14岁上出家于佛光寺,潜心研究《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和《佛性论》,对龙树一系的思想和涅槃佛性很有见地,被称为四论宗高僧。当他注释《大集经》时,因病搁笔,遍访名医治疗。因闻茅山道士陶弘景之大名,于大通年中(527—529),离开自己生活了37年的五台山而去了江南求取长生不老之方。路经梁都建康时,曾面见梁武帝,谈论佛性义,受到赞扬。后至茅山拜访了陶弘景,受《仙经》10卷。返回魏都洛阳时,遇到天竺三藏菩提流支,授予《观经》,且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遂将《仙经》焚之,专修净土,自行化他,流靡弘广,皈依者众。所以魏主尊为“神鸾”,并敕住交城玄中寺。其著作有《调气论》、《赞阿弥陀佛偈》1卷、《略论安乐净土义》1卷、《净土往生论注》2卷。他以“五念门”和“十念相续”的方法解决了往生弥陀净土的问题。又以“佛本愿力”和“二道二力说”解决了进入净土后得不退转、早作佛的问题。从而,本上解决了往生净土的一系列问题,阐明了净土立教的本义,奠定了净土宗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后世尊其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祖师。其实,他也是五台山佛教净土宗的二祖。人唐以后,昙鸾派的净土教相当盛行。因为自鸾公以后即有300余人传其道法。其中,特别是玄中寺道绰、善导及五台山的法照大师。他们继承了鸾公的净土教旨和慧日、承远的净土思想而相次宣说。一面从思想理论上探索,一面又作弥陀尊像、净土变相,遂使净土信仰传遍大江南北,深入僧俗民间。如在五台山文化圈内的交城、晋阳等地,皆是7岁的儿童口念阿弥陀佛,90岁的老翁日夜思念阿弥陀佛,临命终时还感佛来迎。阿弥陀佛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简直成了汉地佛教的代名词。因此,五台山与京都长安一样,成了唐代净土宗的中心。
唐代是五台山佛教的极盛时期,各宗各派都至五台山弘扬教义,组织队伍,开辟道场,成立宗派。净土宗也不例外,也把五台山看成了自己的道场。这是因为,净土法门是释迦牟尼创造的,迦叶、文殊、普贤、观音、势至、马鸣、龙树、世亲弘扬的。同时,也是文殊、普贤的归宿。《观佛三昧经》云:“佛记文殊当生极乐世界。”《文殊发愿经》也曰:“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所以,唐代时五台山就有了慧远、善导、慧日三派的净土教。
慧远派 又名庐山派。它是由远公继承和发挥佛图澄和道安的净土思想及般舟三昧之法,期待见佛往生,提倡实相念佛之派。所谓实相念佛,则是观察自身和诸法实相,实相无相,犹如虚空,心及众生本来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续,诸佛即可现前。唐代五台山总因寺沙门福运修的“忘我相,了空色”的法门,就是实相念佛。
善导派 又称玄中寺派。它是由善导继承和发展昙鸾、道绰的思想,力唱依靠佛本愿力,强调持名念佛,主张凡人报土之派。该派力倡的持名念佛,又叫称名念佛、专称念佛,是该派的一大特色。为什么呢?“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飏神飞,观难成就,称名易故”。①“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一念尚且如此,何况“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呢?所以,他再三强调“称名礼拜,相续不断者,现世得无量功德,命终之后定得往生”,②而且是“十即十生,百即百生”。③可见,专称念佛功高易行,三辈九品都可奉行,不论愚罪人,只要念念相续,即可往生。因此,专称念佛就会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和普遍接受。这又是净土宗迅速普遍流行的一个原因。总之,从昙鸾到善导,终于完成了净土宗的思想理论体系。特别是经过善导自行化他,弘扬广大,开辟道场,遂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净土队伍。《佛祖统纪》卷第28载,隋唐时候,恒州(即今河北省正定县)僧人宋满,“念佛以小豆计数,满三十石,设斋庆赞。佛、二大士化作三僧,至会乞食。满曰:‘弟子愿生西方,师来赴食,深副本心。’事毕即见天花异香,乘空而行。未久,满遂面西坐化。”仅举一例,即见昙鸾派即善导派净土法门影响之广矣!大矣!深矣!因此说,净土宗实际上是创于唐代,交城玄中寺是净土宗的祖庭,昙鸾、道绰、善导确实是继慧远初祖之后净土宗的祖师。
慧日派 是以慧日为首的承远、法照一派;以唐玄宗曾敕赐慧日为“慈愍三藏”,故又名慈愍派;是以禅、教、戒、净四行并修而着重念佛往生之派,是一种佛教的综合思想。因为修学的目的在于解脱,解脱的最高境界是涅槃,涅槃是人生的归趣。若约人说,涅架就叫如来;若约土说,涅檠就叫佛土,佛土即是净土。其达到涅繁的方法“行持戒律”、“修习禅观”、“断惑证理”和“念佛往生”等法门。其中慧日认为菩提道八万四千门中,唯有净土一门最妙而功易成。它代表了佛教融合诸宗、终归净土的趋势,对后世宋、元、明、清佛教影响很大。这一思想由慧日的法孙、承远的高足法照大师传人五台山。
法照(?一821),南梁(今四川省阆中县境)人,原为南岳云峰寺僧人。因于大历二年(767)在定中见“五台诸寺”和“大圣竹林寺”等化境,大历四年(769)又于定中得到化文殊的指示去五台山,遂于大历五年(770)到五台山。他在五台山曾作《五台山化境实录》,宣传文殊圣境;贞元年间(785-805)又建竹林寺,开辟般舟道场,弘扬五会念佛;后至并州、长安教人念佛,亦及五会,被德宗封为国师。“长庆元年(821)入逆旅,避雨逡巡转甚泥淖,过中没食则以彘肉煮夹胡饼食之,且无耻愧,但仍至夜还念《金刚经》”,④异迹颇多,是一个感通大圣的高僧,故敕谥“大悟和尚”。其著作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3卷、《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2卷。《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略称《五会法事仪》,作于大历九年(774)十月北京(今太原市)龙兴寺,内容分为十门,广述五会念佛的行仪作法,故称广本。原有3卷,久不传。公元1908年,法人希伯和敦煌发现中、下两卷,故现存本为2卷。其上卷、中卷是意遣群疑、归心净土。卷中具体内容为《佛说阿弥陀佛经》、《宝鸟赞》、《相好赞》、第八赞益门(其中有《观经十六观赞》、《阿弥陀经赞》等十四首赞偈)、第九化生利物门、第十回向发愿门及广引众经证明念佛可以往生。卷下是从第八赞佛得益门中分出的23首赞偈,并指出念诵时要用第三会念佛和之。此书的一个重要价值是保存了慧日的《般舟赞》、《厌此娑婆愿生净土赞》和《西方赞》,是研究慧日思想的宝贵资料。同时,也保存了善导的《西方礼赞文》和《西方赞》,也是研究善导思想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窥见法照综合净土三派思想的特点。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略称《五会法事赞》,作于大历元年(766)南岳般舟道场弥陀台。内容分为序文和本文两部分,是简述五会念佛的仪作,故称略本。若广作法事,则依《五会法事仪》广本;若略作法事,即依《五会法事赞》略本。广本作于略本之后,是对略本的完善和发展。在其《五会法事赞》中说:“零零五会出衡山”,“智者慈悲传五会”。说明五会念佛作于衡山,源于《大无量寿经》,是他模仿经中的风吹宝树发出五种声音所作的念佛方法。“五者,数也;会者,集会。彼五种音声,从缓至急,唯念佛法僧,更无杂念”。⑤其仪式是集合威仪肃整、声音幽雅之道俗数人,分为五会,依五种高低缓急的音调念佛。第一会是平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二会是平上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三会是非缓非急念“南无阿弥陀佛”,第四会是渐急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五会是转急念“阿弥陀佛”四字。念完之后,即诵《宝鸟赞》、《维摩赞》、《相好赞》等等赞文。此五会念佛具有除五苦、断五盖、截五趣、净五眼、具五根、成五力、得菩提、具五解脱,能速急成就五分法身等利益。它实质上是一种融忆念于音声之中的法事仪式,即一大权巧方便法门。此五会念佛创于南岳弥陀台,实行于五台山竹林寺,弘扬于并州、长安等地。所以,法照国师也称五会法师。
《往生瑞应删传》载,洛阳尼悟性,“于衡州遇照阇梨,发愿念佛万遍。大历六年(771)入台山,忽染疾,闻空中音乐。尼曰:‘我得中品一生,见同念佛人,西方尽有莲花也,身金色光明’”。《佛祖统纪》卷第28还说,长安李知遥率众为五会念佛。可见,唐代时五会念佛已遍及大江南北、宫廷内外、僧俗之间了。《圆仁人唐求法巡礼行记》卷3也记载了五台山竹林寺的“斋礼佛式”,且“将五台山的念佛三昧用于比睿山”,⑥传于日本。今天,日本真宗本愿寺派还盛行此念佛三昧。《广清凉传》卷中《法照和尚入化竹林寺》曰:“文殊师利告言,汝以念佛,今正是时。诸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切要。念佛是诸法之王。此世界西有极乐国,彼当有佛,号阿弥陀。彼佛愿力,不可思议。当须系念谛观彼佛,念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彼佛国中,永不退转,速出三界,疾得成佛。”可见,法照既继承了慧日派的净土思想,又受到了昙鸾本愿力说、道绰并行观想念佛和持名念佛、善导时教相应论和起行作业、重视礼赞的影响,而主张福慧双修,禅教净戒并行,主唱五会念佛,往生净土,疾得成佛的融合思想。因此,谥号“大悟和尚”,后人还谓“善导后身”。
总之,唐代时法照大师至五台山弘扬净土教义,开辟了竹林寺净土道场,从化者也数以千计,遂形成了融合净土诸派思想特色的五台山净土宗。
上一篇:
襄阳时代释道安的弘化......
下一篇:
鸠摩罗什年表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