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什法师功德年表
来源:新浪博客 | 作者:明王 | 发布时间: 2018-06-06 | 6124 次浏览 | 分享到:

公元350年(晋穆帝永和六年,即前凉张重华建兴三十八年),罗什法师七岁,随母出家。
    先是母亲欲出家,父亲鸠摩罗炎不同意。后因出城游观,见坟间枯骨异处纵横,于是深惟苦本,定誓出家,若不落发,不咽饮食。至六日夜,气力绵乏,疑不达旦,鸠摩罗炎才同意了耆婆的意愿。因为没有剃发的缘故,她还是不肯进食,直到剃去头发后,才开始吃饭。第二天早晨受戒。什年七岁,和母亲一道出家。
公元350年至352年(晋穆帝永和六年——永和八年,即前凉张重华建兴三十八年——建兴四十年),罗什法师七至九岁。
    罗什法师随母出家后,从师佛图舌弥受经。
    日诵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万二千言。诵《毗昙》既过,师授其义,即自通达,无幽不畅。罗什法师所诵《毗昙》,即小乘《阿毗昙》,是有部根本论之发智论。这时候的龟兹,小乘佛法传播很广,故罗什法师启蒙,即授以《毗昙》。其母受戒后,仍乐禅法,专精匪懈,学得初果,时当二十七、八岁。
    前凉张重华建兴中(建兴三十四年—建兴四十一年,即公元346年至353年),因惠、怀末,中国乱。后龟兹王白纯遣使贡宝物于张重华。
公元352年至355年(晋穆帝永和八年—永和十一年,即前凉张重华建兴四十年至张玄靓建兴四十三年),罗什法师九岁至十二岁,在罽宾从般头达多学习。
    般头达多,罽宾王之从弟。渊博有大量,才明博识,独步当时,三藏九部,莫不该练。从旦至中,手写千偈;从中至暮,亦诵千偈。名播诸国,远近师之。什至,即崇以师礼,从受《杂藏》、《中阿含》、《长阿含》,凡四百万言。达多每称什神俊,遂声彻于王。王即请入宫,集外道论师,共相攻难,言气始交,外道轻其年幼,言颇不逊,什乘隙而挫之。外道悔伏。王及僧众警之逾恒。日给鹅腊一双,粳米面各三斗,酥六升,此外国之上供也。所住寺僧,乃差大僧五人,沙弥十人,营视扫洒,有若弟子。其见尊祟如此。(出《高僧传》)
公元355年(晋穆帝永和十一年,即前凉张玄靓建兴四十三年),罗什法师十二岁。
    诸国皆聘以重爵,什并不顾。约在初夏,其母携罗什返归龟兹,途经月氏北山,有一罗汉见而异之,谓其母日:“常当守护上沙弥,若至年三十五不破戒者,当大兴佛法,度无数人,与优波掘多无异。若戒不全,无能为也,止可才明俊诣,法师而己。”(出《高僧传》)
    又进到沙勒国(今喀什噶尔),罗什顶戴佛钵,心自念言;“钵形甚大,何其轻耶?”即重不可胜,失声下之。母问其故答云:“儿心有分别,故钵有轻重耳。”(出《高僧传》)
公元355年至356年,(晋穆帝永和十一年—永和十二年,即前凉张玄靓建兴四十三年—建兴四十四年),罗什法师十二至十三岁,随母停沙勒一年,初开法门,讲《转法轮经》。
    罗什法师约在十二岁那年的秋天到达沙勒。
    其年冬诵《阿毗昙》。于《十门》、《修智》诸品(发智论结蕴有十门品,智蕴有修智品),无所谘受,而备达其妙。又于《六足》诸问,无所滞碍。又诵《增一阿含》。沙勒国有三藏沙门,名喜见,谓其王日:“此沙弥不可轻,王宜请令初开法门,凡有二益。一,国内沙门耻其不逮,必见勉强;二,龟兹王必谓‘什出我国而彼尊之,是尊我也、必来交好。’”王许焉。即设大会,请什升座,说《转法轮经》。龟兹王果遣重使,酬其亲好。(出《高僧传》)
公元356至357年(晋穆帝永和十二年或升平元年,前凉张玄靓建兴四十四年或四十五年),罗什法师十三或十四岁,随母返抵龟兹。及还龟兹,名盖诸国。
公元357年或363年以前(晋穆帝升平元年—晋哀帝兴宁元年,即前凉张玄靓建兴四十五—张天锡升平七年),罗什法师十四至二十岁以前。
    时龟兹僧众一万余人。僧众疑罗什法师非凡夫,咸推而敬之,莫敢居上。罗什由是不预烧香之次,在讲法之余(因沙勒已开法门),遂博览《四韦陀》、《五明》诸论,外道经书、阴阳星算,莫不究晓。妙达吉凶,言若符契。罗什性率达,不硕小检,修行者颇非之。什自得于心,未尝介意。(出《高僧传》)
    后又从卑摩罗叉学《十诵律》,时罗什法师约为十九或二十岁,卑摩罗叉也当在二十三、四岁。卑摩罗叉,罽宾人。其时到龟兹弘阐律藏,四方学者竞往师之,鸠摩罗什时亦预焉。(出《高僧传》)
公元363年(晋哀帝兴宁元年,即前凉张天锡升平七年),罗什法师二十岁,受戒于龟兹王宫,经师是佛图舌弥,律师为卑摩罗叉。
公元364年至369年(晋哀帝兴宁二年-晋废帝太和四年,即前凉张天锡升平八年-升平十三年),约罗什法师二十一岁至二十六岁,单独前往沙勒、莎车等地游学,完成了由小乘学到大乘学的转变过程。
    鸠摩罗什法师在受戒以前,思想就已发生了变化。博览《四韦陀》、《五明》诸论,外道经书,阴阳星算,莫不究晓。性率达,不硕小俭,修行者颇非之。(出《高僧传》)
    为了解脱思想中的矛盾,罗什法师于受戒后不久出外游学。这次游学的路线,从龟兹出发,大约经沙勒,再抵莎车,最终完成宗大乘学的转变过程。然后由莎车经沙勒、温宿,返回龟兹。去时经沙勒,从佛陀耶舍受学。
    佛陀耶舍,罽宾人。至年十九,诵大小乘经数百万言。然性简傲;颇以知见自处。所以向立之岁,犹为沙弥。乃从其舅学五明诸论,世间法术多所练习。年二十七,方受具戒。后至沙勒国,国王不愿请三千僧会,耶舍预其一焉。时太子达摩弗多,此言法子,见耶舍容服端雅,问所从来?耶舍酬对清辩,太子悦之。仍请留宫内供养,待遇隆厚。罗什法师后至,复从耶舍受学,甚相尊敬。(出《高僧传》)
    两人性情颇有相通之处,耶舍既诵大、小乘经数百万言。大乘学应当会有所传授,且罗什法师在龟兹所博览的《四韦陀》、《五明》诸论,耶舍得之家传,罗什法师应从之学习此类书籍。另外,《昙无德律》也应有所传授。这从以后在长安时,罗什法师力荐耶舍出《昙无德律》本,可见一斑。这段时期的学习,可能更加强了罗什法师对小乘学的怀疑,而对大乘学日渐倾向。
     后到莎车。时有莎车王子兄弟两人委国请从而为沙门。兄字须耶利跋陀,弟字须耶利苏摩。苏摩才技绝伦,专以大乘为化,其兄及诸学者共师焉;宗而奉之,亲好弥至。苏摩后为什说《阿褥达经》,亦名《弘道广显三昧经》。什闻阴界诸入皆空无相,怪而问曰:“此经更有何义,而皆破坏诸法?”答曰:“眼等诸法,非真实有。”什既执有眼根,彼据因成无实,于是研究大小,往复移时,什方知理有所归,遂专务《方等》。乃叹日:“吾昔学小乘,如人不识金,以石为妙。”因广求义要,受诵《中论》、《百论》及《十二门论》等。至此,罗什法师终于弃小乘而归心《方等》。(出《高僧传》)
    关于鸠摩罗什法师由小乘改宗大乘的时间,以及和佛陀耶舍、须耶利苏摩等高僧的接触,据《高僧传》,定为十二岁,即公元355年。《祐录》明载,罗什法师十三或十四岁随母返抵龟兹,后在龟兹寻访外道经书和《四韦陀》、《五明》诸论。及到二十岁在龟兹王宫受戒以后,遇到佛陀耶舍、须耶利苏摩等高僧,在他们的影响之下,改宗大乘。
公元371年至383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至孝武帝太元八年,即前秦苻坚建元七年至建元十九年),罗什法师约二十八至四十岁。
    什母辞往天竺,谓龟兹王白纯曰:“汝国寻衰,吾其去矣。”行至天竺,进登三果,什母临去,谓什曰:“《方等》深教,应大阐真丹,传之东土,唯尔之力。但于自身无利,其可如何?”什曰:“大士之道。利彼忘躯。若必使大化流传,能洗悟清俗,虽复身当炉镬,苦而无恨。”(出《高僧传》)
    于是留住龟兹,止于新寺。后于龟兹白纯王新寺得《放光经》。停住二年,广诵大乘经论,洞其秘奥。龟兹王为造金狮子座,以大秦锦褥铺之,令什升而说法。什曰:“家师犹未悟大乘,欲躬往仰化,不得停此。”俄而,大师般头达多不远而至。王曰:“大师何能远顾?”达多曰:“一闻弟子所悟非常,二闻大王弘资佛道,故冒涉艰危,远奔神国。”什得师至,欣遂本怀。为说《德女问经》,多明因缘空假。昔与师俱所不信,故先说也。师谓什曰:“汝于大乘,见何异相,而欲尚之?”什曰:“大乘深静,明有法皆空;小乘偏局,多诸漏失。”师叹曰:“师不能达,反启其志,验于今矣。于是礼什为师。言“和尚是我大乘师,我是和尚小乘师矣。”西域诸国,咸伏神俊。每至讲说,诸王长跪高座之侧,令什践其膝以登焉,什道流西域,名被东国。(出《高僧传》)
公元377年(晋孝武帝太元二年,即符坚建元十三年),罗什法师三十四岁。
    正月,前凉太史奏:“有星见外国分野,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素闻什名,乃悟曰:“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法师,襄阳有沙门释道安,将非此耶?”即遣使求之。(《晋书·吕光传》)
公元378年(晋孝武帝太元三年,即苻坚建元十四年),罗什法师三十五岁。
    僧纯、昙充等约于这一年在龟兹,从佛图舌弥处得《比丘尼戒》本,并知大乘学者鸠摩罗什法师。
公元379年(晋孝武帝太元四年,即符坚建元十五年),罗什法师三十六岁。
    道安到长安。僧纯、昙充等自龟兹返抵长安。
    于十一月十一日出《比丘尼戒》,其月二十六日讫。
    《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记僧纯等在龟兹所见佛教情形:“拘夷国(即龟兹)寺甚多,修饰至丽。王宫雕楼,立寺形像,与寺无异。有寺名达慕蓝(即达磨蓝),百七十僧;北山寺名至隶蓝(即雀梨大寺),六十僧;剑幕王新蓝(即羯摩王新蓝,羯摩即杂法),五十僧;温宿王蓝,七僧,右四寺,佛图舌弥所统。寺僧皆三月一易屋床座,或易蓝者。未满五腊,一宿不得无依止。王新僧伽蓝,九十僧,有年少沙门,字鸠摩罗,才大高,明大乘学,与舌弥是师徒,而舌弥,《阿含》学者也。”
公元382年(晋孝武帝太元七年,苻坚建元十八年),罗什法师三十九岁。
    车师前部王弥第、鄯善王休密驮朝于坚。说坚请兵西伐。
    公元376年,前部王弥第、鄯善王休密驮曾亲自到长安,请符坚依汉置西域都护。《高僧传》说:“时苻坚称帝关中,有外国前部王及龟兹王弟(或即帛震),并来朝坚。坚于正殿引见。二王因说坚云,‘西域多产珍奇,乃请兵往定,以求内附。’”
    九月,坚遣骁骑将军吕光,陵江将军姜飞等将车师前部王及鄯善王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焉耆诸国。(《晋书·吕光》)
公元383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即苻坚建元十九年),罗什法师四十岁。
    吕光率兵从长安出发。
    临发,坚见光于建章宫,谓光日:“夫帝王应天而治,以予爱苍生为本,岂贪其地而伐之乎?正以怀道之人故也。朕闻西国有鸠摩罗什法师,深解法相,善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克龟兹,即驰驿送什。”光军未至,什谓龟兹王白纯曰:“国运衰矣,当有劲敌。日下人从东方来,宜恭承之,勿抗其锋。”(《晋书·吕光传》)
    同年,前秦苻坚被东晋所败。
公元384年(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即符坚建元二年),罗什法师四十一岁。破戒。
    白纯不从什劝,与吕光战。光遂破龟兹,杀纯。立纯弟震为主。光即获什,未测其智量。见年齿尚少(是年吕光四十七岁,罗什法师四十一岁,因此光视什年齿尚少),乃凡人戏之。强妻以龟兹王女(当为白纯之女),什拒而不受,辞之甚苦。光日:“道士之操,不逾先父;何所固辞?”乃饮以醇酒,同闭密室。什被逼既至,遂亏其节。或令骑牛及乘恶马,欲使堕落。什常怀忍辱,曾无异色。光惭愧而止。光还中路,置军于山下,将士已休。什曰:“不可在此,必见狼狈,宜徙军陇上。”光不纳。至夜,果大雨,洪潦暴起,水深数丈,死者数千。光始密而异之。什谓光曰:“此凶亡之地。不宜淹留。推运揆数,应速言归,中路必有福地可居。”光从之。载罗什法师东归。(出《高僧传》)
公元385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年),罗什法师四十二岁。符坚被杀。
公元386年(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即吕光太安元年),罗什法师四十三岁。
    吕光东归至凉州,闻符坚被害。光三军缟素,大临城南。于是建立后凉国,都姑臧(今甘肃武威市)。罗什法师同至姑臧。(《晋书·吕光传》)
公元397年(晋安帝隆安元年,即吕光龙飞年),罗什法师五十四岁。
    张掖卢水胡沮渠界成及从弟蒙逊反,推建康太守段业为主。光造子纂率众五万讨之。时论谓:“业等乌合,纂有威声,势必全克。”光以问什。什曰:“观察此行,未见其利。”既而纂败绩,仅以身免。(《晋书·吕光传》)
公元400年(晋安帝隆安四年,即后秦姚兴弘始二年,后凉吕纂咸宁二年),罗什法师五十七岁。
    约此年,僧肇从长安,不远而至。什嗟尝无极,很是赏识。从此,僧肇从什师之,直至罗什法师去世。(出《高僧传》)
公元401年(晋安帝隆安五年,姚兴弘始三年),罗什法师五十八岁。
    五月,姚兴遣陇西公硕德西伐吕隆。隆军大破。
    九月,隆上表归降。方得迎什入关。(《晋书》)
    十二月二十日罗什法师至于长安。
    兴待以国师之礼,甚见优宠。晤言相对,则淹留终日。研微造尽,则穷年忘倦。僧肇随同入长安。(出《高僧传》)
    十二月二十六日,僧睿即从什受禅法。
    鸠摩罗什法师自符坚建元十九年(384年),吕光破龟兹后,随诸吕至姚兴弘始三年(401年)入长安止,首尾共十八年,如果从385年入凉州算起,到401年,也有十七年。什停凉积年,吕光父子既不弘道,故罗什法师蕴其深解,无所宣化。苻坚已亡,竞不相见。后继者据有关中,闻其高名,虚心邀请(约在建元初年)。诸吕以什智计多解,恐为姚谋,不许东入。不久,姚兴袭位。复遣敦请,也未能成行。直至弘始三年(公元401年)九月,才得迎什入关。

   《僧祐录》说后秦虚心邀请,“到晋隆安二年,吕隆始听什东。即至姑臧,姚兴嗣位,遣使迎什”云云,其中晋隆安“二年”必为“五年”之误。下文“既至姑臧”云云,乃是追述前事,与《高僧传》无异。
    罗什法师在凉州十七年,一方面熟练地掌握了汉语,另一方面了解了内地佛教的传播状况和前代译经的优劣处,为以后成为大翻译家打下了基础。
公元402年(晋安帝元兴元年,即姚兴弘始四年),罗什法师五十九岁。在长安译经弘法。
    自大法东被,始于汉明(帝),历涉魏晋,经论渐多。而支(支谶,支谦)竺(竺法护)所出,多滞文格义。兴少崇三宝,锐志讲集。什既至止,仍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什既率多谙诵,无不究尽。转能汉言,音译流便。既览旧经,义多纰僻,皆由先译失旨,不与胡本相应。于是姚兴使僧略、僧汤、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僧祐(云有僧邈)等八百余人,谘受什旨,参与译经。(出《高僧传》)
    下列译经年表,依最初经录,如初录不全,则用后录补充说明;如有误,则按后录或考订。不再一一详释。
    正月五日,抄译并撰成《坐禅三昧经》三卷。又名《菩萨禅法经》、《禅经》、《阿兰若习禅法经》,同是一本。
    至弘始九年闰月五日重校。出梁僧祐《出三藏记集》(以下简《祐录》),和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以下简称《房录》)。
    二月八日,译《阿弥陀经》一卷,又名《小无量寿经》。出《房录》。
    三月五日,译《贤劫经》七卷。昙恭笔受。(出《房录》)
    夏天,开始在逍遥园西门阁上译《大智度论》。(出《祐录》)  
    是年译《弥勒成佛经》。(出《房录》)
    约在同年,庐山沙门释慧远,闻罗什法师入关,便致书通好曰:“去岁得姚左军书,具承德问。仁者昔日殊域,越自外境;于时音译未交,闻风而悦。”罗什法师约于同年复信,赞慧远为东方护法菩萨。赠远镌石双口澡灌一,并倡一章曰:“……深入实相不,毕竟空相中,其心无所乐,若悦禅智慧……”远又答以报偈一章,常有书信往来。
    十二月一日,在逍遥园译《思益梵天所问经》四卷,又名《思益经》。僧睿、道恒笔受。睿并制序。《序》云:“于是诣悟之僧二千余人,大齐法集之众,欣务难遭之庆。近是讲肆之来,未有其比。”(出《祐录》)
公元403年(晋安帝元兴二年,即姚兴弘始五年),罗什法师六十岁。
    四月二十三日,在逍遥园译《大品般若经》二十四卷。《房录》云三十卷。又名《摩诃般若波罗密多经》。罗什法师手执胡本,口宣秦言,两释异音,交辩文自。秦王姚兴躬览旧经,验其得失。谘其通途,坦其宗致。与诸宿旧,义业沙门释慧恭、僧略、僧迁、宝度、慧精、法钦、道流、僧睿、道恢、道标、道恒、道宗等五百余人,详其义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以其年十二月十五日出尽,校正检括,弘始六年四月二十三日乃讫。僧睿制序。译文定稿未已,已有写而传者。(出《祐录》)
公元404年(晋安帝元兴三年,即姚兴弘始六年),罗什法师六十一岁。
    四月二十三日,检校《大品般若经》讫。十月十七日,弗若多罗与罗什法师在逍遥园共译《十诵律》。三分获二,而弗若多罗身亡。(出《祐录》)
      是年,姚嵩请什再译《百论》二卷。僧肇制序。比二年前什所译及僧睿之序,此次“文义既正,作序亦好。”(出《祐录》和《百论疏》卷一)
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即姚兴弘始七年)罗什法师六十二岁。
    六月十二日,译《佛藏经》三卷,又名《选择诸法经》。(出《祐录》和《房录》)
    十月,译《杂譬喻经》。(出《房录》)
    是年译《称扬诸佛功德经》二卷。一名《集华经》。(出《房录》)
    又译《菩萨藏经》三卷。一名《富楼那问经》。(出《房录》)
    是年秋,昙摩流支至长安。因慧远要请,流支与罗什法师共续译《十诵律》。(出《高僧传》)
    十二月二十七日,译《大智度论》讫,一百卷。一名《释论》。僧睿制序。罗什法师于弘始五年译《大品般若经》时,随出《释论》。今《释论》既释讫,《大品经》文乃正。出《祐录》。《大智论》新讫,姚兴即送《论》并书与慧远,请远作序,远以《大智论》文句繁积,初学难寻,乃删繁剪乱,撰为《大智论钞》二十卷。
      僧肇于罗什法师译《大品般若经》后,约在404至405年间,二十一、二岁时,著《般若无知论》。什读后称善,谓肇曰:“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庐山隐士刘遗民见肇此论,乃叹曰:“不意方袍,复有平叔。”因以呈远公。远乃抚几叹曰:“未尝有也。”于是遗民和肇书信往来不绝。
公元406年(晋安帝义熙二年,即姚兴弘始八年),罗什法师六十三岁。
      是年,姚兴命大将军安城候姚高与义学沙门千二百人,请罗什法师于大寺(即草堂寺)译《维摩诘经》三卷,又名《维摩诘所说经》。僧肇制序并著有《注解》,僧睿作《义疏》和《义疏序》。(出《祐录》)
      译《华首经》十卷。(出《房录》,和唐智升《开元释教录》,以下简称《开录》。)
      夏,在大寺译《法华经》八卷。僧睿笔受并制后序。于是听受领悟之僧八百余人,皆是诸方英秀,一时之杰也。(出《祐录》)
      译《妙法莲华经》。昔竺法护出《正法华经·受决品》云:“天见人,人见天。”什译经至此(《法华经》与《正法华经》同本异出)。乃曰:“此语与西域义同,而在言过质。”睿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什喜曰:“实然。”僧睿于什所翻经论,曾多参正。
      《法华经》译后,慧观著《法华宗要序》以呈什,什赞曰:“善男子!所论甚快。”(出《高僧传》)
      是年,卑摩罗叉涉流沙,至长安。什以师礼敬待。叉亦以远遇欣然。先是姚兴常谓什曰:“太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后世,何可使法种无嗣。”遂以伎女十人,逼令受之。自尔以来,不住僧坊,别立廨舍,供给丰盈。诸僧多效之。什乃聚针盈钵,引诸僧谓之曰:“若能见效:食此者乃可畜耳室。”因举匕进针,与常食不别,诸僧愧服乃止。什每至讲说,常先自说:“比喻如臭泥中生莲花,但极莲花勿取臭泥也。”
      卑摩罗叉未知罗什法师被逼之事。因问什曰:“汝于汉地大有重缘,受法弟子可有几人?”什答云:“汉境经律未备,新经及诸论等,多是什所传出。三千徒众,皆从什受法。但什累业障深,故不受师教耳。”(出《祐录》)
公元407年(晋安帝义熙三年,即姚兴弘始九年),罗什法师六十四岁。
      闰月五日,重校《坐禅三昧经》三卷,(出《祐录》)僧睿制《关中出禅经序》。《序》云:“菩萨习禅法中,后更依《持世经》益《十二因缘》一卷、《要解》二卷,别时撰出。”从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十二因缘》(即《十二因缘观经》见《祐录》,缺)一卷、《要解》(即《禅法要解》,或称《禅要经》见《祐录》)二卷,是罗什法师依据《持世经》增益撰成。第二,《十二因缘观摩经》一卷、《禅法要解》二卷,编译时间在弘始九年(公元407年)以前,即重校《坐禅三昧经》以前,弘始四年(公元402年)以后的这一期间。
      是年,姚显请罗什法师译《自在王菩萨经》二卷。僧睿作序。(出《祐录》)
       是年,卑摩耶舍与昙摩崛多至长安,在石羊寺开始书写《舍利弗阿毗昙》梵文本。约于弘始十二年(410年)写完。至弘始十六年(414年)开始翻译。(出《高僧传》)
公元408年(晋安帝义熙四年,即姚兴弘始十年),罗什法师六十五岁。
      二月六日至四月三十日,后秦太子请罗什法师译《小品般若经》七卷。又名《小品般若波罗密经》。(出《祐录》,僧睿作序)
      约在本年,支法领自西域贲所得新经到长安。《开录》载:《四分序》云,壬辰之年,有晋国沙门支法领,西越流沙,远期天竺,路经于田,会遇昙无谶部体大乘三藏沙门佛陀耶舍……还以岁在戊辰,始达秦国。秦主姚欣然。即以其年请出律藏。时集持律沙门三百余人,于长安中寺出。即以领弟子惠辩为译……又有说云,耶舍与佛念等共勘法领所将梵本,然后翻出。众说少殊,未详孰正。
      支法领,慧远弟子。受慧远之命,西去取经,自公元392年出发,公元408年返抵长安。
公元409年(晋安帝义熙五年,即姚兴弘始十一年),罗什法师六十六岁。
      在大寺译《十二门论》一卷。僧睿作序。(出《祐录》)
      于大寺译《中论》四卷。僧睿、昙影各有序。(出《祐录》)
      道融,为兴叹重,敕入逍遥园,参正详译。先是请什出《菩萨戒本》(即《十诵比丘戒本》。后罗什法师译《中论》始得两卷,融便就讲。剖析文言,预贯终始。什又命融,令讲《新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什自听之,乃叹曰:“佛法之兴,融其人也。”
      俄而,狮子国有一婆罗门,聪辩多学。西土俗书,罕不被诵,为彼国外道之宗。闻什在关,大行佛法。乃谓其徒曰:“宁可使释氏之风独传震旦,而吾等正化不洽东国。”遂乘驼负书,来入长安。姚兴见其口眼便僻,颇亦惑之。婆罗门乃启兴曰:“至道无方,各尊其事。今请与秦僧角其辩力,随有优者,即传其化,”兴即许焉。时关中僧众,相视缺然莫敢当者。什谓融曰:“此外道聪明殊人,角言必胜。使无上大道,在吾徒而屈,良可悲矣!使外道得志,则法轮摧轴,岂可然乎?如吾所睹,在君一人。”融自顾才力不减,而外道经书未尽披读,乃密令人写婆罗门所读经目,一披即诵。后克日论义。姚兴自出,公卿皆会阙下,关中僧众,四远必集。融与婆罗门拟相酬抗,锋辩飞玄,彼所不及。婆罗门自知辞理已屈,犹以广读为夸;融乃列其所读书,并秦地经史,名目卷部,三倍多之。什因嘲之曰:“君不闻大秦广学,那忽轻尔远来。”婆罗门心愧伏,顶礼融足。数日之中,无何而去。(出《祐录》)
公元410年(晋安帝义熙六年,即弘始十二年),罗什法师六十七岁。
      是年,佛陀耶舍到长安。罗什法师与佛陀耶舍于大寺共出《十住经》十卷。约是支法领携来之新经。
      先是罗什法师出《十住经》,一月余日,疑难犹豫,尚未操笔。耶舍既至,共相征决,辞理方定。道俗三千余人,皆叹其尝要。另,罗什法师又于大寺出其他新至诸经,法藏渊旷,日有异闻。但不知经名。是年,佛陀耶舍在中寺开始译《四分律》(即《昙无德律》);至弘始十四年(公元412年)讫四十卷。(出《祐录》)
      先是姚爽请耶舍出《四分律》,姚兴疑其遗谬。乃试耶舍。令诵民籍药方各四十余纸,三日乃执文复之,不误一字。众服其强记,即以其年始译。耶舍东来,罗什法师推荐之力;而耶舍出此律,罗什法师当也予其事也。
      是年,佛陀跋陀罗来长安。并于宫寺教习禅道,门徒数百,夙夜匪懈,邕邕肃肃,致可欣乐。与什共论法相,振发玄微,多所悟益。因谓什曰:“君所释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什曰:“吾年老故尔,何必能称美谈。”什每有疑义,必共谘决。时秦太子欲闻贤(觉贤,即佛陀跋陀罗)说法,乃要命群僧集论东宫。罗什法师与贤数番往复。什问曰:“法云何空?”答云:“众微或色,色无自性,故虽色常空。”又问:“即以极微破色空,复云何破微?”答曰:“群师或破析一微,我意谓不尔。”又问:“微是常耶?”答曰:“以一微故众微空,以众微故一微空。”(出《开元释教录》)
      由于觉贤之禅与罗什法师之禅不同,学说异歧。不久,觉贤便被罗什法师门徒拒出长安,去庐山。慧远致书罗什法师,为解觉贤被摒事。
公元411年(晋安帝义熙七年,即姚兴弘始十三年),罗什法师六十八岁。
      九月八日,姚显请罗什法师译《成实论》。(出《祐录》)
公元412年(晋安帝义熙八年,即姚兴弘始十四年),罗什法师六十九岁。
      八月十五日,译《成实论》讫。昙咎笔受。昙影正写。(出《祐录》)
      什至长安,昙影往从之。什谓兴曰:“昨见影公,亦是此国风流标望之僧也。”兴敕往逍遥园助什译经。初出《成实论》,凡诤论问答,皆次第往返。影恨其支离,乃结为五番,以呈什。什曰:“大善,深得吾意。”
      是年,佛陀耶舍译讫《四分律》。六十卷。(出《祐录》)
公元413年(晋安帝义熙九年,即姚兴弘始十五年),罗什法师七十岁。
      《十诵律》译讫,五十八卷。(出《房录》)
      什嫌其文烦未善,既而什化,不获删治。后卑摩罗叉校订为六十一卷。《十诵律》译讫,时融、影三百人等,一时受行修菩萨道。(出《祐录》)
      四月十三日薨于大寺,时年七十。
      临终力疾,与众生告别曰:“因法相通,殊未尽伊心,方复异世……”于逍遥园火化。有外国沙门来曰:罗什法师所谙。十不出一。
      是年,佛陀耶舍译《长阿含经》讫,佛念传译,道含笔受,僧肇制序。(出《祐录》)
      是年,佛陀耶舍解座并返回罽宾故乡。
     

    罗什法师所译诸经,凡不知年代者,列于后,均在弘始四年(公元402年)-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四月十三日期间。
      《十二因缘观经》一卷。
      《禅法要解》二卷。
      以上二部是罗什法师约于弘始九年(公元407年)编译而成。
      《十诵比丘戒本》一卷。约于弘始十一年前译。或许在弘始六、七年时。
      《持世经》四卷。出《祐录》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一卷,出《祐录》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卷,出《祐录》
      《首楞严经》三卷。出《祐录》
      《弥勒下生经》一卷。出《祐录》。
      《遗教经》一卷。出《祐录》
      《不思议光菩萨所问经》一卷。出《房录》。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四卷。出隋法经等《众经目录》     
      《庄严菩提心经》一卷。出隋法经等《众经目录》。
      《禅秘要经》一卷。出隋法经等《众经目录》。
      《大庄严论经》十五卷。出隋法经等《众经目录》。
      《十住毗婆沙论》十四卷。出隋法经等《众经目录》。
      《马鸣传》一卷。出隋法经等《众经目录》。
      《龙树传》一卷。出隋法经等《众经目录》。
      《提婆传》一卷。出隋法经等《众经目录》。
      罗什法师于译经之外,曾讲经说法,并有少量著作。常叹曰:“吾若著笔作大乘《阿毗昙》,非迦旃延子比也。今在秦地,深识者寡。折翼于此,将何所论?”乃凄然而止,唯为姚兴著《实相论》,今已佚失。
      《答姚兴通三世论书》。见《广弘明集》。
      曾注《维摩经》。(不全)
      《金刚经》(已佚)
      又有与慧远及王稚远(即王谧)书信问答多篇,其中一部分收集在《大乘大义章》三卷中,还有一部分,已佚。详细资料可参阅汤用彤先生《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章中《鸠摩罗什法师之著作》一节,兹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