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人岩寺
祖庭动态
岩寺探秘
座像工程
影像纪录
功德芳名
善男信女
慧远大师
慧远年谱
思想研究
法师评传
生平揭秘
作品与解读
颂赞慧远
故事传说
边角史料
净土文库
净土资讯
净土宗师
净土经典
基础知识
佛教故事
佛理感悟
净土图库
远公圣像
岩寺风光
文化交流
净土活动
祖庭艺苑
佛诗
心香
征文
书画
佛教与素食
素食健康
名人与素食
素食菜谱
放生与护生
旅游山西
白人岩游
代县游
民俗游
名胜游
网上礼佛
留言板
首页
>>
关于开发鄂州佛教文化资源的思考
关于开发鄂州佛教文化资源的思考
来源:
|
作者:
贺云飞
|
发布时间:
2018-06-04
|
3404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三国东吴译经与
慧远
武昌弘法
佛教在传入中国内地之前,已在西域各国广泛流传。现代学者综合有关资料认为,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佛经《浮屠经》,乃是佛教传入汉地之始。佛教何时传入武昌?据《碛砂大藏经》记载,吴王孙权建都鄂县的头一年(公元220年),县治内即建有昌乐院,这是东吴境内的最早的一座佛寺。
光绪《武昌县志》记载:“昌乐院,在县南六里,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孙权作,寺有二浮图,东有戴渊记,西为谢尚立石……”
公元221年,孙权改鄂县为武昌,武昌便成为东吴政治、经济、文化和佛教传播的中心。公元223年,月氏国人支谦居士来武昌翻译佛经。支谦,一名支越,字恭明。东汉灵帝时,其祖父法度率其国人数百人移居中国。支谦出生于中国。支谦曾受业于支谶的门人支亮为优婆塞(未出家而信佛的人)。支谦精通梵典,敏慧出众,时人称为“智囊”。后被孙权召见,询经典深隐之义,他均“应机释难,无疑不析”。“孙权闻其才慧,召见悦之,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就是聘为太子孙登的老师。当时人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即支谶、支亮、支谦三人,都是屈指可数的博学之士。
支谦自黄武元年(公元222年)至建兴(公元252?—253年)年间,凡三十年,广事译经,共译出佛经36部48卷。其中较重要的有《维摩诘经》、《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菩萨本业经》、《太子瑞应本起经》、《大般泥洹经》等。
支谦虽非出家者,但他对佛教的信仰十分坚定。他反对前人译经过于质朴而使义理隐晦难明,主张文质相应,畅达经意。支谦还深谙文辞音律,曾依《无量寿经》、《中本起经》,创作《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这大约是三国时期最早的佛教音乐,可惜这三契在梁代已经失传。
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太子孙登卒,支谦退隐山中,从沙门竺法兰受持五戒。
先后来东吴译经的还有维祗难、竺律炎、康僧会等人。吴黄武三年(公元224年),天竺人维祗难与同伴竺律炎(一作竺将炎)来到武昌,携来《法句经》梵本,其时吴士共请出经,维祗难未善国语,乃与其同伴竺律炎共译为汉文。支谦曾参与《法句经》的订正。维、竺二人后又译出《阿差末菩萨经》4卷。
竺律炎,天竺人,生卒年不详,其家世奉拜火教,后受一沙门影响,乃舍所学而归依佛,深究三藏,尤精通四阿含。
吴地佛教另一主要传播者是康僧会(公元?—280年),康僧会,祖上为康居国(西域古国)人,世居天竺,其父经商而迁居交趾。康僧会精通梵文,且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明解三藏,博览六经,天文图纬,多所综涉”。东吴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康僧会到建业,以奇装异服与其“矯异”的行止引人注目,后使孙权召见。相传他曾利佛舍利显灵,说服孙权为其建“建始寺”。康僧在建业先后译出《阿难念弥》、《镜面王》、《察微王》、《梵皇经》、《小品》及《六度集经》、《杂譬喻》等经典。又注出《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三经。他还“又传泥洹呗声,清靡哀亮,一代模式”,也是古代佛乐的创作人。
东吴时期的武昌,除昌乐院外,后又建有二座佛寺:惠宝寺与宝宁院。光绪《武昌县志》载:“惠宝寺在县东,世传孙亮、潘夫人建,梁大同间邵陵王萧纶撰碑。”“宝宁院在县东一百八十步,世传孙吴建都时立。”
由于东吴时武昌佛教文化的对外幅射,法音远播,至东晋时,一代高僧
慧远
也来武昌建寺弘法。
慧远
(334-416),本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武宁附近)人。少时随舅氏至洛阳、许昌一带游学,“博综六经、尤善老庄。”后因避战乱至恒山,投在高僧道安门下为弟子,由此认为“儒道九流,皆糠粃耳”,遂专业佛教。公元378年,前秦攻襄阳,道安分遣徒众,
慧远
遂遵师命,率弟子数十人南下传道,先至荆州住上明寺,后又离开。381年至浔阳,后定居庐山。
慧远
何时到鄂州,据史料推测,当在公元379—381年之间,据清乾隆二十八年《武昌县志》记载:
慧远
“随(道)安南游襄阳,居荆州上明寺,至浔阳道经武昌,见山水清秀,可以息心,因构寒溪精舍,居久之,复去寒溪,诣庐山……”
慧远
为什么要驻留武昌?2002年11月6日,“全国金属史和钱币史学术研究会”在鄂州召开,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考古研究会理事长柯俊先生在会上说:
慧远
为什么先到武昌“取经”?要知道佛教是在两汉之际传入武昌的,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建都武昌,武昌便成为当时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吸引了大批佛教传教士和翻译家,所以,当年武昌各寺院中藏有大量梵本经典。已故著名佛学家赵朴初先生在《中国佛教史》中说:“江南译经始于武昌,盛于建业。”
(《净土宗奇缘》,作者熊峻,原载2002年12月29日《鄂州日报》)
我认为,柯俊先生的推断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虽然
慧远
来武昌弘法的这段经历未见于正史,但地方史料可补正史之不足。历代名人在鄂州留下的大量诗文便是明证。至今,在鄂州的城乡间仍有不少佛教遗存和文物,这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理应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二、有关鄂州佛教文化的历代诗文
自
慧远
驻锡寒溪寺,后辟建西山寺为弘法道场之后,历代高僧大德及各地名人多在西山留下了大量诗文墨迹,如清代康熙、乾隆、光绪三个时期所编纂的三种《武昌县志》,就留下了不少记载,这都是研究和开发鄂州佛教文化资源的珍贵资料,现辑录部分诗文目录如下:
唐代诗僧释贯休有《怀武昌栖一》、《又寄栖一上人》,而栖一也有《武昌怀古》诗;唐代高曾齐己有《乱后经西山寺》诗;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谪居黄州后,多次来游西山,留下了《杜沂游武昌以酴縻花菩萨泉见饷》、《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游武昌寒溪寺》、《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西山诗并引》、《樊山记》、《西山菩萨泉铭并序》等诗文;宋代著名诗人王十朋有《游西山寺》诗;张耒有《题寒溪老方丈》诗;薛季宣有《行戍西山徒步抵寒溪寺》、《晨赴寒溪寺乾龙节道场所》、《寒溪寺拈香》等诗;明代谭元春有《夜游武昌寒溪寺》、《陈武昌寒溪寺留壁六诗记》等诗文;王一明有《夜宿西山寺》诗;王一翥有《菩萨泉》、《游武昌寒溪寺望黄州》;释戒显有《寒溪寺》、《雷山寺》诗;孟绍甲有《雷山寺》诗;冯云路有《武昌寒溪寺记》;熊桴有《雷山寺》诗;清代韩春高有《许坤符太守游寒溪寺金粟轩夜宿西山禅林题壁》;释本开有《菩萨泉》;陈大章有《西山寺》、叶封有《菩萨泉》、《退谷庵记》;黄澍有《菩萨泉记》;金德嘉有《寒溪寺》诗;王渭鼎有《吴王庙》诗;孟立德有《偶坐寒溪寺》诗;吕履恒有《游西山寺》诗;毕沅有《西山寺》、《寒溪》诗;陈沆有《灵泉寺》、《寒溪寺》诗;宋荦有《过寒溪寺》诗;吴省钦有《菩萨泉》诗;王丰鼎有《雷山寺》诗;李以藉有《过寒溪寺,时避兵武昌》诗;严廷灿有《西山资福寺记》;叶封有《退谷庵记》;周万清有《重修远公桥记》;官文有《西山寺即事》诗;吴翼圣有《春日游西山寺二首》;柯茂枝有《寒溪寺老桂并序》;张之洞有《寒溪寺观陶桓公手植桂》三首;王家璧有《西山灵泉寺记》、《重修西山武圣殿记》、《重修西山真武殿记》、《重修龙蟠矶寺记》等。
清末至民国年间,鄂州名流涂仲舫以及曾参加辛亥革命的鄂州诗人朱峙山、张肖鹄、刘菊坡等,也留下了不少关于西山古灵泉寺及佛教的有关诗文,目前正在搜集之中。至于当代,海内外名人游览西山古灵泉寺所留下的诗文就更多了。
建国以后,鄂州市博物馆在文物普查中也十分注重对鄂州佛教文物、文献的搜集与保护。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鄂州市地方史志工作者,积极参与西山古灵泉寺及净土宗文化的发掘与研究,编辑出版的不少涉及西山古灵泉寺的书刊:《鄂州古代西山诗词选注》、《灵泉诗刊》、《鄂州诗选》、《鄂州史话》、《西山志稿》、《历代名人在鄂州》、《鄂州揽胜》、《鄂州文物概略》、《鄂州名胜古迹鉴赏》、《鄂州铜镜》、《鄂州
旅游
文化丛书》、《鄂州民间传说》、《鄂州档案存真》、《鄂州历代文选》等约20余种。
此外,市内外的专家学者在各级报刊上也发表了多篇涉及鄂州的佛教历史的专题文章。如我国著名学者南京蒋赞初先生的《鄂城六朝考古散记》,湖北学者贺中香、喻少英《鄂州六朝文物的佛像装饰与南方佛教》,杨泓《跋鄂州孙吴墓出土陶佛像》,张总《中国早朝佛教造像》;还有市博物馆熊寿昌副馆长先后发表了《早期佛教南传首先传入武昌》、《汉三国时期武昌佛教文化遗存》、《论说鄂州出土的佛家镜》、《支谦在武昌译经传教》、《
慧远
开创净土宗》、《神奇的卧佛》、(与熊峻合作)等多篇文章;释广学撰写了《中国近代佛学居士刻经讲学考略》等等。上述这些文章,有不少学术价值较高,还有在这次召开“鄂州净土宗文化研讨会”,筹备组共收到了质量较高论文数十余篇,有不少作品思路新颖,论证精确,将会进一步为推动佛教净土宗文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对发展鄂州净土宗文化,成立研究会的几点建议
当前,在全国普及“科学发展观”的大好形势下,人们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需要共同思考如何开发人间净土思想,创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鄂州佛教人士和信众遍布城乡,可供公开活动的寺庙有79座。为了更好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广泛团结佛教界人士,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联络海内外各界人士支援鄂州宗教文化
旅游
事业的发展,我建议在本次研究会后,尽快成立鄂州“净土宗文化研究会”,具体思路如下:
一、研究会为群众性民间社团组织,由专家学者、宗教人士和居士组成,挂靠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并接受其指导,通过市民政局办理手续,进行合法的社会研究活动。
二、研究会拟编辑四开小报《灵泉》简讯,每月一期,其内容为:宣传党的宗教政策;报道各级领导对鄂州佛教事业的关怀;国内外净土宗研究动态;西山古灵泉寺改扩建工程的跟踪报道;招商引资政策的转载;市内各寺庙佛事活动及护法人士的报道等。
三、研究会拟建立以西山古灵泉为主的净土宗文化网站,重点介绍古灵泉寺千年来的历史沿革,历代高僧和名人在西山的踪迹与诗文。
慧远
及其净土宗文化在鄂州的流传与发展。开设净土宗文化论坛。报道鄂州各寺庙的佛事活动及弘法人员生平简介;各级领导、高僧大德和社会各界人士对鄂州佛教事业的关怀与关注……
四、积极组织高僧大德来鄂州讲经说法,宣讲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组织佛学专家举办定期讲座。不时组织各种法会或佛教音乐会,有条件时可创办“湖北佛教音乐学院”。
五、研究会拟编辑如下几本书:①注译本《
慧远
大师文集》;②《西山古灵泉寺》(内容有千年沿革、大事记、人物志、文化古迹、
慧远
大师与西山、历代诗文选录、民间故事与传说等);③《鄂州寺庙大观》(内容有:历史寺庙史略,当代寺庙介绍、各庙住持生平及重要护法人士简介、佛教活动情况……);④《中国当代净土高僧语录》;⑤《西山的民间传说》;⑥注释本《西山佛教诗文集》。此外,还应组织作家、艺术家去创作佛教题材的文学作品、书画作品。
六、筹划建立“高僧译经堂”(纪念东吴时期来武昌译经的支谦、维祗难、竺律炎),设计其室内文化布局。筹划建立“
慧远
大师纪念堂”,设计其室内文化布局。
七、筹划建立“西山佛教碑林长廊”,上刻《
慧远
文集》、《净土五经》及鄂州历代佛教诗文选录等。
八、开展具有鄂州特色的佛教餐饮业及民间素食品的研究,以及佛教
旅游
工艺品的制作与研究。
上一篇:
《中国通史》中的道安......
下一篇:
淡雅恬静的远古禅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