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几经重修的土圣寺
来源: | 作者:bry | 发布时间: 2018-04-26 | 3915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可能是极不起眼的一颗小星星!但它却放出了星星没有的光芒,养育了寄托了一方百姓的梦。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瑰宝文化也是由这么一颗颗不起眼的基础垒筑而成,所以说它虽然没有五台山佛教群的雄伟,但是它却浓缩了历史朝代的文明!
    土圣寺,据史书记载,开始建于唐朝,但也有一种说法是建于宋朝。名字的意思为:因该寺原有山林土地上千亩,土地收入丰盛可观,故而得名。因该寺侧有一灵泉,泉水甘醇,故又名“灵泉寺”,“施火毁于火,明隆庆,万历年间先后重修复,每年四月初八政祭。”现在的土圣寺被几经重修后已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说土圣寺就不能不说土圣钟楼,建于土圣寺的东面的山坡上。整个山坡松树环绕,风景煞是美丽。土圣寺的大铁钟明间说法是重达9999斤重,但具体在资料中无从考证。还有这么一个传说“土圣晚钟”:土圣寺的钟楼,原来是修盖在寺前戏台(文革中被毁)旁的,而且是一左一右两座。一天夜里,两口钟不知怎么自己滚了起来,小和尚听到动静出门一看,民经只能望见一口在寺东的坡上滚动了,他急忙咕住铁钟。后来和尚们又用铁强钉牢,并就地修盖了一座钟楼。传说现在雁门关上的钟就是另一口逃走的钟。钟楼建到了东坡,撞当然不方便了,还是那个感动了佛祖的小和尚,用法使钟每晚不击自鸣,成了著名的“土圣晚钟。”但明间还有这么一个关于钟的传说:传说寺庙中的钟原来是口铝钟,因为轻,在一天夜里小和尚因为偷懒睡着了,铝钟就瞧瞧的逃跑了。后来寺院的主持吃一堑长一智,铸了一口重达9999斤重的大铁钟。可是他铁钟也不甘心一辈子在这里呆着,也想逃跑,可是自己太重,逃跑的时候声响太大,惊动了和尚。又被逮了回来,也就索性不跑了!虽然是两个传说,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同时说明了现有的大钟的重量!
    寺前有古塔,据史书记载是建于隋代,平面八角形,高约15米,基座高如塔身,约占塔高的五分之三,其间束腰两道,雕仰覆莲瓣及人物花卉;上部塔檐四层,出檐甚塔,收刹甚急,极顶安珠一枚,内有释迦牟尼的做像,形制奇特,为我国塔式建筑中所少见。

 寺西有一山泉,当地俗称灵泉,四季流水。山泉流出汇成小河,流到山门西侧一段,河道较窄,仅五六米,深沟一二十来,由于深难见日,河沟内的积水四季不化,当地叫万年水,不河流到寺前前,古人在河上修一石拱桥,称作渡仙桥,几百年来完好无损。
 如今的土圣寺已经没有往日的光芒,特别是在文革期间惨遭破坏。在改革开放后,又进行了重修,近年被定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就是这么一做古刹成为了我儿时的乐园,儿时的嬉笑怒骂,至今记忆忧新!也许,我现在只剩这么一点记忆了,等到知天命之时可能已是老朽残身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