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人岩寺
祖庭动态
岩寺探秘
座像工程
影像纪录
功德芳名
善男信女
慧远大师
慧远年谱
思想研究
法师评传
生平揭秘
作品与解读
颂赞慧远
故事传说
边角史料
净土文库
净土资讯
净土宗师
净土经典
基础知识
佛教故事
佛理感悟
净土图库
远公圣像
岩寺风光
文化交流
净土活动
祖庭艺苑
佛诗
心香
征文
书画
佛教与素食
素食健康
名人与素食
素食菜谱
放生与护生
旅游山西
白人岩游
代县游
民俗游
名胜游
网上礼佛
留言板
首页
>>
太原皇家建筑:太原皇庙
太原皇家建筑:太原皇庙
来源:
k中国青年报
|
作者:
bry
|
发布时间:
2018-04-26
|
4039
次浏览
|
分享到:
皇庙,在城区五一路南段东侧,占地面积约11000平方米。太原皇庙是明、清两代帝王、皇族和文武官员祭祀先祖和庆典的场所。现存皇庙建制仅存太原这一孤例。它的建筑特点采用黄琉璃瓦顶及龙形装饰,是人世间最高的等级,在山西也仅此一例。
皇庙的建制,在中国封建礼制中是孝道观念的反映。它要求人们对祖先“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中庸》)。帝王及皇族尤重此道,便于上行下效,以利统治庶民百姓。
太原皇庙始建年代不详,据资料分析,大致建于晋恭王朱棡就藩太原前。《明史》载,明太祖朱元璋三子朱棡在明洪武三年(1370)封为晋王,洪武十一年(1378)就藩太原,住在今精营街一带的晋王府。按礼俗,在确定王府地址时,应在其府第的东南方向先建祖庙,以祭告就藩礼。按此计算,太原皇庙比北京的太庙早建48年。只有这样,朱棡才能在洪武十四年(1381)为纪念母亲高皇后,扩建了唐代的白马寺为崇善寺。对于“儒佛兼尊,孝行尤笃”的朱棡来说,先建皇庙,后扩建崇善寺,是符合古礼的,也是符合情理的。
太原皇庙是一处宫殿式的古建筑群,明、清各代虽有修葺,但总体布局和砖木结构还保留了明代的特色。它前院豪华壮丽,中(主)院气势磅礴,后院古朴简洁,是古建筑群的精华。前院照壁面阔五间,宽22米,高约6米,黄琉璃筒瓦庑殿顶,下承黄琉璃须弥座。凡斗拱、额,枋均采开用黄琉璃砖经雕刻砍磨而成仿木结构形式。檐下密密地排列着40攒单翘斗拱,拱壁间又饰以黄琉璃浮雕蟠龙。又用黄琉璃垂莲柱把前檐部分分割成五间,构思颇为奇巧。壁面四角用黄琉璃龙形装饰,明间有圆形高浮雕黄琉璃蟠龙数条,左右翻滚,上下飞腾。两侧各有飞龙两条,作戏珠状,体态矫健,形象十分生动(今废)。宫门三间,宽12米,高约八米,黄琉璃筒瓦歇山顶建筑,仿木结构部分的额、枋、斗拱也用黄琉璃砖雕琢而成,与照壁相呼应。唯门里北向的斗拱用昂的形式,垂莲柱的柱头莲花瓣向外翻出,吉祥草图案翻新,在统一中又有变化。宫门呈券拱形,券口加贴黄琉璃片,上镌额,书“万寿宫”三字。明间宽3.3米,次间宽2.8米,各深5.5米,中设门,各有硕大厚重的红漆板门,可随时开闭。中院是主院,又分三重院落。前宫五间,宽22米,中宫三间宽14米,后宫七间宽28米,都建在高1.2至1.5米的丹墀上。宫顶一律采用悬山式顶,上覆黄琉璃筒瓦,凡垂脊、瓦口、滴水都饰以浮雕式龙形图案,正脊高耸,两角有大型的龙形吻兽,张开大口咬住正脊。前宫檐下饰以立粉贴金的和玺彩画,后宫则用立粉贴金的苏式人物彩画,是清代重修时绘制的。东西两庑各有配殿,前院各五间,后院各九间,也均用黄琉璃瓦悬山式殿顶,这43间宫宇,按七组排列,中轴线三组,东西各二组,布局规制、严谨,气势十分雄伟。各建筑之间,地面宽广,便于大型的祭典活动。后院在后宫之北,另筑一院,有门相通,均用青灰筒瓦顶的硬山式建筑格局,各辟四合院小院,是执事人员的住宅区。
三座宫殿,是祭祀、庆典的地方,惜史籍无载,无从阐述。仅按明代礼制,后宫应为寝宫。中间供奉朱棡的高祖恒黄帝懿祖,东首供奉曾祖裕黄帝熙祖,西首供奉祖淳黄帝仁祖。晋恭王朱棡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死于太原,同年,其父明太祖朱元璋崩于南京,朱棡之子济喜承封晋王后,又把他的祖父、父亲均入庙祭祀。当时不设神座,仅以衣冠代替,以后设神位,木质雕凿,饰以金色图案,镂以青字,放在朱漆镂金的神龛上。
皇庙的祭典,在洪武元年已有定例,凡每年的“四孟”,即孟春,孟夏,孟秋,孟冬的朔门进行祭祀皇家先祉。以后又改为春以清明,夏以端午,秋以中元,冬以冬至作为祭祖的日子。祭时除三牲、黍、稷外,还供奉时鲜的果品、蔬菜。此外,凡京城有关登极、巡幸、上谥、葬陵、册立、冠婚等大事及晋王府的喜庆事宜,也都要在这里奉告祖先。
清代承袭了明代的礼制,皇庙依然成力供奉列圣功臣之所,列为大祀。除每岁四孟及岁暮大袷外,还有许多繁复的庆典活动,后时,凡山西的督、抚、道、府、县的文武官员都到这里祝贺,所以又称“万寿宫”。《山西通志·公署略》中记有“万寿宫在省治新南门街东,恭逢万寿、元旦、冬至朝贺之所。”顺治初始定三大节,凡住外地的文武官员亦均设香案、朝服望阙行礼,与北京朝官同。朝贺班次都有详细的规定。清晚期,各省俱恭建万寿宫,有的府、县也有。这时期太原万寿宫的布局大致是这样的:在前宫供奉近亲祖先,中宫供同堂异室祖先,后宫为祧殿,祭各代远祖。各没木雕神龛,帝座雕龙,后座雕凤,并有黄色缎制靠背,龛扣则安放神位。后宫还设置大型神座,书“万岁万岁万万岁”。宫内有供桌、香案,祭时则置簋、笾、豆、爵等盛器,内放酒、食、干鲜果品、各式糕点等。配殿祭文臣武将,也各有祭器、祭品。礼节繁褥,盛极一时。庙后有道路称上马街,是官员参加祭典时规定下马、下轿或上马、上轿的地方,故名,至今仍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风云幻变,世事沧桑,皇庙也历经了数次劫难。清室退位,民国成立,皇庙成为昭义祠,为纪念建立民国而捐躯的先烈们。以后又改为关岳庙,奉祀三国时蜀将关羽。
和宋代名将岳飞,称武庙。民国十一年(1922)为山右大学使用,民国三十年(1941)前又为并州学院和并州中学使用,在宫殿内做了隔墙,增辟了尖拱形的窗户,就是现在看到的窗户格式。解放后,市邮电局、市残疾军人疗养院、假肢工厂、市橡胶机带厂相继使用,从此,拆建、增建了许多新建筑。至此,这座皇家建筑肢离破碎,衰败凋零。根据党中央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皇庙应属于抢救项目之一。(来源:山西青年报)
上一篇:
忻州几经重修的土圣寺
下一篇:
五台山凤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