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天高云淡,气候渐凉,正是旅游外出的好时节。儿子俊秀约我同游雁门关,说是那地方今非昔比,起了大变化,很值得一游。雁门关对我来说并不陌生,苍凉的古道,残破的关楼,以及关楼前那两根傲岸的石旗杆,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当然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那也是块有说头没看头、更没有玩头的荒野之地。
不由自主地想起东汉张衡的《四愁诗》,“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涕霑巾……”忽然发觉自己的心头一直矗立着这座关山,它的沧桑与厚重深深地感染着我,影响着我,只是眼下还不是“雪纷纷”的时节,也不存在泪湿尘衣的伤痛和凄楚。
雄关漫道,览万古遗风;名城兴笔,抒今朝情怀。这是我在游览雁门关后想要抒发的一句感慨。这次出游,突然改变了以往我对雁门关的感觉,让我感到了惊喜,听到了旅游大开发响雷般的战鼓,看到了兴代富民的希望,滋润了我渴慕已久的心田,调动了我久蛰不醒的才思,于是提笔行文,有感而发,权当算是七旬老朽的自言自语,自得其乐吧。
从整体构想来看,雁门关的重建脱离了以往小打小闹,小家碧玉的窠臼,不论从规划思路、构图设计,还是从资金筹备、组织工队,都做到了“大打出手”、大气磅礴。“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咽喉全晋,势控中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围绕它发生的有规模的战争足有上千次之多。鉴于雁门关的显赫声名和特殊地位,今人怎么包装它、打造它都不为过。因此,怎么开发好它、利用好它、保护好它,便显得尤为重要。从修复地利门、明月楼、大雁塔乃至明代长城等一系列大型建筑来看,代县县委、县政府站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谋略家的思想,高屋建瓴地引领了整个雁门关的重建。
从局部构建来看,雁门关的建设打破了常规的俗气和老套,局部构思新颖别致,匠心独运,让古代文化、现代美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例如前腰铺驿站的外形构思,雁型路灯乃至太阳能灯塔的运用,设想独到,富有创意。特别是雁门关村的那些泥土房,乡土味浓重,展现了古朴的边塞风情和古村落文化。听说张卫平的电影《浴血雁门关》要在此开拍,但愿雁门雄关能够在影视作品中焕发异彩,给代县的旅游事业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
从工程进度来看,整个雁门关工地采取了齐头并进、点面开花的举措,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工程一日千变,进展神速。听俊秀说,雁门关的开发从2009年3月开始,在到位资金不足5%的情况下,多方筹资,市场运作,已累计竣工19个项目,完成1.7亿元的投资。从雁门关迅速崛起的速度不难看出,那些为了工程的进展而不懈努力的能人俊杰们,是怎样的奔走呼告,捐资捐物,出力出智,夜以继日地埋首苦干,他们为雁门关所作的努力和贡献,必将名垂史册,光照千古,为后人所景仰。
旅游产业是一项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和广阔的空间,我想建成后的雁门关定会成为一个独特的品牌,成为旅游界的“香饽饽”,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为县域经济乃至忻州经济的提升插上腾飞的翅膀。
(作者:代县工程公司退休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