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庐古刹——方竹寺小记
来源: | 作者:徐彩霞 | 发布时间: 2017-12-15 | 4880 次浏览 | 分享到:
    环峰欲合,山谷如城。前方的坡底,苍翠古樟掩映着一道土黄色的院墙,若隐若现。车停,一行人鱼惯跃出,刚才还有一声没一声嘶鸣的秋蝉,因突如其来的人语声,戛然而止。绕至院前,视线穿过拱门,但见两侧小小的抱厦簇拥着一座简寂的殿堂,门额上“方竹禅寺”直落眼帘。
  这里就是行程目的地了。此前,从威家镇盘山公路上行五公里,再往北下行至塔尖山山麓,如果不是新修了这条陡直的简易车道,必定要披荆斩棘一番。
  塔尖山乃匡庐东北外峰。时九月,秋山溢彩,仿佛一幅丹青长卷。墙根,茂盛的杜樱树花期虽逝,不经意间仍有暗香浮动。遥相呼应的两围小竹郁郁葱葱,高齐屋檐,植立成典雅的姿势。阳光越过墙头,抚摸着枝枝叶叶;斜风扫来,枝摇叶动,映照在墙上和地上光影斑驳,让人恍如置身世外,不知今夕何年了。
  竹是方竹,很细,大多如筷,粗者也不过拇指。细细观察,它的枝叶是对生的,密密的节上有愣刺,扎手。古代称作“竹节钢鞭”的兵器,想必是从其仿生而来的吧。相传当年朱元璋兵败溃逃时,以方头竹筷插地为标,后竟然生根发叶,繁衍为林了。寺僧惟悟说,方竹寺的方竹特有灵性,自朱元璋之后数百年间,其生长范围没有变动过,新竹当年暴笋当年成林,年久老竹则自行枯死。有人试着把方竹移植别处,很少见活,即便成活了,也会变成普通的圆竹。
  传说归传说,灵性归灵性。其实方竹寺跟朱皇帝没有一点关系,倒是净土宗开山祖师慧远似有遗踪可寻。1600多年前,慧远游方至此,见山峦峻秀,气象万千,便决定驻足修禅。可是四处一打量,才知水源难觅,于是他以杖刺地说:“若此可居,当使朽壤抽泉!”,话刚落音,果见一股清流汩汩涌出。这眼泉水即是史书有载的古龙泉。如今,距方竹寺不远,尚有古刹曰龙泉寺,且寺后龙津仍存。净土宗的典籍《十八高贤传》言,慧远构庵于西林之东以居,其后刺史桓伊帮助建东林寺,即远公之龙泉。
   但据明人桑乔疏证,这些盖为假托其名。换言之,此处龙泉寺才是净土开庭之前,慧远所居的真正古龙泉精舍。桑乔谪戍九江26年,庐山南北名胜无不历览,撰有《庐山纪事》十二卷。如果其说确凿,一直不为人知的方竹寺由来就找到了出处。因为康熙版《庐山志》记载清清楚楚,龙泉寺附近的“方竹大者可为杖”,当年远公手中的藜杖也许就是随手折断的一根方竹吧。果然,飞越千年的猜想得到了口碑印证,当地人不乏砍方竹作拐杖的传统手艺,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仍有人以此谋生。千百年来,一泓清泉既然有龙泉寺庇佑,方竹寺又怎么不可能是远公神杖--方竹的供奉之所呢。
  可是,慧远之前,何人从何方将那瘦骨伶仃的方竹携来的呢?绝不是落荒而来又至尊而去的朱元璋,因为作为后来者,他无缘与最早出现在塔尖山下的方竹相约,所以他只能一厢情愿地在虚无的空气里留下一个虚无的传说。不可忽略的是,另一个事实给了人们颇具想象的空间。此去吴障峰不远,曾是吴楚通衢要津的吴障古道,当年想必从这里穿谷而过吧。闻着鸡鸣,眺着炊烟,每天从古道攀行而来的有文人、有侠勇、有商贾、有方士,也有野心家。终于,某年某月某日某个时辰,无数过客中的某人厌倦了旅程,在漫长的山道旁放下行囊,驻足观望一番后,搬来山石,垒起三两间陋舍,过着也种瓜豆也修行的日子,与随身粘附而来的几颗方竹种子一同生根,一同起舞,又一同厮守经年……
  匡庐到处是浮图,若问凡家半个无。岁月倒回唐宋时期,庐山有寺庙三百六十座,宗教流派各显其道,高僧名刹不可胜数,仅三寺四丛林的僧众就动辙逾万,香火把个庐山熏染得云遮雾罩,神秘非凡。方竹寺虽跻身其中,却实在微不足道。然而,当众人转身离去时,不免流连难返。是啊,院内的世界虽小,墙外的世事却大!关起门来,可观竹影,可听蝉鸣,可浇瓜菜,可读经卷;敞开门扉,便能通荆楚,下东吴,遍访天下。有人赞叹道:“好一块出入自如的宝地!”这宝地不正是出家人要达到的“身在佛旁,心怀苍生”的理想王国吗,不然,滚滚红尘中,何以那么多人向往这“山穷水尽”般的寂寞?
  伟人毛泽东讲过,宗教行为的实质是把他人统治在自己的思想之下。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渡”与“渡他”实难分出境界的高低。大庙渡人,小庙渡己,就看你出神入化的能耐有多大。也许,不求场面不求跟随才是真正的大彻大悟。慧远创净土宗,陆修静创正一教;济癫和尚、鲁智深们惩恶扬善,修的都是自我的道。“受不了清规戒律就成不了佛陀”,似乎是个悖论,因为但凡需要拯救灵魂的,都是希望逃出清规戒律的。所以,不如住自己的小庙,修自己的道行。

   想来,方竹寺正是这样的小庙!人说“香火不入真禅寺”,宁愿这样的清贫、孤寂和劳苦,最后香火无继,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这也不仅仅是小庙的宿命,小与大之间的轮回,自古无人能够说得清楚。弘一大师说世间并无可逃避之所,把“修行”当作理想和追求的人才是真正的佛门中人。可见不论修的是哪个法门,“修行”都是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的人生态度。
  至于登堂入室方竹寺的惟悟禅师,拜的是哪方佛、念的是哪本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山还是那座山,庙还是那座庙;又或将,山不是那座山,庙不是那座庙。岁复岁,年复年,一拨拨从吴障古道走来看风景的人,也许还像我这样,一路为此思量。
  
   除文中所涉外,本文还参考了以下书目:
  1.《庐山典籍史》  徐效钢著  江西高校出版社
  2.《历代名人与庐山》  李国强 王启立 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
  3.《名人与东林寺》  叶平 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
  4.《庐山历代诗选》  冯兆平 胡操轮 编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
  5.《庐山志》  吴宗慈 编撰  江西人民出版社
  6.《庐山续志稿》  吴宗慈 主修  江西省庐山地方志办公室
  7.《庐山寺庙》  释观行 主编  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8.《九江之旅》  政协九江市文史委员会编
  9.《嘉靖九江府志》  复印本
  10.《同治德化县志》  复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