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法师以庄解佛
来源: | 作者:香港宝莲禅寺 | 发布时间: 2017-12-15 | 3691 次浏览 | 分享到:
    佛教名相繁多,义理深奥,当其初传中国之时,很难为国人理解。这可如何是好呢?
  却说东晋年间,中国终于出现了一名高僧,想到了一条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他的名字叫慧远。慧远俗姓贾,雁门楼杭人。当他出家学佛之前,曾随舅舅游学于洛阳,学通六经,尤善解老庄。后欲渡江投范宁进一步深造,不想适逢晋末战乱,路途阻隔,深感人世艰危,遂投师名僧道安门下,剃发出家了。慧远聪明过人,佛学学得极快,后来竟被佛教深奥的教理吸引了,遂曰:天下学问虽有种种不同,与佛教相比,都只能算是慷秕罢了。自此之后,更是刻苦攻读,夜以继日,到了廿四岁时便成了讲经的名家了。说来奇怪,慧远虽是道安的弟子,可是讲经的办法却与道安有所不同,人们逐渐发现,听慧远讲经要比听道安讲经容易理解得多。慢慢地,道安的弟子们便都投到慧远的讲经会上,反把老师给冷落了。
  这事引起了道安的怀疑。他想:慧远到底用什么办法吸引听众呢?这事非得弄清楚不可。道安便混入听众之中,偷听弟子说法。不久,他就发现了诀窍。原来,每当遇到难以讲解的佛教义理时,慧远便离开佛经,转而讲起《庄子》,然后,再以《庄子》中的典故比附佛经,使本来艰涩难通、枯燥无味的佛理变得非常简单明了,又饶有趣味,听众喜欢,也容易理解。这可是讲经的一大发明。道安遂问慧远:「你讲经的办法真是太好了。能使佛法流传我国的人,大概是非你莫属了。但你是怎样找到这条办法的呢?」慧远回答:「我也是给逼出来的。有一回,一位客人请我解释实相的意义,我依据佛经反反覆覆地讲了多遍,他仍然不懂。我急了,便把《庄子》里的故事讲给他听,谁知他一听便明白了。从此,我便试着以庄解佛,不想竟真的取得了成功。」道安听后,深有感触,遂令慧远以后不要荒废了外家经典,讲经时能旁征博引,使用外家经典为最好。
  慧远以庄解佛,实际上解决了佛教在中国传播中遇到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知道,佛教无论是名词概念,还是义理,都是印度思想的产物,与中国思想差别很大。当其传入之时,中国学者对佛教的名言义理从未接触过,因而理解起来便遇上了极大的困难,经常是如堕五里雾中,不知其所云。而以庄解佛,便把佛教变成了中国人熟悉的语言、熟悉的典故,听起来自然晓畅得多,也容易理解得多。当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的时代,这种解经办法实际上已成为时代的潮流,自慧远起,以老庄解佛成为讲解佛经的通用办法。那时的人还把《老子》、《庄子》与佛经并列起来,统称「三玄」,足见当时佛教对玄学的依赖程度。与玄学合流,是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上面的故事便反映了佛玄合流过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