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门涧三问慧远大师
来源: | 作者:不详 | 发布时间: 2017-12-15 | 3405 次浏览 | 分享到:
    2008年11月29日,我随九江新闻网60多人的大团队游石门涧。来到石门涧门口,石门涧旅游公司工作人员让网友们背靠背回答三道早已准备好的选择题。得分最多的网友,可以获得一个神秘奖励。
  试题如下:《游石门诗并序》作者是(李白、苏轼、慧远);第一支游览石门涧的团队共有(30多、50多、100多)人;这次旅游活动发生在(公元400年、公元500年、公元600年).九江新闻网网友们个个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网络高手,几乎没有问题可以难倒这些人!
  大家都知道写《游石门诗并序》的作者是慧远;他第一次率领30多人游览石门涧;那是发生在公元400年的事情。 不要说,九论网网友的试卷上都是满分。神秘奖励花落谁家,被争论得难解难分。 结果,精明的工作人员临时加赛一道抢答题:当年,慧远大师率团游览石门涧时的年龄是多少?
  为了那份神秘奖励,只见60多人开动脑筋,计算着当年慧远游览石门涧的年龄。有好几位网友抢答都答错了;还有网友立即打开笔记本电脑,搜寻答案;幸好我随身带了一本《庐山慧远法师文钞》,上面有我平时阅读时所做的笔记。我记得慧远是334年出生的,公元400年游览石门涧,正好66岁。看来,还是我对慧远大师的心最虔诚,所以,我的答案最快最准确!怨谁也没用,本来机会就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嘛!
  直到九江新闻网网友在石门涧的整个联谊和研讨活动结束,我才知道,我获得的神秘奖励是:可以面对面请教慧远大师三个问题。同行的网友们都羡慕死了我这一次遇到的幸运!慧远大师今年1674高龄了。如果您仰慕过石门涧开慧泉泉水边上慧远的人像,就知道慧远是怎样一副鹤发童颜、平易近人的智者形象。
  和慧远大师求教的机遇太难得,我带着对大师的无限敬畏,不敢耽误片刻功夫,就开门见山地问开了。
  “请问慧远大师,您在公元378年就来到了庐山脚下,并创建了驰名中外的东林寺。为何却在公元400年才初次踏上石门涧的破冰之旅?”
  慧远略微回顾了一下1600多年前的往事,对我说:“我第一次到达庐山脚下,就决心筹建东林寺。我曾经为此立下一个誓言:影不出山,足不出谷。在九江近40年中间,我的确是这样坚持的。耗尽我毕生的精力,未曾走出过庐山这座大山。到了公元400年,东林寺已初具规模。适逢世纪之交,人的一生中间,能够有一次机会跨越新旧两个世纪之交,也是一件大的幸事!为了有一个称得上跨世纪的有纪念意义的事件来满足跟随我多年的众徒和同趣们的心愿,我们选择了到神秘莫测的石门涧探险。这也是我游遍庐山每一个角落的最后的心愿。你从1999年走进2000年,那种跨世纪的感觉很奇妙,你还记得吗?”没想到,慧远大师突然给了我一个这样的问题。看到我半天没有回过神来,慧远大师示意我问第二个问题。
  “请问慧远大师,您的大作《庐山记》是我国第一篇山水游记,您是我国山水游记的开山鼻祖,您是魅力庐山商业广告的第一人。您的《游石门诗并序》其实也包含了一篇完整的游记散文。您的序言里说这篇大作是集体创作,但我们现代的人还是认为它是您个人的作品,请您解释一下?”
  慧远大师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在序言里说得很明白,这首诗和它的序言百分百是集体创作的。有这么两个因素可以佐证。一,那次游览石门涧与当时游览庐山任何其他的对方都不同。庐山其他的地方,都没有石门涧这样险峻。现在,人们有了这种共识,到了庐山而不到石门涧,等于没有见到庐山的真面目。但石门涧那个时侯被人称作与世隔绝的地方——障山,非但人不能进去,连鸟兽都很少见。二是当时我们是为写山水诗文而展开的一次体验活动,现在的话叫做征文。很多时候,我都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加掩饰。我在石门涧一边攀登,一边讲述我的心灵感受,我的众徒弟和同趣们回来后,就将其整理出来了。然后,我要他们也都写些见闻感受,他们谦虚地说我已经将他们要说的话都说了出来。结果他们什么也不写。这首诗铭刻着我们30多人在石门涧第一次探险的辛勤付出,反映同行者共同心声。没有30多位同行者中的任何一个人的努力,我们的探险活动都很难获得最后的成功!这也就是团队的力量得到的充分体现!所以,我一直不允许署我的名字。我圆寂之后,弟子们为了纪念我,在该诗后面署上我的名字,这绝非我的本意。在我的心里,这首诗实际上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好了,现在该第三个问题了。”
  在慧远大师的催促下,我终于缓过神来:“慧远大师,现在石门涧是一个举世闻名的风景点。不分春夏秋冬,每年到石门涧游览的人成倍地增长。您是石门涧的第一个开拓者、探险者、游历者,请问您对石门涧的游客有什么寄语?”
  慧远大师望着我好一阵含笑不语,最后才开口:“寄语不敢当。还是引用《游石门诗并序》里的一句诗比较符合我的心意。就是那句‘神仙同物化,未若两俱冥’。我特别指出的是,我不是借这句诗来宣扬唯心主义,宣扬消极颓废的思想。过去书本上对这句诗的解释是‘像神仙那样,达到物化的境界,把事物以及事物的差别与对立、生死梦醒等生命表现,都看成冥,即看成无、看成空。’其实,这样的解释决非我的本意。今天的人讲究与时俱进。对诗词的理解也不能僵化。而我今天想给出一个新的诠释。这个新的诠释是:在大自然中生存或游历,我们不能成为大自然的对立面,不能破坏大自然,而要与身边的自然环境和自然风光合为一体,不分彼此,倍加爱惜。只有这样,深受世人珍爱的石门涧风光才会永世留存!”
  三个问题问完了,我正要退出来的时候,我拿着随身带的《庐山慧远法师文钞》,想请慧远大师签个名,却被慧远大师含笑摇头,拒绝了。我若有所失地转身时,突然听见慧远大师呼我:“张道碧,请记得代我向九江新闻网的锄头问个好!欢迎九江新闻网的网友们下次再来石门涧玩!”我不禁暗喜,原来我们九江新闻网还这么有名气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