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华,象征着高洁离垢,出污泥而不染,垢净双非;不与繁华丽蕊争妍艳,隐微潜德;华叶开敷,果在其中,因果同时,妙德难思。在净土宗中,莲华尤是标志性表法。莲华乃净业行人往生净土时安立法身慧命之神宅。极乐世界是莲华遍布的刹土,故称莲邦;同修净业之友称为莲友;约念佛坐禅之期,号曰莲漏;定趋向之极,号曰莲宗。而白莲华(梵语芬陀利)正处开敷中,弥显稀有雅净。东晋之时,庐山之阴,东林寺般若云台精舍内,以慧远大师为首的一百二十三位贞信之士,于阿弥陀佛像前,虔洁敬荐香华,以《西方发愿文》为文本,结白莲社,誓愿专修念佛三昧,矢志安养。这一寂静山林寺院的法事,揭开净宗念佛法门全面实质性弘传于震旦国的序幕。历史的定格,意味深广。
一、 时代提出的挑战:净土征信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即以传译佛经为嚆矢,第一批大译经师,便已翻译净土典籍。如支娄迦谶所译的《佛说清净平等觉经》、西晋竺法护译的《般舟三昧经》等。《无量寿经》自后汉迄至东晋,据载亦有六种译本(现只有两种译本传下来)。随着净土经典的传布,读诵受持、愿求往生西方者,亦不乏其人,如阙公则、支道林、僧显、竺法旷等,另有西方觉明妙行菩萨者,即是于晋明帝时(公元321-325年),受贫子身,发奋昼夜舍命念佛,得念佛三昧而往生的(参见《西方确指》)。然这些大德的净业修持,大多还属个人化的行持,虽有往生之瑞相,然在大众层面影响力不大。而净土念佛往生法门,乃释迦如来彻底悲心,普度众生之法门。令彼无力断惑之常没凡夫,信愿持名,乘佛愿力,往生安养,现生了脱,与观音势至把手同行。至圆至顿,彻上彻下,超越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素称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不但世智凡情不信,即通宗通教之知识,犹或疑之;乃至声闻缘觉、权位菩萨,犹或疑之;法身大士,虽能谛信,尚不能穷源彻底。良以此之法门,以果觉为因心,全体是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一般世智辩聪者所能了知。
正是由于念佛法门这种超情离见的特点,中国人接纳这种宗教文化,自然会经过一个了解、碰撞、磨合的过程。大凡普通人悉有着眼见为实求验证的心理。虽闻说经典所云:距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西方,有一世界,名曰极乐,彼土有佛,号阿弥陀佛。然此事能否验证呢?会不会是神话乌托邦呢?这正是净土法门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经过二百余年的磨合,至东晋时所提出的挑战。能否成功地应对这种挑战,给出净土征信,直接关涉到净土宗能否在中国传布。
二、 征信四要素——时、主、处、众
净宗之事理因果性相,全体是大不可思议境界,九法界众生不能以自力而信解。是故,释尊无问自说念佛法门时,十方诸佛悉皆伸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诚释尊所说真实不虚。护念念佛行人,信愿持名,得遂往生。可见,至圆至顿的念佛法门,究畅诸佛度生出世之本怀。十方诸佛殷重之征信表证净土念佛往生乃法界众生离苦得乐之大事因缘。
净土念佛法门在释尊灭度后一千年传入中国,亦是震旦国人得儒道文化的滋培,出世善根得度因缘渐熟之表证。然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方可推动,亦必待丰沃之地才可生根、开花、结果,所谓人杰地灵。换言之,时、主、处、众四要素的和谐整合,方能圆成震旦净土征信之大事。兹略述如下:
(一)时
东晋时玄学盛行,造就士大夫阶层崇尚超逸的文化风气。加之神州板荡,战乱频仍,加剧了国人对苦难的敏锐意识与出离心。如刘程之舍官入山,依远公修习佛法,远公问:“官禄巍巍,欲何不为?”刘答:“晋室有累卵之危,吾何为之?”崇尚隐逸超越的意向与当时苦难现实所催化的厌离心,便为莲社的启建提供契机,法尔自然地成就净土征信之“时”。
(二)主
佛教团体须有一道盛德隆者作为核心,用以凝聚人心,形成众星拱北万水朝东之局格。慧远大师应劫而生,大哀感物,精通儒道释,及经术等世间学问,持戒精严,慧光洒落,净宗情怀深广。当时缁白二众精英人士,不期然云集庐山东林寺,乃由远公德业所感召。慧远大师德学广被遐迩,天竺僧众每向庐岳稽首,称有菩萨大士应化。鸠摩罗什大师直接誉之为东方护法菩萨,足证远公大师从本垂迹,不可思议,堪为莲社之主。
(三)处
在中国历史上,庐山即以隐逸文化名山著称。溯其得名,乃由周代匡续(相传乃老聃的弟子),于虎溪结庐,修道七百余年,后白日升天,留下一间茅庐,故将此山称为匡庐。可见,庐山的得名直接与修道相关。自古迄今,儒道释三家的隐逸之士不下一千余人,其中不乏孤标千古的贤哲,诸如:慧远、归宗、常总、憨山、刘遗民、雷次宗、陶渊明、谢灵运、陆修静、白居易、周敦颐、朱熹等。名山滋养着智慧超越的心灵,隐逸高贤亦提升了庐山的文化品位,二者良性互动,遂令庐山内蕴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净土宗这一极具超越性的宗教,在震旦隐逸名山生根开花结果,亦是妙合天然。
(四)众
远公大师肇立东林寺后,缁白二众精英之士望风而归。大师昭告:“ 诸君之来,岂宜忘净土之游乎?”大众踊跃响应,启建白莲社。入社者凡有一百二十三位,其中十八卓荦高贤是:彭城刘程之、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南阳宗炳、张诠、张野诸居士,皆名重一时,弃官舍缘,来依慧公修学佛法。复有沙门慧永、慧持、道昞、昙恒、僧叡、昙诜、道敬、道生、昙顺,诸法师凡九人;后又有梵僧佛陀跋陀罗、佛驮耶舍二尊者,相结为社,号庐山十八贤。
综上所述:时、主、处、众四种要素的因缘和合,圆成了震旦净土征信之一大事因缘。
三、征信的依据——灵瑞
以慧远大师为首,莲社同仁自行化他,精勤修习念佛三昧。深感自力超拔为难,是故夕惕宵勤,仰惟阿弥陀佛大愿加持,往生极乐净土。慧远大师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唯以净土克勤于念。初十一年,澄心系想,三睹圣相,沉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之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佛驮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在佛之侧,前揖师曰:“师志在先,何来之晚?”至期,安祥往生。
又刘程之居士,居山精修念佛法门,始涉半载,即于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于正念佛中,见阿弥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程之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覆我以衣?”俄而佛为摩顶,引袈裟以披之。它日念佛,又见入七宝池,莲华青白,其水湛湛,有人项有圆光,胸出“卐”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程之饮水甘美。及寤,犹觉异香发于毛孔,乃自慰曰:“吾净土之缘至矣。”临终,程之对像焚香,再拜而祝曰:“我以释迦遗教故,知有阿弥陀佛,此香先当供养释迦牟尼如来,次供养阿弥陀佛。复次供养《法华经》,所以得生净土,由此经功德,愿令一切有情俱生净土。”即与众别,卧床上,面西合手,气绝往生。
另有慧永法师临终云:“佛来了”,言终而化。昙顺法师别众坐逝,异香满室。僧叡法师面西合掌而亡,众人见卧室内一金莲华倏尔而隐。昙恒法师端坐合掌厉声念佛而化。道敬法师端坐唱佛而化,大众见光明满室,弥时方灭。佛陀跋陀罗尊者念佛而化,塔于庐山北岭。僧济秉烛观念,觉自秉一烛浮空而行,见阿弥陀佛接至于掌,遍事诸佛。临终复于空中见佛菩萨,说言:“佛来也。”即举首西顾,一息而终。身体三日不变,异香郁然。张诠临终无疾,西向念佛,安卧而卒。如是等一百二十三人,均有往生之瑞相。净宗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感应道交难思议乃净宗念佛法门之奥秘。慧远大师及莲社同仁的往生瑞相,向我国佛界弟子与社会人士昭示:释尊无问自说的念佛法门,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真实不虚。这种验证有力地推动了净宗念佛法门在中土的弘扬。东林莲社的净土征信于焉圆成,慧远大师遂尔被推尊为中国净土宗第一代祖师。
四、《西方发愿文》之意趣
《西方发愿文》是东林莲社纲领性文本,由刘程之秉承慧远大师的意旨而撰。《发愿文》从三世善恶因果、人世无常、轮回路险的理念契入,深刻领悟到业力凡夫懈怠放逸的习气深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若有若无。是故启建莲社,同志诸贤,互励互谏共督,净念相继,是乃关涉到净业修行之成败,其目的正在于当生往生净刹,圆成佛果。诚如《发愿文》所咏赞:“藉芙蓉于中流,荫琼柯以咏言。飘云衣于八极,泛香风以穷年。体忘安而弥穆,心超乐以自怡。临三途而缅谢,傲天宫而长辞。绍众灵以继轨,指大觉以为期。”意谓:于七宝池八功德水中藉莲华诞育法身慧命,琼树绿荫下畅咏劫外的梵音。飘云衣逍遥于八方迥远之域,穷年竟日薰沐于莲香德风。苦乐双亡而身体弥显庄敬盛美,心超越对待之乐而自怡禅悦。念佛往生横截三途(畜生饿鬼地狱)的苦报,安住净刹长辞天堂宫阙的幻乐。绍集众贤的志趣以承继佛圣之芳轨,圆成佛果乃莲友矢志的高标。
《发愿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的宗教情怀,千载之下诵之,亦回肠荡气,催人善根。流风遗韵,至今不替。《发愿文》代表着震旦国人对古印净土教的接纳与诠释。按净宗圣言量来考量,《发愿文》的纲宗意趣与净宗精髓心要是若合符节。其对往生净土后修行情态的描述与《无量寿经》的开示,无二无别。慧远大师依据净宗主要经典意趣启建莲社的纲领与行持,遂令净宗念佛法门在弘传的初始便纳入如理正法的轨道。非常之人方可行非常之事。远公大师此举之功德利益,赞莫能穷。
结语
由慧远大师倡导的东林莲社的净土征信,对华夏民族来说,乃惊天动地的大事。华夏文明中超越性意向受惠于净宗文化至深且广,并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哲学、艺术、建筑与生活方式中。后世净宗祖师大德亦仰慕效法莲社之风,结社念佛。诸如,省常大师启建净业社、宗赜禅师立莲华胜会、截流大师起三年结七念佛等,继踵接轨,绍隆莲风。在当代,结社念佛亦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莲风普扇。由此而生信发愿,成就往生者,亦不啻河沙。远公大师的德业,与法界同在。伏冀净业行人仰继远公之悲愿,信愿持名,矢志安养,与远公大师同为莲池海会之胜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