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人岩寺
祖庭动态
岩寺探秘
座像工程
影像纪录
功德芳名
善男信女
慧远大师
慧远年谱
思想研究
法师评传
生平揭秘
作品与解读
颂赞慧远
故事传说
边角史料
净土文库
净土资讯
净土宗师
净土经典
基础知识
佛教故事
佛理感悟
净土图库
远公圣像
岩寺风光
文化交流
净土活动
祖庭艺苑
佛诗
心香
征文
书画
佛教与素食
素食健康
名人与素食
素食菜谱
放生与护生
旅游山西
白人岩游
代县游
民俗游
名胜游
网上礼佛
留言板
首页
>>
法显归国后的一段经历
法显归国后的一段经历
来源:
|
作者:
徐文明
|
发布时间:
2017-12-15
|
3726
次浏览
|
分享到:
法显是早期最为著名的求法高僧,其西行经历在《佛国记》(又名《法显传》等)中有非常详细的记录,而对于其归国后的行迹,却只有寥寥数句,语焉不详,有进一步考察的必要。
据《高僧法显传》卷一:
刘法(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法显离诸师久,欲趣长安。但所营事重,遂便南下向都,就禅师出经律。法显发长安,六年到中国。停六年还,三年达青州。凡所游历,减三十国。沙河已西,迄于天竺,众僧威仪,法化之美,不可详说。窃惟诸师未得备闻,是以不顾微命,净海而还,艰难具更。幸蒙三尊威灵,危而得济。故将竹帛疏所经历,欲令贤者同其闻见。是岁甲寅。[1]
法显以东晋义熙八年(412)七月十四日于青州长广郡牢山登陆,受到长广郡太守李嶷的热情接待。后来又南下彭城,得到任兖、青二州刺史的刘义怜的尊崇,在其治下停留一冬一夏。然而法显的本意是回到阔别已久的长安,因为他非常思念在那里的师友,更重要的是要借助这一最大的佛教中心完成翻译经律的弘愿。然而对于法显这样的佛教大师,东晋朝廷是不肯轻易放其回到敌国的,另外在鸠摩罗什于弘始十五年即义熙九年(413)四月去世之后,长安佛教便开始走下坡路了。佛陀跋陀罗僧团被无故摈斥,被迫离开长安,这也使法显暂时压下了回归的念头。
对于“遂便南下向都,就禅师出经律”一句,有很多误解。据《中国佛教史》:
天竺僧人佛驮跋陀罗在义熙九年(413)春随刘裕从江陵到建康,住道场寺。法显于同年秋到京,亦住道场寺。次后二人共同翻译法显带回的梵文经典。[2]
这一说法有两个问题,一是佛陀跋陀罗到建康是在义熙十一年(415),并非九年,二是法显还都是在义熙十二年(416)夏末,二人共同译经是在是年十一月。
对此,徐文明有另外的解释:
既然罗什卒于弘始十五年(413),那么觉贤就不可能在义熙七年(411)离开长安,也不可能在义熙九年(413)至建康。其实依据史实,觉贤在义熙九年(413)与刘裕一起还都的可能性也很小。刘裕当时恐激诸葛长民为乱,轻舟潜归,在这种情况下,他是不大可能带觉贤师徒同归的。那么又何以说明《法显传》“就禅师出经律”之说呢?
《法显传》之后有一段跋文:
晋义熙十二年,岁在寿星,夏安居末,迎法显道人。既至,留共冬斋。因讲集之际,重问游历。其人恭顺,言辄依实,由是先所略者,劝令详载。显复具叙始末,自云:“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所以乘危履险,不惜此形者,盖是志有所存,专其愚直,故投命于不必全之地,以达万一之冀。”于是感叹斯人,以为古今罕有。自大教东流,未有忘身求法如显之比。然后知诚之所感,无穷否而不通;志之所奖,无功业而不成。夫成功业者,岂不由忘夫所重,重夫所忘者哉!
这段跋文“迎法显道人”一句日本镰仓古抄本作“慧远迎法显道人”,章巽认为此句表明慧远促成法显与觉贤合作译经之事,并非亲迎。郭鹏认为非亲迎之说,似与文意不符,此段跋文或为慧远之作,或为远弟子雷次宗所写。法显来京是否与慧远有关,不得其详,然义熙十二年八月七日慧远入灭,夏末之时,慧远还有没有精力顾及此事是个问题。且加上“慧远”二字,与文法不合。是故此事恐与慧远没有直接关系,亦非雷次宗所为。
从其文意来看,此跋文很可能为慧观之作。因为义熙十二年(416)冬天法显正好在道场寺与觉贤共译《摩诃僧祗律》。慧观为觉贤首徒,也是道场寺务的主持者,由他出面迎请法显是很自然的。这段跋文表明两点,一是义熙十二年(416)夏末法显始到京师,二是《法显传》有详略两个版本。
诸说多谓法显义熙九年(413)至京,是泥于略本之说。略本原作于义熙十年,大概是在刘道怜驻地京口所作。现存本实为后来详载改订之本,成于义熙十二年(416)之后,故加进了“南下向都,就禅师出经律”之句,然略本最后的“是岁甲寅”却未加改动,难怪后人受其迷惑。
此说非只此一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三谓“法显以晋义熙十二年还都,岁在寿星”,此前又引《法显记》说明诸戒本的由来,这表明僧祐是读过《法显记》的,他仍然肯定法显十二年还都,表明是明了“就禅师出经律”之始末的。
从译经之时也可看出这一说法的可靠性。觉贤来京之后,最先翻译的是法显带来的《摩诃僧祗律》,以十二年(416)十一月始,十四年(418)二月讫。如果义熙九年(413)二人都到了京师,为什么拖到三年以后才开始译经呢?依《法显传》,义熙十年(414)时就已经出经律了,那么为何诸录皆谓译事最早始于义熙十二年(416)呢?
是故《法显传》之说事出有因,不足以作为觉贤义熙九年(413)二月还京的证据。觉贤应如慧观本传所述,于义熙十一年(415)八月随刘裕还京,止道场寺。[3]
这一解释中,说觉贤于义熙十一年(415)还京,法显于次年夏末前来,这是正确的,但谓“南下向都”一句是后来加进来的,并称《法显传》略本作于京口,这是有问题的。
对于“南下向都,就禅师出经律”一句,应该作新的解释。法显自彭城、京口再都到建康,确实是渐次南下的,但下一句应分别理解,即为“西至庐山”,“就禅师出经律”。也就是说,法显是先南下到都城,但并未停留太久,即西行到庐山,就佛陀跋陀罗出经律。
因此,“南下向都”,指的是法显于义熙九年夏末首次路经京城;“就禅师出经律”,也指的是二人在庐山的首次合作译经。对此应当和二人于义熙十二年(416)在京城道场寺的再次合作分别开来。
大多数人未能如此解释,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法显曾经到过庐山,故有法显到京后一直停留到义熙十四年(418)后的误会。
据杨维中《高山仰止:法显大师的行历及其西行评述》:
从天竺、师子国归来的当年七月末,法显应兖、青州刺史刘道怜的邀请,到彭城居住,并且在彭城度过了义熙九年(公元四一叁年)的夏坐。而此年春天,天竺僧人佛陀跋陀罗与宝云一起,随刘裕从江陵到达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住于道场寺。七月底或八月初,法显南下至建康,在宝云等人的协助下,开始翻译经律。在建康,法显并且将其西行经历写了下来,这就是后来所称的《佛国记》。[4]
此说因袭了任继愈等的错误,而这一误会当始自汤用彤先生:
昔慧远奉侍道安,尝闻西域沙门言西域有佛影(按安公曾作《西游志》,盖集录游方僧人传说)。及晋义熙中,在庐山值罽宾禅师佛陀跋多罗(约于六七年顷到山),及南国律学道士(不知为何人,但似非法显。因显时尚未归来),详问其所亲见,乃立台画像(义熙八年五月立台),并刻铭于石(义熙九年九月作铭)。于是挥翰之宾,佥焉同咏(详《广弘明集》慧远《佛影铭》)。并命弟子道秉远至江东,嘱谢灵运制铭,以充刻石(见《广弘明集》。铭作于义熙九年秋冬之后,故言及法显。又铭之序中,言“庐山法师闻风而悦”,乃指远公在远方闻天竺佛教流风遗泽而悦,非闻法显言也。铭中有“承风遗则”句可证。)[5]
对此徐文明进行过评述,他指出:
这段话是有问题的。觉贤到山不可能在义熙六七年顷。或因慧远《铭》中有“及在此山值罽宾禅师、南国律学道士”之说,既然义熙八年(412)五月就立台画像,则觉贤之来山必在此前,此“南国律学道士”必不得为法显(其时未还晋土)。其实这是对慧远铭文的误解。义熙八年五月只是立台,并未画像。慧远“遇西域沙门,辄飡游方之说,故知有佛影,而传者尚未晓然。及在此山,值罽宾禅师、南国律学道士,与昔闻既同,并是其人游历所经,因其详问,乃多有先徵然后验”,也就是说,慧远过去只是从西域沙门那里听说过佛影,但讲说者也是得自传闻,并非亲历,故对其详情也“未晓然”,只是在觉贤等亲睹佛影者来山之后,才具悉其状,始“图而铭焉”。
据远《铭》,图铭之时是在义熙九年(413)九月三日,故立台与画像并非同时。这个细节非常重要,立台之时觉贤未至,图(画像)铭之时始至,故与前说无违。汤先生正是由于忽视了这一细节,才会得出觉贤早至及南国道士非法显的结论。其实谢灵运《佛影铭》说得非常清楚,这个“南国律学道士”就是法显。谢《铭》谓“法显道人至自祇洹,具说佛影,偏为灵奇,幽岩嵌壁,若有存形,容仪端庄,相好具足,莫知始终,常自湛然。庐山法师,闻风而悦。于是随喜幽室,即考空岩,北枕峻岭,南映滮涧。摹拟遗量,寄托青彩”,说得再明确不过了,正是因为听到了法显“具说佛影”,慧远才“闻风而悦”,“图而铭焉”。所谓慧远“闻天竺佛教流风遗泽而悦,非闻法显所言”是站不住脚的,不闻法显之言,慧远何以得知天竺佛教之流风遗则?如果不是指佛影的具体相状,只是普通的流风遗则,慧远早已从他人得之,为何不早加图铭呢?谢《铭》言“曾是望僧,拥诚俟对。承风遗则,旷若有槩。敬图遗踪,?凿峻峰”,与前言一致,是说由于法显这样的“望僧”诚恳地回答了慧远关于佛影的询问,是以慧远得以“承风遗则”,“敬图遗踪”。如果此事和法显毫无关系,那就是谢灵运在编故事了,而谢当时可能并未见过法显,他的消息来源则是慧远弟子道秉。[6]
因此法显听说觉贤等人到了庐山之后,便西上就之。尽快将带来的经律,特别是律典翻译出来,这是法显最大的心愿,因为当时他已经年过古稀,必须与时间赛跑。但他知道,单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这一使命的,觉贤是罽宾来的一代高僧,门下人才济济,特别是其中有宝云这样的求法故交、语言天才,慧远僧团又是南方最大的佛教僧团,拥有很多僧俗人才。慧远、觉贤两大僧团汇合于庐山,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翻译经典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法显闻风而行,这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慧远、觉贤、法显三人相聚于庐山,一是中国佛教领袖,一是西来印度佛教大师,一是最为著名的东土求法高僧,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件难得的盛事,值得大书特书。三人的合作,一个成果是二人帮助慧远在庐山再现了印度那竭国石室的佛影,达成了慧远多年的心愿;其二是完成了《达摩多罗禅经》的翻译,虽然这部经的翻译在慧远和慧观的经序中未提法显的作用,但法显是参与此事的;其三是《杂心论》十三卷的翻译,这是法显从印度带来的原本,由于是经译本久佚,无从得知其确切翻译年代,但从情理上论,译于庐山是合理的解释。
据《出三藏记集》卷十四觉贤传:
先是庐山释慧远。久服其风。乃遣使入关致书祈请。后闻其被斥。乃致书与姚主,解其摈事。欲迎出禅法。顷之佛贤至庐山,远公相见欣然,倾盖若旧。自夏迄冬,译出禅数诸经。佛贤志在游化,居无求安。以义熙八年。遂适荆州。[7]
如此觉贤到庐山后,曾译出“禅数诸经”,而现存记录中只提到他在此间译出的《达摩多罗禅经》,《杂心论》也是达摩多罗的作品,属于毗昙(数)类的经典。觉贤对此当然也是十分重视的,译出是论是合乎情理的。僧祐、慧皎皆谓觉贤与法显在京城译出是论,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觉贤和法显曾在庐山相遇过。
非常可惜的是,觉贤在庐山停留时间不长,这究竟是由于觉贤“志在游化,居无求安”,还是另有原因,不得其详。也有可能觉贤还存在着重回长安的幻想,希望经过慧远的出面调解后能够得到秦主和关中众僧的迎请,是故西到荆州,但他的这一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法显并未跟从觉贤西行,这是由于慧远的挽留,还是别有缘由,不得而知。从情理上讲,法显更有重回长安的理由,但或许顾虑长安佛教界的形势已然今非昔比,他最终留了下来。在庐山,他撰写了《佛国记》的初稿或略本,这或许正是他留在庐山的主要原因。义熙十年(414)时法显正在庐山,因此这里才是他写《佛国记》的地方,既不是京口,也不是建康。
法显在庐山一直停留到义熙十二年(416)夏安居末,其时他受到觉贤和慧观的迎请,重回京城,并且与觉贤、慧观、宝云等合作,翻译了《摩诃僧祇律》、《大般泥洹经》等重要经典。
法显于义熙九年(413)至十二年在庐山停留三年多,并在此写出了他最重要的著作《佛国记》,这段经历自古以来几乎无人论及。今重提此事,希望有更多的人进行研究,使法显归国后的经历更加清楚和完整。(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教授)
------------------------------------------------------
[1] 大正藏51册,866页中。
[2]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595、59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3] 徐文明《中土前期禅学思想史》60、61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 《澳门佛教》第二十五期。
[5]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246页,中华书局1983年。
[6] 徐文明《中土前期禅学思想史》62、63页。
[7] 大正藏55册,103页下、104页上。
山西临汾法显学术座谈会论文集
上一篇:
“法显登庐山说之质疑......
下一篇:
法显登庐山说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