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人岩寺
祖庭动态
岩寺探秘
座像工程
影像纪录
功德芳名
善男信女
慧远大师
慧远年谱
思想研究
法师评传
生平揭秘
作品与解读
颂赞慧远
故事传说
边角史料
净土文库
净土资讯
净土宗师
净土经典
基础知识
佛教故事
佛理感悟
净土图库
远公圣像
岩寺风光
文化交流
净土活动
祖庭艺苑
佛诗
心香
征文
书画
佛教与素食
素食健康
名人与素食
素食菜谱
放生与护生
旅游山西
白人岩游
代县游
民俗游
名胜游
网上礼佛
留言板
首页
>>
慧远法师的念佛三昧思想
慧远法师的念佛三昧思想
来源:
|
作者:
张敬川
|
发布时间:
2018-06-15
|
3379
次浏览
|
分享到:
慧远法师(以下简称远公)与鸠摩罗什大师关于“念佛三昧”的对话可以看做是最早的净土教理问答。二师从各自的佛学立场出发,就见佛、佛身、净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讨论又引出了一系列与思想史相关的佛教义理问题,这些问题便成为晋宋佛教思潮转变的重要动因。
在给鸠摩罗什大师的信中,远公问云:“若佛同梦中之所见,则是我相之所瞩想相。专则成定,定则见佛。所见之佛,不自外来,我亦不往。”多数学者据此而认为远公将念佛三昧之原理等同于梦,所见之佛当如梦中所见之相,并非真实。如日本学者望月信亨《中国净土教理史》中所云:“慧远以梦是虚妄,喻之定中所见之佛亦是虚妄。”这实际是对远公思想的一种误读。事实上,远公之所以向什公(鸠摩罗什大师)询问念佛三昧之事,其直接原因就是对《般舟三昧经》中以梦喻来形容见佛的疑惑。“梦”是《般若经》中经常用的譬喻,其主要所表达的是空的思想,即一切法虚妄不实。远公长期研读《般若经》,对梦喻的象征意义非常敏感。正如问中所提出的逻辑,若佛同梦中之所见,则必是虚妄,是“想相”之结果。
但问题在于,远公究竟是肯定梦喻还是否定梦喻?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所见之佛是外感之佛还是内心禅观中所现的像?远公在向什公的提问中,明确区别了忆想见佛与念佛三昧见佛。前者所见是自心观想的像,而后者则是西方净土乃至十方佛土的佛身。远公认为般舟三昧所见之佛不是自心忆想的佛像,而是净土世界的佛身。在给什公的信中他说道:“然则成会之表,不专在内,不得令同于梦明矣。”所谓“成会之表”就是指见佛闻法。远公认为不能将见佛等同于做梦,因为梦是内心的感觉,而见佛则有两种,一种是内在的,通过想相而见佛。另一种于外在的,即与外在之佛相感应。远公认为念佛三昧见佛属于“不专在内”的情况。他所疑滞的是为什么《般舟三昧经》中要用梦来譬喻定中见佛。而在远公看来,既然所见之佛是净土之真佛,就不应该用梦来作譬喻,因为梦中所见都是虚假的。因此,远公与鸠摩罗什大师之间的讨论看似围绕通过“念佛三昧”禅法而见佛来展开的,但其中更为关键的教理争论,则在于所见之佛的假、实问题。
但有意思的是,《般舟三昧经》中的梦喻本身不是关于假、实问题的,而是关于“见”之远近的,即此方世界可以见到他方世界的佛,正如在梦中可以见到远方的事物那样。作为一位佛学大师,远公不可能读不懂经文的这层用意,既然如此,那么这种有意的“误读”就具有了极强的思想史价值。以梦喻空本是般若学的基本理路,因此,远公的这种“误读”其实是自觉地要把问题引向般若性空与佛身妙有的“矛盾”。佛身与净土显然是“有”,这种“有”与“空”究竟是什么关系?在性空之学外,佛教是否还应该有另一套言说“有”的教理体系?
鸠摩罗什大师是意识到远公的疑问所指,但出于自身的佛学立场,他没有顺着远公的方向介绍法身、佛性、涅槃等思想,而是想将远公拉回到中观学的义理内,用缘起来诠释佛身与净土的空、有问题。佛身的“有”并不意味着一种实体性的存在,而是一种缘起性,即佛身作为一种缘,是众生心识的所缘,如果没有众生的心识,佛身也不会独存。与作为有为法的所缘不同,佛身是常住不变的。这种常住性不代表佛身的实体性,仅仅意味着其始终显现于众生的心识中,而这种恒常的显现一方面与佛在因地的愿力有关,一方面与众生的修行相应。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凡是见佛身者,都可以获得修证上的保障。
鸠摩罗什大师云:“如说行见诸佛身,不应独以虚妄也。若虚妄者,悉应虚妄。若不虚妄,皆不虚妄。所以者何?普令众生,各得其利,种诸善根故。如《般舟经》中见佛者能生善根,成阿罗汉,阿惟越致。是故当知,如来之身,无非是实。”可见,佛身的空、有可以从体用两个方面来解读,就体而言,佛身是无自性、是空。但从用的角度来说,则可以说佛身是“实有”的,空与有之间是不二的关系。
鸠摩罗什大师的回答在教理上不可谓不圆满,但若从佛教思想史的视角来看,却显得有些保守,不愿意抛开般若学,从“有”的角度去诠释佛身、净土、涅槃的内涵,而这恰恰是晋宋之际中土佛教义学所最为关注的问题。事实上,佛教思想在印度的发展就有了从“空”到“有”的转变。这种发展并不意味着两种思想体系本身有高下之别,而在于性空之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对空性的误读。在印度这表现为一部分中观末流的顽空见,而在中土则出现了被僧肇所指摘为“偏而不即”的般若学。这种误读将会导致对佛果的虚无主义解读,从而导致修证信心的彻底丧失。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必然需要从“有”的角度重新进行教理的安立。这在印度表现为如来藏思想的出现,而在中土则以远公所提出的法性、法身等概念为代表。
远公意识到了佛教义学应有的转变方向,但却未对这种新的转向进行教理的建构,所作出的贡献是提出新的佛教义学在面对传统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没有在鸠摩罗什大师那里获得期许的答案,但却激发了中土义学僧人的思考,涅槃佛性思想正是在这种思考与探索中慢慢开显出来的。
上一篇:
慧远与庐山文化的发展
下一篇:
慧远大师对净土法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