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氏要览》、《翻译名义集》、《出三藏集记》、《佛祖统纪》、《历代三宝纪》、《释氏稽古略》、《开元释教录》以及各类史书,考订慧持大师的生平事迹,以求铭记于怀。
关键词:慧持大师;生平;考证
作者陈秀兰,西南科技大学文学院教授,通信地址:四川,绵阳,西南科技大学文学院;邮编:621010。何则因,成都医学院思政部副教授,通信地址:四川,成都,成都医学院思政部;邮编:610083。
峨眉山的佛教已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许多大德高僧都曾在此弘扬佛法,对峨眉山的佛教文化作出了贡献。其中,慧持大师是最早来到峨眉山传法、并有很大影响的东晋僧人,习修净土。作为峨眉山佛教的开山祖师,对于他的生平行迹却没有人加以考证。笔者不揣浅陋,依据历代佛教文献和各类史书,粗略地考订出慧持大师的行迹,以求铭记于怀,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晋成帝咸康三年(337),慧持1岁。本姓贾,雁门郡娄烦县人(今山西省原平县大芳乡茹岳村人),世代是显贵的豪门世族。
晋穆帝永和六年(350),慧持14岁。学习儒家经典,接受能力特别强,一天所学习的内容相当于别人十天所学习的内容,才思敏捷,擅长文史。
晋穆帝永和十年(354),慧持18岁。出家为僧,与兄长慧远一起师事道安,学习佛教义理,跟随道安左右。
晋废帝海西公太和元年(366),慧持30岁。住在荆州的法师竺法汰患病,道安派慧远到荆州探访,慧持同行,居住荆州上明寺。
晋孝武帝太元二年(377),慧持4l岁。慧持、慧远跟随道安法师返回襄阳。
晋孝武帝太元三年(378),慧持42岁。慧持跟随慧远法师到庐山,住龙泉精舍。
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慧持48岁。桓伊为慧远建造东林寺,慧持随慧远住东林寺。
晋武帝太元末年(396),慧持60岁。慧持陪同姑姑道仪到京都,住京师东安寺。
晋安帝隆安元年(397),慧持6l岁。慧持与罽宾国沙门僧伽提婆等人重译《中阿含经》六十卷。
译出《中阿含经》之后,慧持仍然回到庐山。不久,豫章太守范宁请慧持讲解《法华经》和《毗昙经),许多听众不远千里而来。当时的社会名流认为慧持法师与慧远法师不相上下。译经大师鸠摩罗什对慧持法师也非常钦佩,致信问候,成为好友。
晋安帝隆安三年(399),慧持63岁。慧持告别慧远法师,前往四川弘法。慧远苦苦挽留,但慧持执意离去。
慧持入蜀,路经荆州,刺史殷仲堪礼遇甚厚。当时,桓玄也在荆州。两人挽留慧持大师住于荆州,但慧持大师执意入蜀。
慧持到达成都之后,住龙渊寺,弘扬佛法,四方向慕,益州刺史毛璩以及蜀地僧人慧岩、僧恭极为推重,时人呼升持堂者为“登龙门”。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谯纵兵变,攻杀益州刺史毛璩,益州宿旧惠岩等随之被杀,一州纷扰。慧持(69岁)避难陴县中寺。不久,蜀乱平息,慧持仍回龙渊寺,讲说斋忏。
晋安帝义熙八年(412),慧持于龙渊寺圆寂,享年76岁。
参考文献:
《慧远大师籍贯考》,张育英,《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3期。
《慧远研究三题》,张育英,《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2期。
《高僧传》,梁慧皎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册,大藏出版株式会社[下同1。
《释氏稽古略》,元觉岸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册。
《乐邦遗稿》,宋宗晓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七册。
《后出(中阿含经)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册。
《释氏要览》,宋道诚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四册。
《庐山记》,宋陈舜俞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一册。
《净土往生传》,宋戒珠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一册。
《出三藏集记》,梁僧佑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五册。
《北山录》,唐神清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二册。
《大唐内典录》,唐道宣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五册。
《古今译经图纪》,唐靖迈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五册。
《开元释教录》,唐智升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五册。
《佛祖统纪》,宋志盘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册。
《历代三宝记》,隋费长房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册。
《比丘尼传》,梁宝唱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册。
《翻译名义集》,宋法云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四册。
《乐邦文类》,宋宗晓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七册。
《晋书》,唐房玄龄等,中华书局,1974年。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校,中华书局,1965年。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四库全书》本。
《蜀中广记》,明曹学佺,商务印书馆,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