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人岩寺
祖庭动态
岩寺探秘
座像工程
影像纪录
功德芳名
善男信女
慧远大师
慧远年谱
思想研究
法师评传
生平揭秘
作品与解读
颂赞慧远
故事传说
边角史料
净土文库
净土资讯
净土宗师
净土经典
基础知识
佛教故事
佛理感悟
净土图库
远公圣像
岩寺风光
文化交流
净土活动
祖庭艺苑
佛诗
心香
征文
书画
佛教与素食
素食健康
名人与素食
素食菜谱
放生与护生
旅游山西
白人岩游
代县游
民俗游
名胜游
网上礼佛
留言板
首页
>>
法显与庐山慧远——以《法显传》为中心
法显与庐山慧远——以《法显传》为中心
来源:
《佛学研究》 2011年00期
|
作者:
李辉
|
发布时间:
2018-06-02
|
4364
次浏览
|
分享到:
东晋时,平阳(今山西临汾)沙门法显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远游天竺,历经万险,不惜身命,携经而归,此壮举在中国佛教史上亦应占有一席重要地位。法显回国后,“竹帛疏其所经历,欲令贤者同其闻见”,自记游历天竺之经过,即今之《法显传》。《法显传》之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一部佛教徒的自传,更在于它忠实地记载了一千多年前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历史、地理、宗教情况,其史料价值之大无庸置疑。故从它成书不久,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较早引用《法显传》的学者是鄜道元。《水经·河水注》中多处引用《法显传》,而此二书成书时间之距不过百年。史称“道元好学历览奇书”(1),可见《法显传》从成书后,即受到人们的重视。后世的中外诸大家都对它产生极大兴趣,亦有多家校注(2)。而《法显传》是一部流传时间长,版本复杂,内容广泛的书,涉及中西地理、历史、宗教、语言诸方面的问题,研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法显传》研究虽然已相当丰富,但尚有许多疑难问题,悬而未决。例如法显归国之时间,法显与庐山之关系等。本文即以此为中心,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进一步讨论。
一、问题的提出
《法显传》文末有一段跋,讲述法显回国后,“晋义熙十二年,岁在寿星,夏安居末,迎法显道人。既至,留共冬斋。因讲集之际,重问游历。”其中“迎法显道人”一句,各种版本均未有迎法显者,仅日本镰仓初期的一个写本作“
慧远
迎法显道人”,而章巽即以此为据,补作“
慧远
迎法显道人”(3)。
法显当日携经像回国,于佛教界影响较大。
慧远
虽“影不出山,迹不入俗”,但他一直关注当时佛教发展及佛学流向,确有可能将法显迎至庐山。并且
慧远
与同在道场寺译经的觉贤(即佛驮跋陀罗)关系密切(4)。但是细究此事,还是有不少疑问的。首先日本镰仓时期之写本,于其它版本相比,并不是一个更早之本。而且所有版本之中,独此本有“
慧远
”二字,即据此而改,过于草率。其次,迎法显时,值义熙十二年(416)夏安居末,即至少是八月之事。而关于
慧远
卒年,有义熙十二年八月六日及义熙十三年(417)八月六日之说,如果
慧远
于义熙十二年八月六日即死,那么迎法显之人就不大会是
慧远
。因此,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弄清
慧远
的卒年。
二、有关
慧远
卒年
有关
慧远
的卒年,学界多数根据《高僧传》、《出三藏记集》等记载,认为
慧远
卒于义熙十二年(416)八月六日,得年八十三,几本佛学辞典,例如《佛光大词典》、《中华佛教百科全书》都执此说。也有不同看法:汤用彤以《广弘明集》载谢灵运《远法师诔》,
慧远
卒于义熙十三年(417),年八十四,故云“二说末知孰是”(5)。许理和倾向于卒于义熙十三年(417)(6)。而近年罗国威从《佛祖统纪》中找到一篇谢灵运佚文《庐山法师碑》,此碑记载
慧远
“春秋八十三”,故认为
慧远
确卒于义熙十二年(7)。谢灵运《庐山法师碑》作于元熙二年(420),此碑并不是最早之碑,故其说服力并不强。而《庐山记》中有几条重要线索,前人未揭,但更可说明问题。为方便叙述,将各种材料罗列如下:
《世说新语》“殷荆州曾问远公”条,引张野《远法师铭》,谓“年八十三而终”。
《广弘明集》卷二三载谢灵运《庐山
慧远
法师诔》谓:“春秋八十有四,义熙十三年秋八月六日薨。”(8)
《佛祖统纪》卷二六载谢灵运《庐山法师碑》叙“春秋八十三”(9)。
《出三藏记集》卷一五《
慧远
法师传第三》云:“义熙末卒于庐山精舍,春秋八十有三。”
《高僧传》卷三《
慧远
传》记载:“以晋义熙十二年八月初动散。至六日困笃春秋·八十三矣。”
《庐山记》卷三《社主
慧远
法师传》载:“晋义熙十二年岁次丙辰八月初六日顺寂,春秋八十三。”(10)
《庐山记》卷一谓:“远公初谥辩觉,升元三年,谥正觉大师。兴国三年,谥圆悟大师,仍名其坟曰凝寂之塔。塔在二林之间。其旁二杉:一在高处,围二十七尺;一稍在下,围二十尺。远公以晋义熙十二年卒,葬此山。”(11)
对以上材料分析如下:
第一,谢灵运《庐山法师碑》
《佛祖统纪》所载谢灵运《庐山法师碑》作于元熙二年(420)二月,此碑必不是僧传所载“谢灵运为造碑文,铭其遗德”(12)之碑,而是其后重立之碑。而谢灵运为
慧远
所作之“铭”,依赖宋人,我们尚能睹其真面目。笔者自续藏经中,检索到了此篇铭文。
第二,张野《远法师铭(序)》。
张野作《铭》,《出三藏记集》及《高僧传》并不载其事。而宋志磐《佛祖统纪》有记载:“谢灵运立碑以铭遗德,张野作序自称门人。”(13)是故,《世说新语》所引乃张野所作《序》也,而非铭。张野卒于义熙十四年(418)(14),故张野之《序》不应晚于义熙十四年,此据
慧远
死去仅二三年,较为可靠。
第三,《庐山记》中所叙
慧远
卒年。
陈舜俞《庐山记》卷五云:“《
慧远
法师碑铭》谢灵运撰,张野序(无立名年月)(15)”。故此碑正是最早所立之碑。
陈舜俞,字令举,湖州乌程人,《宋史》卷三三一有传。《庐山记》书前有李常《序》,其《序》云:熙宁五年,嘉禾陈令举舜俞谪官山前。酷嗜游览。以六十日之力,尽南北高深之胜。昼行山间,援毫折简,旁钞四诘,小大弗择。夜则发书攻之·碑刻诗什,莫不毕载。(16)
由此可知,《庐山记》是北宋陈舜俞被贬官,而亲上庐山,经六十日,遍寻金石碑刻而成。此书四库馆臣赞曰:“北宋地志传世者稀,此书考据精核,尤非后来庐山纪胜诸书所及。”(是故,《
慧远
法师碑铭》定其所亲见,所言“晋义熙十二年岁次丙辰八月初六日顺寂。春秋八十三。”必不谬也。
又《法显传》文末之跋语,谓“晋义熙十二年矣,岁在寿星。夏安居末迎法显道人。既至,留共冬斋。因讲集之余重问游历。”如果是
慧远
迎法显,应上庐山。而“既至,留共冬斋。因讲集之余重问游历。”一句来看,似在道场寺过冬译经。再次,若是
慧远
所迎,作跋语之人必为
慧远
弟子,怎可以直呼老师之名讳?此显然为后人所增入。
三、有关法显回国之年
《法显传》中“
慧远
迎法显”一事,虽为后人所窜入。然法显归国后的确造访过庐山。何以知之?
慧远
曾于义熙八年(412)五月建佛影台,并亲作《佛影铭》。其文曰:
遇西域沙门,辄餐游方之说。故知有佛影,而传者尚未晓然。及在此山,值罽宾禅师、南国律学道士,与昔闻既同。并是其人游历所经,因其详问,乃多先征。然后验神道无方,触像而寄,百虑所会,非一时之感。(17)
从此段记述,可知
慧远
建佛影台正是在庐山上与“罽宾禅师、南国律学道士”交谈,“并是其人游历所经,因其详问”,故建佛影台。罽宾禅师,许理和等认为是指佛驮跋陀。(18)对于“南国律学道人”是指谁,许理和则说:“这位律师究竟是何人,现已不可知;但不可能是法显,他于公元413年才回来,也未听过他曾拜访庐山。”而谢灵运留下一篇《佛影铭序》,其《序》曰:
法显道人至自祇洹,具说佛影。偏为灵奇,幽岩嵁壁,若有存形。容仪端庄,相好具足。莫知始终,常自湛然。庐山法师闻风而悦。于是随喜幽室,即考空岩。北枕峻岭,南映彪涧。摹拟遗量,寄托青采。岂唯象形也笃,故亦传心者极矣。道秉道人远宣意旨,命余制铭,以充刊刻。
慧远
自作《佛影铭》,又派弟子道秉“远宣意旨”,谢灵运应命而作《序》,并于次年九月刻之于石(19)。从谢灵运的《序》,我们知道“具说佛影”的正是法显道人。(20)《法显传》记载,法显至那竭国,“有石室,搏山西南向,佛留影此中。”法显曾亲瞻佛影,此为事实。而
慧远
于义熙八年(412)五月岁在壬子建佛影台,此时,法显有没有从青州上岸?
有关法显归国时间的讨论,汤用彤等人认为是在义熙八年(412)(21)。而从《法显传》中可确知法显登岸青州是在七月(22)。如果义熙八年回国之说不谬,则
慧远
作台之时,法显尚在茫茫大海之中航行,此“南国律学道士”断然不会是法显。但谢灵运之《序》明明白白地说“法显道人至自祇洹,具说佛影,偏为灵奇。”两者所言必有一误。事实上,法显回归日期尚有讨论之余地。
《法显传》文末云:“法显发长安六年到中印国,停经六年,还经三年,达青州。”法显于弘始元年(399)发长安,此并为学界认可(23),而对于回国之时间,汤用彤、岑仲勉、许理和等人均认为是义熙八年的七月。事实真的如此吗?检《法显传》,法显在印度停留的时间只有五年,非《法显传》文末所云六年。
为明辨此事,依《法显传》,将法显西行时间表列出如下:
弘始元年(399),发自长安。(应在春季)
本年(399),至干归国夏坐。
弘始二年(400),留张掖夏坐。
弘始三年(401),于摩国安居。
弘始四年(402),乌苌国夏坐。
弘始五年(403),罗夷国夏坐。
弘始六年(404),僧伽施国龙精舍夏坐。
住摩竭提国巴连弗邑三年写经。
多摩梨帝国住二年,写经及画像。
由海道回国,经师子国,住此二年。(到师子国之时是在冬初)
自师子国坐船,经九十多日到耶婆提国,在此停五个月左右,以四月十六日出发,于七月十四日之前在青州上岸。(以此推,从师子国出发之时,大约在前一年之八九月间。)
据以上材料,法显从长安出发,经六年,即六次夏坐,即到达中天竺。而法显住摩竭提国巴连弗邑三年,多摩梨帝国住二年,实在印度停留了五年,而非六年。法显到师子国时在冬初,从师子国出发时是在第三年之八九月间,知法显在此停留并非整二年,而《法显传》中云“法显住此二年”,故可知,此二年并非实数。以此推知,所谓的“法显发长安六年到中印国,停经六年,还经三年,达青州”其时间计算必不是实数,若照实数,必至多算。因此以“六年到印度,停经五年,还经三年”来算,减去重复计算的一年,法显应在义熙六年(410)七月便从青州上岸。法显到青州后,留青州一冬一夏,应于义熙七年(411)夏坐后离开青州南下(24)。故义熙八年五月之前,法显是有时间上庐山的。因此,
慧远
《佛影铭》中之“南国律师道人”必指法显。联系上文,日本镰仓抄本之抄书者可能也是因为看到了谢灵运《佛影铭序》,认为法显造访过庐山,故看到“晋义熙十二年,岁在寿星,夏安居末,迎法显道人。”就认为是
慧远
迎法显,故至错误。
四、法显与佛驮跋陀
义熙十二年夏安居末,法显受檀越之请,去了道场寺。此亦有材料可以证实。《出三藏记集》卷三云:“摩诃僧祇者,言大众也。沙门释法显游西域,于摩竭提巴连弗邑阿育王塔天王精舍写得梵本,赍还京都。以晋义熙十二年,岁次寿星,十一月,共天竺禅师佛驮跋陀于道场寺译出,至十四年二月末乃讫。”(25)是以,法显义熙十二年十一月之时已在道场寺,此与《法显传》文末之跋语亦相合。
法显在道场寺之合作者是天竺禅师佛驮跋陀。佛驮跋陀亦称佛驮跋陀罗,汉名觉贤或佛贤,传在《出三藏记集》卷十四及《高僧传》卷二。佛驮跋陀,北天竺人,与
慧远
关系亦相当密切。佛驮跋陀先在长安受众僧排挤,遂南下投奔庐山。《出三藏记集》记载:“先是庐山释
慧远
久服其风,乃遣使入关致书祈请。后闻其被斥,乃书与姚主解其摈事,欲迎出禅法。顷之,佛贤至庐山,远公相见欣然,倾盖若旧。自夏迄冬,译出禅数诸经”(26)。佛驮跋陀于义熙八年离开庐山,至荆州(27)。是知义熙七年至义熙八年之中,佛驮跋陀亦在庐山之上。故
慧远
《佛影铭》中的“罽宾禅师”“南国律学道士”应分别是佛驮跋陀与法显。佛驮跋陀和法显应在庐山上相识。法显去道场寺,恐怕也是佛驮跋陀之介绍。
小结
本文经过以上论述,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结论一,《法显传》中文末跋文“迎法显道人”,必不是
慧远
。其理由如下:第一,
慧远
应卒于义熙十二年(416)八月六日,《法显传》中,“迎法显道人”时为义熙十二年之夏坐末,于时间上不合。第二,如果是
慧远
迎法显,应在庐山“留共冬斋”。而义熙十二年十一月,法显是在道场寺译经,此已为前文所证。第三,若是
慧远
所迎,作跋语之人必为
慧远
弟子,怎可以直呼老师之名讳?此显然为后人所增入。结论二,法显回国后,曾于义熙八年前后到过庐山。此由以下可以明证:第一,义熙八年(412)五月,
慧远
在庐山造“佛影台”,并作《佛影铭》,并请谢灵运作《序》。从谢《序》明白地提到,具说佛影的正是法显。第二,法显归国之年不在义熙八年七月,而是在义熙六年(410)七月就已从青州上岸,于时间上是相合的。
(1)魏收:《魏书》卷89《鄜道元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1926页。
(2)岑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是书最初由商务印书馆1934年出版,后收入氏著《中外史地考证》(外一种)下册,中华书局,2004年。),岑仲勉熟悉中西交通,对书中地名考证甚为详备。事实上,岑书仅可算是法显西行之年谱,而非一校注本。丁谦《晋释法显佛国记地理考证》、李光廷《汉西域图考》卷七《节录晋释法显佛国记》。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有一节《法显之行程》揭法显西游之目的、同行之人物、及道途之艰辛。(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57-260页。)日足立喜六(日)《法显传考证》(何健民、张小柳译,国立编译馆,1937年。)足立氏书以北宋元丰三年(1080)福州东禅寺的刻本和北宋政和二年(1112)福州开元寺的刻本为底本,校以日本滋贺县石山寺藏写本及高丽藏本。章巽《法显传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中华书局又于2008年出版了该本的修订本。此次修订应该说未作大的改动,仅吸收了近年来的一些成果,于书后增加了十个补注)。郭鹏《佛国记注译》(长春出版社,1995年),吴玉贵《佛国记》(佛光出版社,1996年)。朱东润先生也作过一个标点本(朱东润:《八代传叙文学述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218-248页)。另外有关《法显传》之研究史可参考察团王邦维:《法显与<法显传>:研究史的考察》,载《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4期;吴平:《编篡〈法显传〉研究文献集成的设想》,引自互联网络:原文地址
http://bbs.fjnet.com/thread-151341-1-1.html
。
(3)章巽《<法显传>校注》出一注:“
慧远
”二字唯镰本独有,今据补。按:镰本所保留此二字甚可贵,盖由此可知迎法显入道场寺,乃出于
慧远
。见章巽《<法显传>校注》第180页。
(4)参见《高僧传》卷二《晋京师道场寺佛驮跋陀罗传》,中华书局,1992年,第69-73页。
(5)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230页。
(6)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李四龙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53页。
(7)罗国威:《新发现的谢灵运佚文及述祖德诗佚注》,《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8)《大正藏》第52册,第267页。
(9)《大正藏》第49册,第270页。
(10)《大正藏》第51册,第1039页。
(11)《庐山记》卷一,《大正藏》第51册,第1029页。
(12)《高僧传》卷六《晋庐山释
慧远
》,中华书局,1992年,第222页。
(13)《佛祖统纪》卷二六,《大正藏》第49册,第263页。
(14)《佛祖统纪》卷二六,《大正藏》第49册,第268页。
(15)《大正藏》第51册,第1048页。
(16)《大正藏》第51册,第1024页。
(17)《广弘明集》卷一五,《大正藏》第52册,第198页。
(18)例如许理和说:“所谓“罽宾禅师”除了佛陀跋罗之外,不可能再是其他人。”参见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李四龙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1页。
(19)《广弘明集》卷15载:“晋义熙八年岁在壬子五月一日,共立此台,拟像本山,因即以寄诚,虽成由人匠而功无所加。至于岁次星纪赤奋若,贞于太阴之墟,九月三日乃详捡别记。铭之于石。”《大正藏》第52册,第198页。
(20)岑仲勉认为南国律学道士或指宝云一辈,而谢灵运之作,是牵涉附会。见岑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中外史地考证(外一种)》下,第846页。此说尚须一辨。与法显同行的十一人中,只有法显、慧景、慧达、道整四人去过那揭国,亲至佛影处。其中,慧景病死于过雪山途中,道整留在天竺,而慧达从弗楼沙国返回。至于宝云至佛钵处即回国,并未亲到佛影处。
(21)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260页。
(22)《法显传》记载法显从青州上岸,得两猎人,云“明当七月十五日,欲取挑腊佛”。故其上岸时间应在七月十三、四日。
(23)可参考章巽《法显传校注》第2页。
(24)据汤用彤研究,法显南下曾在彭城滞留过。(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260页。)以此,法显南下,并非径至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而是多有停留。
(25)《出三藏记集》卷三,中华书局,1995年,第119页。
(26)《出三藏记集》卷一四,第542页。
(27)《出三藏记集》卷一四记载:“以义熙八年,遂适荆州。”见第542页。
上一篇:
朗公祖师与黄梅佛寺
下一篇:
陶渊明与慧远及《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