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远公话》产生于唐代,是现存最早的话本之一。其宋开宝五年(972)写本,千百年来默默埋藏在敦煌,直至二十世纪初,随着藏经洞的开启,才大白于天下。《庐山远公话》的发现带来的兴奋是非同寻常的,刘铭恕先生说:“此为远公古传,说者谓如《庐山莲宗宝鉴》所指《庐山成道记》伪簒
慧远神变等事,向来以其必非出自古记,但今以本卷证之,知远公七狂中所谓:出庐放浪白庄三十年,不应晋帝之召,为崔相公家奴,臂有肉钏等神变故事,并早已脍炙人口,宁得谓为晚出。抑考此远公传,以体近小说,命名为‘话’,亦犹李娃小说之命名为‘一枝花话’,此亦考证小说史者之宝贵资料。”?流行于元代的《庐山成道记》故事和繁荣于宋代的“说话”艺术,都因此话本的发现而得溯其源,在这个意义上,《庐山远公话》解决了中国小说史上长期悬而不决的一些问题。不仅如此,从这部话本中,还可以找到更多的因缘之扣,它们不仅关涉到话本和后世文学的传承关系,还揭示着话本本身的文学渊源。带着这个目的来读《庐山远公话》,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俗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
一
虽然在草创时期,《庐山远公话》已是典型的话本,曲折的情节,丰富的内容,都为了讲述的目的,结撰为一个生动的故事。故事为佛教题材,有宣传佛教教义的目的,因此,《庐山远公话》的第一大因缘,是与佛教有关。佛教的思想和情感,渗透在话本的内容和形式之间,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讲述成道历程,这是故事的第一主题远公的成道历程,是在“修行——得果”、“欠债——偿债”、“受记——往生”这样典型的佛学框架中进行的。话本讲述了庐山远公从出家到得道的曲折历程。其中最重要的磨难,是远公因前生为保见,欠下宿债,今生为奴来偿还事。佛教的今生须偿宿世债的思想,在此化作故事的结撰方式,成为《庐山远公话》的主要情节。
(二)念经感应,这是故事的主要线索。
慧远带着一部《大涅槃经》往庐山修道,念《涅槃经》而感得山神为造寺,又因讲此经不能悟众而誓作经疏;后此疏抄被徒孙道安带去东都开讲
慧远被贼人白庄掳去,不忘念经,感得阿閦如来受记;
慧远念经引得白庄厌恶,被卖于东都崔相公处;又因他念经,为崔相公所异,成为崔相公亲随;崔相公在福光寺听道安讲经,在他的帮助下,
慧远入寺听经,和道安就《涅槃经》义难问辩争,由此揭开身份,解脱宿债,惊动天子,供养大内,功成身退,应阿閦如来前约,回归庐山,证得大道、故事情节在
慧远一次次念经中展开。念经感应是一种重要的佛教思想,但在《庐山远公话》中,它更是话本结撰中不可或缺的线索,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力量。(三)师徒斗法,这是故事的第二主题。它套在远公成道历程的总体框架之中,与第一主题相呼相成而不杂乱。和师徒斗法的主题相对应,是故事的次要线索:一部《涅槃经疏钞》的来龙去脉。《涅槃经疏钞》是
慧远为“卒牾众生”?(刚刚开悟的听法人)能听懂深奥的《涅槃经》所制,被徒孙道安带去东都开讲,大获声名。听道安讲经须纳钱一百贯,只有富人才能入内,
慧远其时沦为下贱,不能入寺听讲,大感不平,在崔相公的帮助下,他进入寺中,与道安斗法、斗法的内容,是“一阐提”辈有无佛性、佛家讲“一阐提”,本是指不敬佛法,无有信根,破坏三宝之人,《庐山远公话》中,“一阐提人”引申为下层民众的代名词,对“一阐提”辈有佛性否的争论,实际上是关于佛法是否能平等对待众生的争论,反映了话本产生时期(唐代)佛教内部的思想斗争。
慧远处在家奴的身份,持论一阐提人能够得道,最终大获全胜,说明在唐代佛教思想斗争中,宣扬众生平等,重视发展普通民众的思想占据了上风。《庐山远公话》是一个话本,所谓“话本”,即说话人的底本,其特点是讲故事。这和宗教宣传不同。其中即使有对宗教教义的宣扬,也主要是包含在故事的主题和情节中而非直接的宣传。佛教思想、佛经故事、佛教史故事,在《庐山远公话》中,已化为结构情节的因素,成为故事的有机成分。从总体上看,《庐山远公话》在线索的布置、情节的安排上,错综复杂又井然有序,且思想深刻,条理清晰,作为早期的话本,是一个很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