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十八高贤传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18-05-28 | 6578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卷。作者不详。又作《莲社高贤传》。内容辑录晋宋时以慧远为首的僧人、居士十八人的事迹。收在《卍续藏》第一三五册。卷首有李伯时作于元丰三年(1080)的‘莲社十八贤图’及黄汝亨〈序〉,书末附〈百二十三人传〉、〈不入社诸贤传〉及两篇跋文等。
    ◎附︰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一章(摘录)
    今日世俗相传,谓远公与十八高贤立白莲社,入社者百二十三人,外有不入社者三人。此类传说,各书所载,互有不同,且亦不知始于何时。然要在中唐以后。通常所据之书相传为《十八高贤传》,陈舜俞《庐山记》载其文。据陈氏曰︰‘东林寺旧有十八贤传,不知何人所作。文字浅近,以事验诸前史,往往乖谬,读者陋之。……予既作山记,乃因旧本,参质晋宋史及高僧传,粗加刊正。’宋·志磐《佛祖统纪》卷二十六亦载《十八贤传》。且于末附注曰︰‘十八贤传始不著作者名,疑自昔出于庐山耳。熙宁间嘉禾贤良陈令举舜俞粗加刊正。大观初沙门怀悟以事迹疏略,复为详补。今历考庐山集高僧传及晋宋史,依悟本再为补治,一事不遗,自兹可为定本矣。’
    据《十八高贤传》,乃妄人杂取旧史采摭无稽传说而成(按庐山怪异不经之传说甚多。《庐山莲宗宝鑒》卷四,谓有伪撰之《庐山成道记》,所言极不经。其中言远公上生兜率。据四部丛刊本《禅月集》再游东林寺诗小注曰,传记尽云,安、远、持、奘、三车尽生兜率云云。则远升兜率之说,唐时已流行。三车当系指基法师)。至陈舜俞、志磐为之修正,采用旧史。《十八高僧传》中,当已加入可靠之材料(《佛祖统记》载谢灵运远师碑,应系谢作铭,张野作序。但其文与《世说》注所引张野远法师铭颇有差异。又陈氏《庐山记》谓此碑无年月,而《统纪》之碑末云元熙二年春二月朔,据此《统纪》所录材料,亦有可疑)。然志磐师怀悟之意为之详补,为不入社三人立传,又强集无关之人入百二十三人名录中,则亦不可信也。兹避繁琐,仅叙莲社故事妄伪显着者如下。
    (1)查刘程之立誓文中有曰‘藉芙蓉于中流,荫琼柯以咏言。’按芙蓉者荷也。文中言及荷,或为后世莲社说之所本。但二句仅文人之辞藻,抑指有实事,则不可考。(立誓在七月,时虽有莲花。但《广弘明集》〈远公念佛诗序〉及〈王齐之咏三昧诗〉均未言及莲花)。此外最早记载并未涉及远公立莲社事。仅隋时智者大师在匡山致晋王书(《国清百录》卷二),有谢灵运穿凿流池三所之语。既不言为莲池,亦未言及立社(仅谓其修西方观)。中唐以后,乃间见莲社之名(贯休〈题东林寺诗〉云,今欲更从莲社去)。但至宋代,莲社之名,解释仍纷歧。如宋·戒珠〈净土往生传序〉云,生无量寿国者,宝幢为之前导,金莲为之受质,故名莲社云。宋·道诚《释氏要览》卷一载,莲社之义,四说不同。或以为因东林院中多植白莲。或以为因弥陀佛国以莲花九品次第接人。有云嘉此社人不为名利所污,故名。又有言远公弟子法要以木刻莲花十二叶(参看《僧传》〈慧要传〉),植水中,用机关,凡折一莲是一时,与刻漏无异,俾礼念不失时,故有此名。

    (2)十八高贤之说亦不见最早记载中。中唐以后,乃见此名(如《白香山集》代书云,庐山陶谢洎十八贤已还,儒风■■,相续不绝云云。然既曰儒风,则其中似不应有西域僧人。唐·飞锡《念佛三昧宝王论》中云,远受念佛三昧于觉贤,与慧持、慧永、宗炳、张野、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谢灵运、阙公则百二十三人立誓云云,不言及莲社高贤事)。按唐·法琳《辩正论》卷三,列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毕颖之、宗炳称为五贤(同书卷七引《宣验记》载刘遗民行禅事,毫未言及净社)。法琳所引六朝逸史极多,见闻广博,可知唐初固无十八高贤之说,又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不但未记十八高贤结莲社事。且于〈慧远传〉中删去其立誓往生事,此亦可见六朝时目录及长房所见诸书,无言及白莲社事。《十八高贤传》谓十八人中有昙诜注《维摩经》,着《穷通论》、《莲社录》。《高僧传》仅言其注《维摩经》(《房录》谓有五卷),着《穷通录》,而独不言其撰《莲社录》。此书亦向未见征引,则其事出杜撰可知。
    (3)十八贤中之释慧持于隆安三年(399)辞远入蜀不返。佛陀跋多罗于义熙六、七年顷(410或411)始至庐山,均无于元兴元年(402)共立莲社之理。《僧传》记觉贤禅定中至兜率,系奉弥勒佛者。竺道生、释慧永、慧睿(《高僧传》有传)。昙诜、昙顺(《道祖传》附见)。昙恒(或即《道祖传》之道恒)。道敬(《广弘明集》载宋·张畅若耶山敬法师诔)。道昺(或即谢灵运〈佛影铭序〉中所言之道秉)。六朝时均未闻以事无量寿佛着称。至若佛陀耶舍,《僧传》未言其曾至南方。南北朝记载未言及匡山有耶舍其人。隋·智顗〈与晋王书〉,始谓远公与耶舍禅师行头陀法,但并不言为佛陀耶舍。且佛陀耶舍乃律师,而非禅师也(后世记耶舍举铁如意示远公事,显然为中国禅宗传说)。又《宋书》云,宗炳年六十三卒于元嘉二十五年。在元兴元年仅十六岁,或可参与百二十三人之末,而决无高列于十八贤中之理。(按雷次宗、张莱民、张季硕三人本不见于《祐录》,《慧远传》,《高僧传》始加入之。)据此则所谓十八高贤者,羌无故实也。
    (4)《统纪》于莲社百二十三人集录其可见者三十七人。摭拾《高僧传》、《庐山集》及他书凑合而成。此中仅毕颖之、王乔之二人系在众中。释僧济得睹无量寿佛(《高僧传》),或曾与会。余人则殊少依据。如阙公则据《珠林》引《冥祥记》,死于晋武帝时,即已生西方安乐土。据《祐录》,其弟子卫士度,亦在惠帝时。则阙公则无入莲社之理。又其中有毛修之、孟怀玉。据《宋书》曰,修之不信鬼神,所至必焚除房庙,且事寇天师。孟怀玉于义熙八年刺江州,远公立誓在其前十一年。按《统纪》载入怀玉、修之,乃因其名见于《庐山集》。集中远公诗文,载二人之名,志磐因强为撮合,而毫不悉其事实也。
    (5)《统纪》百二十三人录中,有道士陆修静。不入社三人中,有陶渊明。据梁·沈璇〈简寂观碑〉,陆以宋·大明五年置馆于庐山。唐·李渤〈陆先生传〉,谓太初难作,(元嘉末年)陆乃游匡阜。均在远公逝世之后。而据《高僧传》〈道盛传〉,丹阳尹沈季文,令陆与道盛辩论。按沈系于升明二年为丹阳尹。则陆于宋末尚在。又据唐·吴筠〈简寂先生陆君碑〉言元徽五年(即升明元年),修静羽化,年七十二。(见《全唐文》)则陆系生于晋·义熙三年,在慧远死时,年不过十二三岁。据此修静不但未入莲社,抑且未能见慧远也。陶靖节与慧远先后同时。(按在远公立誓时,陶年三十九,远年六十九)但靖节诗有赠刘遗民、周续之篇什,而毫不及远公。即匡山诸寺及僧人,亦不齿及。则其与远公过从,送出虎溪之故事殊难信也(按世称之三笑图,苏东坡作赞,似不知三人为谁。黄山谷乃指为远与陶陆三人。)
    (6)《统纪》云,远公邀范宁入社,宁不能往。按宁刺豫章(据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在太元十四年),曾请慧持往讲《法华》、《毗昙》(《高僧传》)。后为江州太守,王凝之弹劾,免官归京,卒于隆安五年。恰在东林立誓之前。至若谢灵运约于义熙七八年顷,始到匡山见慧远。则又在立誓后十一年矣。而炖煌本唐·法照撰《净土五会观行仪》卷下云,远大师与诸硕德及谢灵运、刘遗民一百二十三人结誓修念佛三昧,皆见西方极乐世界,可见康乐原亦曾列入结誓者之数(唐·飞锡《念佛三昧宝王论》,迦才〈净土论序〉,文谂、少康,《净土瑞应传》,均列谢氏于百二十三人之中)。世传远因其心杂,不许入社,亦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