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大师与净土文化
来源: | 作者:佚名著 | 发布时间: 2018-05-07 | 4608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净土宗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以念佛专修弥陀净土为宗。因净土宗第一代祖师慧远大师曾在庐山结莲社接引学人,故又称莲宗,白莲社或“远公白莲社”。按近代印光大师所撰<懂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袜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
  二、净土宗经典
    净土五经分别指《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佛经》、 《阿弥陀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普贤菩萨行愿品》,净土五经通常与《往生论》并称为“五经一论”,为净土宗之核心经典。
  三、净土宗教义
    净土宗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善导大师把修行的方法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正行又分为读诵、观像、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此中又特别把称名作为正业,其他四种为助业,显出正名为最重要。
  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种:1、专念佛的名号,称为持名念佛;2、观佛的塑像与画像,称为观像念佛;3、观想佛的妙相(包括《观经》十六观门),称为观想念佛;4、观佛的法身,即谛观实相,称为实相念佛。后世唯持名念佛最为流行,同时信众认为此法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只要一心专念弥陀一佛名号,就能往生净土。但因往生者的因行有胜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后见佛成佛有疾缓,从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辈九品。
 
  四、净土文化的深远影响
    由于净土宗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门。净土行持普及于社会各个阶层,有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五、净土宗开山祖师慧远大师
    (一)慧远大师生平
    中华净土宗初祖,人称远公大师(334—416年),东晋时人,俗姓贾,出生于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世代书香之家。远公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十三岁时便随舅父游学许昌、洛阳等地。精通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大师讲《般若经》,‘悟彻真谛,感叹地说:“儒道九流学说,皆如糠秕。”于是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犬师修行。东晋太元三年至太元六年,慧远大师曾在古灵泉寺修行弘法。
  (二)慧远大师梵行
    纵观大师一生的德业,主要概述为四:
    1、弘护佛法,庄严僧格
    远公大师出家后,卓尔不群,发心广大,“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精进为道,无时或懈,道念日纯。道安大师常常赞叹说,使佛道流布中国的使命,就寄托在慧远身上了!可见远公的器识超出常伦。远公二十四岁时,便开始升座讲经说法,所众有不能理解的地方,远公便援弓I庄子的义理为连类,采用格义方法,令听众清楚地领悟。由于这种讲经的善巧方便,道安大师便特许远公阅读外道典籍。远公讲道之余亦勤于著述,相传鸠摩罗什大师读到远公所著《法性论》,大加赞叹云:“边国人未有经,使暗与理会,岂不妙哉!”
  远公作为一代佛教领袖,十分注重僧格的尊严,针对当时某些官员提出沙门应礼拜帝王的说法,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阐述僧人不礼拜帝王的道理,高标出家修道的胸襟,云: “出家者,能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德。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遁世,则宜高尚其迹。夫然者,故能拯溺俗于沉流,拔幽根于重劫,远通三乘之津,广开人天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固已协契皇极,在宥生民矣。是故内乘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王之恭而不失其敬也。”远公于此推重出家的志向,赞叹修道的功德,无非欲令世人具敬僧之心,亦令僧人自尊自强。由此,远公严正声称: “袈裟非朝宗之服,钵盂非廊庙之器,沙门尘外之人,不应致敬王者。”可谓掷地有声,凛然刚骨,力争僧格的尊严与独立。迫使篡位的桓玄,下诏确立僧人不礼帝王的条制,自此便成为中国的规约。
 
  2、道隆德盛,威神莫测远
    公一生德业隆盛,饮誉遐迩。许多外国僧人都说震旦有菩萨大士应化,经常焚香礼拜,钦仰庐山。远公本迹,吾人难以测度(鸠摩罗什赞其为东方扩法菩萨),然其威神妙用之事相,亦足以感发人心。
  远公率众初抵庐山时;寻找创立寺宇的地方,一日与诸弟子访履林涧,疲息此地,群僧并渴,率同立誓曰: “若使此处,宜立精舍,当愿神力,即出佳泉。”尔时;远公以锡杖掘起,清泉涌出,因之构筑堂宇。其后天尝亢旱,远公率诸僧转《海龙王经》,为民祈雨。转读未毕,泉池中有物,形如巨蛇,腾空而去。俄尔洪雨四澍,旱情缓解,以有龙瑞,遂名龙泉精舍。
  建造东林寺之初,木材匮缺,远公为此发愁,夜梦山神禀告: “此山足可栖神,愿毋他往。”当夜天空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殿前水池中,涌出许多上好的木材(出木池遗址尚存东林寺)。刺史桓伊大为惊讶,即召百姓出工出力,遂神速成寺,大殿因而称作神运宝殿。
  3、礼敬梵僧,迻译佛典
    东晋时代,佛法虽已不断地传入,然尚不完备。所以梵僧来华弘化者,仍然络绎不绝。
  远公感于法道有缺,曾派弟子法净、法领等西行取经,得到诸多梵本佛经,远公遂于庐山置般若台译经,成为我国翻译史上私立译场的第一人。
  4、启建莲社,上品往生
  远公在庐山东林寺结社念佛,共期西方,率众精进念佛,凿池植莲,在水中立十二品莲叶,随波旋转,分刻昼夜作为行道的节制,称为莲漏。由于修行的理论与方法正确,莲社123人,均有往生净土的瑞相。远公临终预知时至,将一生三次见佛的事实告知弟子。制订遗嘱,依古礼露其形骸于松林,与鸟兽结缘。至期果然安坐而化,上品往生。享寿八十三岁。
  远公往生,道俗奔丧,络绎不绝。四众弟子不忍露骸松林,便奉远公全躯葬于西岭,治冢垒塔,谢灵运作碑文,以铭其德。后人在寺中图画远公像,令人瞻仰。远公德业广被,自晋至宋历代帝王谥号追荐多达五次。
 
  5、慧远思想精髓
  远公净土思想是古印度净土教在我国初始弘传的理论结晶,其净土思想特色概述有三:
  (1)超越因果轮回的捷径——往生净土
  远公净土思想的形成,肇始于其对识神不灭、三世因果、轮回报应之笃信。远公阐述形灭而神不灭的观点,认为神之为传于异形,犹火之传乎异薪;薪异而火一,形易而神同。惑者但以一生为尽,故以为形朽而神丧,而人之所以生死流转者,乃因无明贪爱为惑为累。无明掩其照,则情想凝滞外物;贪爱流其性,则四大结聚成形。无明贪爱不息,则此生之后,仍受他身;此生之后,犹有来生,是则生生而不绝,永堕生死轮回。
  远公深信神识不灭,三世轮转的生命理念,所以,深惧生死之苦,累劫轮转之痛,汲汲以求出离生死险道的路途。故而一闻净宗念佛法门,便一往情深,专注期生西方胜妙净土,永享常乐我净之妙乐。远公的这种心路历程,亦成为莲社的精神理念。这个理念充分体现在刘遗民领命所作的《西方发愿文》中。《西方发愿文》全文434个字,行文流畅,言简意赅,以和美的音韵,崇高的意境,抒发着对西方极乐世界由衷神往之忱,感人至深。
  (2)渗透禅智的念佛思想
  远公出家后,跟随道安大师25年,受其熏陶影响甚大。道安大师的“本无论”是般若学六家之,认为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道安大师的修行方法是般若与禅法并重。般若是理论,禅法是实践,二乾不可偏废。只有通过禅法的修持,才能真正悟证般若,臻于法性境界。
  远公承继了这一思想,曾云“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必同趣。功玄于在用,交养于万法。”远公推重禅智的理念,运用在他的念佛行持中,形成禅观念佛的特色。
  远公的这一思想特色,鲜明地体现在他对念佛三昧的诠释中。远公写道:“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者,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远公首先开示三昧的内涵境界,初以耳识闻信弥陀名号,次以意识专注忆念,念到极处,人法双亡。如是第六识脱落,则第七末那识自然不行,即是思寂。这样巨浪微波,咸成止水。浓云薄雾,尽作澄空。唯是一心,更无余法。内在智光得以显发,慧光鉴照洞明一切幽玄,生发无穷的妙用。
 
  远公进而阐发念佛三昧是诸三昧中最殊胜的。云:“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人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皆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睹夫渊凝虚境之体,则悟灵根(相)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以叩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远公这段文句,是悟证的境界之语。
  (3)定中见佛,归命安养
  远公所创的莲社,以修念佛三昧为主,其所依据的经典是《无量寿经》与《般舟二昧经》。《无量寿经》所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乃是远公及莲社诸贤共修的纲宗、远公以及莲社其他同伦,修念佛三昧,大多有定中见佛的体验。史料记载:远公禅定中三次见佛。刘遗民专念禅坐,始涉半年,定中见佛,行足遇像,佛于空现,光照天地,皆作金色。远公对定中见佛事,尚存疑滞,曾向鸠摩罗什咨询。远公根据《般舟三昧经》所常引用的梦喻发问:谓定中所见的佛,假如真是属于梦的话,那不过是主观的想像而已,并不是真的佛现,故此佛不可能为我等断除疑网。假如是客观外来的佛,佛既是真实的显现,为何又以梦为喻呢?
  远公回答这个问题,详明周全,首先指陈见佛有三类:一是自得天眼而见佛,二是神通自如,飞到十方去见佛,三是凡夫修行禅定,心止一处而见佛。 《般舟三昧经》以梦喻定中见佛事,仅取梦中之事历历分明,能到能见,并非如梦的虚妄。经典处处指陈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真实不虚。定中见佛虽由心意识的专注忆想,然而其所具境界并非虚妄,乃是众生与佛感应道交所现出的景况。佛的法身遍一切处。若行人心想佛时,水清月现,佛身显现,是故行人见诸佛身,不可当作虚妄幻觉来看待。可知念佛三昧,须具佛功德力三昧力与自善根力,具足如是三种阅缘,即得明见彼佛如来。
  从远公所提出的问题中,可知,远公不仅确切地修此念佛三昧,而且对念佛三昧的内涵境界,照见明了。远公由人三昧到见佛再到往生,形成其净业修证的脉络路向。远公之念佛,以信心契人,着重凝观禅定,人三昧境界,即可随宜应物,显现妙境,终能见及佛境。受佛力法力之加持,坚固皈命西方极乐世界之愿心,命终得以上品往生,上即远公禅观念佛之要义。
 
  六、慧远大师佛学思想的影响及历史地位
  远公这种别具一格的念佛思想与实践,在当时的佛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为净宗在中国生根广被,作出了重大贡献。远公以渊博的佛学造诣,以精勤专志的修持,向中国佛学界提供了这种验证,不仅是一人的验证,而且是莲社作为团体的验证——莲社123位同{二,或在禅定中,或在临命终时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胜境,与佛典所记载的无二无别。
  远公以一代佛学领袖的德望向世人作出的验证,震撼着中国广大信众的心灵,为净土宗在华夏的流布,注入了巨大的动力。中国人从此建立了一个永不倾覆的终极目标:念佛求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永脱轮回生死之苦,亲证穷玄极寂的自性如来。同时,远公以自己的佛法实践昭示:惟凭自力坐断生死殊不容易,应自力他力并重,皈投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方是了生脱死的稳妥道路。远公对中国民众的这种贡献,堪称如来使者,真报佛恩。
  远公掀起了修学弥陀净土法门,求生极乐世界的风潮,且直接影响着后世无数的学佛者,为净土宗奠定了不拔的兴盛之基。
  远公为净土宗初祖,的确是名至实归,堪为净土之先驱,后学之楷模,其万世景仰之德行将永远昭垂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