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慧远在白人岩讲经说法至公元381年,历时20余年,周围百里众生云集,聆听大师说法。期间,连鸟兽也伫立周围静听佛经,且山中似有琴声歌声萦绕耳际,祥瑞之气充盈岩寺。
一、慧远大师一生弘护佛法
慧远大师出家后,卓尔不群,发心广大,精进为道,无时或懈,道念日纯。道安大师常常赞叹说:“使佛教流布中国的使命,就寄托在慧远身上了!”于此可见远公的器识超出常伦。慧远二十四岁时,便开始升座讲经说法,听众有不能理解的地方,慧远便援引庄子的义理为连类,令听众清楚地领悟。慧远讲道之余亦勤以著述,相传鸠摩罗什大师读到远公所著《法性论》时,大加赞叹。
二、《沙门不敬王者论》与社会和谐
慧远作为一代佛教领袖,十分注重僧格的尊严,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阐述僧人不礼拜帝王的道理。
慧远志逾丹石,不畏权势,心量广大,惟道是从,保持着崇高的僧格形象。试以二例为证。其一,晋安帝自江陵回京师,辅国何无忌曾劝远公在江干候迎接,远公称病不去,安帝并不因此生气,反而来信安慰远公。其二,桓玄征伐殷仲堪,行军经过庐山,要远公出虎溪一见,远公也称病不去,绝不破例出虎溪去见宾客,桓玄只得自己入山。起初桓玄傲气十足,不肯向远公敬礼,哪知一见远公的严肃神韵,不觉自然而然地致敬起来。桓玄问:“不敢毁伤,何以剪削? ”远公答云:“立身行道。”桓玄以此经文非难慧远“剪削”(剃发)为僧的行为,置对手与“不孝”的地位,远公“立身行道”的答语也出自《孝经》,言简意深,令桓玄十分佩服。桓玄下山后对左右随从说:像远公这样的人,实是我生平所未见过的,的确是个高僧大德!
三、“龙泉精舍”与“神运殿”
慧远带领弟子信众,初到庐山时,寻找创立寺宇的地方,一天与诸弟子访履林涧,感觉疲息,大家都感觉口渴,这时,远公以锡杖掘地,一股清泉涌出,因此,慧远在此开山建寺,构筑堂宇。后来,天大旱,远公率诸僧转《海龙王经》,为民祈雨。转读未毕,泉池中便有形似巨蛇之物,腾空而去,洪雨喷射,旱情得到缓解。因有龙的祥瑞,故命名“龙泉精舍”。
建造东林寺之初,木材匮缺,远公为此发愁,夜梦山神禀告:“此山足可栖神,愿毋他往。”当夜天空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殿前水池中,涌出许多上好的木材(出木池遗址尚存东林寺)。当地刺史桓伊大为惊讶,更加相信远公是神僧,召呼百姓出工出力,建寺速度加快。因将大殿称作神运宝殿。
四、创建“阿弥陀佛”四字真经
为使广大信众更好的崇信佛法,慧远大师还依据《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往生论》,创建了口念“阿弥陀佛”四字真经,即可往生阿弥陀佛主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理论和简便易行的修行方法。
五、慧远派弟子西行取经早于唐僧二百年
东晋时代,佛法虽已不断的传入,但还不完善。据《东林建寺大事记》记载,东晋太元九年(384年),江州刺史桓伊,为慧远建东林寺。太元十一年(386年),东林寺建成,慧远自此居东林寺。太元十七年(392年),慧远感觉法道还有缺憾,以“禅经律藏多未俱”,乃派遣其弟子法领、法净远赴西域(古印度)求法取经,2人历时14年,途经多国,终于到达古印度,求回梵本佛经200余卷。其中100余卷放在了当时的长安,由天竺禅师鸠摩罗什翻译。另外100余部则带回了东林寺,由来到庐山东林寺的印度和尚驮跋陀罗翻译成经文,包括著名经典如《十诵律》、《修行方便禅经》等,慧远为此作序介绍。此举比唐僧取经起码要早200多年。后来,远公潜心翻译经书,成为我国翻译史上私立译场的第一人。
六、慧远大师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
“茶禅一味”源远流长。佛教对茶道的渗透,《庐山乃志》中有记载:“晋朝以来,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植。”相传,庐山云雾茶最早是一种野生茶,后来东林寺名僧慧远将野生茶改造为家生茶。他曾以自种自制茶款待好友,常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到了唐代,庐山之茶已很出名了。宋代,庐山名茶被列为进献皇帝的“贡茶”。另外民歌《茉莉花》由北方传入江南,也有可能是慧远所为。茉莉花原产于印度,东汉永平十一年随佛教传入中国山西的五台山,而自从茉莉花传入五台山,深受僧人们喜爱,于是,谱写佛乐的僧人便谱写了以茉莉花为原型的佛乐《八段锦》。之后,随着僧人们四处云游,该曲传入江南,经后人加工,成了风靡江南的民歌。
七、慧远大师对中国山水文学的贡献
慧远并不是专门从事山水文化的发展者。但是,由于他的人生的灿烂,便使得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浓烈的人生色彩更具有基因上的稳固性。
东晋时代,是一个对自然山水觉醒的时代。《游记》最早诞生在此时。东晋隆安四年(400)仲夏,慧远率领弟子三十余人游庐山石门涧,这是我国文字记载最早的“组团文化旅游”。慧远率弟子们从东林寺出发,到石门涧后,弟子们兴奋得纷纷吟诗作赋。慧远也写了诗,并为大家的诗作写了“序”,即《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并序》。这《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也被史学界定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山水游记名篇。
慧远的高徒宗炳,他的山水画对后世影响深远。宗炳——“莲社”十八高贤之一。宗炳第一次和庐山结缘就修改了他的人生设计——他在庐山短短的50天里,染上了游山玩水的癖好。自此,对自然美的探寻便成了他生命的强大推动力,成了他造就自己生命光辉的起点。宗炳那篇《画山水序》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水画论。
极具魅力的自然景观,加上东晋时期慧远、宗炳、陶渊明、陆修静、谢灵运、鲍照等名人捷足先登的文化喧染影响,使得后来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热衷荟萃庐山,游历乐此不疲。
八、慧远大师开创了以音乐为舟楫广弘佛法的途径
公元四世纪到五世纪,是中国佛教音乐全面升华的时期,也是中国佛教仪轨的成型期。当时,东晋高僧道安、慧远创造了唱导这一新的佛教讲唱体制,以讲唱法理开导众生为宗旨,采用多种民间说唱方式,使唱导音乐与净土宗教义结合起来,编撰成《西文化导文》、《往生礼赞》。他们以身体力行的榜样和为僧团制定的周密的规章制度,更有力地促成了佛教仪轨音乐的完善。白人岩寺的“歌台”、“琴台”、“镜台”也成为几百年来人们对大师的思念。
九、慧远大师对中华气功的贡献
慧远大师留给人们的不仅是一种佛教思想,而且有一种人们现在可以亲身感觉到、体验到的东西———大雁气功。相传大雁气功由晋代高僧道安所创,慧远是道安最高得意的门生之一,慧远完全继承了道安祖师创立的大雁功法,并历代单传。大雁气功的形成与佛家、道家文化有着不可分离的渊源,亦是性命双修功法。
十、慧远大师使“庐山”国际化的第一人
庐山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一个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光芒,记录着中化民族文化嬗变历程的深厚无比的社会资源库,是表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对于外来文化的宽容、吸收、改造、融和品格的代表。而使“庐山”国际化的第一人就是慧远。密密层层的庐山云雾中,藏进了“佛教中国化”,“中国佛教化”的神秘经纬。庐山象一个巨大磁场,永远辐射着慧远思想的光芒。
十一、改变中国“儒教独尊”的文化局面
魏晋时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大转折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文艺术上百花齐放,人才辈出的时代,可是这两百多年的政治环境,却是漆黑一团的高压恐怖独裁专制的局面,提倡“以儒家孝道治天下”的魏晋,动不动就以“不孝”的罪名杀害知识分子。但是,中国的文化结构朝着与外来文化多元的融合,自慧远起,就有了决定性与前瞻性的变化。可以说慧远在战乱频繁、朝代更迭之中,用外来文化——佛教,部分地改变了中国的文化基因。 慧远以他毕生的精力,完成了他的“佛教中国化”,“中国佛教化”的重任。“独在异乡为异客”,晚年的他非常向往年轻时候亲自在家乡雁门开辟的白人岩,所以在庐山西林和东林之间仿照家乡修了雁门街。白人岩有个香炉峰,庐山也有个香炉峰;白人岩有个说法台,庐山也有个说法台;白人岩有个老虎垴,庐山也有个老虎垴…… 然而无论如何,毕竟谁也无法揭开慧远思乡之情。
十二、慧远大师起建莲社上品往生
慧远在庐山东林寺结社念佛,共期西方。带领众僧精进念佛,凿池种莲花,在水中立十二品莲叶,随波旋转,分刻昼夜作为行道的节制,称为莲漏。由于修行的理论与方法正确,莲社123人,均有往生净土的瑞相。远公临终预知时至,将一生三次见佛的事实告知弟子。制订遗嘱,依古礼露其形骸于松林,与鸟兽结缘。到那天,远公果然安坐而化,上品往生。享寿八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