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瑰宝—山西古匾额
来源: | 作者:晋交山人 | 发布时间: 2018-04-26 | 5297 次浏览 | 分享到:
匾额,《辞海》解释为:挂在厅堂或亭榭上的题字横牌,亦单称“匾”或“额”。
我国第一部字书(字典),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匾的解释是:“扁(匾),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而“额”的异体字作“各页”,宋末元初戴侗的字书《六书故》中解释“各页”字说:“发下眉上谓各页”。所以,我以为古代说的匾额应为“题写在门楣上方的文字”。这就是说牞所谓匾额,可以是将文字写在牌子上,再挂于门楣;也可以是将文字刻在石或砖上,再垒砌到门楣之上。
匾额,是古代建筑不可或缺的物件,一块小小的匾额积书法、镌刻于一体;聚行、楷、隶、篆于一身;或刚劲雄健,或敦实凝重,或沉稳圆润。字里行间寓意深厚,韵味无穷,表达了挂匾人的志趣与理想;也体现了写匾人的赞许和敬慕,因此要用最富有寓意的语言和最能体现这种意义的书法艺术来实现。这样,块块匾额聚合成了一座浩大的天然书法艺术馆。
匾额源于何时,不得而知,但从汉代:“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后汉书·百官志》)”一语可知,汉代官方用匾额表彰褒奖孝、忠、善行,教化民众的形式,已经流行。秦代时间很短,故匾额的源起很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
匾额开始的作用是殿堂、寺院、住户的标志牌;后来范围不断扩大,又发展成为义夫、节妇、孝子、顺孙的纪念牌;再后来又成为节日的装饰和象征物。
山西是国内现存古建筑最多的省,故而遗留的古匾额数量非常多。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的应县木塔上就有明、清、民国的古匾额54块。悬挂在最高层南向的一块,上写:“峻极神工”。该匾字体结构严谨,秀丽端雅,笔圆架方。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北征时途经此地所题。此匾下一层的匾额上有“天下奇观”四个苍劲深沉、刚柔相济的大字,是朱棣第六代孙明武宗朱厚照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登塔游历时的墨迹。塔二层匾额上的“天柱地轴”四字,充分表达了书写人和当时人们对这一伟大建筑和建筑工匠的赞叹之情。此匾整幅字体楷法严谨,用笔刚劲雄健、雍容大度,系明万历年间应州人田蕙所为。
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的代县边靖楼上有两块巨型匾额,分别是“声闻四达”和“威镇三关”,均长8米,高3米,号称“亚洲第一巨匾”,可谓匾额中的巨无霸。“威镇三关”匾额书体秀劲丰润,结体严整紧密,是楷书中的佳品。
现存的古匾中,我们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种类型:
寺庙、道观及殿堂名称
如天镇慈云寺的敕赐慈云寺匾牞“敕”,意为自上命下之词。特指皇帝的诏书。“敕赐”二字,在明代以前意思是:皇帝颁赐爵位的诏命。而明清两代特指赠封六品以下的官职,用敕命授予。据史料载:慈云寺原名法华寺,始建于唐代。到明代初期,除唐代小石塔及辽代石碑外,其余皆毁。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重建,并改寺名为慈云寺。由匾可知是明宣宗皇帝下令重建并赐名的,由于只是县级(七品)寺庙,故用“敕赐”二字。
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匾。崇福寺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而弥陀殿较之要晚四百多年,建成于金熙宗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但留存至今的却数它和同期建成的观音阁最古老,因此是崇福寺的文物精华。弥陀殿正檐下的殿名竖匾,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的原物。一块木匾历经八百多年还很完好,真是奇迹。
牌坊、碑亭、塔、楼匾额
如牌坊“龙章宠锡”竖匾,意思是:皇帝恩赐的奖励。
碑亭“诰封二代”竖匾。“诰”,意为告,用于上告下。隋唐以后,特指帝王授官、封赠的命令。“诰封”二字的意思是:明清两代对五品以上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授予封典的制度,以皇帝的诰命授予。可见该碑记载的人物当时应为五品以上官职,能得到两代的授封,此人一定不简单。
商铺字号
如清和元、东来顺等等。这些匾额大多具有期盼商铺兴旺、发达之特点。
民居住宅匾额
多以教化家人积德行善、修身齐家、忠孝节义、勤劳俭朴、光宗泽后为宗旨制写匾额。如光裕匾,意思是“光前裕后,即光宗耀祖,泽及后代”。又如,善良是修身处世法宝的善为宝匾;以世代传承的勤奋俭朴持家的勤俭家风匾;待人忠诚、敬重的忠敬居匾;关心民欲、崇尚道德的崇德居匾;讲谦虚使人受益的谦受益匾。
匾额,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建筑装饰,出现在人们面前。它们不仅凝聚着古代文人墨客的聪明才智,同时也体现着万千民众丰富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内涵。它们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承载着人们各种美好的愿望和祈盼,鼓舞、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匾额,以简约的文字浓缩了蔚为壮观的华夏文明;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远厚重。中国人独创了在建筑物上配匾额,就如同画龙点睛一般,让传统文化与古典建筑得以完美和谐地融合,使之历经数千载而不衰,这正是匾额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