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人岩寺
祖庭动态
岩寺探秘
座像工程
影像纪录
功德芳名
善男信女
慧远大师
慧远年谱
思想研究
法师评传
生平揭秘
作品与解读
颂赞慧远
故事传说
边角史料
净土文库
净土资讯
净土宗师
净土经典
基础知识
佛教故事
佛理感悟
净土图库
远公圣像
岩寺风光
文化交流
净土活动
祖庭艺苑
佛诗
心香
征文
书画
佛教与素食
素食健康
名人与素食
素食菜谱
放生与护生
旅游山西
白人岩游
代县游
民俗游
名胜游
网上礼佛
留言板
首页
>>
庐山净土法门与晋宋之际的山水诗画
庐山净土法门与晋宋之际的山水诗画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1996年06期 收藏 | 投稿 | 手机打开
|
作者:
李炳海
|
发布时间:
2018-01-25
|
3977
次浏览
|
分享到:
东晋后期到南朝刘宋初年,我国宗教界和文学界相继出现两个引人注目的潮流:先是庐山高僧
慧远
(334—416)大力弘扬净土法门,继而是以谢灵运(385—433)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大量创作山水诗。
慧远
、谢灵运分别作为这两个潮流的领导者又多有来往、交情甚笃,并且在净土信仰方面有许多共识。晋宋时期的山水诗一开始生成就和庐山净土法门有密切的关联。从庐山净土法门入手研究谢灵运山水诗,对于它的文化背景会看得更清楚;同时,还可全面观照晋宋之际由玄言诗、田园诗、佛理诗、山水诗组成的诗坛格局,揭示出山水诗、山水画和庐山净土法门存在的亲缘关系。
一
山水诗指的是登临山水之作,诗中写的是真山真水,诗人身临其境,置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所以,诗人游览山水的活动,是山水诗得以产生的前提。晋宋时期许多文人都有登临山水的雅兴,学术界在分析这种情况时,通常都是从士族阶级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着眼,把它看作士族成员追求享乐的表现。土族成员的游山玩水活动,在封建社会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问题在于,他们的游览活动受什么思潮支配?哪些人对这种活动起着制导作用?这才是问题的特殊性,由此入手,方能发现各个时代、不同社会集团登临山水活动的差异。从西晋初年到东晋中期,士族成员游览山水的活动基本是受玄学思潮制约,人们在观赏过程中谈玄论道,老庄哲学成为显学。从早期的竹林七贤,到后来的谢安、王羲之、孙绰等人,大多是信奉道家学说的名士。东晋后期,名士们虽然依旧保持着游览名山大川的热情,但是,影响这种社会风尚的思潮已经发生变化,玄学不再居于支配地位,它被正在兴起的中土佛教所取代。那些受到士人敬仰的自然山水的游览者,主要不是道家子弟,而是佛门的名僧高贤,其中庐山净土法门成员发挥作用尤为显著。
慧远
是东晋名僧,从北土辗转到达庐山,初住龙泉精舍,后居东林寺,弘扬净土法门。
慧远
酷爱自然山水,对此,《高僧传》卷六有具体记载。
慧远
率领弟子数十人,从荆州上明寺出发,想要前往罗浮山。“及届浔阳、见庐峰清旷、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舍。”
慧远
之所以停留在庐山,就是因为他喜欢那里的自然山水,把它看作是修建禅观的理想场所。至于最初打算到罗浮山弘法,也因为那里是风景秀丽的名山,和定居匡庐出自相同的心理。在修建庐山东寺寺的过程中,
慧远更是表现了对自然山水的钟爱:“远创造精舍,洞尽山美,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叠基,即松载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森树烟凝,石径苔合,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
慧远
充分利用庐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把精舍禅林建成妙肖自然的胜境,把自己时时置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充分领悟山水云烟的神韵。《高僧传》卷六还写道:“远卜居庐阜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焉。”
慧远
三十余年不出庐山,在历史上传为美谈,僧俗交口称赞,这表明他确实是息心修行,致心禅观,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对庐山由衷的热爱,把那里的自然山水作为生命的寄托。
慧远
三十余年影不出山,然而,他并不是成年累月在精舍中静坐观想,而是多次出游,饱览了庐山的主要名胜,只是游览范围限定在山内。《全晋文》卷一六二收录了
慧远
写的《庐山记》一文,详细叙述庐山主要风景点的特色,以及相关的传说。试想,如果不是身临其境,绝不可能描述得那么真切。篇末称:“自托此山二十三载,再践石门,四游南岭,东望香炉峰,北眺九江。”同卷收录他所写的《游山记》,亦有类似文字。
慧远
昏晓行道、禅观念佛,时而也探幽览胜,登临山水。
慧远
游览庐山不是一人独行,而是有弟子相伴,有时多达几十人。《晋诗》卷二○录有庐山诸道人的《游石门诗》,序言写道:“释法师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于是交徒同游三十余人,咸拂衣晨征,怅然增兴。虽林过于幽邃,而开途竞进;虽乘危履石,并以所悦为安。”
慧远
提到自己两次游览石门,这里叙述的是隆安四年(400)那次,文中出现的释法师指的就是
慧远
,当时他57岁。此次游览石门不但人数众多,而且兴致甚高,一直造于峰顶。
慧持
是
慧远之弟,亦是庐山东林寺高僧,时人称他和
慧远
“诚为贤兄贤弟”。《高僧传》卷六记载:“持后闻成都地沃民丰,志在传化,兼欲观瞻峨嵋,振锡岷岫,乃以晋隆安三年辞远之蜀。”
慧持
入蜀的目的固然是为了弘扬佛法,但也不能不承认,蜀地的名山秀水也使他心驰神往,志在必游。因此,他不顾兄长的劝阻挽留,毅然前往蜀地。
慧持
虽然和兄长分手了,但是,他们喜爱自然山水的情志却是相通的,只是弟弟长途远游,观览的名胜更多。
在
慧远
的的宗教生涯中,结莲社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兴元年(402),他率众在精舍无量寿佛前建斋立誓,期生净土,结白莲社,一时参加者达123人,其中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宗炳等人被称为十八高贤。刘、雷、宗、周是当时的名士,他们作为
慧远
的弟子,在弘扬净土法门的同时,也都酷爱自然山水。
慧远
所结莲社的誓词是刘遗民起草的,其文见于《高僧传》卷六。刘遗民潜心空门,在庐山修行达十五年之久。《广弘明集》卷二七载有
慧远
的《与隐士刘遗民等书》,序言中写道:“彭城刘遗民,以晋太元中除宜昌、柴桑二县令。值庐山灵邃,足以往而不反。遇沙门释
慧远
,可以服膺。丁母忧,去职之山,遂有终焉之志。于西林涧北别立禅坊,养志闲处,安贫不营货利。”刘遗民在庐山专心修行,具持禁戒,最后在庐山去世,确实是志在山林。
雷次宗、周续之、宗炳的事迹见于《宋书·隐逸传》,他们无一不是自然山水的知音。
雷次宗年轻时就师从
慧远
,晚年写给子侄的信中称,他在庐山“爰有山水之好,悟言之欢”。谈到以后的打算时说:“实远想尚子五岳之举,近谢居室琐琐之勤。及今耄未到hūn@①,衰不及顿,
尚可励志于所栖,纵心于所托。”雷次宗晚年怀念在庐山和
慧远
共修净业的时光,特别提到当年的山水之乐。同,他素志未改,要像世外高人尚平那样遍游五岳,徜徉于山光水色之间。为此,他把家事全部托付给后辈,以便实现自己的畅游理想。
周续之遁迹庐山之后,终身不娶,征召不就。宋武帝刘裕的诏书有如下评语:“窃见处士雁门周续之,清真贞素,思学钩深,弱冠独往,心无近事。性之所遣,荣华与饥寒俱落;情之所慕,岩泽与琴书共远。”周续之志在山水,经朝廷此番表彰,知名度更大,天下仰慕。
宗炳年轻时就热爱自然山水,“每游山水辄忘返”。成为
慧远
的弟子以后,他的游览地域更加广阔,“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他也把尚平作为自己效法的榜样,想要遍游名山。只是由于年老多病,未能如愿以偿。
从上述事实不难看出,
慧远
创立的庐山净土法门,是以自然山水为依托发展起来的。
慧远
本人在庐山定居、游览,他在僧俗弟子也都酷爱自然山水,有的四方漫游,有的息心匡庐,都在名山大川中修行。诚然,古代佛寺多建在深山之中,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僧徒信士喜爱游览山水,并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在佛教传入中土的前期更是如此。即以和
慧远
处于同一时代的高僧为例,就可看出庐山净土法门与其他佛教团体的差异。在北方,鸠摩罗什身居长安城内的逍遥园,专注于译经说法。在南方,佛教中心除庐山东林寺外,还有建康(今南京)道场寺。佛陀跋陀罗、法显都以道场寺为根据地、翻译佛典、讲授禅法,很少有游览山水的活动。大量事实表明,庐山净土法门的成员对于自然山水有着特殊的偏爱,他们对名山大川的依恋远远超过当时其他佛教团体。把山水名胜作为自己的活动空间和精神寄托,构成庐山净土法门的一大特色。
中土的往生净土法门起于东晋的竺法旷(327—402),他和
慧远
是同时代人,稍早于
慧远
。《高僧传》卷五对竺法旷有如下记载:“每以《法华》为三会之旨,《无量寿》为净土之因。常吟咏二部,有众则讲,独处则诵。”竺法旷作为中土净土法门的先驱,也有过漫游山水的经历。他先是师从竺昙印,继而辞师远游,返回之后居于潜青山石室。“兴宁中,东游禹穴,观瞩山水。如始若耶之孤潭,欲依岩傍岭,栖闲养志。”竺旷弘扬净土法门,又系山水,几度出游,江南的往生净土法门,一开始就和游览自然水山的活动相伴随。
慧远本人撰《万佛影铭》。应
慧远
之请,谢灵运也写了《佛影铭》,二文俱收录在《广弘明集》卷一五。
慧远
逝世后,谢灵运撰《庐山释
慧远
法师诔》,对他给予极高的评价,其文见于《广弘明集》卷二三。文中写道:“予志学之年,希门人之末。惜哉!诚愿弗遂,永违此世。”他希望自己成为
慧远
的末代门人,从二人的密切交往来看,称谢灵运是
慧远
的私淑弟子,还是名副其实的。谢灵运服膺
慧远
,执弟子之礼,而且和庐山净土法门高贤雷次宗也有来往。《宋诗》卷三载有谢灵运的《送雷次宗诗》:“符瑞守边楚,感念凄城壕。志苦离念结,情伤日月tāo@②。”写得真挚感人,传达出了依依惜别之情,可见二人交情匪浅。谢灵运是
慧远
的后进弟子,还可以是说莲社的编外成员。
谢灵运的浪游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宋书·谢灵运传》有详细的记载,任永嘉太守期间,“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他出任地方官时以遨游山水为业,当上朝官时依然如此。宋文帝时征为秘书监、迁侍中,在此期间,“出郭旅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免官之后,又与谢惠连、何长瑜等人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谢灵运的一生,很大一部分时光是在游山玩水中度过的,和庐山净土法门的名僧高贤相比,他的游览观赏无拘无束,更加自由。谢灵运是
慧远
的后进弟子,又和莲社成员有着密切的交往,因此,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他的遨游名胜,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庐山净土法门活动的一部分,是僧林风尚向士林的延伸。
中土往生净土法门起于竺法旷,这位高僧住在潜青山时,谢安任吴兴太守。他曾前去拜访竺法旷,“山栖幽阻,车不通辙,于是解驾山椒,陵峰步。”谢安为了见到竺法旷,枉驾屈尊、步行入山,可谓诚心诚意。谢安于谢灵运为曾祖辈,他结识了中土净土法门的先驱竺法旷;谢灵运作为谢安的曾孙,又和庐山净土法门成员交往甚多。谢氏家族与江南净土法门的联系经历了几代人,到谢灵运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家风的熏陶和庐山净土法门名僧高贤的接触,使谢灵运对于
慧远大力弘扬的净土教义笃信不疑,并且撰文加以歌颂。《广弘明集》卷一五载有谢灵运应
慧远
之请写的《佛影铭》,其中明确提到净土。序言中写道:飞xiāo@③有革音之期,阐提获自拔之路,当相寻于净土,解颜于道场。”他认为人生是有限的,世人想要得到解脱,就必须期生净土,在道场获得人生的乐趣。净土法门礼拜,供养阿弥陀佛,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寿佛。谢灵运的《无量寿颂》是与谢惠连唱和的作品,载于《广弘明集》卷一五,全文如下:“法藏长王宫,怀道出国城。愿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净土一何妙,来者皆清英。颓年欲安寄,乘化必晨征。”佛经记载,阿弥陀佛于往世为菩萨时,名为法藏,曾发四十八愿,长期修行,成为佛陀。谢灵运的诗不但赞扬阿弥陀佛的功德,称颂净土的美妙无比,而且表示自己也要皈依净土法门,寄身于彼岸的极乐世界。谢灵运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释、道各家对他均有影响。他接触的佛教流派也很多,不限于庐山净土法门一家。但是,综观谢灵运的立身行事及文学创作,庐山净土法门对他的影响更为深巨,是他思想的主要倾向。
登高必赋,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雅兴。庐山净土法门的名僧高贤都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具备从事文学创作的才能。即以
慧远
为例,《高僧传》卷六写道:“远善属文章,辞气清雅。席上谈吐,精义简要。……所著论序铭赞诗书,集为十卷,五十余篇,见重于世焉。”除
慧远
外,刘遗民、雷次宗、宗炳等人也都长于诗文,并有作品流传。其他僧人能创作诗文者亦不在少数,如僧彻,据《高僧传》卷七所载,“至若一赋一咏,辄落笔成章。”他是
慧远
的入室弟子,同时又才思敏捷,诗文俱佳,在僧林颇有名气。庐山净土法门的名僧高贤有游览山水的经历,又能从事诗歌创作,山水诗大量产生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慧远
创作过山水诗,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言云:“释法师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
慧远
是因吟咏山水而乘兴出游,显然,他创作的是山水诗。但是,由于佛教自身的局限,庐山净土法门成员创作山水诗的才能受到束缚,难以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方面作品流传下来的也很少。庐山净土法门成员的山水诗,现存
慧远
的《庐山东林杂诗》,庐山诸道人的《游石门诗》,以及宗炳的《登半石山诗》、《登白鸟山诗》,后二者都是残篇。
慧远
师徒虽然很大程度上是山水僧,却没有成为山水诗人,这样一来,创作山水诗的使命就历史地落到了谢灵运的肩上。他酷爱山水,遍游江左名胜,加之才
华横溢,又没有受戒佛僧的那些禁忌,这一切都是他成为水山诗人的有利条件。南朝山水诗首先由谢灵运大量创作出来,是合乎逻辑的发展,有其必然性。
谢灵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他不仅是以名士的身份写山水诗,而且还用庐山净土法门的观念、理想及思维模式来审视自己的观照对象、并用诗歌加以表现。谢灵运是一位持有净土信仰的作家,又是南朝山水诗的开创者。因此,必须把南朝山水诗和庐山净土法门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三
谢灵运的山水诗受到庐山净土法门的影响,这就涉及到它和玄言诗、田园诗、佛理诗的关系,以及南朝山水诗、山水画与净土法门的关联。
谢灵运的山水诗是继玄言诗之后出现的,因此,学术界普遍认为玄言诗和山水诗具有共同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玄言诗中本来就包含山水诗的成分。照此说法,山水诗是由玄言诗发展而来的,玄言诗中的自然山水成分占到一定比重,就变成了山水诗。也就是说,从玄言诗到山水诗,是作品中山水分成量的增殖过程,二者一脉相承,是同一种思潮在起支配作用。通过探讨谢灵运山水诗与庐山净土法门的关系,对于玄言诗和初期山水诗的分野看得非常清楚。玄言诗主要是道家思想的产物,初期山水诗却和庐山净土法门有很深的缘份。水山诗取代玄言诗,乃是佛教信仰取代道家思想,是文学思潮的嬗变。谢灵运大量创作山水诗,是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在文坛上掀起的第一个大的波澜,是对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的玄言诗的否定。应该承认玄言诗和山水之间存在某些相同点,同时也必须正视它们不同的思想基础,不能过分夸大二者之间的共性,更不能把玄言诗说成山水诗的母体。
东晋刘宋之际,谢灵运大量创作山水诗,另一位大诗人陶渊明则写了很多田园诗。山水诗和田园诗都是对玄言诗的否定,给文坛带来了新鲜空气。正因为二者在效应上有一致的地方,并且题材相近,所以,后代在分析各种诗歌流派时,往往把山水田园诗人放在一起,统称为山水田园诗派,或简称田园诗派。在论述唐代诗歌流派时,许多人采用的就是这种分类法。从晋宋之际的诗坛情况来看,山水诗和田园诗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谢灵运的山水诗和庐山净土法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许多作品反映了这个宗教派别的观念、理想及思维模式。陶渊明则不同,他虽然住在庐山附近,但对净土法门、乃至整个佛教都是疏远的,他的田园诗所表现的主要是道家情趣。谢灵运的山水诗和陶渊明的田园诗,二者有崇佛与尚道之别。尽管后来的田园诗山水诗往往合流,但是,东晋刘宋之际这两类作品的界限还是比较分明的。
学术界在分析东晋刘宋之际的诗歌创作情况时,通常提到的是玄言诗、田园诗和山水诗,而对另一类诗则有所忽视,就是主要由庐山净土法门成员创作的佛理诗。
慧远
的《念佛三昧诗集序》写道:“是以奉法诸贤,咸思一揆之契,感寸阴之颓影,惧来储之未积。于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宵惟勤。……以此览众篇之挥毫,岂徒文咏而已哉!”
慧远
的序言交待得很清楚,庐山净土法门成员在息心修行的同时,还创作了一些佛理诗。
慧远
对这些作品评价甚高,认为不能把它们当作一般诗歌看待,而是弘扬佛法的
一种方式,应当给予特别的重视。庐山净土法门成员创作了大量佛理诗,并且结集成册,称《念佛三昧诗集》,序言由
慧远
撰写。《广弘明集》卷三○在
慧远
序言后面收录的是王齐之的《念佛三昧诗集》四首,每首八句,句四言,都是弘扬佛理,宣传净土信仰,这四首诗当是当时载入《念佛三昧诗集》的作品。刘遗民是莲社十位高贤之一,他也写过《念佛三昧诗》。《广弘明集》卷二七收录
慧远
所写的《与隐士刘遗民等书》有如下一段:“君诸人并为如来贤弟子也,策名神府,为日已。……若染翰缀文,可托兴于此。虽言生于不足,然非言无以畅一诣之感。”
慧远
赞成刘遗民等人通过创作诗歌把自己对佛理的领悟传达出来,可见刘遗民等人也是《念佛三昧诗》的重要作者。《全晋文》卷一六四所辑僧肇的《答刘遗民书》,可以进一进证实上面的推断。信中写道:“威道人至,得君《念佛三昧咏》,并得远法师《三昧咏》及序。此作兴寄既高,辞致清婉,能文之士,率称其美。可谓游涉圣门,叩玄关之唱也。”
慧远
、刘遗民都写了《念佛三昧咏》,并且流传到了僧肇所在的北土长安,在文士中产生很大反响。由此看来,东晋刘宋之际,以《念佛三昧诗集》为代表的佛理诗,在当时诗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应该把它写进文学史。
综上所述,东晋刘宋之际主要有四类诗值得注意,它们是玄言诗、田园诗、佛理诗、山水诗。从当时的发展趋来看,玄言诗已经开始衰落,其余三者则是方兴未艾,呈现蓬勃向上态势。从思想倾向来看,玄言诗、田园诗是同类、属于道家;佛理诗、山水诗归入另一类,属于佛家,从作品风格看,玄言诗和佛理诗相近,都是大谈玄理,淡乎寡味;田园诗和山水诗类似,多写自然风光,饶有情趣。从相互关系来看,同属道家的玄言诗和田园诗相反相成,同属释家的佛理诗和山水诗殊途同归,两个系统内部都形成互补结构,两个系统之间也彼此渗透。把谢灵运的山水诗置于这个关系网络中加以考察,对于它在文学史上所处的地位会有更加明确的认识。
东晋刘宋之际是中国古代山水诗开始大量出现的阶段,也是我国水山画的滥觞期。水山诗、山水画都是把自然山水作为重要的表现对象,题材是一致的。谢灵运的水山诗和庐山净土法门有很深的缘份,那个时期的山水画是否如此呢?历史事实能够作出肯定的回答。
东晋顾恺之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初创时期的主要画家,他的山水画有《庐山图》、《望五老峰图》、《雪霁图》等,还写过一篇《画云台山记》,叙述这幅画的设计及画法。顾恺之和
慧远
是同时代人,庐山是
慧远
创立的莲社所在地,顾恺之把庐山作
为描绘对象,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净土法门的向往。他的作品还有《净土居士图》、《八国分舍利图》、《康僧会像》等,还在瓦官寺绘制过维摩诘壁画。顾恺之是一位兼作佛画和山水画的大师,在那个庐山净土法门昌盛的时代,他必然也要受到影响。竺法旷是中土净土法门的先驱,元兴元年(402)逝世,顾恺之当时任散骑常侍,为他作赞传,事见《高僧传》卷六。由此推断,顾恺之当和竺法旷有过来往,否则,不会由他撰写赞传。
东晋的另一名重要山水画家戴逵,他的画有《吴溪山邑居图》,其子勃有《九州名山图》,均系山水画。戴逵还曾为会稽山阴灵宝寺作木雕无量寿佛及胁侍菩萨像,隐于幕后听取意见,三年始成;又为瓦官寺塑《五世佛》。戴逵和顾恺之一样,也是兼作佛画和山水画。戴逵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有《释疑论》,与
慧远
、周续之反复辩论,《广弘明集》卷一八收录了他们的往还书信。载逵虽然不赞成佛教的因果报应说,但是,从雕制无量寿佛像一事来看,他对净土法门崇拜的对象还是抱着认同心理的。《法苑珠林》卷一六记载:“晋世有谯国戴逵字安道者,风清概远,肥遁奋吴,宅性居理,游心释教。”戴逵信奉佛教,他的山水画也必然受到佛教的熏陶,融入净土法门的某些因素。
宗炳是
慧远
莲社的十八高贤之一,也是晋宋之际重要的山水画家。《宋书·隐逸传》对宗炳有如下记载:“好山水,爱远游。……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群山皆响。’”宗炳迷恋山水可以说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在老病交加的情况下,还把自己游览过的名山大川画下来,作为观赏对象,进行神游。由此可见,他创作的山水画数量很多,因为南方的许多自然名胜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宗炳不但大量创作山水画,而且是山水画论的开创者,他的《画山水序》收录在《全宋文》卷二○,文中对于山水画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开头写道:“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他认为山水虽有形质却趋于灵异,和大道相通。贤人内心澄净,能从自然山水中领悟至道的奥秘,所以,自然山水对于他们别具魅力。宗炳的这段话从哲学和美学高度阐述了人和自然山水的关系,而且还揭示了庐山净土法门高贤酷爱自然山水的原因,他们登临山水是是“澄怀味象”,是从山水中领悟佛性。文中还写道:“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他把神和理视为山水画的灵魂,创作主体通过有形的山水捕捉到无形的神和理,并把它们再现出来。宗炳是庐山净土法门的重要成员,他所说的神和理,就是净土法门推崇的妙悟和佛理,所谓的“神超理得”,乃是创作过程中的大顿悟境界。宗炳的山水画和山水画论,可以说是庐山净土法门向艺术领域的延伸和渗透。
艺术界很早就有诗画同源的说法,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通过分析东晋刘宋之际山水诗、山水画与庐山净土法门的关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早期的山水诗和山水画,在思想倾向上具有同根所生的性质,它们都和庐山净土法门存在渊源关系,庐山净土法门在很大程度上是二者的思想母体,可视为特殊意义的诗画同源。
上一篇:
成语“肃然起敬”的来......
下一篇:
清高淡雅的释慧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