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人岩寺
祖庭动态
岩寺探秘
座像工程
影像纪录
功德芳名
善男信女
慧远大师
慧远年谱
思想研究
法师评传
生平揭秘
作品与解读
颂赞慧远
故事传说
边角史料
净土文库
净土资讯
净土宗师
净土经典
基础知识
佛教故事
佛理感悟
净土图库
远公圣像
岩寺风光
文化交流
净土活动
祖庭艺苑
佛诗
心香
征文
书画
佛教与素食
素食健康
名人与素食
素食菜谱
放生与护生
旅游山西
白人岩游
代县游
民俗游
名胜游
网上礼佛
留言板
首页
>>
论敦煌宗教话本《庐山远公话》和《叶净能诗》
论敦煌宗教话本《庐山远公话》和《叶净能诗》
来源:
[杭州]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
作者:
萧欣桥
|
发布时间:
2018-01-25
|
3719
次浏览
|
分享到:
论敦煌宗教话本《庐山远公话》和《叶净能诗》
萧欣桥
[杭州]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71-76页
【作者简介】萧欣桥(1939-),男,河北冀州人,浙江古籍出版社编审,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大典》编辑部,浙江 杭州 310006
【内容提要】敦煌文献中的《庐山远公话》和《叶净能诗》,是两篇宗教文学话本。它们都是佛教徒或道教徒利用民间说话艺术形式进行宗教宣传、神话宗教人物的宣传作品。《庐山远公话》叙东晋名僧惠远的故事,但除了惠远家住雁门、庐山出家的基本框架外,其他绝大部分情节、特别是其主干情节如白庄劫寺、远公为奴、远公与道安论议等都是作者虚构的。这种虚构在正统僧人看来是“诳”,但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却是非常必要的,是文学的自觉。《叶净能诗》则把初唐至盛唐百余年间的明崇俨、申天师、叶法善、罗公远等著名道士的奇闻轶事都“捏合”在道士叶净能的身上,集中表现他的奇术异能。该话本有些情节写得饶有风趣,宣传教化及娱心两相兼顾。
【摘 要 题】唐宋文学
【关 键 词】宗教话本/虚构/文学的自觉/捏合/宣传教化/娱心
【参考文献】
[1] 周绍良.读变文札记?庐山远公话[J].文史,1979,(7):230-231.
[2] 徐俊.《庐山远公话》的篇尾诗[J].文学遗产,1995,(6):116-117.
[3]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4]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
在敦煌文献中,有一批说唱类的通俗文学作品,如讲经文、因缘、变文、话本、词文、诗话、故事赋等。其中话本是民间说话的底本或记录本,本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但佛道徒有时也利用民间说话的艺术形式说唱宗教故事,神化宗教人物,自觉不自觉地为其宗教宣传服务。《庐山远公话》和《叶净能诗》(注:见王重民、王庆菽、向达等《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又见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就是这样两篇比较典型的宗教文学话本。
我们说《庐山远公话》是一篇典型的宗教文学话本,这从它所写内容和思想旨趣上是不难看出的。《庐山远公话》叙写东晋名僧惠(慧)远的故事,但与梁释僧祐的《出三藏记集》卷一五《
慧远
传》、梁释慧皎《高僧传》中的《
慧远
传》相比,却有很大不同。僧祐《
慧远
传》基本上是实录,慧皎《
慧远
传》在前者基础上虽又增加了一些他书记载和民间传闻,并增加了一些神奇色彩,但与
慧远
的生平事迹相去尚不甚远。而《庐山远公话》则生出许许多多虚幻的故事,着意夸大
慧远
的神奇和灵异,借以自神其教,扩大宗教宣传。
《庐山远公话》叙惠远兄弟二人,家住雁门,惠远从旃檀和尚出家为僧,弟惠持在家侍养老母。后惠远辞师携《涅槃经》至庐山修道,山神为之造寺,名化成(城)寺。惠远为众广说《涅槃经》,千尺潭龙化作老人来寺听经而不懂经义,有感于此,惠远特意制造《涅槃经疏抄》为众讲解。越数年,寿州贼首白庄闻庐山化成(城)寺中“施利极多,财帛不少”,率众上山抢劫,并把惠远掳去为奴。惠远弟子云庆将《涅槃经疏抄》交付道安和尚带往东都福光寺讲筵。数年之后,白庄将惠远带往东都卖与崔相公为奴,改名善庆。时道安正于东都福光寺讲《涅槃经》,崔相公带惠远前往听讲,惠远上去与道安论难,难倒道安,并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于是惊动了晋文帝,将其迎往大内供养,后惠远请求归山,回庐山后,“将自性心王,造一法船,归依上界”。
与一般的话本不同,《庐山远公话》中插入了大量的讲经内容。如写崔相公在福光寺听道安讲《涅槃经》,回家后,又给夫人和家人讲解《涅槃经》经义,一口气讲了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五阴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等八苦交煎,接着善庆(即惠远)又讲了三等四生十类,还为崔相公讲了十二因缘,前后近五千字,占了整个话本篇幅的四分之一以上。
《庐山远公话》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讲经论议的生动实例。话本写善庆(即惠远)在崔相公家讲三等四生十类、十二因缘之后,赢得了崔相公对他的敬重和称赞,第二天带他去福光寺听道安讲经,只见:“道安手把如意,身座(坐)宝台,广焚无价宝香,即宣妙义,发声乃唱,便举经题云:《大涅槃经》‘如来寿量品第一’。开讲已了,叹佛威仪,尤表圣贤,后谈帝德……叹之已了,拟入经题。其时善庆亦其堂内起来,高声便唤,止住经题。四众见之,无不惊愕。”善庆近前指向道安:“未审听讲是何经文?为诸众生,宣扬何法?谁家章疏,演唱真宗?”道安知是崔相公下人,回他“不与你下愚之人解说”,令他“低头莫语,用意专听”。善庆则以“胎卵湿化、十类四生、有形无形、有相无相皆得涅槃而言灭度”的大乘义理教道安“但行平等之心,法界自然安乐”。道安被善庆说得非常惭愧,甚至恼怒,遂将典尺抛在一边,渐进前来,怒斥善庆:“这遍若不取我指撝,不免相公边请杖决了,趁出寺门,不得闻经”!岂料善庆并不买账,既指责道安:“何得心无慈慜,毒害尤深,欺诳平人,拟与相公边请杖”?又主动进攻:“……若也抵对一字参差,却到(对)贱奴向相公边请杖,就高座上拽下决了,趁出寺门,不得为众宣扬。”一阵唇枪舌战之后,道安已领教到善庆并非等闲之辈,主动与他握手言和,说道:“上来言语,总是共汝作剧,汝也莫生颇我之心,吾也不见汝过”,“吾今知女(汝)实是能人,若问经题,吾能奉答”。
于是善庆先问经题,《大涅槃经》一字字问来,道安一字字作答。随后又问慈悲为体、平等为性以及无名烦恼等经义,道安尚能被动答出。而当善庆问及《涅槃经》“黑风义”时,道安虽有所答,但善庆已知“道安不解,解说不能”,于是善庆穷追猛打,进一步追问:“黑风之义,谁人所讲经文,阿谁章疏”?迫使“道安心拟答口不能答,口拟答心不能答,手脚专颙,惟称大罪”。反请善庆为他解说。最后善庆又问他《涅槃经疏抄》从何处得来,他讲“从庐山远大师处得来”。至此,善庆才亮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这段论议前后近四千字,约占整个话本篇幅的五分之一。《庐山远公话》利用说话大量穿插讲经论议内容,巧妙地宣传佛教经义,这是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结构上的突出特点。
这篇话本中有两个重要情节:一是白庄庐山打劫,将惠远掳作奴仆之后,惠远曾作一梦,梦见阿閦如来跟他说宿世因果;一是惠远与道安论难之后,惠远跟崔相公说宿世因果。两次说的都是一件事,即崔相公前世是一个商人,白庄也是一个商人,崔相公曾问白庄借过五百贯钱,由惠远担保。后来崔相公身亡,惠远亦死。“轮回数遍”,到了今世。所以,这次惠远被掳被卖,是“保债得债”,为奴为仆,是宿世因缘,赤裸裸地宣扬了宿命论和奴隶哲学。
综上所述,可知《庐山远公话》的思想内容并不足取。但它在艺术创造和艺术表现方面,在话本小说史上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它采用了大胆虚构的创作方法,这主要表现在惠远这个小说人物的创造上。我们说《庐山远公话》中的惠远是一个小说人物,是因为这个人物与东晋名僧
慧远
的生平行状相去甚远,许多经历和故事都是话本作者移花接木甚至是向壁虚构的。据周绍良先生《读变文札记?〈庐山远公话〉》[1]考证,《庐山远公话》的故事至宋元仍在流传,元释普度的《庐山莲宗宝鉴》卷四《辨远祖成道事》,曾对当时流行的《庐山成道记》(实即《庐山远公话》)中的惠远故事提出了七点批评,即所谓七诳。其内容为:“远公礼太行山道安法师出家,妄传为师旃檀尊者,一诳也;妄以道安为远公孙者,二诳也;远公三十年影不出山,足不入俗,妄谓白庄劫掳者,三诳也;晋帝三召,远公称疾不赴,妄为卖身与崔相公为奴者,四诳也;道安臂有肉钏,妄为远公者,五诳也;临终遗命,露骸松下,全身在西岭,见在凝寂塔可证,妄谓远公乘彩船升兜率者,六诳也;道生法师虎丘讲经,指石为誓,石乃点头,妄为远公者,七诳也。”诳者,诳诞不实之谓也。在普度指出的惠远故事的七诳中,其中有三条是把道安的事情强拉硬扯到惠远的身上,甚至把道安、惠远二人的事情完全弄颠倒了:惠远明明师从道安,话本却写他师旃檀尊者;不仅如此,还把道安说成是惠远弟子云庆的弟子,即“远公孙者”;另外,还把“道安臂有钏”硬安在了惠远的身上。其他几诳是把南朝名僧竺道生虎丘说法、顽石点头的传说移到惠远身上,凭空构造出白庄劫寺、惠远卖身与崔相公为奴等。
其实,《庐山远公话》中关于惠远的故事何止“七诳”,除了惠远家住雁门、庐山出家的基本框架属实外,其他绝大部分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当然,从六朝到隋唐,惠远故事有一个不断扩充增饰的过程,《庐山远公话》也吸收了一些前代远公的故事,但毋庸讳言,话本中的主干故事如白庄劫寺、远公为奴、远公与道安论议以及最后升兜率天等等都是话本作者虚构的。这种虚构在正统僧人看来是“诳”,是不能容忍的,但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却是必要的,是文学的自觉,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的至唐“则始有意为小说”在话本创作中的体现。
第二,《庐山远公话》是一篇精心结撰的宗教话本,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结构的统一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庐山远公话》是俗讲僧或佛教信徒利用说话艺术形式进行宗教宣传而编纂的话本,为了达到宗教宣传的目的,作者除了神化佛教人物惠远的灵异和神迹之外,就是大量穿插讲经内容,甚至还专门安排了一场讲经论议,实即对于佛经义理的深入讨论,这些内容竟至占去了整个话本篇幅的五分之二以上。但奇妙的是,我们并不感到这许多描写游离于话本的故事情节之外,甚至也感觉不到多少枯燥,而这全仰赖于作品的巧妙结构。
话本名曰《庐山远公话》,明确告诉读者它是在讲庐山远公的故事。作者也确实从惠远家住雁门、从旃檀和尚出家、又辞师至庐山修道讲起,还讲了他在庐山的一些灵异和神迹,如山神为之造寺,远公锡杖撅水,千尺潭龙化作老人听经等等。但这些灵异、神迹在话本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只占全篇的十分之一。话本的重头戏或者说主干情节是白庄劫寺、白庄将惠远卖与崔相公为奴、崔相公家中讲经、惠远与道安论议等,而这些主干情节又都是以惠远梦见阿閦如来说宿世因果来贯通的,如果没有这个梦,则惠远不会主动提出让白庄将他带到东都发卖,也不会卖与崔相公为奴,更不会适逢道安而与之论议。这个阿閦如来托梦的情节看似极为平常,实则煞费苦心,从情节结构上讲,具有牵动全局的纽带作用,从思想内容上讲,它所表现的宿世因果和命定论又是作品所着力宣传的思想之一,内容和形式(结构)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第三,它已初步具备了宋元话本的体制和艺术特点。首先,跟宋元话本一样,《庐山远公话》经常使读者感到有一位说话人的形象在,并以其说话人的口吻在向观众讲述故事。如:“说这惠远,家住雁门,兄弟二人,更无外族。”“说此会中有一老人,听经一年……来也不曾通名,去也不曾道字……”“远公知契诸佛如来之心,遂乃却请其笔空中而下。争得知?至今江州庐山有掷笔峰见在。”“远公还在何处?远公常随白庄逢州打州,逢县打县,朝游川野,暮宿山林……”类似情况,尚有数处。
其次,跟宋元话本一样,《庐山远公话》使用的语言基本上都是当时的口语,虽然尚不及宋元话本来得纯熟。而且在语言运用上已开始出现分工的趋势,即一般叙述故事用散体,写景抒情用骈体或赋体,如:“是日夜拣炼神兵,闪电百般,雷鸣千钟(种),彻晓喧喧,神鬼造寺。直至天明,造得一寺,非常有异。且见:重楼重阁,与忉利而无殊;宝殿宝台,与西方无二。树木聚林拥(蓊)郁,花开不拣四时;泉水傍流,岂有春冬段(断)绝。更有名花嫩蕊,生于觉路之旁;瑞鸟灵禽,飞向精舍之上。”又如:“忽因一日,在于山间,白庄于东岭之上安居,远公向西坡上止宿。是时也:秋风乍起,落叶飘摇。山静林疏,霜霑草木。风经林内,吹竹如丝。月照青天,丹霞似锦。长流水边,心怀惆怅……”
此外,《庐山远公话》中还有一些偈,是作为话本中人物的代言诗出现的。如:“自从远公于大内见诸宫常将字纸秽用茅厕之中,悉嗔诸人,以为偈曰:‘儒童说五典,释教立三宗。视礼行忠孝,挞遣出九农。长扬并五策,字与藏经同。不解生珍敬,秽用在厕中。悟灭恒沙罪,多生忏不容。陷身五百劫,常作厕中虫。’”这种以偈(诗)代言的体式,我们不妨将其视为上承讲经文、僧侣变文的以偈代言,下启宋代话本的以诗(词)代言的过渡形式。
再次,宋元话本的开头一般都有一段引子,称作头回或入话,结尾往往都有一首诗。《庐山远公话》的入话虽不十分明显,但开头先以“盖闻法王荡荡”等一段俳句赞扬佛教“三宝”佛祖、佛经并及僧人旃檀,然后引出惠远,实际上已具入话雏形。现存《庐山远公话》抄件残缺不全,缺少结尾,但已写到惠远乘自造法船上兜率天。近年有人考证,该话本结尾确有一首结尾诗,而且是一首律诗。全诗为:“诸幡动也室铎鸣,空界惟闻浩浩声。队队香云空里过,双双窒(宝)盖满空行。高低迥与须弥等,广阔周圆耀日明。这日人人皆总见,此时个个发心坚。”[2]结尾诗与惠远乘船升天的意境正合。由此可见,《庐山远公话》已具备或基本具备宋元话本开头有人话或头回、末尾有结尾诗的话本体制特征。
如果说,《庐山远公话》是佛教僧侣利用民间说话技艺进行佛教宣传的产物,那么,《叶净能诗》则是道教徒利用说话艺术形式进行道教宣传的作品。该篇开头残缺,不见前题,《叶净能诗》是其尾题。有的研究者认为“诗”字当是“话”字之误[3](p.545),它的本题应是《叶净能话》;有的研究者认为“诗”字当是“传”字之误,因为草体“传”与“诗”极易混淆,它的本题应是《叶净能传》[4](p.31)。但不管题作什么,大家都承认它是一篇话本作品。
《叶净能诗》的中心人物叶净能确有其人,是一位活跃于唐代高宗、武后、中宗时期的道士。据《唐会要》卷六七《试及邪滥官》门载,武后神龙元年六月叶净能除国子祭酒,但当时就遭到左卫骑曹参军宗务光、酸枣县尉袁楚客等人的反对,说他“因浅术以取银黄”、“妄引鬼神而惑主”,甚至斥他为“国贼”。又据赵璘《因话录》卷五载:“有人撰集怪异记传,云玄宗令道士叶净能书符,不见国史。不知叶净能中宗朝坐妖妄伏法,玄宗时有道术者乃法善也。”可知他是在唐中宗时被处刑的。赵璘是唐文宗大和八年进士,《因话录》记事至宣宗朝,可见,至迟在宣宗时期已经有人把叶净能跟叶法善混淆,并把他跟唐玄宗拉扯到一起了。
《叶净能诗》叙叶净能在会稽山学道,因得神人送符本一卷,故学得“符箓最绝”,“天下鬼神尽被净能招将,神祗无有不伏驱使”。遇玄宗“皇帝圣明”,“称崇道教”,“净能自会稽山适长安”,随后便接连写了他十多个驱使神鬼、斩妖除怪的故事。如写他自会稽山至长安途中,路经华州,遇无锡县张县令携妻孥游华岳,被岳神强行将张妻娶作第三夫人,致使张妻“三更三点,忽尔卒亡”。叶净能连书三符,迫使岳神送回张妻,张妻随即苏醒。又如至长安后,住玄都观。策贤坊康家女子被野狐精魅附身,叶净能为之作法斩狐,其女魅病即除。又如叶净能在大内陪皇帝饮宴,将殿西角头一个瓮子变作一道士陪饮,“其道士巡到便饮,都不推辞,皇帝极欢,同坐兴合”,而待道士苦苦推醉之时,叶净能则剑斩道士,“(头)随剑落,抛在一边,头元是酒瓮子盖……缘酒瓮子恰满便醉”,引得皇帝后妃惊笑不已。又如开元十四年元宵夜,叶净能作法,偕唐玄宗和高力士赴蜀都看灯,于蜀王殿上作乐,并留小汗衫子一领。又如八月十五夜,叶净能作法,偕帝同游月宫,“见内外清霄迥然,楼殿台阁悉异,皆是七宝装饰”。以上种种,都为表现“若道教通神,符箓绝妙,天下无过叶天师耶”!
《叶净能诗》最后一个故事写道:“净能见大内一宫人,美貌殊绝,每见帝宠。净能遂归观内,书一道符,变作一神。神人每至三更,取内人来于观内寝,恰至天明,却送回宫。日来月往,已经半年,美人昏似醉,都不觉知。”结果美人怀孕,奏闻玄宗皇帝。玄宗“当知即是净能作法”,遂与高力士密谋杀叶净能。高力士献计,让玄宗诏净能上殿说法,殿后埋伏五百口剑,待净能洋洋说法之际,力士暗中点号,五百人齐拥殿上,杀却净能。请看下面的具体描写:“……皇帝问(闻)净能奏,悖然作色,大怒龙威。高力士便遣五百人,一时上殿,拟斩净能。[净能]见五百人拔剑上殿,都不忙惧,对皇帝前缓步徐行,‘吾亦不将忙矣!’五百人一时举剑,俯临净能。净能思心作法,即变身入殿柱中,莫睹踪由。皇帝惊忙,绕柱数匝看之。连声便唤:‘天师!天师!朕无此意,高力士起此异心,幸愿天师察朕成(诚)素。’净能于柱内奏曰:‘本愿尽陛下一世,谁知陛下中道起此异心!’皇帝遂遣高力士把剑削柱看之。高力士奏(奉)敕削柱。其柱约一半以上,转起分明,全无净能踪由。净能柱内又奏:‘臣且归大罗天去也!’皇帝与高力士见一条紫气,升空而去。皇帝追悔不及。”真是奇思妙想,读来饶有风趣。话本最后写到有使者入川,中道见“净能缓步徐行”,且唤使者传奏皇帝,“来日匆匆,不及辞陛下”云云。“皇帝闻净能附使人所奏,临殿而望蜀川,满目流泪而大哭曰……”遂以玄宗一段祭文而终篇。
据张鸿勋、金荣华等先生考证(注:参见张鸿勋《敦煌话本〈叶净能诗〉考辨》,载《敦煌学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金荣华《读〈叶净能诗〉札记》,载台湾敦煌学会编印的《敦煌学》第八辑。),《叶净能诗》中的十多个神奇灵异故事,大多采自《朝野佥载》、《广异记》、《集异记》、《仙传拾遗》、《明皇杂录》、《开天传信记》等唐代传奇、志异的小说及笔记著作之中,故事中的主人公主要不是叶净能,而是包括自初唐至盛唐百余年间的明崇俨、申天师、叶法善、罗公远等,而且以玄宗时期的叶法善居多,真正属于叶净能的只有“奏询子嗣”一则,见于《太平广记》卷三○○引《广异记》“叶净能”条;此外,“斩狐除病”的源头与叶净能也有一定关系,见于《太平广记》卷四五○引《广异记》“王苞”条,其他都与叶净能无关。话本作者将诸多故事的背景安排在唐玄宗朝,这固然是由于在唐代皇帝中唐玄宗最崇道教;而把叶净能从高宗、武后、中宗拉后若干年,则显然是把活跃在玄宗时期的叶法善与叶净能混为一谈了。由此可见,《叶净能诗》的产生时代不可能距玄宗朝太近。而据篇中的“劫取宫女”故事,在成书于9世纪的《开天传信记》中尚不见道士的名字,而在本篇则为叶净能,根据民间传说和小说故事的一般发展规律,本篇产生时间最早也要在9世纪末、10世纪初,亦即五代时期了。
《叶净能诗》与《庐山远公话》虽然都是宣传教化类作品,但前者与后者相比,却不那么“郑重其事”。如果以宗教话本创作目的“宣教”和“娱心”来衡量它们,《庐山远公话》似重在“宣教”,而《叶净能诗》则重在娱心。《叶净能诗》中甚至还出现了对道教有些不敬的描写,如第一则故事中写华岳神强占生人之妻,最后一则故事写叶净能偷皇室宫女等,以致有的研究者怀疑它不一定是道士或道教信徒所为。但统观话本的内容和旨趣,它还是旨在宣扬道教通神及道士的神奇法术的,反映了唐代、特别是唐玄宗时期道教广泛流行的情况,从本质上仍不失为一篇道教宣传作品。《叶净能诗》在写法上较多受到古代轶事小说的影响,所不同者,它是把唐代数朝几个道士的轶事集中写在叶净能一个人的身上,这虽不失为一种小说结构,但却谈不上精心结撰。后来的宋元话本如《拗相公饮恨半山堂》、《金海陵纵欲身亡》等,都属于这种结构模式。
《叶净能诗》的话本特征,一是采用当时口语,且纯用散说;二是开头虽因残缺而不明究竟,结尾却用唐玄宗哭吊叶净能的祭文,即以韵文形式结束全篇;三是采用“捏合”、虚构的艺术方法,展开幻想的翅膀,构思出虚幻的情节故事,叙写出神奇的人物形象。作为唐五代道教话本的“孑遗”,《叶净能诗》很值得我们重视。
上一篇:
清高淡雅的释慧持
下一篇:
僧伽提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