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虎溪三笑”里的基因恐惧
来源: | 作者: 罗时叙 | 发布时间: 2018-01-25 | 3813 次浏览 | 分享到:

书圣王羲之离世之后27年,晋安帝义熙二年(406),陆修静(字元德)出生于吴兴东迁(今浙江湖州市吴兴区一带)。这时,慧远来庐山23年了,已经是73岁的老人了。而陶渊明也是42岁了,辞去彭泽县令一年了。再过55年,作为道教大师的陆修静才隐居庐山。而这时他若和慧远、陶渊明在东林寺会见,并且有个流传千年的“虎溪三笑”的故事,那么,慧远就是127岁、陶渊明96岁了。

众所周知,慧远活了83岁。他去世那年,陆修静才10岁。那时,陆修静尚在吴兴的著名士族家庭里,根本不知道世上还有个远在千里外的大和尚叫慧远的。

陶渊明,按照学术界公认的,只活了63岁。他去世时,陆修静才21岁。那时,陆修静也还在吴兴家中。

无论如何,陆修静没有见过慧远,也没有见过陶渊明。

可是,唐代流传着“虎溪三笑”的故事,说的是慧远、陶渊明、陆修静会晤于东林寺。他们分别时,慧远送客于寺门外的虎溪桥,惹得对面山上看寺的老虎吼叫了,提醒慧远不得再送客过桥。于是,慧远、陶渊明、陆修静都哈哈大笑了。

北宋,陈舜俞、刘凝之编撰的《庐山记》是第一部写庐山的志书。《庐山记》里,又写进了“虎溪三笑”的故事。元丰四年(1084)四月,苏轼游庐山时,读了刘、陈的《庐山记》,不再思索,又以讹传讹。后来,黄庭坚也把虚构的“虎溪三笑”当历史真实。

这“真实的谎言”说到了21世纪,都那么津津乐道,甚至在电视银屏之上隆重推出。这真可谓:以讹传讹,电视也是最方便最快捷的工具。

其实,早在唐代的吴筠(?-778)就指出,修静与慧远,相去甚远,似非其人。明代也有学者具体考证了三人的生卒年,“安得所谓三笑乎?”

“虎溪三笑”这个浪漫故事,既是唐宋时调和儒、佛、道的思潮的反映,又暗含着抬高陆修静的历史地位。道教在庐山最早打出的是“陆修静”品牌(可是,唐代的道士吴筠却书呆子气太重,只认死理,似乎不太注意维护本宗教集团的利益)。

天下有三,道教占一。这就是“虎溪三笑”的神话的深层心理。

“虎溪三笑”这个浪漫虚构里的三个角色,陶渊明是隐士,慧远是佛教隐士(他与桓玄的信函中,多次称“贫道形不出人,才不应世”,“养素山林”,“隐居则宜高尚其迹”),而陆修静原本也是个笑傲江湖的道教隐士。三人原本在民间。

陆修静出身于江南著名士族吴郡陆氏。关于他的家世与他本人的传说很多。据说他是东吴丞相陆凯的后代。他相貌有些与众不同,“天挺灵骨,幼含稚性”。他少年时,就踏着前辈的儒家革命者的足迹,努力学习儒学,博览通晓儒家的重要典籍,还研究《易经》、《讳书》。他年纪轻轻就结婚、做官了。虽然他涉世较早,但他坚守自己的朴实与真诚情操。

他的文化兴趣是多元的。他精心地钻研了道教的学说,渐渐坚信“羽化在我,道不吾欺”。他毅然改变信仰,遗弃了妻子儿女,出家为道士,专门从事道教的研究与传播。

没有史料说明,他改变了人生设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依我看,绝对不是因为他崇尚真诚与朴实。那是什么呢?人生总有很多事情是难以说清楚的。打个比方:有一位姑娘,在一个小酒店里躲雨,这里只有一位少年服务员。她由处女走向非处女,竟然就是在这躲雨的久久寂寞之中。这姑娘品德不好么?不是的。她很纯。那男孩儿耍流氓么?不是的,他也很纯。是“一见钟情”?或许不是。反正,最没有办法说清楚的就是斑驳缤纷的人性。

当然,陆修静与道教的缘份,绝对不是那回事儿。高尔基给我们爱瞎想的人做了一个防空洞,叫做:任何比喻都是蹩足的。其实,任何联想也是蹩足的。

我的意思还是一句废话:陆修静与道教的缘份实在说不清。非要我说,我就说,儒家的先天缺限,必然会把一些人赶到非儒学的领域里去。慧远大师不是说过,他由立志做一个儒家革命者而转向出家做一个佛教徒,就是因为看透了儒学“是应变之虚谈耳”么?

那年,陆修静出家后,隐居在云梦山(今洞庭湖畔)修道。他只要听说了何处有道教高人,就去寻求拜访。他爱好游历山水,四处寻访仙踪。他登临过潜山、衡山、九嶷山、罗浮山、长江三峡的巫山、峨嵋山,行踪“如云映松风,丽乎山而映乎水,功成扣玄,感神授灵快,适然自得,通交于仙真之间矣。”

所以,“虎溪三笑”这个由后世虚构的故事里的隐喻之二便是:道教原本也是一种民间的意识形态。

道教,高举着民间意识形态的大旗,也曾经长久地为历史所认可。

元嘉十六年(439),陆修静34岁。陆修静还在长江中游一带的名山里“如云映松风”之际,另一个诗人来到了庐山,他就是鲍照。

鲍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灌云县)人。他出身寒微,怀才不遇,受尽坎坷。他26岁到江州任国侍郎,曾游庐山。面对多瀑布的庐山,鲍照仍以原先羁旅他乡的姿态简装登山,作《登庐山》:

 

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荣。

 

诗的最后说:“乘此乐山性,重以远游情。方跻羽人途,永与烟霞并。”他攀登了仙人所走的路途,与烟霞永远为伴。

这说明,那个时代,为自己的心性爱好游山玩水,加入民间的意识形态者也颇多。也可以说,高举民间意识形态的大旗,这是中国的第二个百花齐放时代——两晋南北朝的知识分子比较普遍的秉性。    

据唐代李渤《宋庐山简寂观陆先生传》,元嘉末年,也就是公元5世纪50年代初,陆修静40多岁了,到京都卖药。卖药,这是一个云游道士传播道教及生存的一种方式。

建康是中国南方的佛教中心。南朝梁代(502-555),建康的佛寺竟多达500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南史》)。至于陆修静所在的刘宋时代,京都的佛寺也比梁代少不了多少。

但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观院在京都却很少。陆修静第一次来建康,真正的目的是什么?看来,他想试探一下当下的皇帝对道教的态度。于是,道教之徒扩散他的名声,渲染他的学识与仙迹,正投下怀。

道教徒们的宣传果然取得了社会效益,震及高层。宋文帝仰慕陆修静的高风博学,召他进殿,听了他宣讲的道教理论,服膺尊异。这时候,太后王氏信仰黄炎帝与老子的学说,她竟然放下了太后的身份,以门徒之礼向陆修静叩拜。陆修静虽然是第一次进皇宫向皇帝和太后宣讲道教理论,但他十分从容,“讲理说法,不舍昼夜,孜孜诱劝,无倦于时。”

然而,宋文帝邀请他留居京都,他却没有答应。元嘉三十年(453),文帝欲废掉太子刘劭,可是密谋被泄,反被刘劭所杀。父亲尸骨未寒,刘劭急忙称帝。文帝第三子、江州刺史刘骏起兵讨伐哥哥刘劭,杀了他,即帝位。如此乱世,人心骇疑,陆修静可能是看出眼下还不是与朝廷合作的时候,便到江南各地游历。

 

选自罗时叙著《点击大师的文化基因》(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一部:大师开山》,《第六章:陆修静——苦竹作伴,心仪天下》,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