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人岩寺
祖庭动态
岩寺探秘
座像工程
影像纪录
功德芳名
善男信女
慧远大师
慧远年谱
思想研究
法师评传
生平揭秘
作品与解读
颂赞慧远
故事传说
边角史料
净土文库
净土资讯
净土宗师
净土经典
基础知识
佛教故事
佛理感悟
净土图库
远公圣像
岩寺风光
文化交流
净土活动
祖庭艺苑
佛诗
心香
征文
书画
佛教与素食
素食健康
名人与素食
素食菜谱
放生与护生
旅游山西
白人岩游
代县游
民俗游
名胜游
网上礼佛
留言板
首页
>>
陶渊明与慧远及《三笑图》
陶渊明与慧远及《三笑图》
来源:
|
作者:
魏莹
|
发布时间:
2018-01-25
|
4013
次浏览
|
分享到:
初,晋安帝元兴元年(402),释
慧远
与刘遗民等於庐山结白莲社。《高僧传》卷六《释
慧远
传》:“於是率众行道,昏晓不绝。释迦馀化,於斯复兴。既而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并不期而至,望风遥集。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秀硕等,并弃世遗荣,依远逰止。远乃於精舍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乃令刘遗民著其文。”
慧远
亦能诗,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二:“晋释
慧远
《游庐山》诗:‘崇岩吐气清,幽岫栖神迹。希声奏羣籁,响出山溜滴。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留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孰是腾九霄,不夺冲天翮。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此诗世罕传,《弘明集》亦不载,独见於庐山古石刻耳。(一作《东林寺志》)。‘孰是腾九霄’,与陶靖节‘孰是都不营’之句同调,真晋人语也。杜子美诗:‘得似庐山路,真随
慧远
游。’正用此事,字亦不虚。”按《庐山记》卷四载缺末句。
《莲社高贤传》:“常往来庐山,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以行。远法师与诸贤结莲社,以书招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焉,忽攒眉而去。”释贯休《再游东林寺作五首》之四曰:“爱陶长官醉兀兀,送陆道士行迟迟。买酒过溪皆破戒,斯何人斯师如斯。”自注:“远公高节,食後不饮蜜水,而将诗博绿醑与陶潜,别人不得。又送客不以贵贱,不过虎溪,而送陆静修道士过虎溪数百步,今寺门前有土岗,送道士至此止也。”(四部丛刊本《禅月集》卷二十一,陆静脩,据《莲社高贤传》应作陆脩静)释齐己《荆门送昼公归彭泽旧居》:“彭泽旧居在,匡庐翠叠前。因思从楚寺,便附入吴船。岸绕春残树,江浮晓霁天。应过虎溪社,伫立想诸贤。”(卷八百四十)又《忆别匡山寄彭泽乾昼上人》:“忆别匡山日,无端是远游。却回看五老,翻悔上孤舟。蹭蹬三千里,蹉跎二十秋。近来空寄梦,时到虎溪头。”(卷八四三)则虎溪送别之传说,唐已有之。释契嵩《题逺公影堂壁》:“陆修静异敎学者,而送过虎溪,是不以人而弃言也;陶渊明酖湎於酒,而与之交,盖简小莭而取其逹也。”(《镡津文集》卷十六,四部丛刊本)陈舜俞《庐山记》卷一:“虎溪,昔远师送客过此,虎辄号鸣,故名焉。时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陆脩静亦有道之士,远师尝送此二人,与语道合,不觉过之,因相与大笑,今世传《三笑图》,盖起於此。神莲殿之後,有白莲池。昔谢灵运恃才傲物,少所推重,一见远公,肃然心服,乃即寺翻涅盘经,因凿池为台,植白莲池中,名其台曰翻经台,今白莲亭即其故地。”(日本大正新脩《大藏经》第五十一册)则此说本因僧而起。
苏轼《石恪三笑图赞》:“彼三士者,得意忘言。庐胡一笑,其乐也天。嗟此小童,麋鹿狙猿。尔各何知,亦复粲然。万生纷纶,何鄙何妍。各笑其笑,未知孰贤。”(《苏轼文集》卷二十一)又自跋曰:“近於士人家,见石恪画此图,三人皆大笑,至於冠服衣履手足,皆有笑态。其後三小童,罔测所谓,亦复大笑。”(《苏轼佚文汇编》卷五)苏辙《子瞻与长老择师相遇於竹西石塔之间,屡以绝句赠之,又留书邀辙同作,遂以一绝继之》:“远老陶翁好弟兄,虎溪庐阜久逢迎。何须更要经平子,清议从来贵士衡。”(《欒城集》卷十四)黄庭坚《戏效禅月作远公咏》序:“逺法师居卢山下,持律精苦过中,不受蜜汤,而作诗换酒,饮陶彭泽。送客无贵贱,不过虎溪,而与陆道士行,过虎溪数百步,大笑而别。故禅月作诗云云,故效之。”诗曰:“邀陶渊明把酒碗,送陆脩静过虎溪。胸次九流清似镜,人间万事醉如泥。”(《黄山谷诗集》内集卷十七)又《谢答闻善二兄九绝句》四:“莫作叫号惊四邻,甕中有地可藏眞。渊明醉握逺公手,大笑绝倒人不嗔。”(《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七)晁补之《白莲社图记》:“庐山白莲社十八贤者,始晋太元中,雁门正觉法师慧逺,爱此山,卜居之;而河内觉寂大师慧永,先居西林,故法师所居号东林云。法师神明英越,初从太行释道安落发,道安知其能使道流东国者也。时诸方名徳,闻风而至,与同修浄土之社者甚众,而十八贤者社中之杰也。……初,法师送客,常以虎溪为限,最厚陶潜、陆修靖,偶送两客,不觉过溪。然陶忘懐得失,晋宋间一人耳。修靖後得道度世,两人固非入社者,皆善法师。而谢灵运恃才傲物,尝求入社,法师以心杂止之,灵运不恨也。为凿二池,种白莲,後名其社云。殷仲堪之为荆州也,时入山修敬,故图中所绘陶、陆、谢、殷在十八人之外。”(《鸡肋集》卷三十)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远师作白莲社,与谢灵云、陆修静等十八人为社客,独陶渊明不肯入社,视众人固已高矣。无为子杨次公又从而笑之,其作《庐山五笑》,於陶有曰:‘我笑陶彭泽,闻锺暗敛眉。篮籅急回去,已是出山迟。’视彭泽又高一着矣。”王十朋《莲社》:“渊明修静不谈禅,孔老门中各自贤。送别虎溪三笑後,白莲流水两凄然。”(《梅溪王先生文集》后集卷十,四部丛刊本)辛弃疾《鹧鸪天》:“万事纷纷一笑中。渊明把菊对秋风。细看爽气今犹在,惟有南山一似翁。情味好,语言工。三贤高会古来同。谁知止酒停云老,独立斜阳数过鸿。”(《稼轩词编年笺注》卷四)则稼轩亦信之矣。
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三:“初,庐山东林寺主释
慧远
集缁素百二十有三人,於西山岩下般若台精舍结白莲社,岁以春秋二节朝宗灵像。……命刘遗民撰《同誓文》,以申严斯事。其间誉望尤著,为当世推重者,号社中十八贤,刘遗民、张诠、雷次宗、宗炳、周续之、张野等预焉。时秘书丞谢灵运才学为江左冠,而负才傲物,少所推挹。一见远公,遽改容致敬。因於神殿后凿二池,植白莲,以规求入社。远公察其心杂,拒之。灵运晚节疏放不检,果不克令终。中书侍郎范甯直节立朝,为权贵谮忌,出守豫章,远公移书邀入社,宁辞不至,盖未能顿委尘缘也。靖节与远公雅素,甯为方外交,而不愿齿社列。远公遂作诗博酒,郑重招致,竟不可诎。按梁僧慧皎《高僧传》,远公持律精苦,虽豉酒米汁及蜜水之微,且誓死不犯。乃钦靖节风概,顾我能致之者,力为之不暇恤。靖节反麾而谢之,或与樵苏田父班荆道旧,於何庸流能窥其趣哉。靖节每来社中。一日,谒远公,甫及寺外,闻钟声,不觉颦容,遽命还驾。……张商英有诗云:‘虎溪回首去,陶令趣何深。’谢无逸诗云:‘渊明从远公,了此一大事。下视区中贤,略不可人意。’远公居山,馀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送宾逰履,常以虎溪为界。他日偕靖节、简寂禅观主陆脩静语道,不觉过虎溪数百步,虎辄骤鸣,因相与大笑而别。石恪遂作《三笑图》,东坡赞之。李伯时《莲社图》,李元中纪之,足标一时之风致云。”
然後世多有疑者,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三十:“杨鐡厓云:……坡翁所跋三笑,不言为谁,山谷特实以远公、陶、陆事,陈贤良舜俞《庐山记》亦谓举世信之,有赵彦通者,作《庐岳独笑》一篇,谓远公不与脩静同时,楼攻媿亦言脩静元嘉末始来庐山,时逺公亡已三十馀年,渊明亡亦二十馀年,其不同时,信哉!後世传讹,往往如此,使坡翁见之,亦当绝倒也。”宋濂《跋庐阜三笑图》:“《庐阜三笑图》盖写徵士陶渊明、道士陆脩静及浮屠
慧远
也。相传图始於庐楞伽,而先儒是非之者亦不少。其非之者则曰:
慧远
卒于晋义煕十二年丙辰,年八十三,修静没於宋元徽五年丙辰,寿七十二,丙辰相去正六十载,推而上之,修静生於义煕三年丁末,
慧远
亡时,修静纔十岁耳。至宋元嘉末,修静始来庐山,则
慧远
之亡已三十馀年。渊明之死亦二十馀岁矣。若渊明生於晋兴宁二年乙丑,少
慧远
三十一岁,终於元嘉四年丁卯,距
慧远
亡年已五十矣,固宜相从也。安取所谓三笑哉?其是之者则曰:自苏长公作《三笑图赞》,而黄太史遂以三人者实之,如蒲师传正、刘巨济、晁无咎之流皆明著之篇翰,陈舜俞造《庐山记》亦与太史正同。此数公者,皆号博学多识,修静之事其有不考者乎?盖晋有两修静,议者弗之察,故遂致此纷纭也。赵彦通《庐岳独笑》之编,乃黄口小儿强作解事者耳。二者之论其不同有如此。”(《文宪集》卷十四)谢榛《四溟诗话》卷三:“秋夕,予过北园宗禅师精舍,邻有朱道人亦来,因谈及虎溪三笑事。宗乃诵皇甫曾送邕上人诗:‘晚及门人别,依依出虎溪。’予曰:‘此结用事太泛,趁韵而已。’宗曰:‘今夕与公继此故事,若不吝一诗,我辈幸矣。’时皎月在天,凉飙振木,清景可爱。徘徊於露草之间,漫成一律云:‘二高多道气,吾欲共岩栖。瑶草元无种,青莲不染泥。鹤鸣丹鼎外,月在法云西。相送真成笑,分明过虎溪。’朱曰:‘此时三笑虽同,吾辈愧远公静修多矣。’相送园西而别。”则学者尚有以“三笑”为真者矣。
梁启超《陶渊明年谱》:“此两公案为宗门所乐道,虽不必尽信,要之先生与莲社诸贤相缘契,则事实也。”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以渊明之与莲社诸贤,生既同时,居复相接,除有人事交际之记载而外,其他若《莲社高贤传》所记闻锺悟道等说皆不可信之物语也。”林语堂认为:“这象徵著三位无忧无虑的智者的欢乐,象徵著三位宗教代表人物在幽默感中团结一致的欢乐。”(《生活的艺术》)儒释道之所以能走过同一座桥,是因为其本源一致,儒家养性,佛家忘性,道家任性,渊明集养(《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忘(《饮酒》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任(《连雨独饮》: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於一身,他是一个真正的自然人,接近於完美,他即使不写一句诗,单论其行止品性,也可成为後世之楷模。——陶诗乃三道交节点所蕴藏之精神的闪光。
儒、释、道三教本源虽一,然其表达途径与表现形式有异,儒教乃从生活中来,故儒者之修身无须外在於生活,且其修养愈深,愈能得生活之况味;儒学其意在使个体融入羣体,并进而对羣体施加影响,此即所谓“达则兼善天下”也;若志不获骋,则退而修身於草茅之间,此即所谓“穷则独善其身”也。道家之宗旨则非使个体溶入羣体,乃使个体脱离羣体,保持独在,其志在一己之身,且修道者必须借助某种外在仪式,以制造神秘气氛,故使人远离生活,而非接近生活,其人多入深山静修可证。此外,修道者若遇同志,多结伴归隐,此与儒者之归隐又不同,儒者归隐,即遇同志,亦偶然相见而已,绝少寝食与共,同事清修者。孔子虽然说过“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论语·里仁》),并有欲居九夷之心15,可历聘列国不遇後,孔子还是返回家乡,使雅颂礼乐各得其所16。可知儒者之隐,非单为善一己之身,乃以退为进,欲垂其事功於後也。渊明与范甯,均拒
慧远
之招,不入莲社(《饮酒》四: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答庞参军》: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其为真儒,与范甯同,论者乃谓“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殆会合儒家道家之言而韵之者”,何不知渊明之甚耶!
上一篇:
虎溪三笑亭联
下一篇:
张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