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人岩寺
祖庭动态
岩寺探秘
座像工程
影像纪录
功德芳名
善男信女
慧远大师
慧远年谱
思想研究
法师评传
生平揭秘
作品与解读
颂赞慧远
故事传说
边角史料
净土文库
净土资讯
净土宗师
净土经典
基础知识
佛教故事
佛理感悟
净土图库
远公圣像
岩寺风光
文化交流
净土活动
祖庭艺苑
佛诗
心香
征文
书画
佛教与素食
素食健康
名人与素食
素食菜谱
放生与护生
旅游山西
白人岩游
代县游
民俗游
名胜游
网上礼佛
留言板
首页
>>
谢灵运
谢灵运
来源:
|
作者:
史向前
|
发布时间:
2018-01-25
|
3871
次浏览
|
分享到:
谢灵运居士(西元385~433年)
谢灵运,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因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后移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我国南朝时著名的山水派诗人。
谢灵运自幼便以聪颖好学、能文善画而负芳名,后任官永嘉太守。然而性格“负才傲俗”,《中国佛学人名辞典.谢灵运》说他“性简放自高,夸直敢言,每招毒辣而不自知。”出人的才学和直傲的性格使他常与世龃龉,难得平安,元嘉十年(四三三年)四十九岁时,终遭噩运,被告以谋反罪诛死。
谢灵运“幼皈三宝,深人经藏”(同上),及长又遍访名僧。“志学之年”,登庐山与
慧远
法师见面。《高僧传.
慧远
传》说:“陈郡谢灵运负才傲俗,少所推崇,及一相见,肃然心服。”一贯恃才自负的灵运能遇到一个令他一见倾倒,“肃然心服”的人,是少有的。从此他便与
慧远
建立了深交,从
慧远
法师修习净土。他为
慧远
法师在所居的东林寺开凿了东西两个水池,池中栽种白莲,庐山的“白莲杜”就是因此而得名的。(见《佛祖统记》卷三十八)
慧远
法师在庐山立“佛影台”,邀请灵运作《佛影铭》。见《广弘明集》卷十五)
慧远
去世后,谢灵运又亲作《庐山
慧远
法师诔》,并亲撰碑文。在碑文里,谢灵运对
慧远
法师一生振兴佛教的功德给予了高度评价,说他“可谓五百之季,仰绍舍卫之风,庐山之(山+胃),俯传灵鹫之旨,洋洋乎未曾闻也。”在碑文里也叙述了自己的心情,他说:“予志学三年,希门人之求,惜哉诚愿未遂,永违此世。”表达了斯人难再的深深追惜和自己对佛教的祟仰态度。(见《广弘明集》卷二十三)
史载“灵运尝求人社(“莲杜”),远公以其心杂而止之。”(《莲社高贤传》)“心杂”是说其心并未完全皈依佛法。汤用彤认为这并不可信,结莲社之说也只是后人的传说“康乐原亦曾列入结誓者之数”。(见《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六四页)且从
慧远
广泛结交名士和请灵运作铭文来看,也不至于会拒绝灵运的请求。不过灵运一生放旷山水、心系东晋,这样来看,说他“心杂”也未必不成;但这种“心杂”并不影响他对佛教的崇信。
除
慧远
法师外,谢灵运结交的名僧还有慧严、慧观、昙隆、道生等人。他和慧严法师、慧观法师一起改订、润饰了《大般涅槃经》。(《高僧传.慧严传》为昙隆作有《昙隆法师诔》。不过在思想上他与道生的关系最为密切,道生是中土顿悟成佛的首倡者。谢灵运写了一篇《辨宗论》(载《广弘明集》卷十八),专门阐发了道生的这一学说。在这篇文章中,谢灵运兼取华夷两地、孔释两家有关修养的理论,为道生的顿悟说进行论证。谢灵运对道生学说的进一步阐发,曾引起了一场来自僧俗两方面的质难,谢灵运又不得不予以解答,成为南朝佛教史上的一次理论争鸣。《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曾经对孟觊说:“得道应须慧业,文人生天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汤用彤说:“此所谓慧业,想必顿照之意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四七五页)谢灵运的这句话,既说明了他对顿悟义的服膺,也表现了他的超迈、自负的性格。
谢灵运是南朝著名的诗人,他的大量诗歌创作也深含有他的佛教思想和修养。中唐诗僧皎然曾说:“康乐公..所作诗,发皆造极,得非空王之道助邪!”(唐僧皎然《诗式》卷一)如他的《过瞿溪石室皈僧》:“望岭眷灵鹫,延心念净土,若乘四等观,永拔三界苦。”他的《临终诗》表达了晚年的心境“..恨我君子志,不得岩上泯。送心正觉前,斯痛久已忍。唯愿乘来生,怨亲同心朕。”这是有感于生不得志,以佛教来自慰,以来世为寄托。
汤用彤有一段评论谢灵运志佛的话,可引作参考。他首先称赞了《辨宗论》对光大佛教起了有力的作用,接著说:“惟康乐究乏刚健之人格,于名利富贵不能脱然无虑,故属身在山林,心向魏阙,心怀晋朝,而身仕宋帝。其于佛教亦只得其皮毛,以之为谈名理之资料,虽言得道应需慧业,而未能有深厚之修养,其结果身败而学未成。中国文人之积习,可引为鉴戒者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三一六页)
(史向前 编著)
上一篇:
宗炳
下一篇:
凿池结谊 拨弦解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