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人岩寺
祖庭动态
岩寺探秘
座像工程
影像纪录
功德芳名
善男信女
慧远大师
慧远年谱
思想研究
法师评传
生平揭秘
作品与解读
颂赞慧远
故事传说
边角史料
净土文库
净土资讯
净土宗师
净土经典
基础知识
佛教故事
佛理感悟
净土图库
远公圣像
岩寺风光
文化交流
净土活动
祖庭艺苑
佛诗
心香
征文
书画
佛教与素食
素食健康
名人与素食
素食菜谱
放生与护生
旅游山西
白人岩游
代县游
民俗游
名胜游
网上礼佛
留言板
首页
>>
释慧远《万佛影铭序》疑义数则
释慧远《万佛影铭序》疑义数则
来源:
|
作者:
邹旻
|
发布时间:
2018-01-22
|
4998
次浏览
|
分享到:
[摘 要] 东晋僧人释
慧远
所作的《万佛影铭》并序,存在着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万佛影铭序》作为证据的坚实性。其序前小记以及序文中关于佛影出处和佛影来源的记载,与同时代的《祐录》、《高僧传》等难以吻合,疑是出于后人伪托。其序文中“化不以方”至“岂不诬哉”一段,与
慧远
立佛影的意图明显相违背,而更接近当时北方的佛教领袖鸠摩罗什的宗教理念,应是鸠摩罗什的信徒加入的批注。
[关 键 词]《万佛影铭序》;《祐录》;《高僧传》;
慧远
;鸠摩罗什
[作者简介] 邹旻(1976—),男,安徽省淮南市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汉魏六朝文学研究。
东晋僧人释
慧远
所作的《万佛影铭》并序,历来是研究魏晋六朝佛学,乃至文化、文学的重要作品,往往被学者引为证据。然而细读《万佛影铭序》,其中存在着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万佛影铭序》作为证据的坚实性。
一个是《万佛影铭》序前小记的问题,其记载的主要是佛影的原始出处。《万佛影铭》并序见于唐释道宣所编《广弘明集》,明梅鼎祚《释文纪》、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明释正勉《古今禅藻集》等书中也有收录。此外,梁释僧祐《祐录》、梁释慧皎《高僧传》、宋陈舜俞《庐山记》等书中也都记载了
慧远
立佛影的故事。归纳起来,关于佛影的出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如《广弘明集》,其所载《万佛影铭》序前小记称:
佛影今在西那伽诃罗国南山古仙石室中,度流沙,从径道,去此一万五千八百五十里。感世之应,详于前记也。
[①]
《庐山记》引
慧远
《匡山集》称:
远公《匡山集》云:佛影在西方那伽阿罗国南古仙人石室中。
根据上述文献,佛影应该是在西方的“那伽诃罗国”或“那伽阿罗国”。另一类是承《高僧传》而来,《高僧传·晋庐山释
慧远
》称:
远闻天竺有佛影,是佛昔化毒龙所留之影,在北天竺月氏国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室中,经道取流沙西一万五千八百五十里,每欣感交怀,志欲瞻睹。
[②]
《释文纪》、《古今禅藻集》所载《万佛影铭》序前小记承袭的就是《高僧传》中的这段文字。而与慧皎同时代而稍前的僧祐,在其所撰的《祐录·
慧远
法师传》中则仅称“远闻北天竺有佛影”
[
③]
,没有“月氏国”与“那竭呵”等文字。“北天竺”一词,在史书中似乎首见于《梁书》,其《武帝本纪》记载:“九月壬子,……北天竺国遣使献方物。”
[
④]
其《诸夷列传》中又有“中天竺国”。但《法显传》中也出现了“北天竺”、“西天竺”等地名,这种在“天竺”前加上方位名词以示区分的做法,应是东晋以来逐渐形成的。“那竭呵城”,《法显传》称之为“那竭国”、“那竭城”或“那竭国城”,且在“北天竺”的地域之中,与《祐录》及《高僧传》相合。《祐录》与《高僧传》都写于齐梁时代,与
慧远
相去不远。在佛影的位置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上,这两部书的记载相一致,而与
慧远
的原文都不相同,实在有些奇怪。窃以为《广弘明集》及《庐山记》所引的《匡山集》中,所记载的佛影位置,并非
慧远
所记,而是后人根据《高僧传》而伪托的。对比《万佛影铭》序前小记与《高僧传》中所记,连“一万五千八百五十里”这样具体的数字都一字不差,二者之间必定互有借鉴。如果是慧皎借鉴了
慧远
的原文,那么没有必要改动地名。综合来看,《万佛影铭》序前小记极有可能并非
慧远
原作。
关于
慧远
所立佛影的具体来源,《万佛影铭序》的记载也有疑问。其文称:
触像而寄,百虑所会,非一时之感。于是悟彻其诚,应深其信,将禐同契,发其真趣。故与夫随喜之贤,图而铭焉。
又《万佛影铭》后记称:
晋义熙八年岁在壬子五月一日,共立此台,拟像本山,因即以寄诚。
先“触像而寄”,然后“图而铭焉”,似乎
慧远
所立佛影应有一个可供临摹的图本。谢灵运《佛影铭序》也称:
虽舟壑缅谢,像法犹在。……庐山法师闻风而悦,于是随喜幽室,即考空岩。北枕峻岭,南映滮涧,摹拟遗量,寄托青彩,岂惟像形也笃,亦传心者极矣。
[⑤]
据此,应是有人经由长途跋涉,带回一份佛影的摹本,这样才能谈得上“摹拟遗量”和“像形”、“传心”等等。然而《祐录》与《高僧传》中的记载,却又并非如此。《高僧传》称:
会有西域道士叙其光相,远乃背山临流,营筑龛室……
[⑥]
这只是说有人口头描述了一下佛影的样子,和
慧远
与谢灵运的说法大不一样。《祐录》则连“西域道士”也不曾提及。
慧远
立佛影在当时是一件很有影响的大事,《高僧传》且载有《万佛影铭》全部的铭文。二书在佛影来源这样重大的问题上,与
慧远
的说法并不一致,实在是一件解释不通的事。同样,谢灵运的声名也很显赫,《祐录》与《高僧传》都提到他“负才傲俗”,但一见到
慧远
就“肃然心服”,以此来衬托
慧远
的大德,并且也都提到
慧远
死后谢灵运为其造碑作铭,所以僧祐与慧皎二人编书时,没有理由不参考谢灵运《佛影铭序》这样重要的资料。然而,不仅在佛影来源这个问题上《祐录》与《高僧传》的记载和谢灵运《佛影铭序》不一致,事实上,二书根本就没有提到谢灵运作《佛影铭序》这件事。以上种种疑点,实在令人难以遽下判断。
最影响《万佛影铭序》作为证据的坚实性的一点,是其文本中存在着很大的自相矛盾。《万佛影铭序》开始说:
夫滞于近习,不达希世之闻;抚常永日,罕怀事外之感。是使尘想制于玄襟,天罗网其神虑。若以之穷龄,则此生岂遇;以之希心,则开悟靡期。于是发愤忘食,情百其慨,静虑闲夜,理契其心。尔乃恩沾九泽之惠,三复无缘之慈,妙寻法身之应,以神不言之化。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倘若沉迷在眼前的世俗生活里,那么一辈子也休想修成正果,所以要努力找寻“法身之应”。
慧远
对于法身的问题非常关注,曾与鸠摩罗什反复讨论关于法身的问题。据任继愈先生《中国佛教史》,
慧远
认为法身有“真法身”和“变化形”的区别,“真法身”是实际存在的
[
⑦]
。所以,他有寻找“法身之应”的想法,是合乎情理的。这与《万佛影铭序》后面所说的“远昔寻先师,奉侍历载,虽启蒙慈训,托志玄籍,每想奇闻,以笃其诚”,也能对得上。对于
慧远
来说,“法身之应”是很重要的,这与他立佛影的事情也能够吻合。然而,紧接着“以神不言之化”下面的一段话,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化不以方,唯其所感;慈不以缘,冥怀自得。譬日月丽天,光影弥晖,群品熙荣,有情同顺,咸欣悬映之在己,罔识曲成之攸寄。妙物之谈,功尽于此。将欲拟夫幽极以言其道,仿佛存焉而不可论。何以明之?法身之运物也,不物物而兆其端,不图物而会其成,理玄于万化之表,数绝乎无形无名者也。若乃语其筌寄,则道无不在。是故如来,或晦先迹以崇基,或显生途以定体,或独发于莫寻之境,或相待于既有之场。独发类乎形,相待类乎影,推夫冥寄,为有待耶?为无待耶!自我而观,则有间与无间矣。求之法身,原无二统,形影之分,孰际之哉。而今之闻道者,咸摹圣体于旷代之外,不悟灵应之在兹;徒知圆化之非形,而动止方其迹,岂不诬哉!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法身化物是没有形迹,无需寄托的,就像普照万物的日月一样;如果一定要去找寻法身的寄托,那么它又是无处不在的。“莫寻之境”,指的应该是佛境,在这里法身是“独发”的,不需凭借任何寄托就可以存在,就像实在的形体一样,是“无待”的。“既有之场”,指的则是人间,在这里法身需要借助某种途径而显现,这就像必须先有形体才会有影子一样。那么,法身在人间是否仍然是“无待”的呢?答案是肯定的。根据这段文字,“独发”即是“无间”,“相待”即是“有间”,而“有间”与“无间”只是“自我而观”,一旦“求之法身”,则“原无二统”,所以“形”“影”本无分别,即使是“相待于既有之场”的法身,也仍然是“无待”的。这是这一段话的本意。而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则称:
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而行。……火木之喻,原自圣典,失其流统,故幽兴莫寻。微言遂沦于常教,令谈者资之以成疑。向使时无悟宗之匠,则不知有先觉之明,冥传之功,没世无闻。……就如来论,假令神形俱化,始自天本,愚智赀生,同禀所受,问所受者为受之于形邪?为受之于神邪?若受之于形,凡在有形,皆化而为神矣。若受之于神,是以神传神,则丹朱与帝尧齐圣,重华与瞽瞍等灵。其可然乎?其可然乎?如其不可,固知冥缘之构,著于在昔,明暗之分,定于形初。
又说:
夫称沙门者何邪?……又斯人者,形虽有待,情无近寄。
[⑧]
根据这一段话,可以知道在
慧远
的思想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神”,形体朽败后,“神”还可以借着“物”与“数”传递下去,这就是他所说的“冥传之功”。“神”必须借助形体而传,所以“冥传”是“有待”的。把《万佛影铭序》中的那段话与这一段话相比较,可以看出,二者之间针锋相对,针对性极强,前者对于后者中的几乎每一句话,都作了相应的驳斥。《形尽神不灭》称“神”“感物而动,假数而行”,而《万佛影铭序》则称“法身之运物也,不物物而兆其端,不图物而会其成,理玄于万化之表,数绝乎无形无名者也”;《形尽神不灭》称“向使时无悟宗之匠,则不知有先觉之明,冥传之功,没世无闻”,《万佛影铭序》则称“推夫冥寄,为有待耶?为无待耶”;《形尽神不灭》问“所受者为受之于形邪?为受之于神邪”,《万佛影铭序》则称“求之法身,原无二统”;《形尽神不灭》“就如来论”,举“如来”为例,《万佛影铭序》则同样举“如来”为例。“是故如来”一句,在《万佛影铭序》中本来有些突兀,因为其上文并没有“如来”出现,而突然冒出一个“是故”出来,在文理上不太顺畅。如果是针对《形尽神不灭》中“就如来论”而发,这种突兀的文字就可以得到解释。
《万佛影铭序》中“而今之闻道者,咸摹圣体于旷代之外,不悟灵应之在兹;徒知圆化之非形,而动止方其迹,岂不诬哉”一句,显然是在批评
慧远
“妙寻法身之应”的做法。据《祐录·
慧远
法师传》,
慧远
立佛影之后,“遂传写京都,莫不嗟叹。于是率众行道,昏晓不绝,释迦余化,于斯复兴。既而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并不期而至,望风遥集。”
[⑨]
“咸摹圣体于旷代之外”一句,似乎针对就是这种情况。没有领悟到“灵应在兹”的道理,才会“咸摹圣体于旷代之外”;知道“圆化之非形”,就不该“动止方其迹”。这明显与
慧远
立佛影的宗旨相悖,与《万佛影铭序》上下文在逻辑上也不合,而更接近当时北方的佛教领袖鸠摩罗什的宗教理念。鸠摩罗什认为,“佛”及其“法身”都不是实在的,而是佛理或佛的功德神圣化了的结果,“法身”即是常在的佛理。
慧远
与鸠摩罗什的争论,大部分都是集中在这个“法身”的问题上
[⑩]
。所以,
慧远
《万佛影铭序》中的这一段话,应该是鸠摩罗什的信徒加入的批注,意在批评
慧远
立佛影的做法,而不应看作是
慧远
《万佛影铭序》的一部分。
[①]
(唐)道宣:《广弘明集》,第20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下引《万佛影铭序》并同。
[②]
(梁)释慧皎:《高僧传》,第213页,北京,中华书局,1992。
[③]
(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566页,北京,中华书局,1995。
[④]
(唐)姚思廉:《梁书》,第41页,北京,中华书局,1973。
[⑤]
(唐)道宣:《广弘明集》,第20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⑥]
(梁)释慧皎:《高僧传》,第213页,北京,中华书局,1992。
[⑦]
见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二卷第三章第六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⑧]
(唐)道宣:《广弘明集》,第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⑨]
(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567页,北京,中华书局,1995。
[⑩]
参见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二卷第三章第六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上一篇:
论庐山慧远《形尽神不......
下一篇:
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