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儒——“千秋白人岩,佛脉传千秋!”
来源: | 作者:杨继东 | 发布时间: 2018-01-09 | 3488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佛教祖庭白人岩举办的首届佛教文化节上,笔者有幸见到了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研究员。这位从雁门关下的农家小院走入故宫博物院的文博专家,中等个头,宽宽的额头蕴藏着渊博的知识与无穷的睿智。今年50多岁的他谈起大半生的经历,使我深切感受到了一位成功学者在不断研究、探索的征途上所付出的心血,感受到了“故宫人”为守护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明,发展文化产业作出不懈努力的赤子情怀。
  李文儒先生出生在代县枣林镇显旺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艰辛的农家生活使他从小养成了勤奋坚韧、吃苦耐劳的品格。早在上中学时,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回到村里,他都要跟着大人们下地干活,春种、夏锄、秋收割,什么活都干。谈起这段经历,李先生感慨地说:“这可是磨练人的意志啊!有了这段经历,后来再吃什么样的苦都不觉得苦了。”正是靠着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他无论上中学还是上大学,都是学校的尖子生。1976年从山西师大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在陶本一教授的支持下,一手创办了当时最受中学生欢迎的报刊之一———《语文报》。
   在山西师大工作期间,李文儒先生还致力于对鲁迅和赵树理先生的研究。由于成果颇丰,1990年他被调到北京鲁迅研究室工作,任鲁迅博物馆馆长助理。当时的鲁迅博物馆真可谓人才济济。王瑶、唐、王士菁、林志浩,都是研究中国文学的泰斗。李文儒与这些大师们一块工作,不仅学识大增,而且更增添了研究、整理中国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事业心。1998年,李文儒先生调到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担任司长。他到全国各地检查博物馆工作,深感我国的博物馆现状还相当滞后,于是亲自参与了全国许多重点博物馆的新建、扩建项目的考察论证和立项审批工作。像山西博物馆,从选址、设计、可行性论证到项目申报,他都直接参与,力促这一项目尽快上马。
   之后,李文儒先生又担任了《中国文物报》社长兼总编辑,2003年调到故宫博物院工作,扛起了故宫博物院“副帅”的大旗,并兼任紫禁城出版社社长和《故宫博物院院刊》和《紫禁城》杂志主编。为了实现做大故宫文化产业这一目标,李文儒和他的搭档们采取了基础研究与具体开发同步进行的措施。在研究工作方面,重点抓了《故宫博物院院刊》和《紫禁城》两个杂志的改版工作,为故宫博物院内、外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流的展示、交流研究成果的平台。在开发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2003年10月开拍的《故宫》大型电视纪录片,拍摄将历时3年,于200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之际封镜,届时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将在黄金时段隆重播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的成立,这是故宫博物院和日本凸版印制株式会社合作成立的研究机构,也是我国博物馆界第一个中外合作实体。
   这个研究所的主要职能是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一系列高科技文化产品。目前首部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已投入使用。观众坐在演播厅静止的椅子上,如乘上了匀速运动的自动化列车,与天地相接,系统互动,瞬间就进入了康乾盛世时的宫殿,随着导游的讲解,慢慢游览整个故宫。 作为代县人,李文儒先生也十分关注家乡的文化事业。代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很多,像雁门关长城、边靖楼、阿育王塔等都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国家文物局权威专家罗哲文先生考察代县阿育王塔后评价:“在中国不敢讲是第一座,但目前还没有发现第2座。”该塔携带的历史信息很丰富,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但由于年久失修,存在着坍塌的危险,亟待维修。
   李文儒先生了解到这种情况便积极向国家文物局汇报情况,奔走呼号,促成了阿育王塔维修工程的批准立项。白人岩是东晋高僧释慧远出家修行的第一道场,被誉为“佛教祖庭”,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家乡开发白人岩并举办首届佛教文化节邀请他剪彩,他利用节假日欣然前往,并为白人岩题词:“千秋白人岩,佛脉传千秋!”也正是在这次白人岩首届佛教文化节上,我结识并采访了这位从农家小院走出来,一步步跨入故宫博物院的文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