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岩地处恒山南簏,这里的森林随山就势,形态奇异,繁茂茁壮。特别是油松、白松,或挺拔高傲,或斜挂岩壁,或匍匐于地。挺拔者耸入云端,若片刻之间将要离地而去;岩挂者展臂挥手,似呼喊千里之外的香客游人;匍匐者若飞龙走蛇,极尽虬曲变幻之状。白人岩的松树自古就引得不少文人墨客赋诗文,明代大诗人王三聘是这样描写的:“步入崎岖石径高,山风六月透征袍。岩前久坐无人到,静听松风沸海涛。”只从松若海涛之句不可领会松林之阔大无垠。清代大诗人吴重光也写过一首七绝诗:“阵阵松风吼怒涛,穿林一过兴偏豪。龙鳞未老千年植,盘错由来更几遭。”既然是“千年植”,可见其岁月之悠久,形容之高大。据当地村民回忆,这里曾有老者言说,白人岩的松树树围曾有达十几丈和几十丈,两三个人围起来都合抱不住的树树历历可见。
白人岩的松树本是造化之功,但也许是这里人杰地灵的原因,却和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有关。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白人岩有一座简陋的寺庙,庙里住着两个和尚,一个是大和尚,一个是小和尚。
大和尚每天让小和尚割草喂牲口。小和尚起早贪黑地割草喂牲口,从不叫苦。那时候,光秃秃的白人岩山上只有一棵松树,小和尚经常去松树周围割草,很快就能割回一大捆。日子久了,大和尚觉得奇怪,就问小和尚:“山上光秃秃的,你在哪里割到这么多草?”小和尚吞吞吐吐的说:“今天在山这边割,明天在山那边割……”大和尚半信半疑,暗地里却打算看个究竟。
第二天,小和尚又去割草,大和尚悄悄地跟在后面。大和尚发现小和尚连续几天都在一个地方割草,而且奇怪的是:那个地方今天割完了草,明天又很快地长出新草来。大和尚想,白人岩是个有神灵的地方,难道这草地下面有什么宝贝?于是,大和尚就和小和尚在天黑以后,悄悄地摸到草地附近,拿着锄头开始挖掘,不一会儿,他们刨出一个金光闪闪的聚宝盆。大和尚喜出望外,赶紧把宝盆拿回寺庙。大和尚思来想去,也没个好地方存放,便将宝盆藏在米面瓮里。不曾想,从此米面吃了一碗一转身又增加了一碗,吃了一盆过了一夜就又添了一盆,就好象有人趁他们不注意,不断地在给他们送粮食一样,永远也吃不完了。
大和尚琢磨,米面是有了,如果把它放在银钱柜里,那钱不就花不完了吗?于是,他又将宝盆藏在钱柜里,果然,银钱和米一样,用多少就增加多少,总也用不完。 寺院里的米面和银子多了起来。大和尚是一个修行之人,自然就想着白人岩附近的那些贫苦百姓,每天都让小和尚挑了担子去村子里赈济贫民。当地数年水旱天灾不断,但是白人岩附近的村民受到大小和尚的赈济,并没有饿死一个。不少人对和尚十分感激,纷纷来布施,帮助修建庙宇,小小的寺庙更加兴盛起来。
可是没过多久,官府知道了这件事,先派密探来过几趟,后又下令:让大和尚三天之内交出聚宝盆,否则甭想活命。大和尚知道这聚宝盆要是让贪心的官府拿去了,一定再不会对百姓造福,于是,他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那聚宝盆怎么办呢?他想,宝盆是在松树附近挖到的,我走了,那就还给松树,等过了风头,再来取吧。于是,在走之前的那天夜里,他把聚宝盆埋在了白人岩山上仅有的那棵松树下,并趁着月色领着小和尚逃走了。
过了二三年,大和尚在中原大地上漫游,目睹了官府的黑暗和腐败,也看到了老百姓的苦难生活,于是,他想取出聚宝盆,再为百姓赈灾。可是,当大和尚来到山上准备取走宝盆时,一看,眼睛瞪得大大的,原来,漫山遍野的长满了碧绿如海一样的松林!
大和尚没有再找聚宝盆。他想,造人福者,莫过于留一片绿荫,于是,他转过头去,领着小和尚走了。时至今日,白人岩的松树还是那样茂密,但到底有多少棵,谁也数不清。但来到当地的游客都知道,这是老和尚的聚宝盆换来的一片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