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过后,天气渐渐热了起来。我到代县工作不久,有幸受《雁门关》杂志社高建峰老师邀请,驱车同游我省著名的佛教文化旅游胜地,代县古雁门关西的白仁岩,我深感其风景秀丽佛韵幽然,特作游记一篇以表倾慕之情。
白仁岩位于山西代县境内西北,古雁门关右翼的茹山峡谷中,距县城15公里。这里层峦叠嶂,云烟氤氲,植被茂密,鸟兽活跃,生态环境优美。山上有寺,寺里有殿,曲折幽回,真个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寺内殿、堂、亭、阁临深涧,傍危崖,高下错落,别具一格,展现出北方风景名胜特有的壮丽神韵。自古“岩寺晚钟”为雁门“八景”之一,历代文人多有咏叹。站在白仁岩的入口处,撞入你视线的是那东西绵延的巍峨高山。山为中国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西向余脉。沿着1600多年前慧远大师走过的蜿蜒小径,从两边的山隙中感受到了那从东晋王朝刮来的幽幽凉风,我不禁为代州悠久的历史古韵所感动。在白仁岩峡谷的两边偶尔会看到亿万年前的化石。同行的美女小张总是很活泼的把随手拾到的这些片状化石垒成小宝塔一样的形状,我好奇地询问这是什么含义,身边的帅哥小李在旁笑着解释说“这是代县本地人们的一种祈福的方式,在这佛教之地更是用来保幸福平安了呐!”听着他朴实而憨厚的代县话,使我突然明白了代县人对自然和佛学的敬畏其实很淳朴而直接。果然在山路两侧不时可以看见过往的游人用这种化石堆成的石塔,星星点点不可胜数。难怪代县能成为山西省四大历史文化名城呢,我想这和代县人这种对佛学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敬畏之情有关吧。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不断侵蚀我们的生活,金钱至上的崇拜随处可见的情况下,代县人这种朴素而简单的信仰和情怀是不是更值得我们感怀和深思呢?于是我也怀着一种对佛学的尊崇与对自然的感悟,默默地把随手拾到的化石垒成小小的宝塔,以寄托我作为一个世俗的普通人对生活亘古未变的那些祝福与想念。看着我亲手堆成的祈宝塔我突然想到,要是1600多年前的慧远大师重入世间,再次走上这条白仁岩山间小径,那他要是看到山路两旁俗世的游人们经年累月留下的不可计数的祈福石塔,他是会手捻佛珠默诵佛法呢还是会信手拈花笑而不语呢?
话说回来这些化石大都是植物化石。看着那些长在石头中的树木以及树木上嬉戏的小昆虫,我们才知道悠久究竟有多久。在亿万年前白仁岩或许就是一片森林的海洋,地球的一次偶然冲动,使白仁岩长成现在这个高耸挺拔的模样。走上白仁岩,你会猛然发现在层峦叠嶂的白仁岩上藏有一个雾云洞,有意思的是当地的老百姓一直把雾云洞当作他们农业生产的天气预报。雾云洞上云雾滚滚,天就要下雨了;雾云洞上云雾稀薄,今天就是晴空万里。
在登山的过程里,高老师告诉了我一些有关白仁岩的趣闻。他说每到下雨天的时候,白仁岩就象东海的蓬莱,云雾缥缈,似梦似幻。雾云洞里云雾滚滚,整个白仁岩都笼罩在那虚无的梦幻里。那时一缕清风吹来,大山犹抱琵琶半遮面地露出了半个峥嵘,山坡上那密密麻麻的桦树林以及那漫山遍野白色的杏花红色的桃花都油画般逼真地挤压过来,而站在白仁岩上你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了。我听了不禁神往起来,心道可能那就是所谓的天上人间的景致了吧!在白仁岩古南庵的前面有一块硕大的棋盘石,在一小亭下,其名曰弈棋亭,如今仅存一块天然石刻棋盘。当初,弈棋亭有一座八角亭楼,是慧远与众仙品棋悟道之所。亭外青岩翠色为屏,亭内晨露甘泉为饮,人生世事,如棋似梦。悟得了棋,也就悟得了道。想到一千七百多年前悟棋的慧远大师,耳边仿佛能听到棋子落石的铿锵之声。但它在我眼里这简直就是一张标标准准的中国象棋棋盘。是谁能在这么高的地方下棋?下棋人该有多么高的心境和气度?我心里暗想要是坐在这半天的山上,口品香茗,手揽白云,下一盘世外高棋,不是神仙也胜似神仙呐!
等我们四人经过半个多小时过小寺,穿山谷,爬过蜿蜒的石板小路,到了山顶就能从近处细细品味著名的白仁岩禅寺了。这白仁岩禅寺分上下两寺,上寺环抱山中,即白仁岩主景区。下寺在山脚入口处,俗称小寺。白仁岩的南面是佛教胜地五台山,东面是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北面是全国四大石窟之一的云岗石窟,西面是风景秀丽的芦芽山,位于整个晋北黄金旅游圈的中心地带。小寺距离大运高速路代县入口处不足一公里,因此总体的交通环境十分便利。
禅寺环抱山中,“风景秀丽,形势奇怪,高者则怖恐,深者则骇瞰,险者弗敢逾,危者弗敢仰……。”这里既有峻峭巍峨的奇峰怪石,又有茂密的原始次森林。山险林深,风光无限。明朝代州籍诗人冯明期曾写诗赞道:“读书学避世,结屋山之东。开户白云里,行歌秋色中。鸟啼高树静,猿挂石楼空。忆昔岩居者,将无此意同。” 走上佛殿前的台阶,举目即见不远处的半山石壁上隐约刻有“白仁岩”三字,字径约3米,笔力遒劲,气势磅礴。是明代兵部侍郎万萧手迹,而在“白仁岩”三字之下几处相连的佛殿就是“白仁岩”禅寺的主殿了。话说公元359年,中国佛教史上一位杰出的佛教领袖、著名的佛教理论家——慧远,在这里开辟了他平生修身说法的第一道场。
慧远,本姓贾,雁门娄烦人,早年精通六经,尤善老庄,后从东晋高僧、翻译家道安出家,为道安两大著名弟子之一,精通般若性空之学。东晋太元六年(381)入庐山建东林寺,倡导弥陀净土法门,为净土宗初祖。他著有《大智说抄》20卷,《法性论》2卷、《庐山集》10卷。慧远所创净土宗亦称“莲宗”,为中国佛教宗派之一。 “故人已辞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一代佛学大师已乘风西去,此地空留下片片残迹。
从这些残痕中看出,白仁岩禅寺原为三进院落。山门置左角。想当年院内殿堂高耸,古松参天,香烟袅袅,梵音阵阵,是一处怎样参禅悟道之所。主殿为木结构二层楼,楼左筑镜台,楼右为琴台,均于台侧摩崖刻石。现在楼没了,琴没了,只剩下四个斑剥的大字让人发思古之情。
相传,慧远与道安师徒二人游览茹山,见小寺峰顶梵宫琳宇缥缈天际,遂兴土木兴建白仁岩寺。相传当所用木材、瓦石拉到小寺准备抬往白仁岩时,一夜之间,所有的木料、瓦石都不翼而飞,遂四处寻找,到了白仁岩,见所有木石已立架成屋,两人大吃一惊,方知是神人暗中助力。至今山路上还留有“天马”运料时的蹄印。现在的五间大雄宝殿,是附近群众集资修建的。殿前,原先有伽蓝祖师庙、禅堂、东西廊庑及钟楼等。不难看出,这古刹,当年是何等气派。
高老师曾经到访过这里,所以他理所当然成为了我们几人的导游了,他先领我们去说法台参观,这说法台位于禅院南端,台石平整肃然,相传是慧远对众僧讲经说法处。据说,慧远当年说法时,面南而坐,在琴瑟之中弘传佛法。佛音袅袅,如清泉泽地。禅意入耳,似大旱甘霖。于是山峦静穆而立,松涛默哑无声,百鸟驻听,万兽礼佛,四方人众莫不来拜。说法台旁边即为修真洞了,它是慧远修身悟真之处。面壁十年图破壁。慧远大师常在这里面壁禅想,感悟经法之理,轮回之律,因果之因。潜心向佛,终成一代宗师。不远处古南阉依岩成庐,古朴纯真,与修真洞相邻。相传,代州名人明代兵部尚书张风翼和孙传庭早期都曾在此读书,学成后两人相继走出山门,笑傲天下,终成一代贤达。张在关外统兵抗清,孙在关内整治山河,大明煌煌江山几乎就担在这两个从白仁岩走出来的代州人肩上。
孙传庭在白仁岩读书时,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据传,有一天,孙传庭忽见一大蜘蛛可怜巴巴地向他爬来,并喊:“先生救我!”孙大骇,说:“我如何救你?”蜘蛛说:“我是五百年前的蜘蛛精,明日午时三刻,玉帝会把我击毙。只要你把我藏在砚台里就能救我。”孙说:“你这么大,我的砚台怎可容你?”大蜘蛛称:“你是上天的文曲星,你的砚台能容天下!”孙将信将疑答应下来。蜘蛛叩谢而去。第二天午时,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一只黑蜘蛛果然爬来。孙传庭见了,立即揭开砚台,蜘蛛缩小身子爬进去,孙即盖好。几个响雷过后,天晴日丽,孙揭开砚台,黑蜘蛛抬起前脚以示谢意,爬出窗外转瞬即逝。孙传庭十分惊奇。后来,蜘蛛为答谢孙传庭的救命之恩,在战场上多次暗中相助,使孙传庭一次一次化险为夷。
白仁岩旁还屹立着叠翠楼,此楼依崖而建,楼三层,屏风临壑,檐翘凌云,时闻风铃作响。相传,慧远在这里修行数年,又云游四方。走后当天晚上,熟睡的僧人被沙沙的树叶声惊醒,以为山中起风,便俯窗而视,却见月华如水,并无半点刮风迹象。僧人们早晨起来,却见禅院东南端突然冒出一座楼阁,立即明白是慧远大师临别所赠,遂以昨晚的树叶重叠之声将此楼命名为“叠翠楼”。叠翠楼与修真洞之间是峭壁,不得通行,于是在这峭壁两端架一木板,连通两地。栈道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在佛寺中,众僧不得有半点懈怠,不得心生杂念。悬崖耸峙,风声啸急,云雾缭绕,板颤惊心,教行恶者醒悟,行善者笃修今生。叠翠楼后有一石名试心石,其为绝壁凸石,二尺见方,是慧远在白仁岩弘法时,为辨鱼目混珠者而设。凡前来朝山之人,必先试心于石上,度其虔诚者才准入寺。试心石所在的绝壁上还有一雕岩,也就是绝壁上两个天然石洞,原为两对护法大雕所栖,每年都要孵化出岩山雕,在白仁岩上空或盘旋、或鸣叫,给白仁岩禅寺增添了许多神秘庄严的色彩。如今,仙师已去,大雕也不见踪影,只留下两个空巢穴对世人说着往昔的繁华。
在白仁岩下面的峭壁凹处,有七眼石井,形如北斗七星,看上去七泉平列,如出一源,但泉水大不相同,其中五泉清洌可见,煮水烹茶,清香可口;另两泉浑沌苦涩,不堪饮用。但如今,日久天旱只剩两个泉眼:一甜一苦。七眼井名曰灵泉,又叫七星泉。旁建有祠,曰灵泉龙祠,亦称玉龙宫,每逢岁旱祈祷下雨,非常神异。当时我正站在泉边为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天然之力惊叹不已时,出版社的美女小张却催促着我们用手中的饮料瓶接些清泉饮用。我们四个人于是把帅哥小李买的人手一瓶的饮料全喝完,赶忙去接了满满一瓶的灵泉品尝。清泉入喉,甘甜而清洌,让人回味无穷。我们中三人都接的是甘甜的泉水,唯有高老师不慎接到了苦味的泉水。高老师却不以为意,饮之如若甘怡。他见到我们三人有些疑惑的眼神,却哈哈一笑释然的解释说所谓先苦还是后甜,先甜还是后苦,二者其实并不重要,生活本来就有苦有甜么!他的几句话顿时让我们几个领悟到人生说到底其实就是苦甜二字组成,甘苦相依相生这才是人生啊,这似乎又是人生的一个境界了。
喝完清泉后我们又抖擞精神,爬上禅寺后面的山峰。眼前是苍茫群山,使人心境有种豁然开朗之感。山坡上林草丰茂,群峰竟秀。古南庵上面的石峰似一面西而立的上朝大臣,衣冠楚楚,维妙维肖。禅寺后面山势蜿蜒雄宏。登上观佛台,山对面便是那神密的仰天大佛了。看这座仰天大佛,头西身东,神态十分安祥。天是被,地是床,山似佛,佛是山,佛与自然,自然与佛达到浑然一体的地步。这似乎正是慧远大师一生追求的最高佛家境界。
等我们从观佛台下来后,天色已晚了,大家恋恋不舍地别了白仁岩,下山乘车而返了。我们在车里都纷纷感叹真是不虚此行啊,白仁岩真个是“景物形胜,天造地设”。登上白仁岩,或观佛,或悟道,或探险,或览胜,总能给人一种别样的感怀。难怪清朝诗人周家俨曾写诗赞美白仁岩:“幽岩碧汉间,古寺白云里。登临万念空,魄如冰壶洗。空翠欲湿衣,寒涛时在耳。种松自何人,无乃赤松子。慧远之庐山,梦魂应恋此。卧佛了无言,至今呼不起。”
坐在车里,我看着傍晚的白仁岩夕阳斜映,落日的余晖似乎和白仁岩的佛光交相辉映自然天成,氲成代县最美丽的一幅浓厚的自然风景和历史人文画卷。我心中暗暗发誓以后有机会了一定多来白仁岩几趟,还要把它那永恒的魅力介绍给每一个我认识的人,告诉他们代州之美令人心醉神往,白仁岩之美使人留恋忘返。请来探幽这钟灵毓秀的白仁岩吧,因为它是一处纯净的佛国胜地、世间乐土,一片天外飞仙般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