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人岩寺
祖庭动态
岩寺探秘
座像工程
影像纪录
功德芳名
善男信女
慧远大师
慧远年谱
思想研究
法师评传
生平揭秘
作品与解读
颂赞慧远
故事传说
边角史料
净土文库
净土资讯
净土宗师
净土经典
基础知识
佛教故事
佛理感悟
净土图库
远公圣像
岩寺风光
文化交流
净土活动
祖庭艺苑
佛诗
心香
征文
书画
佛教与素食
素食健康
名人与素食
素食菜谱
放生与护生
旅游山西
白人岩游
代县游
民俗游
名胜游
网上礼佛
留言板
首页
>>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东岳琉璃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东岳琉璃
来源:
|
作者:
bry
|
发布时间:
2017-12-25
|
3756
次浏览
|
分享到:
阳城县润城镇自古就有“小江南”之美誉,200多座庙宇,无论是从建筑风格,还是人文环境,不仅是精神的寄托,更是宗教、文化、艺术的结晶。
从明万历二年起,润城村就形成了以东岳庙居中、三门街为轴、十二坊分列左右、东西南北四口的城镇格局。在璀璨的沁河流域文化中,东岳庙位居最具号召力的灵魂地位。其殿顶上使用的色彩鲜艳的琉璃瓦脊,雕刻精美的石雕栏杆、石雕云龙御道,再加巧夺天工的八角亭木质藻井,是中国古代首屈一指的建筑精品。
全国现存东岳庙25座,其中6座在山西,润城东岳庙是沁河流域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道教庙宇之一。2006年,润城东岳庙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庙”隐身幼儿园
5月9日,记者驱车沿晋阳高速向西行驶,30分钟后,由润城收费站驶下高速,到了润城镇润城村。
润城镇距阳城县城7公里,为古阳城四大镇之一。明末到民国时期,润城度过最为繁华的三百年。明清两代,最为繁华的商路交汇处都要从润城经过,它是当地首屈一指的文化、商贸重镇。
东岳庙坐落在镇上的古商业街——三门街的中心位置。当年繁华景象犹存,三门街至今商铺林立,热闹异常。
由丁字路口往东拐去,路北有座大院,两旁分立上世纪五十年代苏式风格的二层楼房,上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汉白玉石碑立于院中。石碑正背后,有座月亮门洞,门洞有铁门,里面是润城村幼儿园,东岳庙就在其内。
恰巧上课时间,幼儿园的月亮门锁着。听到有人叫门,传达室的老人出来。问明情况后,老人打开门。老人名叫韩华祥,今年65岁,寒暄过后,得知老人身兼两职:不仅负责幼儿园传达室,更重要的是还负责守护东岳庙,至今已有五六个年头。
东岳庙是华北农村常见的庙宇,供奉着道教诸神中管着人间富贵与生死的东岳大帝。东岳大帝不仅执掌幽冥地府十八重地狱,还掌管着人间的福禄厚薄,轮回转世,关系着众生阴阳两界的“幸福”。百姓修建庙宇,祭祀这位神通广大的神仙自在情理。
提起东岳庙,当地人总是称之为“大庙”,可眼前的东岳庙却让人感觉与“大”无关。“东岳庙原来是很大的三进院。”韩华祥说,早先的东岳庙占地3600平方米,三进三门,头道山门、过殿、舞楼及二道山门、献殿、正殿、后宫及耳殿、配殿、东西跨院、廊庑等建筑,沿中轴线由南至北顺序排列,整个庙内共有殿宇房舍近百间。眼前的东岳庙规模显然今不如昔,目前仅存献殿、正殿和后宫三座建筑,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藻井构造独特
“正殿建于大金之前,系重修也。”从正殿墙檐下的一通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重修东岳庙记》碑文推测,东岳庙最晚也始建于宋代。
献殿建在一座高约0.5米的基座上。基座的用料与在其他庙宇使用的砂石岩质不同,为当地少见的青石质。台基周围有望柱栏板,栏板上饰有凸起的花卉图案。
四柱单间呈正方形的献殿,是祭祀时摆放供桌贡品之处。顶部为十字形歇山顶,而产生了八个檐角,于是当地人有称之为八角亭。
献殿与正殿天齐殿靠得很近,以至于献殿的出檐与正殿的檐柱都快挨到一处。
从石柱无明显的收分和侧脚来看,献殿为明代所建。果然,在献殿右侧的一根柱头上,记者找到了“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的题记。
献殿的藻井技艺可谓巧夺天工,构造独特。“献殿所用斗拱皆为五彩琴面双下昂。除转角斗拱外,每面还置放着三攒补间斗拱,建筑的屋顶结构全靠大角梁和相关斗拱与高高的木枋支撑。”在分析献殿的斗拱结构时,晋城市古建专家张广善认为:“在献殿的每个角上都加有抹角梁,其梁头放置在两侧的补间斗拱后部的第一翘上。两侧的补间斗拱仅出一向外撇的嘴昂,由此形成的后尾正好把厅内的空间分成了八等份,为献殿空间藻井的制作创造了条件,于是建造者在补间斗拱的尾部加装了个垂莲柱,并以三翘一耍头斗拱为连接件,建造了一个穹庐形拱顶式的八角形藻井,可说是别具匠心。”
一般来讲,明清时期的建筑斗拱主要是做装饰。张广善说:“东岳庙献殿的斗拱则不同,前檐强调了装饰,后尾却更多地体现了它的功能性,具有托举抹角梁、分隔空间、支撑藻井的诸多作用。”
石雕活灵活现
东岳庙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是正殿和后殿。后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当地人称其为“后宫”。
正殿是东岳庙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坐落在比献殿台基高1米的台基之上,是一座明三暗五的悬山式建筑。正殿前檐被分为三间,所用四根抹角石檐柱皆有明显的收分,其下有柱础。张广善认为,这些构建应当为宋金遗物。
正殿的台基为须弥式,高出献殿约1米,是金泰和八年(1208年)时重修之物。在其正面的束腰部分,有桥梁、人物、龙云、花卉等图案。另在束腰的间柱上,各雕有一侏儒力士,造型生动,制作精美。
“见过这么长的大梁吗?”韩华祥指着正殿檐梁说,“20多米长的大梁,是完整的一根。”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抬头仰望,用四根石柱支撑的檐廊大梁浑然一体,中间没有接缝。镶嵌在正殿东侧的一通明万历年间的墙碑上明确记载:“白巷里乡宦湖广布政司左恭政、白巷里乡宦大理寺右寺副杨枝,施大白杨树一根,粗八尺长六丈。”
“白巷里是明代润城靠冶炼发财的商人的聚集地,就是现在的北留镇海会寺一带。”韩华祥说。
正殿束腰栏板的柱头上,雕有象、狮等八个瑞兽,与环绕献殿望柱栏板上的六个猴、狮遥相呼应。这些动物雕像或蹲或坐,模样乖巧。在献殿东面,一头狮子翘起左爪,似在挠痒,而一头小狮在在其腹下玩耍,动态十足。在正殿的束腰栏板柱头上,有只动物长相怪异,颌下有撮山羊胡,脑袋朝天蹲坐其上。“是狻猊。”韩华祥说,狻猊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是能食虎豹的猛兽。
活灵活现的石雕中,为何出现了象、猴等庙宇中并不常见的动物?“古时人们热衷于封侯入相一说。”韩华祥说,猴就是将军,象就是丞相,“这些动物雕像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美好愿望,希望自己的子孙能都封侯入相。”他指着正殿西侧一通明代碑文让记者看,上面有一个家族为东岳庙捐款的记载。
据资料记载,在献殿台基前有垂带踏跺,为石雕云龙御道,也被称为双龙戏珠石雕龙坡,可记者在献殿前并未看到这块雕刻。原来,为保护这座精美的艺术品,有关部门用砖砌起高约20厘米的台基,就地将其保护起来。“等到重新修缮东岳庙时,这块宝贝就能重见天日了。”韩华祥说,“一座新的幼儿园已开始修建,9月份幼儿园就将迁往新址。”
“乔氏琉璃”叹为观止
尽管东岳庙现存的三座建筑结构精巧,造型美观,但最终能够吸引人眼球的亮点,却是三座建筑使用的琉璃。“你看,那种琉璃的色彩是孔雀蓝。”登上幼儿园教室二楼楼梯,正殿、献殿及后殿顶部所饰琉璃尽收眼底。韩华祥说:“现在可烧不出这样的琉璃了,颜色比不上明代的。”“三座建筑顶部,布满了以黄绿为主、间有孔雀蓝等颜色的各式琉璃构饰件,悬鱼惹草、吞吻脊兽、瓦件搏风等题材,个个图案精致,件件色泽艳丽。”提起东岳庙的琉璃制品,张广善赞不绝口,“虽经400多年风侵雨蚀,丝毫不减当年华丽。”
为何东岳庙历经400多年而风采不减?东岳庙所用琉璃出自何处?“新烧四明琉璃脊兽……琉璃匠乔永珠、永光、世虎、永丰、永迁……”东岳庙现存的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重修东岳庙记》碑文道出了答案。
琉璃最早发明于山西,在全国久负盛名。在历史上山西众多门派的琉璃匠师中,河津的吕家,太原马庄苏家及阳城县后则腰的乔家最为出众。据史料记载,明代阳城境内琉璃工艺达到鼎盛。乔家生产的琉璃,名声之大,有“南有景德镇,北有后则腰”之说。其烧造的琉璃,不仅当地修建殿宇中广泛使用,且在明北京故宫、明十三陵等建筑也有大量使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故宫翻修时,人们发现很多刻有“山西泽州”“阳城琉璃匠乔”字样的琉璃瓦,经鉴定为阳城制品,足以说明乔家琉璃在全国的地位。
历史上,乔家在阳城最早的瓷窑遗址在何处始终成谜。2008年12月24日,晋城市文物“三普”时,文物工作者在阳城县城附近的东关村一个小山坳中,偶然发现的一块小瓷片将此谜团揭开。这处遗址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200米,分布面积达12万平方米,为明代时期瓷窑遗址。经数日的实地考察和验证,普查队员发现的可辨器型有碗、缸、瓶等,瓷片釉色有白、黑、褐、青绿、青花等,其中一片残存的碗底上还有“大明成化年制”题款。同时,在遗址的东北方还发现了成片的瓷土矿。毫无疑问,这里就是著名的乔氏琉璃世家在东关的遗址。
盛名之下的乔家为何却成名于后则腰村?原来,乔家的祖先唐代由陕西西安龙桥迁至高平桥沟,经宋、元两代,明初辗转到达阳城,开始在县城东关游伴沟安家。之后,为了取材方便,加之后则腰的瓷土质量更好,所以才迁至后则腰定居,专门从事黑、绿瓷器和琉璃的生产,创出名声赫赫的乔氏琉璃。
如今,后则腰村的乔月亮、崔书林被确定为山西省琉璃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后则腰琉璃也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5岁的崔书林师从乔承先(1889年-1965年)。据说,乔承先做琉璃从来不用模具,能徒手做大件人物造型,技艺无人能比。上世纪60年代,阳城琉璃产品就出口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如今,阳城产的建材陶瓷和琉璃在全国依然畅销。
遗憾的是,乔承先的后人并无人从事琉璃制作。
上一篇:
《山西民俗与山西人》......
下一篇:
山西风物纪实:太行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