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人岩寺
祖庭动态
岩寺探秘
座像工程
影像纪录
功德芳名
善男信女
慧远大师
慧远年谱
思想研究
法师评传
生平揭秘
作品与解读
颂赞慧远
故事传说
边角史料
净土文库
净土资讯
净土宗师
净土经典
基础知识
佛教故事
佛理感悟
净土图库
远公圣像
岩寺风光
文化交流
净土活动
祖庭艺苑
佛诗
心香
征文
书画
佛教与素食
素食健康
名人与素食
素食菜谱
放生与护生
旅游山西
白人岩游
代县游
民俗游
名胜游
网上礼佛
留言板
首页
>>
山西晋南方言与蒲州梆子
山西晋南方言与蒲州梆子
来源:
|
作者:
bry
|
发布时间:
2017-12-25
|
3268
次浏览
|
分享到:
蒲州梆子 (蒲剧)又称“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性民歌体小戏牞历来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蒲州梆子俗称 “枣梆”(指其以枣木为梆)、“乱弹”,在晋中晋北一带,则称之为“南路戏”。因兴起于山西晋南古蒲州 (今永济)一带而得名,有人认为由宋金间晋南铙鼓戏发展而来,有人认为起源于元明,其沿革虽无精确论断,但它的确是山西最早的剧种。蒲州梆子是以晋南方言为基础,吸收晋南地区各种群众艺术的长处及语言特色,不断丰富和发展而形成的。蒲州梆子的唱词、道白使用了大量的晋南方言,当地人听起来倍感亲切熟悉。
一、词汇方面
蒲州梆子的唱词与道白使用了大量晋南方言词汇。如名词:《小二黑结婚》中的“前晌”(上午,清晨到午饭以前的一段时间)、“后晌”(下午)。《张连卖布》中的“光景”(日子)、“馍馍”(馒头)、“汆鸡蛋”(烹饪方法,将鸡蛋去壳后加适量的水搅成糊状,加上佐料,上笼蒸十分钟即熟,吃时加少量的醋,北京话叫蒸蛋羹)。动词:《张连卖布》中的“耍钱”(赌博)。疑问词:“咋咧个嘛”(怎么了)。语气词的运用,在唱腔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演唱时拖腔及部分句尾有大量的虚词托字,如“哎呀、唉、么、嗨、啊”等。这些语气词的运用让人听起来亲切自然,非常贴近晋南人民的生活。
二、重叠式的运用
在蒲州梆子的很多唱词与道白中,都不难发现重叠式的运用。如《表花》中的“行行走”,“走行行”,“快快来”;《芦花》中的“泪涟涟”;《忠义侠》中的“冷凄凄”,“怒冲冲”,“咕哝哝”,“眼睁睁”,“闷悠悠”,“气昂昂”,“急忙忙”,“哗啦啦”,“气恨恨”,“弱怯怯”,“痛煞煞”,“血淋淋”;《小二黑结婚》中的“清粼粼”,“蓝个莹莹”;《金沙滩》中的“万悔悔”;《杨门女将》中的“泪淋淋”;《法门寺》中的“年迈苍苍”;《孙成打酒》中的“泪纷纷”;《张连卖布》中的“嫩生生”,“打转转”,“绿褂褂”,“绿袜袜”,“床单单”,“被面面”,“嘟哦哦”,“泥蛋蛋”,“手镯镯”,“耳环环”,“鬓花花”,“头钗钗”,“曲曲弯”,“孽孽缘”;《男鳏夫哭坟》中的“泪汪汪”;《西厢相会》中的“苦瓜瓜”,“静哑哑”,“出岔岔”,“嗖嗖响”,“哎呀呀”,“红袜袜”。这些唱词在戏剧中起到了烘托气氛,渲染场景的作用,给人一种生动形象之感。这些重叠词今大部分还用在人们口头上。
总之,蒲州梆子以晋南方言为基础,也因地区不同而发音稍有差异,但总体说,蒲州梆子的道白还是晋南方言,这是多年来能传唱于晋南地区,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注重从蒲州梆子中研究晋南方言,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方性文化遗产。
上一篇:
山西旧日风俗介绍:大......
下一篇:
晋文化中的“鼠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