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法师年谱(21-25岁)
来源: | 作者:张卫平 | 发布时间: 2017-12-15 | 3826 次浏览 | 分享到:
晋穆帝永和九年前秦苻健皇始四年甲寅(354)二十一岁
正月,凉州牧张祚自称凉王,改建兴四十二年为和平元年。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北伐屡败,征西将军桓温上疏,请废浩。浩废为庶人。至此内外大权归于恒温。二月,江西恒温自江陵北伐秦。四月,温及苻健战于兰田,大败之。五月,江西流民郭敞等举兵反,京师震骇,以吏部尚书周闵为中军将军,屯于中堂,豫州刺史谢尚自历阳还卫京师。六月,苻健将苻雄及桓战于白鹿原,王师败绩。九月,桓温粮尽,引还。(《通鉴》卷九十九)
慧远欲度江东就范宣子,不果,遂归道安出家。
慧远传》:“年二十一,欲度江东,就范宣子共契嘉遁。值石虎已死,中原寇乱,南路阻塞,志不获从。时沙门释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弘赞像法,声甚著闻,远遂往归之。一面尽敬,以为真吾师也。”《出三藏记集》卷三《慧远传》、《世说新语·文学》注引张野《远法师铭》皆言慧远年二十一归道安出家。谢灵运《释慧远诔》谓远“总角味道”,又云:“公之出家,年未志学。”谓远出家时不及十五岁。今从《高僧传》。范宣子为江东大儒。《晋书》卷九十一《范宣传》:范宣字宣子,陈留人也。隐遁好学,博综众书,尤善《三礼》,常以讲颂为业,戴逵等皆闻风宗仰,自远而至,讽诵之声,有若齐鲁。
晋穆帝永和九年前秦苻生寿光元年乙卯(355)二十二岁
正月,仇池公杨初为其部将梁式所害,初子国嗣位,因表镇北将军,秦州刺史 。二月,秦大蝗,百草无遗。四月,姚襄帅众寇外黄,冠军将军高季大破之。六月,苻健死,其子生嗣位,改元寿光。七月,宋混等杀张祚,而立耀灵弟玄靓为大将军、凉州牧,遣使降晋。以吏部尚书周闵为尚书左仆射,领军将军王彪之为尚书右仆射。十月,以豫州刺史谢尚督并、冀、幽三州,镇寿春。(《晋书·穆帝纪》、《通鉴》卷一百)
慧远随道安在恒山。
鸠摩罗什随母还龟兹,至月氏北山。(《出三藏记集》卷十四《鸠摩罗什传》)
晋穆帝永和九年前秦苻生寿光二年丙辰(356)二十三岁
二月,恒温请移都洛阳,修复园陵,章十余上,不许。拜温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以讨姚襄。七月,姚襄攻洛阳。桓温自江陵北伐,遣督护高武据鲁阳,辅国将军戴施屯河上,自帅大军继进。八月,桓温及姚襄战于伊水,大败之。温谒洛阳诸陵,表镇西将军谢尚都督司州诸军事,镇洛阳。留颍川太守毛穆之等镇洛阳卫山陵。徙降民三千余家于江汉之间。执周成而归,姚襄奔平阳。燕大司马慕容恪围段龛于广固。十一月,遣兼司空、散骑常侍车灌等式持节如洛阳,修五陵。(《晋书·穆帝纪》、《通鉴》一百)
慧远以佛法为己任,精思讽持,以夜继昼,为师道安赞许。
慧远传》:“既入乎道,厉然不群,常欲总摄维纲,以大法为己任。精思讽持,以夜继昼,贫旅无旅,缊纩常阙,而昆弟恪恭,始终不懈。有沙门昙翼,每给以灯烛之费,安公闻而喜曰:‘道士诚知人矣。’远藉慧解于前因,发胜心于旷劫,故能神明英越,机鉴遐深。安公常叹曰:‘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按,陈统《年谱》谓本传叙此诸事于慧远二十四岁之前,姑系于本年。其说与事实相近,故从之。
鸠摩罗什约于本年或稍前至沙勒国,博览经书,备达其妙。(《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
晋穆帝永和九年前秦苻坚永兴元年丁巳年(357)二十四岁
正月,帝加元服,太后归政,大赦,改元。二月,燕主慕容俊立其子中山王为太子,大赦,改元光寿。四月,姚襄将图关中。五月,镇西将军谢尚卒。苻生将黄眉、苻坚击姚襄,斩之。六月,苻坚杀苻生自立。以谢奕为使持节、都督、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十二月,以太常王彪之尚书左仆射。(《晋书·穆帝纪》、《通鉴》一百)
慧远随道安居陆浑。
《高僧传》卷五《道安传》:“至年四十五,复还冀部,住受都寺,徒众数百,常宣法化。时石虎死,彭城王石遵墓袭嗣立,遣中使竺昌蒲请安入华林园,广修房舍。”按,道安生于晋怀帝永嘉六年(312),至东晋升平元年(357),年四十五,故汤用彤《佛教史》疑道安于此年再至邺都。然《道安传》称此时石虎已死,石遵立云云,显然与史实不符。石虎死于穆帝永和五年(349),石遵请道安入华林园亦在此年。疑道安此时居陆浑。
慧远始就道安讲经,曾引《庄子》义为连类,惑者晓然。
慧远传》:“年二十四,便就讲说。尝有客听讲,难实相义,往复移时,弥增疑昧。远乃引《庄子》义为连类,于是惑者晓然。是后安公特听慧远不废俗书。”按,慧远引《庄子》义讲说佛经,乃当时以外书解释内典之风气,谓之“格义”。《高僧传》卷四《竺法雅传》云:“竺法雅,河间人。凝正有法度,少善外学,长通佛义,衣冠士子,咸附谘禀,时依门徒,并世典有功,未善佛理。雅乃与康法朗等,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及毗浮、昙相等,亦辩格义,以训门徒。雅风采洒落,善于枢机。外典佛经,递户讲说。与道安、法汰每披释凑,共尽经要。”
鸠摩罗什在沙勒国。(《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
晋穆帝永和九年前秦苻坚永兴二年戊午年(358)二十五岁
   正月,司徒、会稽王昱首归政,帝不许。三月,慕容俊陷冀州诸郡,诏安西将军谢奕、北中郎将荀羡北伐。六月,并州刺史张平为苻坚所逼,帅众三千奔于平阳,坚追败之同。慕容俊尽陷河北之地。八月,安西将军谢奕卒。以吴兴太守谢万为西中郎将、持节、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豫州刺史。以散骑常待郗昙为北中郎将、持节、都督徐、兖、青、冀、幽五州诸军并徐,兖二州刺史,镇下邳。九月,秦王苻坚还长安。秦大旱。十二月,北中郎将荀羡及慕容俊战于山茌,王师败绩。(《晋书·穆帝纪》、《通鉴》卷一百)
慧远随道安居陆浑。
道安因慕容俊之逼,停留南阳,再至新野,分张徒众。竺法汰往京师传教,因疾停阳口,慧远奉道安之命,下荆州问疾。 
法汰下京师一事有异说。陈统《年谱》以为此事在升平元年,依据是《世说新语·赏誉》载法汰北来为王洽称誉,而万斯同《东晋将相大臣年表》谓洽为领军,在升平元年,则法汰适京师即在升平元年二年之间。汤用彤《佛教史》以为此事在晋哀帝兴宁三年(365),竺法 汰东趋,遇疾停阳口,时桓豁镇荆州,遣使要过,供事汤药。按,细绎《法汰传》《世说新语》《道安传》叙道安率众依陆浑后,即云“俄而慕容俊逼陆浑,遂南投襄阳,行至新野,谓徒众曰:‘今遭凶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咸曰:‘随法师教。'乃令法汰诣扬州。”《世说新语·赏誉》注引车频《秦书》:“释道安为慕容俊亿掠,欲投襄阳,行至新野,集众议曰:‘今遭凶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举。'乃分僧众,使竺法汰诣扬州中,曰:‘彼国君子,上胜可投。'法汰遂渡江,至扬土焉。”《世说新语·雅量》注引《安和上传》:“值石氏乱,于陆浑山木食修学,为慕容俊所逼,乃往襄阳。”《道安传》、车频《秦书》皆去道安分张徒众,乃在慕容俊逼陆浑时。《安和上传》亦谓道安为慕容俊所逼,南往襄阳。考《晋书·穆帝纪》升平二年三月,慕容俊陷冀州诸郡,六月,尽陷河北之地。《晋书·载记·慕容俊传》载:“北中郎将谢万先据梁宋,惧而遁归。(慕容)恪进兵入寇河南,汝、颍、谯、沛皆陷,置守宰而还。”又载:“是岁,晋将荀羡攻山茌,拔之,斩俊太山太守贾坚。俊青州刺史慕容尘遣司马说明救之,羡师败绩,复陷山茌。”据,《晋书·穆帝纪》、《通鉴》卷一百)慕容恪入寇河南及晋将荀羡取山茌而复失,皆在升平二年(358)。《道安传》、车频《秦书》《安和上传》所谓慕容俊逼陆诨,当在慕容俊尽陷河南,并遣慕容恪复陷河南之时。而升平三年(359),慕容俊略定河南后,复向东西两方面扩张,东掠东阿,西欲图关中。升平四年(360),俊死。其时燕主为慕容。慕容俊既于升平二年逼陆浑,则道安分张徒众,法汰东下京师亦当在其年。若如汤用彤所说之兴宁三年(365),距慕容俊之死将近六年,显与《道安传》、车频《秦书》所载不符。此其一。《法汰传》谓法汰沿江东下,遇疾停阳口,时桓温镇荆州,遣使要过,供事汤药。《道安传》不载法汰遇疾停阳口及桓温供汤药事。汤用彤《佛教史》则云:“法汰遇疾停阳口,时桓豁镇荆州,遣使要过,供事汤药,安公又遣弟子慧远下荆问疾。”其说须辩明。《道安传》叙道安既达襄阳后,“时征西将军桓朗子镇江陵,要安暂住”。汤氏将桓温镇荆州,供法汰汤药事,与桓豁(字朗子)要道安暂住事,混为一谈。考桓温为荆州刺史,自永和元年(345)至兴宁二年(364)。据《通鉴》卷一百,永和十二年(356)八月,桓温收复洛阳,不入执周成而归。《晋书·桓温传》叙温克洛阳,“还军之后,司、豫、青、兖复陷于贼”,所谓“复陷于贼”,即指升平二年(358)慕容俊尽陷河北及慕容恪复陷河南。其时桓温必镇荆州汉所江陵,法汰适京师遇疾停阳口,才得温汤药之赐。而据《通鉴》卷一百一,兴宁三年正月,大司马桓温移镇姑孰,其弟桓豁荆州刺史。此时慕容俊已死多年,不存在慕容俊逼陆浑或掠道安之事。此年三月,燕太宰慕容恪等攻克洛阳,然并未继续南侵,而挥师西向,略地至渑,欲图关中。考之史事,法汰遇疾停阳口,所遇当为桓温,非桓豁。此其二。法汰建康时间,又可从其为王洽赏识推知。《世说新语·赏誉》载:“初,法汰北来未知名,王领军供养之。往来名胜许,辄与俱。不得汰,则停车不行,因此名遂重。”刘孝标注引《中兴书》曰:“王洽字敬和,丞相导第三子,累迁吴郡内史,为民所怀。往拜中领军,寻加书令,不拜。年二十六卒。”《晋书·王洽传》则云:“升平二年卒于官,年三十六。”从《王洽传》所载穆帝下诏,称“敬和清裁贵令,昔为中书令,吾时尚小”等语推知,王洽卒时年三十六之说可信。据此可确定,王洽赏识法汰不会迟于升平二年(358).此其三。从以上三点看来,汤用彤谓法汰于兴宁三年东往建康之说,与《道安传》、车频《秦书》、《世说新语·赏誉》等无不抵牾。法汰东趋扬州之年除升平二年及兴宁三年两说之外,尚有陈寅恪永和十一年(355)说,陈氏所著《支愍度学说考》据,《通鉴》九十九载永和十年二月桓温统步骑四万发江陵,九月桓温还自伐秦之史实,谓法汰之诣桓温必在永和十年九月以后;而汰避慕容之难,南诣扬州,沿沔东下,途中亦不能过久,然则其在永和十一年前后乎?(《陈寅恪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按,据《慧远传》,慧远年二十一岁欲度江就范宣子嘉遁,值石虎之死,中原大乱,南路阻塞,乃师从道安。远二十一岁,正当永和十年,而其时道安或在恒山立寺,分张徒众乃是以后多年之事。故法汰南诣扬州,绝不可能在永和十一年前后。陈氏推论难以成立。
法汰在荆州大集名僧,令弟子驳道恒心无义。慧远就席,难道恒,破心无义。
《高僧传》卷五《竺法汰传》:“时沙门道恒,颇有才力,常持心无义,大行荆土。汰曰:‘此是邪说,应须破之。’乃大集名僧,令弟子昙一难之。据经引理,析驳纷纭。恒仗其口辩,不肯受屈。日色既暮,明旦更集。慧远就席,设难数番,关责锋起。恒自觉义途差异,神色微动,塵尾扣案,未即有答。远曰:‘不疾而速,杼柚何为?’座者皆笑矣。心无之义,于此而息。”按,“心无义”起于支愍度。《世说新语·假谲》:“愍度道人始欲过江,与一伧道人为侣,谋曰:‘用旧义在江东,恐不办得食。’便共立‘心无义’。既而此道人不成渡,愍度果讲义积年。后有伧人来,先道人寄语云:‘为我致意愍度,无义那可立?治此计,权救饥尔!无为遂负如来也。’”刘孝标注引:“旧义者曰:‘种智有是,而能圆照。然则是万累斯尽,谓之空无;常住不变,谓之妙有。’而无义者曰:‘种智之体,豁如太虚,虚而能知,无而能应。居宗至极,其唯无乎?’”陈寅恪《支愍度学说考》解释“心无义”曰:“……然详绎‘种智’及‘有’‘无’诸义,但可推见旧义者犹略能依据西来原意,以解释般若‘色空’之旨。新义者采用周易老庄之义,以助成其说而已。”其说可参考。
佛驮跋陀罗生。
《出三藏记集》卷十四《佛驮跋陀罗传》:“以元嘉六年卒,春秋七十有一。”则元嘉六年(429)上推,当知佛驮跋陀罗生于本年。
鸠摩罗什约于本年往罽宾,为其师槃头达多具说大乘妙义。(《出三藏记集》卷十四《鸠摩罗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