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寺“三笑堂”,堂前有著名的“罗汉松”。据传说,这棵树是慧远大师亲手所植,至今约有1600年了,故又称“六朝松”。
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中国化佛教;禅师竺道生在庐山精舍,开创“顿悟说”。天师张道陵,一度在庐山修练;道教禅师之一的陆修静,在庐山建简寂观,编撰藏道经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础,并创立了道教灵宝派。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三世纪,庐山宗教兴盛,寺庙、道观一度多至500处。1942年,世界佛教联合大会在庐山召开。本世纪初,二十余国的基督教教会汇集庐山。至今,庐山仍有佛教、道教、东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庙、道观、教堂多座。真可谓一山容六教,世界只此处。
历史的记载
东林寺位于九江市庐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东距庐山牯岭街50公里。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属中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东林寺建于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为庐山上历史悠久的寺院之一。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对国家的佛教徒影响较大。 慧远大师创建东林寺,有力地推动了净土法门在中国的发展,最先造就了中国佛教寺院的山林佛教模式,成为日后十方丛林制度之雏形,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转型,使大乘佛教获得了有效彰显的载体,后人只知道禅宗的“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而不知慧远大师实为创建大型寺院于丛林化的第一人,就有点儿显得“孤陋寡闻”了。 东林寺在东晋时建寺至今已经历了一千六百余年,累遭兵焚,大多付诸劫灰,经寺院几代僧人的努力,现今已修葺一新。东晋·慧远大师(334~416年),俗姓贾,是山西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他先在西林寺以东结“龙泉精舍”,后得江州刺史桓伊之助,筹建东林寺。慧远在东林寺住持30余年,集聚沙门上千人,罗致了中、外僧俗名士精英123人结白莲社,译佛经、著教义、同修净土之业,成为佛门净土宗的始祖。 慧远大师在此处精读经文,著书十卷,创立了慧远系净土派教义,被后世尊为中国净土宗始祖。唐高僧鉴真和尚曾将此教义传至日本,被日方佛教界接受,创立了东林教派,至今他们还以庐山东林寺为其祖庭,每年有不少信徒前来朝拜。 在民间,有许多虔诚的信徒在家中供一尊瓷质阿弥陀佛像或观世音菩萨像,点着香烛敲着木鱼或捻着佛珠喃喃地念着南无阿弥陀佛,这种称名念佛为主的修行方法即为净土信仰。净土宗认为借用阿弥陀佛的“愿力”念佛,即可临终蒙佛接引带业往生西方净土,免去了深奥理论的学习和繁琐的修行方法以及严苛教律,故念佛法门因简单易行而流传甚广,形成后来的“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民间念佛信仰。
净土念佛在历史上形成了三系:一、慧远大师倡导的观想念佛,即修观入三昧、见佛、往生。二、慈愍三藏提出的戒行并行、教禅一致的万善同归净土。三、善导和尚提倡的专称佛名回向往生净土。其实慧远所修的是“般舟三昧”念佛法门,所依的经典是《般舟三昧经》,并非现代流行的称名念佛,而是观想念佛。 东林寺群山环抱,前有虎溪,环境幽绝。它创于晋代,盛于唐朝,最盛时有殿宇三百多间,为我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正殿称神运宝殿,内供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文殊、普贤、阿难、迦叶等圣像。一般寺院的主殿称为大雄宝殿,“大雄”是对佛祖释迦牟尼佛的尊称。佛有大力能伏“四魔”。但东林寺的主殿称为“神运宝殿”这是什么缘故?慧远初到庐山西麓时,选择结庐之处,认为东林寺址在丛林之中,无法结庐。打算移到香谷山去结庐。夜梦神人相告:“此处幽静,足以栖心念佛”。是夜雷雨大作,狂风拔树。翌日该地化为平地,池中多盛良木,作为建寺之材。“神运”之名,即是由此而来。 正殿两侧还有护法殿、十八高贤堂、三笑堂、文殊阁等建筑。寺前有虎溪桥,慧远大师主持寺院时,潜心佛学,曾立志送客不过虎溪桥。可是有一次好友诗人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三人谈得投机,边走边谈,不觉走过虎溪去,老虎大吼三声以示提醒,被“神虎”吼醒,三人相视大笑,留下了“虎溪三笑”文苑佳话,故寺内建有“三笑堂”。 过虎溪桥向北一百多米,是第二道山门,朱红墙上有“秀挹庐峰”四字,来到了“三笑堂”,见堂前有一棵参天大树,定睛一瞧,原来就是著名的“罗汉松”。相传为慧远大师亲手所植,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故被人称为“六朝松”。据传说此松颇具灵性,几度枯荣皆与东林寺兴衰息息相关;寺兴树则荣,寺衰树则枯。树干虬枝盘结,暴突嶙峋,树影随风婆娑起舞。因其历史悠久,被称为“庐山第一松”。更为奇特的是:据说这棵罗汉松凡于东林寺衰败时,即枯萎不振;若逢东林寺复兴,则枝繁叶茂。
慧远大师在这清山秀水中驻锡中,“影不出山,迹不入俗”,啸游林泉执着出世之法,潜心于佛学,并将玄学与佛教教义嫁接,从而使佛学开始中国本土化,并为封建时代的佛教传播立下了一功。慧远大师“博综六经,尤善老庄”,在开讲时将佛学教义与玄学互参,赢得了时人的信服,每次开讲,听众不下万人,当时庐山已成为江南的一个佛教中心。 东林寺后有“聪明之泉”。聪明泉原称古龙泉。慧远初到庐山,拟择地建寺。但不知何处为好。于是慧远在此以杖叩地,祝愿道:“若可居,当使朽壤抽泉”。言毕,清泉果然涌出。后遇大旱之年,慧远在泉边诵念《龙华经》,以祈甘霖降世,见神蛇腾泉而出,大雨即倾盆而下,此即古龙泉泉名之由来。江州刺史殷仲堪来寺,与慧远谈论《易经》于泉旁。殷仲堪博学善辩,口若悬河。慧远大师非常钦佩他的口才,有感于殷仲堪的博闻雄辩,便指着身旁的流泉说,君之辩若此泉,滔滔不绝,从此,这口泉水被称为聪明泉。寺中参礼的居士班居士们有的用泉水洗脸或淋洒在头上,还有的用空瓶灌此聪明泉带旅途中饮用,有的竞相用双手掬一口泉水,一饮而尽,冀望沾上一点灵气,能顿开茅塞,大彻大悟。我们看见现今有很多的游人对聪明泉备感兴趣,往往投币许愿,冀求佛佑,使自己变得聪明。沾饮此泉,蔚然成风,成为此地的一处人文景观。 东林寺过堂用斋的场景:在用早饭、午饭时,僧众、居士、香客们口念佛号依次序排队步入斋堂,男先女后,男居左,女居右,齐齐而坐,不能紊乱,不能出声。食前由众僧诵经祝愿。住持方丈坐于佛祖像前,其余僧众左右排列,随法器节奏的音声,大家齐声诵念经咒,一时之间充溢着独特的佛国气氛。斋饭均为素品,但制作精细,别有滋味。食时不可有声,不可剩余,添饭时以筷子示意,在碗内划圈,自有专司添饭的循堂之人为你添饭。膳毕,碗筷摆放整齐,僧众又在维那师傅的带领下再次诵经回向,之后住持方丈向“俗客”道一番祝福,然后依次退出斋堂。 唐代鉴真东渡扶桑的故事,恐怕尽人皆知,但了解鉴真到过东林寺的事未必都知。唐天宝元年(742年),鉴真在扬州大明寺为众讲律,日本僧荣睿和普照祈请东渡传戒。鉴真接受邀请,六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取得成功。鉴真第五次东渡时在唐代天宝七年(748年)春,从扬州出发,经过无数险阻,竟被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东行经万安州(今万宁),渡海至雷州。经广西藤州、梧州至桂州(今桂林市)。是时双目失明。天宝九年,经大庚至江西虔州、吉州,北行至江州(今九江市)。途经东林寺,在东林寺停留,与东林寺僧人智恩志同道合,最后一次东渡时与智恩共行,将东林寺教义传入日本。因此,东林寺在中国思想文化交流史上,产生过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