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水铺的古迹,多数与碧云峰有关。碧云峰在沧水铺境内,这里是花的天地,是佛的世界,是通灵宝玉的诞生地,是《石头记》的故乡,是藏书和译经的圣地。沧水铺属于益阳,益阳自古称银城,因益阳盛产硫化汞,俗称水银,是古代道士炼丹的重要原料,银城是中国古代盛产神仙的地方。银者白也,益阳方言精辟,白话闻名,掷地有声,文学价值不菲,足以成就《石头记》,足以保存《新齐谐初集》,沧水铺是《红楼梦》中白话的源头。据张拭的"小庐精舍"建在碧云峰清修寺内,"小庐精舍"内设铸文局,文章在此修改,字字金光,成为名篇;后建有"禅林书院",培养学子。名寺的藏书,高僧的学问,佛学的哲理,本地的方言,是写作《石头记》的源泉。山上建有远公道场,文人和贵族云集,思想活跃,视眼开阔,文学氛围浓厚,学风优良,讲究礼仪,据历史记载,许多大文豪、大名人到过碧云峰。《石头记》的作者在此受到锻炼,思想日益成熟,终于成为伟大的作家。净修仙子有《太虚警幻·碧云峰之远公道场》为证:
佛祖南行,只为传播、东方佛教。追寻葛公,《神仙传》,景物妙。《抱朴子》清心寡欲,怎禁得,南楚风骚?为东方极乐,连续建庙。太虚宫中,译经著说,将烦恼一笔勾销。
远眺,山重水复,龙行虎啸。香火透云烟,欲通关窍。灵溪岸边,三生石畔,长返老还童瑞草。菩提树下,上僧院中,有高僧得道微笑。道场换人间,众生普度,到警幻殿上挂号。
《红楼梦》深受南楚银城文化的影响,林黛玉形象的构思及神貌风韵,均来自南楚文化《山鬼》、《天问》、《湘君》、《湘夫人》等。她身上依稀可见楚人的影子,自恋情绪浓厚,清高自傲,孤芳自赏又顾影自怜,不为俗屈,高洁自守。贾宝玉的女儿崇拜与南楚文化的女性中心观类似,其坚定的叛逆性与楚人九死不悔的坚韧性相同。宝玉身上还有佛净土宗的影子,其天然本色是道教的自然论,不求功名体现了道教的无为,"情不情兮"显示了佛教的戒律论。《红楼梦》以悲为美的审美观、小说题材及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具有南楚文化伤悲的情感特征,从而南楚文化是构成《红楼梦》的文化基础。
独具特色的南楚文化,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荟萃民族文化的《红楼梦》深受南楚银城文化的影响,《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提出"远师楚人"的观点,作者大加阐述,明确道出了南楚文化的重要性。"远师楚人"的观点是为记念芙蓉花神——晴雯提出来的,远有三重意思:一指怀念佛祖慧远,他是总花神,二是指金陵距离南楚路程遥远,三远公道场年代久远,下属许多组织与花有关。《红楼梦》愤世嫉俗的态度与银城精神具有一致性,《红楼梦》的传奇故事符合沧水铺一带的神话传说。《红楼梦》最重要也最突出的文化渊源是南楚的银城文化,作者的想象、创作心态、作品的总体构思和人物形象、情节、细节中都渗透着银城文化的影子。《红楼梦》生动的情节和传神的人物背后,凝聚着丰富而深刻的沧水铺地方文化的内涵,其理想美与悲剧美是这种文化重要的元素。沧水铺境内古迹较多,除了碧云峰之寺庙,另有:熊湘山,黄帝与炎帝结盟之处;禹王台,大禹观测洞庭湖水势之处;摩星岭,碧云峰上八仙聚会之处;龙会山,黄帝赶走神龙之处;黄连村,黄帝的指挥所;黄沅土段,黄帝驻兵之处;浅水坡,黄帝开山治水之处;枢行宫,黄帝的行宫;历历宫,黄帝建的观察站;李聃屋场,太上老君、葛公炼丹之处;神仙塘,神仙、道士沐浴之处;和莲塘,佛净土宗做水陆道场之出;居葛新屋,葛洪行医、讲道、著书之所;龙会寺,佛净土寺;土家村,佛净土宗所建客栈、会所;三眼塘,佛净土宗纵观三生之处;花亭子,佛净土宗下属举行宗教活动之所;花桥,净土宗僧人接头之处;这些地名沿用至今,有与其对应的传说。这些古迹比较集中,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处在碧云峰的东方。
沧水铺地方文化受益于慧远建立的汉传佛教——东方佛教,又称佛净土宗。东晋高僧慧远,又称远公,佛净土宗佛祖,花神,公元334至416年,山西雁门人,俗家姓贾,名门士族出身,学识渊博,悟性极高。慧远讲佛时深入浅出,博采众长,把佛学理论与老子、庄子的玄学结合,融会贯通,发扬光大。慧远于公元372年暗率弟子数十人从襄阳南下,为追寻道学大师葛洪的足迹,为了寻找《神仙传》的理想境界,为了佛学的长期发展,来到益阳。在这里,慧远见到了印度高僧不如密陀,与他一起参悟佛净土法门,由净土法门所形成的宗教为佛净土宗。远公道场是慧远研究和传播佛净土宗的场所,慧远特别喜欢碧云峰,净修仙子有《浪淘沙·花神远上碧云峰》为证:
(公元372年,东晋高僧慧远一行来到益阳会龙山下,与先期到达的印度僧人不如密陀谈经论道。在这佛教荒原之地,苦行僧结庐而居。带着大量经卷与金银的慧远,见这里人杰地灵,于是助印度僧人在山顶建寺,名为“宝泉寺”。宝泉寺是创建净土法门的慧远出道之后所建的第一寺。继而在碧云峰建清修寺,设“远公道场”,开创“净土法门”,益阳成为汉传佛教策源之地)
好梦最难留,佛祖南游。寻思葛公到心头,上山只因寻他惯,一样红楼。
山顶话绸缪,浩月银钩,是仙是幻是清修。远公道场还自谴,一样温柔。
碧云峰自古称"小庐山",慧远经过深入考察,于碧云峰山腰建寺,名曰清修,广纳宾客,招收弟子,接纳僧侣,宣扬佛净土法门,形成佛净土宗,这里香火日盛。不久,慧远又建起东林、西峰两寺,与以后碧云峰周围所建寺院,总称远公道场。远公道场藏经甚多,环境优雅,成为学子读书,文人云集之宝地。远公道场是东方佛教的启蒙地,促进了南楚文化的广泛传播,产生了东方佛教的核心思想。据清同治年间《益阳县志》记述:"远公有道场,半落资之阳"、"碧云峰坐拥清修、东林、西林三寺,源于晋,盛于今,士如林。清修之年代久远,为全国诸清修寺之祖,慧根之远,非诸寺弗及也。"此地高僧如云,净修仙子有《兰陵王·佛教圣地碧云峰》为证:
风景美,成为天下名山。小庐山,悬崖瀑布,四坪八景好修仙。佛祖慧远,建寺,心存远见。后续建,小庐精舍,将文章千锤百炼。
贵族筑庄园,抛弃凡间事,深居山涧。茫茫竹海连云烟。莫提繁华梦,碧云峰瘦,雷音寺建在天边,述说佛之源。
碧殿,住神仙。飘渺世界兮,翘脊飞檐。额前一寸眉弯月,留一颦一笑,菩提真传。容易忘却,人间事,心不酸。
佛净土宗有各种组织,以白莲社最著名,诸佛的诞辰、高道的成道日和高僧的出家日,或举行集会,烧香拜佛,或以寺庙之名设庙会,活动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经久不衰。庙会也是进行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场所,佛教活动的频繁创造了当地经济的繁荣。慧远开创的佛净土宗与宗教各派的融合,形成了统一的佛教团体,称为汉传佛教。在当时,汉传佛教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稳定,因为其广泛传播和发展,统一了各宗教门派,又称东方佛教。东方佛教以银城文化为中心,以碧云峰诸寺庙为核心,通过长期生存与发展,人才辈出,创造了佛教历史的奇迹。远公道场成为东方佛教的圣地,成为东方佛教的指挥中心。从地理上分析,远公道场是东方佛教之中心;从建寺的时间上分析,远公道场是汉传佛教之策源地;从气候上分析,这里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是天然造化之胜地。这里是东方佛教的乐土,是道教的乐土,是文学的乐土,净修仙子有《满庭芳·碧云峰是东方宗教文化之发源地》为证:
尊重屈原,南楚文化,寺中展露丰姿。参净土宗,惟恐朝圣迟。烂漫前程似锦,佛与儒,何分彼此?僧与道,顾影双鹤,飞上连理枝。
凝紫,碧霞宫,瑞香之气,天慰相知。莫孤芳自赏,心经印石。无须顾影自怜,窥妙处,达成共识。作共鸣,九峰十坳,藏奇葩异士。
佛净土宗与禅宗结合,扎根在博大精深的南楚文化的土壤上,不断深入认识客观世界,不断创造新的思想,不断发展佛学理论。佛净土宗成为人们认识社会、认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宗教,儒释道的结合,产生了无比的智慧,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是东方佛教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红楼梦》中金陵十二曲符合佛净土宗的因果报应。"积善之家,留有余庆;积不善之家,留有余殃。"善恶报应是道教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慧远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结合佛教的生死轮回,人生有前生、今生和来生——三生修为的教义,佛净土宗建立因果报应理论,成为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主流。"诸恶莫作,众善从行"是佛净土宗的宗旨," 自净其意,是以成佛"是佛净土宗修身的原则。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注入佛净土宗,并与南楚文化、思想意思、风俗习惯产生共鸣,使汉传佛教以极快的速度在各阶层和各民族中传播,不知不觉地创造着东方文明。
佛净土宗以安为立教之本,以和为兴教之本,回避战乱,寻求安乐祥和的理想世界。晋代北方战乱频繁,少数民族为患,释道安——慧远之师暗派慧远南下益阳,目的是在益阳建立稳定的佛教大本营,是对佛净土宗以安为立教之本的"笃信、笃行、笃思"。佛净土宗将儒释道合为一体,并与南楚文化的融合,体现了以和为兴教之本的宗旨。《红楼梦》中最怕添乱,一点风吹草动就大惊小怪,所以日常请安,与释道安建立的佛净土宗的教义相符。佛净土宗的组织形式有白莲社、海棠社、桃花社、盂兰会、红花会、水陆道场等。多数组织以花为名,沿于如来佛拈花微笑。"白莲社,莲同连,亦同联,互帮、互助、互信,谓之连;致未垦之处,达未拓之境,谓之白。"后来,白莲社发展成为白莲教,属于佛净土宗的分支,影响较为广泛。佛净土宗的教义大致有"净肤、净脾、净脑,渭之净;视玉如泥,视璞如尘,视王侯如草芥,谓之土;笃信、笃行、笃思,谓之宗。"《红楼梦》中癞头和尚与跛道人结伴同行,他们来自碧云峰的远公道场,是儒释道结合的产物,具有无边的法力和无穷的智慧,体现了和的精神。南行益阳之前,慧远师从释道安,释道安师从佛图澄,佛图澄是知晓中国语言的印度僧人。释道安是精通梵文梵语的中国僧人,是佛图澄的传人。释道安广建佛寺,招收弟子,翻译经文并传播佛教。释道安在襄阳译经,十分勤奋。慧远为总花神,道安是花祖,净修仙子有《春山夜月·花祖译经》为证:
最销魂,佛塔西畔黄昏。才送了佛图澄,密陀又临门。喜见印度高僧,经几番醒醉,推敲佛经。念神奇故事,修身哲理,都是梵文。
梵语难懂,有佛指点,道安精通。雁塔好梦,是夜遇,不随梦醒,补录罗巾。常有遗漏,求密陀,谁献殷勤?怕有情,误达摩无情,情不情兮,流传至今。
释道安的佛学造诣和名望极高,西秦王苻坚派秘书郎赵整协作道安译经,并对道安进行监视。东晋孝武帝慕道安之名,派专使致信相请。北方政权不稳定,当权者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若政权更换,视佛教为异端,容易招致灭教之灾;南方政权稳定,孝武帝尊重佛教,佛净土宗尊重南楚文化,尊重南楚风俗,与南楚道教结合,有利于建立巩固的东方佛教基地。南行益阳之前,慧远入道安门下,参悟佛经,学习梵语,参与译经。公元372年,慧远受释道安派遣,暗率弟子数十人从襄阳南下银城,以应孝武帝邀请。慧远以到武当山访道为名,途中有孝武帝派人暗中接应,护送道益阳。随行有慧深、慧明、慧净、慧和、慧安、慧真、慧通、慧永、慧持、慧睿、慧源、慧善、慧悟、慧法、慧观、慧警、慧幻等,共十八高僧,都是释道安的弟子。因担心西秦王阻挡,定叛国的罪名,所以这次行动考虑十分周密。慧远在碧云峰修建的清修寺,是由当时的大官显贵捐资和封建王朝出资修建的清修寺院,有点象封建社会的别墅和庄园的式样,作为贵族阶层退隐山林和官方研究佛学之场所。碧云峰优美的自然环境,让贵族愿意在此建立寺院,加上东晋孝武帝支持,初建时,远公道场属于佛学衙门和佛学府,净土宗成为佛教传播和发展的主流之后,南楚佛学的传播速度极快,影响巨大。净修仙子有诗为证:
南楚有圣人,是祖是师,迟迟来自襄阳。
名山有花神,亦仙亦佛,渐渐威镇南天。
高僧为何落户碧云峰呢?此地自然环境优美,是修身的理想之地。相传碧云峰有神仙铁拐李,对应《红楼梦》中的跛道人。碧云峰既有龙又有仙,然后引来佛。碧云峰关系《红楼梦》中通灵宝玉的来历。世有和氏,然后有美玉,美玉常有,而和氏不常有。碧云峰的方丈和道长信仰佛净土宗,大彻大悟,他们发现了通灵宝石,有意提携通灵宝石,早料到此石只是红尘中走一趟,不会大有作为。此石道法自然,思乡心切,金陵的文化背景不同于远公道场的文化背景,此石最终回归故地碧云峰。雷音寺方丈是《红楼梦》中的癞头和尚,姓和名尚,是和氏;跛道人姓跛名道人,是清修寺的道长,认得石皮,辨得石质,是视玉的高手,具视玉的慧根。凸碧峰巨石嶙峋,仅在石缝里有稀疏草木,俗称癞头,凸碧峰为癞头峰,是《红楼梦》中的大荒山。凸碧峰建雷音寺,俗称癞头寺,方丈为癞头和尚。癞头峰下是青秀山,是《红楼梦》中的青埂峰,山青水秀,生机勃勃,与癞头峰形成鲜明对比。山上有清修寺,附近有东林寺和西峰寺,跛道人在此修炼。青秀山为密林,藏老虎,有高僧和道人保护,有远公道场在此,宝贝极好修炼,增长见识。碧云峰藏龙卧虎不假,儒佛道同源而成仙,此处不藏宝何处藏宝?
相传通灵宝石在凸碧峰上,在雷音寺前。女娲补天,从桃花江畔的羞山,前往湘江畔的岳麓山,腾云驾雾,路过碧云峰,一眼看中了通灵宝石,想用来炼五色之石,作补天之用。石头似生了根,女娲拿他不动,只见石头上有"宝林"二字,原来是护林的神石,是镇山之宝。女娲心想:"补天重于护林,如此神物,不用可惜。我不如先派一仙女,与他厮混,动其情思,毁其修炼,断其石根,然后炼他。"于是,女娲挑了一位奴婢,来到碧云峰,施展美人计。净修仙子有《眼而媚·仙女下凡》为证:
两眼横波将春留,何止隔三秋?色若桃花,腰如弱柳,不尽风流。
主人欲施美人计,仙女幻境游。笑里藏刀,口伏蜜箭,芳心难酬。
通灵宝石与仙女混熟了,早已料到仙女的来意,有一天,通灵宝石对仙女说:"我长期修炼,近期可成正果,我不愿补天,不愿成名,不如堕入红尘,也不枉此一生。"仙女为之心动,说:"女娲不肯放过你,派我设计拿你,我不如随了你去,落得自在。我怕女娲,但惹不起躲得起。"于是两人决定藏身。通灵宝石从大荒山 ——凸碧峰滚下来,下面是大山坡——无极崖,滚到清修寺前,停在山坳里,将一半埋在淤泥里,一半涂了黑墨,伏在草丛里伪装起来,仙女藏在一个蜗牛壳内,与通灵宝石相伴。女娲在碧云峰百般寻找无果,毁石不成,反失一宠婢,又忙于补天,亦无可奈何。通灵宝石因动了石根,一时难成正果,既补不得天,又入不得红尘,遂日夜悲号惭愧;仙女被女娲念了咒语,困在蜗牛壳内出不来,成不了人形,一时焦虑万分,被囚的感觉难受,度日如年。幸有癞头和尚和跛道人常来照看,念经释道,给以安慰。常有花神派来使者,仙女亦能稍作忍耐。情不情兮,有人落难时,佛神出援救之手,谁说佛无情?净修仙子有词四首为证:
《鹊踏枝·滚落碧云峰》
通灵宝石千年功,雷音寺前,倾心听梵音。疑是前生住林中,夕阳里又听钟声。
不比顽石多爱心,女娲补天,欲将神石焚。凸碧峰上闻雷鸣,灵石搜山白云深。
《踏莎行·藏身青秀山》
芳草凄凄,翠竹带雨,清修寺前花飞絮。逃之夭夭为避难,隐身山坳作埋伏。
石根已动,灵性何驻?夕阳一缕溪水去。静处藏身修正果,铁爪未及林深处。
《疏影·仙女私奔》
碧云冉冉,看晚霞弄碧,寺门虚掩。一缕幽魂,飘荡如烟,留连宝殿不难。狮子口风声如吼,惊心处,斜阳灿烂。蛙鼓石,临水低窥,少女楚腰渐减。
无意过杏花坪,鲜花铺满径,香染薄衫。欲毁石根,于心不忍,终究三分胆寒。乍寒乍暖清明节,抛衫岭,哪见人还?最痛心,背叛灵魂,逍遥梦境之间。
《风流子·蜗居青秀山》
避难于山涧,作蜗居,委屈度险关。喜身处佛地,佛光普照,聆听真经,忖度几番?人何在,只一缕青烟,随风悠悠然。一块石头,一只蜗牛,野花点点,曲水弯弯。
幽怨知多少?叹沦落人间,跌足浅滩。何时修成人形,着我春衫?念玉容消损,更无须说,几劫几世,千难万难。癞头和尚道安,频来照看。
不知又过了几劫几世,通灵宝石才投胎转世。相传碧云峰下的宝林村有一位叫宝哥哥的村民,他是青秀山的石魂投胎。为了寻根,他上山找到了那块刻有"宝林"二字的通灵宝石,只见石上有一只罕见的白色蜗牛。宝哥哥好象在梦中见过,见其孤单可怜,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将蜗牛拿回家,放在水缸下。第二天,从蜗牛里冒出一缕青烟,变成一位美女,勤做家务。宝哥哥发现了这个秘密,将蜗牛壳藏起来,让美女回不去,于是两人成为了夫妻。宝哥哥对美人说:"你伴美玉而生,是金枝玉叶,不该做粗活,受委屈。"美人笑道:"我不做美玉,只做黛玉,我现在不是仙女,只是村姑,这样才快乐,并不感到委屈,这是日思夜想的生活。"宝哥哥说:"你娘家是竹林,你愿做黛玉,就叫林黛玉吧。"沧水铺民间称她为林妹子,认为她虽然背叛了主人——女娲,但是有总花神——佛祖慧远暗中保护。慧远也背叛过主人——西秦王,佛《无量寿经》云:"不善积恶,弃之可喜,留有余庆;积善从行,随之可贺,与日月兮齐光。"说明了为何弃主人,为何随主人,弃与随,皆可成佛。为何女娲的咒语会失灵呢?原来,按照佛净土宗预测的木石良缘,只要贾宝玉和林黛玉一齐来到宝林村,则解除女娲的咒语,仙女就获得自由。佛法无边,宝林居士有《酷相思·相会宝林村》为证:
五百年前是一家,虽曲折,世人夸。木石良缘定不能赊。石成宝,木成林;情义重,意何岔?
历经坎坷碧无瑕,弃虚名,只为她。民间传说难道是假?有花神,在眼前;宝林村,在附近。
天下名山僧占多,碧云峰周围有九寺十八庙,都受了佛净土宗影响,称为广义的远公道场,成为汉传佛教的一块宝地。宝林村又名保林村,属于雪峰山脉。碧由玉、白、石三字组成,即通灵宝石。《石头记》中通灵宝玉来自碧云峰,此石色美,天下无双,随四季和环境的变化,接受天地之灵气。此石具雅趣,受宗教影响,得梵音熏陶,实乃非凡之物。庙里的高僧认识通灵宝石,指导宝石,提携宝石。贾宝玉前生住在宝林村,宝林村至青秀山,途中多老虎。香客上青秀山,先在宝林村结伴,由村里派村民当保镖,护送上山,贾宝玉前生为香客当保镖。进香队伍中,有时有导游,由宝林村村民担任,林黛玉前生住在宝林村,为香客当导游。贾宝玉与林黛玉前生形影不离,经常上青秀山,参拜远公道场,他俩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红楼梦》中贾宝玉是大观园里下人的保护伞,符合其前生当保镖的身份。《红楼梦》将真事隐去,全书缺徐姓。据清同治年间,《益阳地方志》记载:"今之宝林,昔之宝泉村也,有九泉之甘冽。男丁徐姓之纯,无二姓矣。"脂砚斋评《石头记》首篇云:"余二人大快遂心于九泉。"脂砚斋即随园老人,"余二人"合为徐,徐为双人旁。贾宝玉真姓徐,姓贾是假。《红楼梦》的作者盗了佛祖慧远之俗姓贾给书中的主角,怕玷了污佛祖之名,因此在《红楼梦》中让贾宝玉表现不俗,言行与佛净土宗保持一致。大观园里,主人忌讳姓徐,下人也无此姓者,无说徐字者。脂砚斋所云"九泉"指今沧水铺镇碧云峰下的宝林村。宝哥哥与林妹子深居宝林村,过着神仙一样的快乐生活,宝林居士有词三首为证:
《瑞鹤仙·宝林村村民宝哥哥》
开辟鸿蒙,仙与佛相逢,谁为仙种?齐聚碧云峰。蓦然回首处,疑是故人。通灵宝石,为红尘,醉魄销魂。修正果,偏生逆根,诱骗仙葩私奔。
闺盟,珠联璧合,仙姝暗投,乡野荒村。水远山重,更那堪,忘功名。前生积阴德,济困扶贫,快乐只在其中。林妹子亦傻亦痴,痴心相印。
《三姝媚·宝林村村民林妹子》
黛玉以障眼。偏怕作美玉,红颜命浅。费劲周折,前生住瑶池,本是天仙。愿作村姑,为粗活,玉掌生茧。爱碧云峰,爱宝林村,当成名苑。
已将娇态收敛。隐居桃花源,梦里天远。信净土宗,非书香翰墨,支撑门面。此地村民,偏笑我,妩媚罕见。待宝哥哥情深,芳心不变。
《齐天乐·同上碧云峰》
导游赏遍山中味,香客九泉相聚。准备盘缠,带上阳伞,一路上听从吩咐。黛玉作主,将上山行程,交代清楚。不许掉队,惊凤处跳出老虎。
宝哥哥舞弄木杵。到如来殿前,轻敲木鱼。古涧幽渚,悬崖急湍,溅起明珠黛玉,留步呆悟。望凸岭飞龙,碧云无数。问林妹子:"来回苦不苦"?
沧水铺方言称贾宝玉为宝哥哥,他呆得可爱,思想纯真,是佛净土宗的信徒。香客一般选择晴日参拜远公道场,宝哥哥一般在晴日当保镖,阳光一照,宝光四射。林妹子一般在晴日作导游,打一把阳伞,遮住阳光,美玉失色,称林中黛玉。《红楼梦》中林黛玉美,但不如薛宝钗白。阳伞能挡阳光,但一部分紫外线穿透,不懂得怜香惜玉,经常当导游,影响皮肤之白。因此,林妹子具有灵性,天生一段风雅,为天造地设。益阳民间称:油沁色的皮肤最美,不施胭脂桃红色,是天然之美,包含了对林妹子的褒奖。《红楼梦》中云"除了她——林黛玉,别人不配做芙蓉。"宝林村处南楚芙蓉国里,芙蓉花可与桃花比美,从肤色看,林黛玉是典型的益阳人。为什么《红楼梦》中说贾宝玉白呢?他不打阳伞,难道肤色比林黛玉白?宝哥哥不喜欢封建礼教,表面上傻乎乎,让人感到有点呆,有点象白痴。《新齐谐》是比白,比白话;齐是比的意思,谐由言、比、白三字组成,新是比白话成为了当时的潮流。《新齐谐》与《红楼梦》在同一时期成书,当时,《红楼梦》以白话小说的形式出现,并立即引起社会轰动,白话小说成为历史潮流。《红楼梦》中大量白话来自沧水铺镇,大量方言来自沧水铺的农村,书中许多风俗习惯与沧水铺农村的风俗习惯相同。随园老人爱白话上瘾,宝哥哥爱白话成痴。
益阳是全国有名的竹艺之乡,清代,沧水铺伞业发达,阳伞远销江浙,畅销海内外。阳伞以竹为骨,以油纸为面,纸面饰以木刻画,图案优美纯净,有女娲补天图、红楼仕女图、八仙过海图、西厢望月图、豪门夜宴图、白莲仙子图、麒麟送子图等,其中许多木刻画是对江南风土人情的描绘,是对佛净土宗教人物的刻画。《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原型,取材于阳伞上宝哥哥和林妹子的形象。传说贾宝玉来历不小,有点傻,傻得出名;林妹子是仙女下凡,有点妖,妖得可爱。他们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弃富济贫,热爱佛教和公益事业,为追求理想、追求自由不惜代价。宝哥哥和林妹子不远游,有时,只在沧水铺境内同行,受到大家热烈欢迎,他俩的故事,在沧水铺一带广泛流传,倍受推尊,令人震撼。
清代,沧水铺竹伞的特点:颜色鲜艳,气味芬芳,人物生动,景物优美,艺术风格明朗,生活气息浓厚,让人爱不释手。这种伞当地称"阳伞",或称"花伞",主要用在晴天遮阳。伞上涂有桐油,油中加天然香料,具有淡淡清香,抚之光滑,观之洁净。南楚多美女,美人撑一把花伞,顶一片蓝天,与天争艳,与花比美,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林妹子在宝林村当导游,经常撑一把阳伞,有宝哥哥护送。人多之时,林妹子愈活泼,言语机灵,常引经据典,讨人喜欢。宝哥哥为人厚道,憨态可掬,容易亲近。林妹子天生媚态,当地方言称"媚死人",三分风流七分打扮,林妹子不用刻意打扮,却有七分风流,不涂口红如樱桃,不上胭脂粉红色。在南楚适合林妹子生活的土地上,她具有青春之美,具有阳光之美,具有天仙之美,并非《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弱不禁风。她丰姿绰约,仙韵犹存。在益阳地花鼓中,她的神态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观众忍不住笑,回味无穷。人们感到林妹子生活在现实中,但与现实又存在距离,因闭月羞花之貌,好象有人会将她暗抢了去,《红楼梦》中这也是贾宝玉最担心的。欲知端的,谨下回分解。
2010年8月19日于广州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