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段景遗址
在代县境内滹沱河两岸,陆续发现了八、九十处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山西龙山文化遗址。著名的有东段景遗址、枣林遗址、上桥庄遗址、峨口遗址、上阳阁遗址、选仁遗址、东章遗址、盆窑遗址等。其中东段景遗址1986年8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段景遗址位于代县聂营镇东段景村南,南靠绵延起伏的五台山,北临滹沱河畔。遗址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00米。从遗址断面可看出,第一层是耕土层,厚0.2米,第二层灰黄土层是文化层,厚1米以上。部分地段文化层距地表0.7米,文化层厚2.5米。遗址中的遗迹有灰坑、陶窑、发现了大量石器、陶片。石器有磨制的石刀、石斧、石锛、石铲等。墓葬中出土的陪葬品有陶罐、陶壶、陶鬲、陶豆、陶碗、陶质为夹沙灰陶、细泥灰陶和红陶。纹饰以篮纹和绳纹为主。
二、广武古城遗址
广武古城遗址位于代县城西7.5公里处的古城村西。城垣遗址东西2公里,南北2.5公里。作为体现中国古代城池文化精粹的一座重要历史遗存,代州古城之形成堪称源远流长。战国时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等少数民族,实行胡服骑射,创立强大赵国,即于此筑城。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于此置广武县。秦末战争时,赵国名将李牧之孙李左车就被赵王歇封为广武君。北魏黄初元年(220年),因天下大乱,匈奴屡侵北边,雁门郡“其他荒废”,遂将郡治由勾注山北之阴馆城南迁至广武古城,广武古城成为广武县、雁门郡治所,为当时中国北境重要的军事驻防、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心之一。北魏延昌元年(512年),雁门郡发生毁灭性地震,古城迁往东面的上馆城,即今日的代州古城。原古城遗址,东西北三面尚有土墙残存,墙高6米,底宽2.5米。城北较高,是当时主要建筑及府衙所在地。遗址北靠勾注山、雁门关,南连滹沱河,东西南北都是交通要道。遗址中的遗物有石器、陶片,还有尸骨和烧结块。现采集的标本有直径15厘米的云纹瓦当,浅盘高足、喇叭形底的陶豆,平底斜壁碗,方唇直沿盆。还有石斧、石铲、陶鬲、陶壶、刀币、铜剑、铜鼎、铜豆、铜戈等。遗址南端有古生物化石,曾发现大堆马骨。
三、美丽动人的上古传说
1、舜王传说
在代县城东南15里,有山名舜山。上有舜井、舜庙、舜子寺。舜山右面,有王通山,传说大舜为天子,所以叫王通。这里环境幽雅,又叫龙谷。
2、周穆王的马车
据《穆天子传》的记载及注本的诠释,周穆王坐着造父驾驶的、有八匹骏马拉着的马车,西游一万八千里,曾经过井陉,沿着滹沱河的北面走来,而后出雁门往西方而去。《水经注》里面说,陉山南北有长岭,岭上东西有通道,叫 隥。周穆王通过 隥的时候,作《黄竹诗》三章。万历版《代州志》有记载。
四、文庙
文庙,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古城西南,唐代建,总面积14400平方米。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重修。1983年至1986国家又拨款进行维修。庙南向,分前、中、后三院。座北向南,东有忠义祠、文昌阁,西有明伦堂、节孝祠,忠义祠左右设学正、训导二署,构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儒学建筑群,为华北现存最大的州文庙,是我省稀有的古典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万仞坊、棂星门、戟门、大成殿、敬一亭。东西有名宦、乡贤二祠及东西厢房,崇圣祠等建筑。正北面的大成殿正中塑孔子像,左右两侧塑曾子、孟子、颜子、子思四大弟子像。大成殿内八卦藻井设计精巧、造型华丽、雕刻工艺十分考察。相传上面藏有避尘珠,颜色鲜艳不落尖埃。其木雕艺术和斗拱结构为我国稀有。整个文庙建筑金碧辉煌、宏大巍峨,形成一组庞大的儒学建筑群。前院植唐槐两株,筑半圆形泮池,上架御带桥。泮池东建名宦祠,供奉官宦牌位50位,西建乡贤祠,供奉历代贤人50位。前院正北为戟门,西为节孝祠,设代王夫人、汉王霸妻、等322人。
祭孔大典在唐代文庙落成时就有记载。现存光绪八年版《代州志·学校志》对清代祭孔大典的时间、地点、前期筹备、祭拜人员、执事人员、典仪程序、音乐曲谱、舞蹈动作、器乐排列、舞队序列有长达十七页的详尽记述。仪典一直延续到1937年日寇占领代县后才停止。当年祭孔的情形,现在80多岁以上的县城内人尚能记清。此后从1938年至2005年的66年间,这项活动再也没有举办过。近二十年来随着国学地位的提高,学校、学生的祭拜活动越来越频繁,除本县学校、学生在中高考期间来祭拜外,包头、大同、太原、忻州及周边县也有成批学生来代州文庙祭孔。2005年在参考查看了大量史料、与山东曲阜的祭孔视频资料,编制了祭孔方案、程序,于2005年9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祭孔时间)在代州文庙举办了66年以来的首届祭孔大典。之后每年如期举办。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县是山西省和忻州市著名的“非遗”大县。2008年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2008年被省非遗中心确定为全省“非遗”普查试点县,2009年4月份“非遗普查”全面展开。通过普查,做了大量资料搜集整理工作。目前已搜集整理成册的“非遗”资料有:《代县民间故事.歌谣.谚语 》三套集成合订本、《代县道情》、《代县民间音乐》、《代县民间婚丧礼仪习俗》、《雁门关》、《代州风情》等各类书籍资料。
代县政府先后公布了2批共86项县级“非遗”保护名录。其中:代县民间彩塑、佛教泥塑、剪纸、面塑、代县道情、黄酒酿造工艺、代县砖雕等一批项目被列入首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代县杨家将传说、代县杨家将传统武术、代县任氏七星螳螂拳、代县上阳花社火、菜代州酱咸菜、代州文庙祭孔大典、代州武庙民间关公文化祭刀节、张少邦祖传中医正骨术等一批项目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代州黄酒酿造工艺、雁门杨氏古建营造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2009年12月,代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代县雁门杨氏古建营造技艺(雁门民居营造技艺)被国家文化部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省政府公布的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2名;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民俗馆和传习所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级“非遗”项目代县峨口挠搁成立了保护协会并开办了专门的传习所;代县韩街村民俗馆被山西省文化厅命名为“山西省雕镌技艺博物馆”,成为我省首批命名的十大“非遗”博物馆之一,山西省文化厅于今年“文化遗产日” 在省城太原南宫广场举行隆重的授牌仪式。这些丰富的 非物质文化资源,使古代州如千年陈酿,使人如痴如醉。
(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峨口挠阁
峨口挠阁是以峨口地域为中心,流传在全县各地的一种特殊的“百戏杂艺”。由乐队与表演队两部分组成。乐队的乐器有鼓、琐呐、笙等8种。表演队伍一般由数十架左右挠阁组成,每架大人小孩各一人,特殊架3人。小演员选五六岁的漂亮小孩,妆扮成各种各样的古装戏剧人物,站立在特制的铁架子上,用宽布带绑缚固定好,由体魄健壮、音乐感强的成年男子挠在肩上。当原始奔放的乐曲一响,下面的壮汉迈开粗矿沉稳的舞步,带动上面的小演员翩翩起舞。在亢奋热闹的音乐声中,小孩与壮汉舞为一体;演员的情绪与音乐氛围融为一体,彩绸飘飘,花容灿烂,音调铿锵,美轮美奂,组成一幅特殊的靓丽风景。
挠阁这种古老的传统杂艺形式,是天、地、人和谐共处的古老的艺术典范。峨口挠阁从生成到发展,从繁荣到濒临灭绝,从拯救保护到弘扬发展,经历了六个历史时期。一是原始社会有巢氏至秦代模仿树源生态的生发期;二是汉代至南北朝无伴奏表演到器乐和舞蹈“相和”的转型期;三是隋唐至民国的表演、服饰、伴奏相配套的成熟期;同是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初期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五是“文革”期间的冷落沉寂期;六是实施“非遗”工程后的弘扬发展期。
峨口挠阁2006年12月被列入山西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雁门民居营造技艺
雁门民居营造技艺是典型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木结构工艺。主要传统工艺包括:全国独一无二的扇鼓麻花挑角技术及工艺,高层梁构结构的起重安装工艺,高层砖木结构建筑的修缮,明清古旧建筑彩绘及雕刻等美化工艺。代县杨氏木匠是晋北一带木结构建筑工艺的杰出代表。其祖先是杨家将镇守三关时的随军木匠,专门制作兵器、堡寨、城门、关楼,其木工技艺代代相传。以杨贵庭为首的雁门杨氏古建工程公司是以杨贵庭父子、兄弟、叔侄等祖传艺人为基础,将代县乃至全省各地的木、石、泥、瓦等能工巧匠招至麾下,把传统的民间建筑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专门承担县保、省保乃至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的维修、复建的专业古建公司。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完成了雁门关关楼复建工程和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代县边靖楼落架大修工程;承担了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代州文庙和阿育王塔的维修工程;复建了佛教净土祖师慧远大师首创的白人岩禅院;参与了全国著名旅游景点王家大院、皇城相府、常家庄园和榆次老城的开发建设。为保护文物古迹、修缮历史名胜、开发旅游景点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雁门杨氏古建筑营造技艺2008年被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非遗”保护项目;2009年被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雁门民居营造技艺2010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已由文化部公示。
(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代县黄酒酿造技艺
代县黄酒为驰名中外的历史名酒,酿造历史可以上溯到宋代以前,宋朝《酒名记》有“代州金波又琼酥”的记载。代县黄酒以泰米、大枣、绿豆、酒豆、白砂糖等原料酿制而成,特点是色黄似金,温和醇香,有补中益气,健身活血,提神御寒之功能,酒精度为13度至15度,符合低度保健之时尚潮流,老少皆宜,也可作中医之药引。1984年在全省质量评比中,以“色美味香、酸甜适口”获山西省优质产品奖。2008年被列为县级、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009年6月,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2、上阳花社火
相传周朝人颍考叔为上阳花社火发明人。
上阳花社火传承历史悠久,形式古朴、原始,体现了古代军事文化和民间文化特点。表演形式以舞蹈、杂技、武术与戏剧表演溶为一体,既有剧情、亦有民间舞蹈、杂技绝活、武术套路、武术对打。表演服装个性鲜明,各方旗各具特色,特别是原始羽毛旗帜,有古代原始特色。2011年批准为省级重点非遗保护项目。
3、代县面塑 面花(代县面塑)是一种源自民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小麦面粉蒸制造型艺术品。代县面塑具有特定的含义和文化指向,一直为百姓遵循、沿袭,它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和民俗活动紧密相依,是逢时过节、婚丧嫁娶、祭祀祈福时的必备之物。
面花(代县面塑)纯手工制作技艺和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保留着代县民间面塑的传统技艺和彩绘艺术,区别于其他面塑的重要特征
清明节的“寒燕儿”,大不超寸,点染插在树枝的传统技艺,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面花艺术承袭民俗文化传统,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尤以寒食节面花即“寒燕”如“子推燕” “风凰燕” “佛手燕” 等最具代表性。
(三)、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1、代县酱菜制作技艺
自古以来,代县以“菜代州”称誉全国,有记载的蔬菜瓜果腌制可以追溯到3100年之前,蔬菜腌制成为代县最古老、最基本和最大众化的蔬菜贮藏、加工方式之一。聪敏勤劳的祖先在用盐腌制蔬菜加以贮藏的过程中,代代相传并不断改进工艺,使之成为代县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县酱菜制作精细、用料考究、花样齐全。其风味特点是酱香浓郁、焦黄透亮、酸咸适口,食后回味无穷,以其独特的风味闻名晋、陕、蒙、冀、鲁、豫。
酱菜的种类有大菜、小菜,仅咸菜就有酱咸菜、干咸菜、搅醋菜、暴腌菜、烂腌菜、配碟菜六大系列上百个品种。酱菜制作六大菜系之首是酱咸菜。酱菜制作工艺繁简不等。有的除一般工艺外,还须晾晒,待水分恰好才可入缸。有的需趁鲜入缸。有的需长达三年左右的腌泡期,有的三个月即可捞出食用。佐料配制,依各人口味,百家百味,各有千秋。腌制方法分为酱油、盐泼、糖渍、醋渍,不同的配料和不同的工艺会产生出不同的风味特点。原料一般有白萝卜、芥菜、茎蓝、高笋、洋芋、芹菜、豆荚、乳瓜、小茄子、尖椒、地梨、瓜条等。配料有黑酱、酱油、花椒、苦豆、面香、姜、蒜、辣椒等。脂制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包括干脆、压腊、卤腊、漂脑、曝脂和乳酸发酵等,品种大大小小共有100多种。最常见的品种有倒腌萝卜、酸菜、黄菜、干咸菜、酱翠蓝、酱瓜条、酱脂八宝菜、杂什锦、酸辣豆角、蒜泥茄子,辣椒酱等。菜盘配制,更为讲究。一个二尺半长,一尺宽的木条盘内,下层平铺二十四个三寸盘,上层在下层空隙处分别摆出十多个小配碟。红黄绿青五色缤纷,腌煎酿泡蒸五艺俱全,单凭欣赏,口便生津。
代县酱菜工艺散布全县各家各户,工艺不同、口味各异。到1996年后才有了较大的酱菜制作作坊。
2、韩街积萃苑一一山西省雕镌技艺博物馆
韩街积萃苑是代县民营企业家韩树平投资3000多万元建起的民俗文化博物馆。占地12亩,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全部采用古典建筑风格,楼阁林立,檐牙高啄,雕梁画栋,廊腰缓回。每一处木雕、石雕、砖雕、彩绘,都出自名师之手,工艺精湛,寓意深刻。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又集中体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更彰显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代县这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一扇亮丽的窗口。2010年6月被山西省文化厅命名为山西省雕镌技艺博物馆。跻身全省“十大非遗”专题博物馆行列。
连同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县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包括农民画、砖雕、酱菜制作技艺等,县级86项,包括雕刻、绘画、面塑、过年元宵节等。
附《水浒传》对代县的描述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里,有一段描述代州城市生活的语言,虽是小说家语,但透过其语言表象,似能略窥代县城当年的景象。《水浒传》第二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最末一段写道:“且说鲁达自离了渭州,东逃西奔,急急忙忙,行进了几处州府。正是: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鲁达心慌抢路,正不知投那里去是,一迷地行了半月之上,却走到代州雁门县。入得城来,见这市井热闹,人烟辏集,车马骈驰,一百二十个行经商买卖行货都有,端的整齐,虽然是县治,胜如州府。
雄关险隘,战守之地
作为中国古代北方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重镇,曾有许多名人在代县生活或留下重要痕迹。历代帝王如战国赵襄子、代王、汉高祖刘邦、北魏拓拔圭、隋炀帝杨广 、宋钦宗、宋徽宗、清光绪帝、慈禧太后等曾在此留下足迹;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名宦、名吏如战国名将李牧及其孙李左车、唐晋王李克用、唐代州都督薛仁贵、唐一代名相狄仁杰、北宋爱国名将杨业、明兵部尚书张凤翼、兵部尚书孙传庭等都曾在代县生活或施展报负;著名的佛学家、文学家如北魏佛学大师昙鸾、晋代佛学大师净土宗祖师释慧远及其弟子周续之、金元一代文豪元好问、元代诗人萨都刺、明末冯如京、清朝冯志沂等都曾在代县修行或抒发情怀;此外鲍照、李白、崔颢、范仲淹、苏辙等一大批文人墨客都曾留下咏代千古名句。
1、雁门关
古雁门关,即铁裹门,在代县城西北大约40华里的地方。前身为北陵、西嵛 、勾注塞,西陉关。战国列称九塞之首,南北朝列称北庭三关,明代列称山西内三关。历史上为中国北境重镇要隘和重要的戍边军政治所,向以关山雄固,北塞门户著名,是中国长城文化、关隘文化之瑰宝。“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徽钦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等重大历史事件均于此关联。雁门关在雁门山上,雁门山是勾注山的一部分,勾注山为北岳恒山的余脉。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山海经》)。
雄关依山傍险,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 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 “地利”二匾。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并在东城门外,为李牧建祠立碑。
雁门关在先秦典籍《山海经》中就有记载,大诗人李白等历代许多文人曾经吟咏过雁门关。今天,雁门关已经作为一种精神符号,作为边关的代名词存在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词典中。
2001年06月25日,雁门关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附.雁门十八隘
光绪《代州志》载:“隘口十八,东为水峪、壶峪、马兰、茹越、大石口、小石口、北楼、太安、团城、平刑;西为太和、水芹、吊桥、庙岭、石匣、阳武、元岗、芦板、各有堡。”雁门十八隘由宋朝一直延续到明朝。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其所著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写道:“雁门关隘口十八,东为水峪、为胡峪、为马兰、为茹越、为小石、为大石、为北楼、为太安、为团城、为平型;西为太和、为水芹、为吊桥、为庙岭、为石匣、为阳武峪、为玄岗、为芦板口,各有堡。正德十一年,都尉史李铖增筑之堡十有一于北口,在关东者七,在关西者四。又能通敌要路,咸斩崖挑堑,间以石墙。”
2、长城
代县北部群山上,蜿蜒着一道雄伟的边墙——长城。其中的猴儿岭长城,是山西境内唯一包砖和建有空心敌楼的长城,是现存长城的精华部分,修筑于明代。由白草口过海拔一千七百五十米的猴儿岭山,过新广武城向东北,经水峪口、沙家寺至胡峪口。靠近白草口一段,原垛口、女墙筑于石山上,现内无土墙,唯有砖垛口,形成单边长城,巍然矗立于奇岩陡峰之巅,十分雄险壮观。
3、三十九堡十二联城
三十九堡十二联城时代州古代城堡联防的重要文化遗存。旨在连村设卫,联防守土。即以代州古城为中心,在东西两侧交通线上,按五里一堡的布局构筑,形成严密倚首守的联防系统。初始于汉,形成于宋,明代更加完备。十二联城为东关、西关、北关、平城、磨坊、十里铺、二十里铺、段村、枣林、七里铺、马站、阳明堡。三十九堡为七里铺、马站、古城、阳明堡、大茹解、下田、上田、花庄、宇文、长郝、官院、广武、堡子、土堡、赵村、徐村、泊水、沿村、小茹解、平城、十里铺、二十里铺、门王、下社、枣林、磨坊、朴村、赤土沟、马村、三家村、望台、鹿蹄涧、高村、金盘、选仁、下庄、东章、聂营、黑山庄。
4、自草口遗址
白草口位于代县城北25公里处的西陉关北口。史载唐代名将裴行俭曾在西径口伏击突厥,宋代杨业在这里大破辽兵。明万历间,修城筑堡与内长城相接,堡名“常胜堡”成为雁门十八隘之一,为南北交通要冲。村中最险处为猴儿岭内长城蜿蜒筑于其上,长城相接处有敌楼和暗门,村外河槽中曾筑有三道隘门,现已被水冲毁。自草口以北还有六郎城遗址。
5、胡峪口遗址
胡峪口在县城东北45公里处,两距广武22.5公里,北距山阴县城20公里,沟口东西宽约300米。东山顶!二有土堡、烽火台。沟西有方形土唯l座,边长约200米,高约2丈余,由1沟底河床约1丈。胡峪口,宋代在此设寨,金代设镇,明清置把总驻守。宋雍熙三年十二月,辽兵自胡峪口入代进攻代州城,知州张齐贤选厢军千人迎敌,以一当百,辽军退却。
附:夏屋山磨笄石的传说
代国是商王汤所封,一向是“胡汉杂居”,人民剽悍尚武,盛产良马。
当时晋国的大权在六卿手里。作为六卿之一的赵简子早为攻灭代国做了准备。赵简子死后,赵襄子派人通知自己的姐夫代国国君到夏屋山(草垛山)会盟,让其姐姐回赵家奔丧。赵襄子盛宴在夏屋山款待其姐夫,随从都是严挑细选的精壮武士。
酒宴中,假装为厨师的赵襄子的武士用铜勺杀戮了代国国君及随行的人,很顺利的进入代国国都,代国从此灭亡。代国夫人返回夏屋山会盟处,悲愤欲绝,言道: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随即拔下了头上的金笄,在山石上磨了几下,自杀身亡。当地百姓敬佩代夫人的忠烈肝胆,在山上修祠,供奉她的塑像。随后把这块石头叫成磨笄石。
两种文明碰撞、民族融合的前沿
雁门关下的代县,处于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碰撞的前沿。也是北方民族融合的主要区域。尤其是从公元304年刘渊建汉开始到北魏统一,山西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之下,成为北方民族融合的大舞台。
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约前340年—前295年) 名雍,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赵肃侯之子。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赵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是骑射。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赵国乃至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代县赵村及其附近,存有三座赵武灵王祠。据说赵村为赵武灵王教练兵卒之所。至今村西有地名“校场”,村东有地名“防地”。赵村赵武灵王庙南建古戏台5间,前设卷棚抱厦,左右各延伸1间。北建正殿3间,均为隔扇门窗,雕刻华丽,悬匾“晋阳古赵”。
传说赵武灵王是赵村的外甥。
二、化干戈为玉帛---汉初开始的和亲之路
汉初,由于楚汉战争多年,国内实力空虚,而匈奴在夺回河套地区后,空前强大起来。刘邦不听娄敬的劝阻,将娄敬囚禁在广武古城,由雁门关出击匈奴,被围困于平城(大同),后陈平施计,贿赂单于阏氏(夫人)才得以逃出。刘邦回到广武城(今代县古城村),放出囚于此地的娄敬,并在此听从娄敬的建议,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于公元前200年将宗女嫁于匈奴冒顿单于。从此,汉朝不断嫁公主与匈奴和亲。至前33年,汉成帝将王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共十三位公主由出塞和亲,雁门关成为许多公主对中原最后的记忆。和亲虽然是当时的权宜之计,但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的步伐。历朝历代都有和亲史。一直到清朝道光皇帝第四女嫁蒙古郡王,中国和亲达到史上顶峰,共出嫁公主、郡主约200多人。
三、三教合流
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文化融合的过程。北魏时期除崇扬儒学外,还兼奉道、佛两教。北魏各位皇帝都是既尊孔又信奉道教。信奉道教的过程就是鲜卑民族汉化的过程。同时,北魏也推崇佛教,拓跋部统一北方后,山西成为北方佛教传播中心。
(一)家乡的佛教景观
1、白人岩
白仁岩位于古雁门关西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境内著名的佛教文化旅游胜地。白仁岩又称白人岩,相传因有白谷仙人坐化成峰而得名。乾隆《代州志》记载,“白仁岩,晋释慧远于此建寺”。 白人岩禅寺始建于东晋,宋、元、明、清均有修缮,“岩寺晚钟”为古雁门八景之一。海拔2228米,山径盘曲、沟壑纵横,白人岩禅寺为净土祖庭,是中国净土宗始祖慧远大师出家、讲经说法的第一道场,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占据重要位置。有说法台、修真洞、古南庵、叠翠楼、古栈道、弈棋亭、试心石、雕岩、七星泉、喷云洞等景点。
2、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是古印度佛教文化在我国境内留下的历史遗存瑰宝之一,《法苑珠琳》记载中国有21座阿育王塔。座落在代县县政府东北面的阿育王塔,与边靖楼遥相对峙,竞相争高。始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原为木结构,称“龙兴”,唐宋几经废兴。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建为砖塔。
塔为圆锥体、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30米,高1.5米,塔建于塔基正中央。塔平面为圆形,砖砌,周长60米,高40米。作覆仰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的须弥座式,雕刻着各种花饰、荷瓣和印度的“陀罗尼经”。塔身上施曲尺形弥座,座上承刹杆。原有砖作相轮十三层,两层已毁,上覆盖盘,中装金顶宝珠。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艺高超,为我国藏式塔中之佳作。
2001年6月25日,阿育王塔作为元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3、洪福寺砖塔
洪福寺砖塔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峪口村乡政府院内(原为洪福寺)。塔呈八角形,五层五檐,下有方座,均为砖石建造。下层台基绕以砖砌栏杆、望柱、蜀柱、栏板,雕刻齐全精致。塔有方形石砌须弥座,四面各宽5.4米。束腰处四角各雕力士石雕2尊。每面分开9窟,每窟雕佛1尊。座有五步踏垛,上绕石栏。塔身仿木构的形制,每层每面都有柱、枋、斗拱。二层出平座四,正面设有券洞门,以通内外。内部结顶以八角迭涩藻井合尖,中有石刻佛像6尊。一层门额横刻“弥陀海会”、“嘉靖四十五年三月吉旦立”等字样。此塔是明弘治年间工部侍郎谢兰发愿修建。现洪福寺已拆毁,塔尚完整。
4、洪济寺浮屠塔
洪济寺浮屠塔位于代县磨坊乡东若院村北500米处。根据寺院栋梁题记,洪济寺浮屠塔于隋仁寿初(600年)始建,宋乾德五年(967年)大修,金正隆丙子(1156年)再修。塔基平面呈正六边形,塔基六角为砖雕圆柱撑,六面为肥硕的荷花砖雕装芯,塔身由水磨砖构筑,并砌成鲜见的弧形面,六面每面均精雕形态各异的窗户,窗纹之上还有深浮雕滴水纹和云纹,塔顶中段为正四面体,饰有锐喙、圆眼、鸟纹和太阳纹图案,十分罕见。洪济寺浮屠塔造型优美,砖雕艺术高超,文化含量厚重,文物价值较高,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上门王定祥寺
上门王定祥寺位于县城东十公里处的磨坊乡上门王村中。据寺内碑载,元大德年间(1297—1307)创建,明初毁于兵燹,明景泰元年(1450)、弘治二年(1489)重建,清代屡有修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10平方米,一进院落部局,现存大雄宝殿为清代遗构。大殿为两檐二层歇山顶建筑结构,面阔3间,进深3间。一层设廊庑,建筑结构奇特,气势宏伟。还有天王殿、山门等其他配套建筑。寺内现存石灯塔2座,明、清重修碑5通。1965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申报第五批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道观
凤凰观在凤山的南面,也叫来仪观。北魏孝武帝自嵩山迎接寇谦之重修。传葛洪、孙思邈在此修炼。有唐代朱自然洗参、炼丹、升仙遗迹。宋时阚道宁、刘海蟾寓居于此。元初,道士孙守真在此五十年,金代大家元好问曾来拜访并作诗文记载。
(三)三教合一现象
赵杲观
位于代县城南20公里处,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情趣为一体的赵杲观风景区,有一座建在峭壁上,需要攀援铁索才能上去的三层庙宇。上面老子、释迦摩尼、孔子并排而坐,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古观。
相传公元前475牟、晋国赵襄子为了统一北方,将其姐夫代国王诱杀于夏屋山上,代国丞相赵杲率代国王的家眷隐居于天台山.后人为纪念赵杲终身不仕,笃志道教,于北魏太延年间,在赵杲隐居的石洞中建观,称为赵杲观.
赵杲观建筑特点为涧窟悬空结构,峭峰高处,半山腰中,山洞前面,建楼三间。一眼望去,高阁悬空,上峭崖,下绝壁,左右山石如刀削。山洞中垂下一条长约20米的铁索,成了进洞的唯一途径。故铁索被誉为“仙阁云梯”。三层楼建筑后依山洞,前为砖木结构。北洞群落,地形险要,峰峦竞秀,古木参天,峭峻幽邃,设计大胆,造型奇特。人夸“雁北悬空寺,不及代州赵杲现”说的并不过分。观内保存有明代观音救八难石刻画像18块,弥足珍贵。
赵杲观国家森林公园山老谷深,山势变化复杂,形成了许多小气候,水环境.植被茂密,种类繁多,野生动物出没其间,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金雕,二类保护动物豹等20多种,鸟类三十多种,药材40余种,其中首推乌头,品质优良,储量颇丰,观中尼僧视为镇观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