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束汉佛教开始传入中国,随着汉译佛经籼佛教寺塔的不断涌现,汉地已有信徒出家受戒成为最初的僧入。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僧团的扩大,僧团内部就必需一定的规章制度和戒律来规范僧人的行动,保护僧团的利益,诸如中国佛教史上著名高僧释道安、
慧远等都曾制定过一定的僧尼规范。这些规范,在当时不仅保证僧尼在禅林中过正常的宗教生活和维持禅林的稳定,而且协调僧尼与禅林、禅林与社会的关系。直到现在,它在佛教禅林中仍具有重大的影响。关于释道安的事迹,本人已有专文撰述,在此仅就
慧远对禅林的建树作一论述。
慧远(公元三三四——四二八年),本姓贾,雁门楼烦人。他“世为冠族”,(张野:‘远法师铭’)“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老庄”,(‘高僧传,
慧远传’),年二十一
,与弟
慧持一同从道安出家为僧,很快成为道安的上首弟子。东晋太元三年(三七八),的秦将攻襄阳,道安分张徒众,
慧远东下,先至荆州,三年后到浔阳(今江西九江),因见庐山清静,便停留此地,江州黥史桓伊特为其建东林寺,
慧远从此便仆柬林寺传教、修道和从事著作,影不出山三卜余年。
慧远初事道安,
“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精思讽持,以夜继昼”(‘高僧传,
慧远传’)。他接受的佛教思想是多方面的,早期追随道安的般若学;定居庐山以后,先是钻研毗昙学,曾将前秦时参加道安译场的僧伽提婆请到庐山,译出‘阿毗昙心论’四卷和“三法度论’二卷(此郎前秦鸠摩罗佛提所译‘四阿含暮抄’的异译本),后受鸠摩罗什为首的关河地区中观派的影响,不仅派遣弟子到鸠摩罗什门下受学,而且频频致书答问,讨论佛学问题;同时他还迎接被鸠摩罗什佾团排槟的佛陀跋陀罗僧团,接受其禅法,教诲弟子以戒学,其所涉及的范围,此其师道安还要广泛。
慧远的杰出贡献,就在于他把佛教的义理同维护名教的儒家传统理论有机地协调起来,调合在一起,把佛教的适应世俗要求同对出世间的追求分别开来。(‘弘明集’卷五‘答桓太尉书”),这样,佛教就不再简单地被当戍统治阶级某种文化政策的点缀品,它已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慧远继承其师遗志,热情弘法。在安居庐山东林寺后,常慨南地经、律未备,特造弟子法颌、法净等西逾流沙,逅寻经律。每逢西域来到江南的高僧,辄恳恻咨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