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早期净土思想传播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东晋
慧远的西方净土信仰。他的净土思想融观相念佛于一体,形成
慧远流念佛一系,在净土思想史上影响深远。
关键词
慧远 念佛 智慧 念佛
慧远(公元334——416年)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崞县东部)人。出身于仕宦家庭,从小好学,13岁随舅父令狐氏游学洛阳、许昌,阅读了大量的儒家、道家典籍,深受儒家和玄学的熏陶。21岁,偕弟
慧持于太行恒山(河北曲阳西北)听道安讲《般若经》,颇有领悟,遂与其弟共同落发出家,投在了道安的门下。学成后,前往各地传教。公元381年定居于庐山,在庐山东林寺长住达30余年。庐山东林寺也成为有影响的名刹。
慧远一生经历了崇信儒学、服膺《老》、《庄》,最后皈依佛教的转变过程。信仰佛教以后,
慧远以弘扬佛教义理为己任,得到其师道安的器重,并成为道安的高足。
慧远一生在传播佛教,融合佛、道、儒思想方面作出了贡献。而
慧远在庐山最重要的佛教活动,是他的西方净土信仰的念佛活动。传说
慧远在庐山邀集僧侣18人,即18高贤立“白莲社”从事念佛活动,入社者123人,外有不入社者3人。因此,净土宗奉
慧远为初祖,又以
慧远曾立“莲社”(或作“白莲社”)而名净土宗为莲宗、白莲宗。
慧远所倡念佛方法,对后世念佛的影响很大,乃至被归为“净土三流”(
慧远流、慈愍流、善导流)之一。其禅净并重思想,则开后世禅净双修的先河。
本文就
慧远念佛的思想特色及形成原因作一探究。1
慧远念佛思想的特色净土宗讲念佛有四种方法,即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称名念佛。
慧远的念佛当属观想念佛,即观想佛的种种美好形相和功德威神,以及净土的庄严美妙。但是,
慧远并非专修而只是兼修净土,他的佛教思想兼容并蓄。因此,他的念佛与般若学、禅法是结合在一起的,开后世禅智并重、禅净双修的先河。
慧远等人往生西方净土的方法,是修持念佛三昧。其念佛三昧体现出观想念佛和智慧念佛两大特色。1.1观想念佛
慧远的念佛注重“心念”,即以心观想阿弥陀佛国的美妙庄严以及佛身相好[1]。以
慧远为首的庐山僧团普遍重视念佛,并编有《念佛三昧诗集》。
慧远亲自为诗集作序,又对于念佛三昧的含义、性质和作用作了明确的论述。他解释“三昧”说:“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乃(按:乃,有本收稿日期:2000—05—09第一作者简介:姜元奎,副教授。研究方向:历史。作“者”)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2]意思是说,三昧就是专思寂想的意思。精神专注一境,就会志一不分而凝于神;意识处于寂灭状态,就会气虚空而神清朗。气虚,智慧就能很好地进行观照;神朗,就能洞察一切。此二者是自然地相符,会合在一起而起作用。
慧远这段话有明显的玄学化的痕迹,其中不少语汇即来源于《庄子》。此处的“三昧”(或曰“专思寂想”),实际上是一种禅定功夫。
慧远又进一步解释“念佛三昧”说:“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3]即在各种“三昧”中,其“功高易进”者,首推“念佛”一门。又紧接着解释说:“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4]在此,
慧远把“如来”也完全给玄学化了。“极寂”,犹可说与佛义相通,而“穷玄”云者,却完全是《老》、《庄》的语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