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人岩寺
祖庭动态
岩寺探秘
座像工程
影像纪录
功德芳名
善男信女
慧远大师
慧远年谱
思想研究
法师评传
生平揭秘
作品与解读
颂赞慧远
故事传说
边角史料
净土文库
净土资讯
净土宗师
净土经典
基础知识
佛教故事
佛理感悟
净土图库
远公圣像
岩寺风光
文化交流
净土活动
祖庭艺苑
佛诗
心香
征文
书画
佛教与素食
素食健康
名人与素食
素食菜谱
放生与护生
旅游山西
白人岩游
代县游
民俗游
名胜游
网上礼佛
留言板
首页
>>
慧远与《孝经》
慧远与《孝经》
来源:
|
作者:
秋怀
|
发布时间:
2018-07-19
|
4337
次浏览
|
分享到:
慧远
在阐释佛教伦理方面深受传统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以其“内通佛理,外善群书”的眼光学识,遍察儒家思想与佛学之间相通相似之处,加以引申发挥,力求达到两者的融合和共存。儒家主要从其伦理道德思想出发,提出佛教不忠不孝,违礼悖德的非难。桓玄与
慧远
交锋时,问“不敢毁伤,何以剪削?”
慧远
答道:“立身行道。”《高僧传·
慧远
传》)在这里,桓玄引用儒家经典《孝经》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话,以孝道来质问
慧远
;同时,
慧远
也以《孝经》中“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的话来回敬桓玄,
慧远
能得心应手地引用儒家经典,敏捷地机巧地回应了桓玄的责难,赢得了广泛的尊重。而且,
慧远
认为出家与守“孝”道毫不矛盾,他说: “凡在出家,皆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遁世则宜高尚其迹。夫然者,故能拯溺俗于沈(沉)流,拔幽根于重劫。远通三乘之津,广开天人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亦已协契皇极,在宥生民矣。是故内乘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在
慧远
看来,佛教虽然没有行孝的具体仪式,甚至与儒家天道观有冲突,但佛教徒都以静修其身为尚,佛教徒的宗教实践有助于社会风俗的净化,有助于人心的提升,因此,佛教徒所为都是有裨于国家民生的,这不仅不背离孝,反而是更高境界的孝。
慧远
在论述佛教社会功能时也引入了儒家的人世思想。从伦理观念思想上看,儒家伦理的价值指向是现世的、济世的、忧世的、振世的,提倡人世和修齐治平的政治思想,而佛家认为世界为一切苦,应该出家而达到涅盘。为了缓和佛教和儒家在伦理道德观上的冲突与矛盾,
慧远
把帮助君王治理国家视为佛教本有之义,所谓“是故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变俗投簪者,必待命而顺动。若君亲有疑,则退而求其志,以俟同悟。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慧远
还认为“释迦与尧、孔,发致不殊,断可知矣。是故自乖而求其合,则知理会之必同”。
慧远
在这里将佛教和名教沟通起来,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把儒家圣人唐尧、孔丘和佛祖释迦等同起来,儒家人世精神被
慧远
援引到佛教思想中,为佛教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取得了发展的空间。
围绕在庐山僧团的众居士精通儒、道,学问渊博,庐山成为当时之学术重镇,不仅因为
慧远
精深的佛学造诣,更在于其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博雅的风度。这样,
慧远
和居士名流才有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点,才能对话,这为佛教的中国化道路开辟了新的境界。
慧远
“化兼道俗”,结交文人学士,为佛教的推广和维护做出了表率。这与
慧远
“内通佛理”有一定的关系,但与他“外善群书”也有密切的联系。重视用儒、道典籍来会通佛理。吸引名僧名士同情、接受和信仰佛教。与士族地主、荆州刺史殷仲堪上庐山致敬,和
慧远
“共临北涧,论易体要,移景不倦。继而叹曰:‘实信深明,实难庶几’。”对
慧远
的学识极为敬佩。传说“彭城刘遗民、豫章雷茨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颍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季硕等,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这与
慧远
的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
慧远
与俗家弟子们热心讲《丧服经》,讲授《诗经》,有陆德明《毛诗音义》为证:“又案周续之与雷次宗同受
慧远
法师《诗》义。”连一向恃才傲物的大才子谢灵运极少推崇别人,与
慧远
交游后,也肃然心服。其最主要原因在于
慧远
的传统文化知识扎实,可以推知其学识与当时的名士不相上下,甚至更胜一筹,否则,怎能使名学硕儒们心服口服。可见传统文化不仅影响了
慧远
对佛理的解释,也扩大了其交友范围,反之也促使了
慧远
佛学的进一步与传统社会的交接,让佛教被更多的人接受和信仰。为其佛学的绵延提供了广阔的道路。 中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于佛教发生地印度。在
慧远
以后的佛教发展过程中,高僧大德对佛教进行了一些修改,对佛教在中国更快更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慧远
保持了印度佛学的精髓,但是在传统思想的熏陶指引下,
慧远
又改变了佛教义理中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相排斥的一面,对佛教进行改革和变化,使之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这是佛教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得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上一篇:
慧远大师形神论与顾恺......
下一篇:
慧远政教分离的理论与......